一碗小面解乡愁

丹崖渔翁

<p class="ql-block">文字/曲丽艳</p> <p class="ql-block">蓬莱小面,一时儿不吃就馋得慌。</p><p class="ql-block">好久没回家乡了,趁着“五一”假期回来住些日子。早晨,小面馆是我必去的打卡地。</p><p class="ql-block">避开上班前吃早餐人多的那一波,晚点去也不急着离开,要一碗海鲜面,找个僻静的角落,细嚼慢咽,好好咂摸这家乡特色美味。</p><p class="ql-block">海蛎子卤,先喝一口清爽滑溜的卤汁,润润嗓子品滋味,再吃浮在上面的海蛎子肉,最后吃小面。这一窝丝儿,滋溜滋溜吸嘴里,不用嚼就下咽,甭提有多爽了。嗯,还是当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得意这一口,源自当年吃惯了妈妈的海鲜打卤面。地瓜粉团开卤汤,海蛎子肉盖满碗,逮(方言,吃)了一碗又一碗,撑得装不下了,再喝几口卤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家乡靠海,卤面都是海鲜当庄。小时候赶海蛎子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退潮了,礁石上大大小小的海蛎子露出来,有的地方脚一踹就是一小堆,捡个儿大的,一会儿就是一篓子。特别是冬天北风过后洘大潮,大人孩子都能赶得篓满筐满。寒风刺骨,大家脸上都淌着汗水。一潮水赶下来,有小推车的往家推,没车的或担杖挑或撅腚弯腰往回拐。俺家没有车,每次都是挑呀抬呀拐呀,又苦又累也高兴。有一次我和姊妹们赶了好几筐海蛎子,石头一样沉,小小年纪真的拿不动。托人捎信让父亲来接,不巧,父亲与我们走两岔路了。一路上我们歇了一阵又一阵,望呀望,天都黑了也没等来父亲。三步一停,五步一歇,简直累惨了。到家后见到妈妈,眼泪都流岀来了。还有一回,我家赶的海蛎子在院子里堆成小山,为了换个零花钱,妈妈鼓励我们去五里外的北沟集市上卖。一上午,两毛钱一斤没人问,一毛钱一斤也没人要。那年代,谁家都不稀罕这不值钱的玩意,吃不完的海蛎子臭了只好扔掉。</p> <p class="ql-block">有了海蛎子,妈妈少不了做几回海蛎子面犒赏我们。虽然天天盼着吃打卤面,可那时候穷啊,白面高贵,除非节日、生日和来客人,家家都得省着点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妈妈也难。</p><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小时候的打卤面早已变成我割舍不掉的乡味、乡情、乡愁。如今,虽然吃不到妈妈那碗堆满海蛎子肉的卤面了,但好在这街上的蓬莱小面还是当年卤面的滋味,痛痛快快来一碗,也真解馋!</p>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 鸣谢!</p><p class="ql-block">本文见2023年5月8日《烟台晚报》第7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