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足迹

刘必贤 张孙祥

上内所行政大楼照片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下照片当中是本人刘必贤,在1956年8月拍摄的。我毕业于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柴油机制造专业。经国家考试委员会对本人的毕业设计答辩通过,由考试委员会主席江厚渊(当时任上海柴油机厂总工程师)授于本人为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员资格。同年8月分配到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械研究所工作。该研究所于1958年分别成立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和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我在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工作,前后任助理技术员,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前后参加自由活塞发气机课题研究,在裘孔光副所长兼总师的领导下,进行“六五”后三年所试验基地技术改造规划制定和实施,“内燃机研究中心”的可行性研究编制和设计方案的制定。于1994年底退休。1995年曾担任过易初摩托车𠂆总师室顾问。2012年定居澳大利亚,在女儿家养老。</p> 刘必贤1964年的照片 张孙祥1964年的照片 <p class="ql-block">  张孙祥于1963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光学仪器专业</p> 刘必贤与张孙祥合影 刘必贤与张孙祥1965年结婚照片 <p class="ql-block">  我在上内所的足迹(一),参加煤气机的协作试验。1957年下半年,所里接到第一个协作项目——煤气机试验。试验地点是北京绿长街汽车拖拉机研究所发动机科试验室。项目负责人:趙士林,参加试验人员:李厚非(汽拖所技术人员),上内所参试人员有:王观振(上内所领队),余榜民,谢立夏,刘必贤。当时国内油料紧缺,汽车,拖拉机改用煤气。用煤炭和木材放在一个小炉内进行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CO,再通向发动机燃烧做功。在春节前完成了试验。趙士林对上内所每个参试人员进行讲评,我们多数人(包括本人在内)均得到好评。完成任务后我们回上海过春节了。</p> <p class="ql-block">  我在上内所的足迹(二),自由活塞发气机的研制。五十年代,自由活塞气轮机动力机组,在世界上用得比较成熟的是法国。具体型号为GS—34,主要用于发电和船舶动力。五十年代末,上海纺织系统有一老专家,写信给陆定一部长,建议我国也研制这种动力。于是陆定一将信批转给国家科委和一机部。于是就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接下来任务就下达到上内所和上海市。自由活塞发气机的设计单位由上内所牵头,参加单位有:七院四所和八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柴油机厂。主任设计师是上内所的田广文工程师,样机型号定为ZF—115,由上柴𠂆负责试制,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𠂆,上海开关𠂆负责配套。上内所参加设计人员有:黄至刚,方钟立,孙桂苓,朱藴玉,吳丰璋,刘必贤等六人。该动力机组的设计目标是:能运行发电。在1958年底,自由活塞气轮机发电机组在上海柴油机厂运行发电,完成了预定的设计目标。本人很荣幸的在本项任务中,完成了ZF—115自由活塞发气机总图的绘制,这既是对我的考验,又是对我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在上内所的足迹(三),完成大学本科的学业。上内所培养了我,永不忘怀!我是中专毕业后分配到研究所的,深感压力很大!如果要胜任工作,光靠学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i的!我下决心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夜大学学习。经过一年业余时间温课准备,于1957年报考,当时报考的人数很多,有上柴厂的,新中动力机厂的,七院系统的,上海机电设计院等单位,录取人数远小于报考人数,所幸的上内所的我和徐耀明被交大录取了,就读专业为船舶动力装置,学制为六年,高教育认可为大学本科学历,每周一三五下午六点至九点上课。学费由工作单支付,每学期中考和大考单位给公假温课。学校明确规定,所设课程考试不及格不发毕业证书,上课缺席及课外作业不按布置数量完成,不得参加考试。因此我每天晚上一般都在近十二点左右才上床休息。我在这六年当中,为了完成白天的工作,还要坚持业余学习,我下定了决心,在这六年中,不谈恋爱,不看电影!由于我是在职人员,还要以工作为重,1957年10月,所里派我参加北京汽车拖拉机研究所的煤气机试验,业余时间,我在清华大学夜大学借读,并请学校将我的期终考试成绩转到上海交大;1959年我们自由活塞课题组全部人员,出差到济南柴油机厂,为试制ZF—340自由活塞作生产服务,为期半年。我又在千佛山脚下的山东工学院借读夜大学,并请学校将我的期终考试成绩转到上海交大。好在这二年之内,工科夜大的课程都是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化学,物理,画法几何等都是相同的,借读没有问题,因此我能在上海交通大学夜大学1963年如期毕业!</p> <p class="ql-block"> 上海交通大学夜大学1963年毕业全体照</p> <p class="ql-block">  上海交通大学夜大学1963年船舶动力装置专业毕业照</p> 刘必贤和徐耀明在交大校园散步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在上内所的足迹(四),自由活塞由样机向产品过渡。1958年下半年,我国从苏联得到法国的GS—34自由活塞的全套兰图,是苏联从法国引进产品测绘而得。上海船厂进行试制,将型号改为ZF—340,ZF为自由活塞发气机中文拼音笫一个字母,340为动力气缸直径340毫米。上海船厂共试制了6台自由活塞,与其配套的4台气轮机:一带一的机组固定电站,和车用电站,二带一的机组用于人民13号长江货轮和长江4号推轮的动力,我所均参加使用试验,还负责和完成了产品图纸的定型。国家科委在上海船𠂆组织並通过了鉴定。接下来我所工作重点是产品推广和协助国家定点生产。这方面工作林治平,杨兰亭,周持均三位同事作出了很大贡献!后来国家定点沈阳汽轮机厂和广州汽轮机𠂆为自由活塞气轮机组生产厂。沈阳汽轮机厂试制成功了ZF—340自由活塞。周持均,刘必贤也参加了产品的调试。后来苏州市也要想成为自由活塞气轮机组定点生产单位。扩大用户,定点生产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当时油田很需要发电动力,于是我们在苏州开关𠂆组织主要油田单位和水电部电力研究所等在自由活塞车用电站上进行1000小时的燃用原油试验,肖鸣等所领导也曾到现场进行视察,並对我们的课题工作给予肯定。至此,我所的自由活塞的课题任务也正式结束。注:一带一机组即一台自由活塞发气机配套一台氣轮,依此类推。</p> 完成1000小时原油使用试验合影 自由活塞课题组荣获苏州奖旗 <p class="ql-block">  我在上内所的足迹(五),到英国Ricardo内燃机研究所咨询访问。1986年所领导派我到英国Ricardo 参观咨询,主要为上内所的技术改造和建设内燃机研究中心服务。因此,我的主要任务是:了解Ricardo研究内燃机所配备的先进的硬件设施如试验室的佈局,计算机輔助设计的软件和硬件情况,另部件研究设施情况……。这次领队的是林亘,薛海青任翻译。</p> 林亘薛海青刘必贤与英国专家合影 刘必贤林亘薛海青在旅馆的合影 <p class="ql-block">  我在上内所的足迹(六),六五后三年的技术改造。部里拨款280万给上内所进行技术改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裘副所将此项工作交给我,我制定了技术改造计划文本,经所领导審定后,经部属第三设计院会签,再上报部里审批。技改实施情况如下:1. 计算机室增加了新的计算机,2. 一厂房各试验室均配备了操纵台,使试验工作可以在观察室里隔室操作,3. 建立了发动机的热冲击试验设备,为对发动机进行可靠性考核提供了条件。</p> 一𠂆房观察室配备的操纵台 发动机热冲击试验装置 刘必贤在调试发动机热冲击试验 刘必贤与葛𤋮朝工程师讨论技术 <p class="ql-block">  我在上内所的足迹(七),筹建内燃机研究中心。约于八十年代,部里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建立三大中心:内燃机研究中心是其中之一,按照部里要求,要上内所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裘孔光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主管此项工作,下面成立了一个由施家麟,葛𤋮朝,刘必贤三人小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国外考察基础上,裘副所将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任务交给了我。后续部里在上内所隔壁的水产招待召开了全国主要内燃机行业会议,会审我所提出的建设“内燃机研究中心的可行性报告”,因为我是报告的撰写人,所以裘副所要我作𢑥报发言。经过行业会審后,部里批准了我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可行性研究中,我提出新建科技大楼和第三试验厂房的方案,並由我编写设计任务书,作为第三设计院进行施工设计的依据。以下就是内燃机研究中心新建的科技大楼和第三试验厂房外立面照片:</p> 在上内所新建的科技大楼 在上内所新建的第三试验厂房 <p class="ql-block"> ——完——</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