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融合 ——《花木兰》与全球化

天路云翔

迪斯尼动画片《木兰》<br>美国根据中国《木兰辞》改编拍摄了一部动画片《木兰》,影片公映后立即轰动世界,在全球取得票房佳绩。故事的内容仍然是叙述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但经过迪斯尼动画产业的包装,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悄然替代了中国文化传统内核,带有浓重的美国文化色彩,不能代表中国的“花木兰”,至少不是国人心目中的传统花木兰形象。<br>古老的东方故事<br>  长篇叙事诗《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中的杰作,诗歌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神奇故事, 塑造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光辉形象。木兰本是一名普通的劳动妇女,毅然乔装代父从军,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和自我牺牲精神,她历时十年,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凯旋归来,不受官爵,不慕虚名,表现了淳朴高洁的情操,她具有非凡的智慧、传奇的经历和英雄的品格,体现着乐观主义精神。 木兰诗<br>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br>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br>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br>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br>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br>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br>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br>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br>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br>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br>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br>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br>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br>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br>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新形象的成功塑造<br>该动画片有着强烈的女性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花木兰被重塑成一名不仅孝顺父母,热爱祖国,更勇于突破传统意识的束缚,追求自由,寻求自我,有着独立思想和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的新女性形象。<br>美国迪斯尼动画《木兰》以美国人的审美观来诠释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 其所塑造的花木兰形象不仅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同时也为女性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获得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片中木兰新形象的成功塑造,她身上所折射出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是进行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视角。 一、《花木兰》的美国主题<br>《花木兰》中式风味的保留   <br>  由好莱坞执导的《花木兰》并没有将其改编得面目全非,影片中仍保留了许多西方人眼中的属于东方的东西。 <br> <br>1、忠义<br>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中,忠义精神无所不在,在花木兰身上体现的更为典型。面对外敌匈奴的进攻,举国上下募兵保国,各壮士战死沙场,是忠;木兰父亲年迈多病,国难当头时,不顾个人利益,执意要为国效力的精神,是忠;李翔家族世代为将,带兵打仗,保家卫国,义不容辞,是忠;花家木须龙,为保护花家小姐,费尽心思,吃尽苦头,是忠;而花木兰代父从军,隐瞒性别十二年,屡屡受伤,最终设计将敌人消灭,使皇帝安然脱险,更是忠。<br>    <br><br>2、孝道<br> 在影片《花木兰》中,“忠”与“孝”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巧妙的过度。“忠”通过征兵的命令的形式出现,木兰代父从军既是为解决家庭危机,又是为国尽忠,解救国家和民族的灾难。<br>为国尽忠,出外杀敌便意味着不能在家中尽孝,但影片结尾通过木兰得胜回归,又恢复女儿身侍奉父母,将“忠”与“孝”的矛盾无形地处理了。<br>木兰的“孝”在电影之中较之我们平日里单纯提到的“孝”更甚一筹。木兰心疼父亲体弱多病,断发从军,孝字当头,再加之其动机是为国尽忠,“忠”“孝”两大传统美德集于一身,难怪迪斯尼在改编花木兰时,对其“忠”“孝”品质极力刻画,大力渲染了,看来巾帼英雄花木兰,在西方人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br><br>四德<br>在影片中,木兰为了不给家族丢脸,努力地像其他女子一样背诵四德,接受媒婆检验,虽然结果不尽人意。<br>所谓的“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言语(指有知识修养,说话得体,言辞恰当);其次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br>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br>我们看不到花木兰对自我价值<br>的实现有任何想法和意见,<br>《木兰辞》中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首要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因为父亲的年老力衰,为了尽孝道,木兰选择代父出征。而历经生死与磨难的出征,更是时时刻刻以父母的存在为木兰的行动的意义。“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从立下奇功,到天子赏赐,却拒受官职,安然返家,是对孝道的终极推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她始终是勤劳善良,勇于自我牺牲的。<br><br>3、祖先崇拜情结<br><br> 中国文化有一个特征,就是对祖先的崇拜。花家在木兰去相亲时对祖先的祷祝,希望祖先保佑木兰被媒婆看中,代表着花家后人对祖先的信靠,希望祖先的庇护与帮助;木兰从军后,花家列祖列宗召开紧急会议,让木须龙去保护花家小姐,又一次将“祖先至上”的观念展现;在整个影片中,祖先崇拜的情节贯穿始终,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体现了西方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认识。<br>  搞笑,祖先的神圣性在影片中大打折扣。<br>家族观念<br>中国的文化以家族主义为中心,注重敬老尊贤,提倡伦理道德,“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描述了儒家亲情伦理思想。木兰后来九死一生,建立战功,皇帝要封为尚书郎,木兰婉言谢绝,“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从立下奇功,到天子赏赐,却拒受官职,安然返家,是受家族至上思想的影响。<br><br>在《木兰辞》中,花木兰从征战沙场到功成名就, 一直都是女扮男装的身份, 是以男性的身份成为英雄的。无论是同行伙伴还是皇帝, 都没有揭穿花木兰女性的身份。直到最后木兰荣归乡里,“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见同伴,旧时战友才知道木兰女子的身份。<br>《木兰辞》中的花木兰替父出征,为了忠孝而牺牲自己的青春, 没有享受到幸福的生活。在当时在封建思想统治下,婚姻由父母做主,花木兰作为女子也没有自主地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归根到底,木兰最后还乡,也并非是她不愿继续成就功业,而是作为女子的花木兰不能入朝做官,如果被揭穿身份,只会因欺君之罪而被处死。<br>因此花木兰只能压制自己的抱负,回乡里做回一名普通的女子,这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p class="ql-block">美国人的价值观念</p><p class="ql-block">动画片《花木兰》毕竟出自美国人之手,影片虽然仍保留了中国化的情境和神韵,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渗入其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女权主义。</p><p class="ql-block">西方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核心根源为父权制,女性要获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打碎已经存在几千年的父权制社会。</p><p class="ql-block">女权主义还认为男女应该是平等的,女性应依靠自己自强不息的自我奋斗实现解放与发展。</p><p class="ql-block">动画片中花木兰形象便是美国宣扬女权主义而竖起的一面隐性的旗帜。代父从军前的木兰也是一个处于男权社会下,要靠美丽装扮起来,靠生儿育女给家庭带来荣耀的女性,而天生不是这块料的她对“自我”产生了怀疑。恰逢代父出征的机会,她便本能的作出了惊世骇俗的决定,以彻底的男装将女性身体包裹,像男人一样冲锋陷阵,打破了“女子不如男”的说法。  </p><p class="ql-block">一个迷茫的个体要在身份的错置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p><p class="ql-block">男耕女织是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妇女必须遵从三从四德,《木兰辞》中,“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刻画了传统的木兰形象,凯旋归来第一件事是“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p><p class="ql-block">而美国迪斯尼动画通过幻想和假定,描绘了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有着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人物形象———花木兰,西方文化色彩在其身上表现得分外鲜明。</p><p class="ql-block">她生长于一个民主自由的家庭中,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念头,不遵循封建礼教的束缚,为了应付媒婆的提问竟然在手臂上“做小抄”,敢于反对钦差大臣的命令,不让身有残疾的父亲出征。不断追求自我价值:“也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更重要的只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可我错啦,我还是我自己。”,与其说是为了尽孝道而违反圣旨,还不如说是一个迷茫的个体要在身份的错置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p><p class="ql-block">女性价值观念的体现</p><p class="ql-block">花木兰容貌平平、丢三落四,大胆鲁莽,并没有男性所要求的美貌、温柔以及贤惠等种种传统女性特质。木兰勇敢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当士兵们以男权中心大唱理想女性美貌、贤惠的赞歌时,木兰的插话却流露出明确的女性意识:“一个有头脑的女子又如何?” 这是美国对妇女地位的认可。</p><p class="ql-block">至此,影片对中国女性三从四德的伦理秩序作出了彻底的解构,用西方女性价值观念改写了中国女性的命运。同时影片中的两性身份界线常常被穿越、被模糊,甚至被颠覆的。影片结尾处,士兵们要靠扮女装才能进入宫廷,营救皇帝。</p><p class="ql-block">影片强调女性主体意识,挑战了传统的性别秩序,这正是当代西方主流文化中女性主义的要旨。</p><p class="ql-block">考查参考题目</p><p class="ql-block">从《花木兰》看中美传统女性定位的差异与现代两者的融合。</p><p class="ql-block">其它作业可以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妇女顺从和妇女解放,子女孝顺和晚辈与长辈双向的爱作为切入点。</p> 2、个人英雄主义情结。<br>美国人强调个人的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认为个人是价值的主体,崇尚个人努力带来的成功。《花木兰》这部电影从某种角度来说便是一个女子寻找自我的传奇,木兰凭借毅力和聪明在训练中赢得尊敬,靠个人机智制造雪崩战胜敌人,在回家途中奋力抢救皇帝,拯救国家,女英雄在创造一系列奇迹时逐渐发现了自我。<br>连花木兰后来自己也坦率的承认自己所作的一切也许不是为了父亲,而是为了她自己,希望有朝一日拿起镜子时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真实写照。 <br>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花木兰有主见和自我意识,勇于实现自我,寻求自我的价值。影片一开始,木兰就唱出了追寻自己的心声,“为什么我在此时觉得离自我好遥远, 敞开我的胸怀,去追寻,去呐喊,释放真情的自我,让烦恼不再。释放真情的自我,让烦恼不再”。<br>木兰虽然想要为家族争光,却不愿像其他女子那样谨守妇道,她开朗活泼,向往自由而反对束缚,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木兰替父出征一方面是为了为家族解忧难,而更大的原因是她想要“去追寻”、“去呐喊”、去“释放真情的自我”。<br>木兰毅然割发从军,从军后在军营里同男子一样操练武艺,率先爬竿取箭,虽然是一名女子却比男子更加勇敢,比战友表现得还要优秀。之后遇到匈奴大军,木兰发挥才智,用计歼灭敌人,还救了作为男性代表的李翔。<br>值得注意的是,木兰身为女子的真实身份在计退匈奴之后就被揭露了, 从这里开始木兰开始真正以女性身份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影片中,木兰以女子的身份完成了拯救天子,拯救全城人的使命,获救的皇上甚至还向身着女装的花木兰行礼, 而后举国群臣都跪拜木兰———国家意志拜倒在一名女子脚下。<br>这时的木兰有着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权文化下的女扮男装的英雄, 而是有着独立意识的真正女英雄。<br>木兰与李翔等将士最后并肩作战,共同对抗敌人,明确地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女性主义思想。<br>作为女性权利的捍卫者,木兰也是一位追求自由和爱情,反抗封建礼教思想的叛逆者。<br>在影片中,木兰为代父从军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受到父亲训斥,最后木兰偷了父亲的盔甲和兵书替父从军。这里可以看出木兰并不是一位谨遵封建孝道思想的女子,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想法。<br>另外在天子面前,木兰也没有刻意地恪守君臣之礼, 影片最后甚至以相对平等的身份拥抱了皇帝, 这些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中是不可能出现的。<br>此外,影片中木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与将士李翔共患难,产生爱慕之心,两人协力击败敌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改变了封建父权制度下的女性没有自主权的陈旧思想观念。<br>迪斯尼动画《木兰》没有特别强调讲她的骁勇, 而是展现女人的特征: 柔弱与坚强、善良与杀戮、情感与理智。首先, 柔弱与坚强。在面对生死战场时, 花木兰会犹豫、会退缩、会无助, 甚至会选择逃避, 对战场和杀戮产生恐惧。<br>当然, 作为一个能在战场上 一声呼喊,万众呼应的女将军, 她有堪比男儿的英豪气概和刚强。战争使她放下了少女柔情和女人的软弱, 肩负起责任感与使命, 从一个带泪的柔弱女人变成了坚强的花将军。<br>与《木兰辞》相比, 迪斯尼动画《花木兰》不仅刻画骁勇的花木兰, 还把花木兰从一个替父从军的普通女子成长为英雄人物的过程做了生动描摹。<div>木兰不是天生的战争机器, 她上战场的初衷只是为了尽孝, 为了保护年迈多病的父亲, 源于朴素的爱。初上战场, 木兰英勇无畏, 但当要挥刀砍下敌军首领的头颅时,木兰万分挣扎, 这与木兰想象中的战场有很大的差别。但木兰别无选择, 既然选择了战场, 就必须面对这些杀戮, 战争就是你死我亡, 没有同情和怜悯, 也不允许有不忍! <br>因此第一次立下战功,善良的木兰心中有的不是骄傲, 而是恐慌与不安。木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她无法承受战场上无情的杀戮, 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如此迅速地离去,所以她想要放弃,她选择逃避, 她一蹶不振, 把心痛消磨在逝去的生命中,不愿再开始下一次的杀戮。<br></div> 3、美式幽默。<br>美国人固有幽默情结。迪斯尼也一直延续其温馨、搞笑的风格。这种幽默方式也贯穿《花木兰》影片始终。例如,当花木兰和木须龙从军后,那些“王大哥”、“柳大哥”便构成了整部片子埋伏的笑料。美式的幽默与搞笑也成为“一个中国女孩代父从军”故事的卖点,《花木兰》的票房也得以保证。<br>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障碍<br>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障碍,达到相互理解、顺利交流的目的。<br>  电影中的木兰既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也不是美国文化的缩影,她是跨文化的形象;<br>在平等互补的环境中,东方文化真正表现自己的文化内核,世界文化才能保持多元化、和谐化。 二、《花木兰》的整体分析<br>全剧可分为四个情节段:<br>(一)匈奴从长城入侵——木兰拿走父亲的物品,骑上战马离开家门。<br>  主要目的:为观众营造氛围, 铺垫剧情中必要的情节、矛盾和角色。<br><br>(二)从祠堂里祖宗们讨论木兰的出走开始——木兰和新兵一起上战场。<br>主要内容:木兰在兵营的锻炼过程,同时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线索也在暗中发展。此段多数情节设置为典型的迪斯尼动画模式。情节发展、高潮处理、细节笑料都集于此。<br><br>(三)从看见被战争毁弃的村庄——木兰女性的身份被识破,被抛弃在冰天雪地里。<br>该段为全剧的视觉高潮,作者精心设计了雪山大战这一战争场面的所有元素,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片段。同时,通过角色对话,将全篇的主题直白地交代出来。<br>台词<br>木兰:也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我只是想证明自己有能力,以后再照镜子时就能看见一个心目中的英雄。可是我错了,我还是我自己。<br>木须:其实,我们都是不得志的人,祖先不喜欢我,没派我来;你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你心爱的人,我却利用你来救我自己,你的动机比我崇高。<br>(四)从匈奴单于在雪地里的复活——木兰一家的团聚。<br>全篇的收尾。也是情节高潮与矛盾的中心点。主人公花木兰作为英雄在这里要直面单于的挑战,在高高的宫墙上,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智慧的表演。<br><br> (五)《花木兰》的叙事安排<br><br><br>雪山大战——高潮情节<br>花木兰动画中的高潮情节体现在与匈奴的雪山大战中,雪山大战在动画叙事、视听运用、动画心理上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精彩的场面,无疑是可以留在动画史上可以反复研究的片段。<br>《花木兰》原诗《木兰辞》中,有关木兰在战场上的描写总共只有三句:<br>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r>朔气传金柝 tuò ,寒光照铁衣。<br>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br>将战争实景化、细节化、创意化<br>《木兰辞》用短短的三个诗句,就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寒光铁衣的十年百战图,但是,对与动画创作者来说,他只是提供了一个意境,其他都要靠创作者去重新设计。所以对这场高潮,首要的是将战争实景化、细节化、创意化。<br>如何才能使动画叙事情节达到高潮?<br>作者首先是让危险层层升级,无论是在情节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要危险到千钧一发的时刻,主人公在偶然中企图非常规地挑战强敌,在挑战过程中还要让另一种危险继续叠加,这种心理过程几乎让观众透不过气来。最终所有的危险都在主人公一个行为中灰飞湮灭。<br>节奏是动画高潮的法宝,节奏来源于对比。<br>《花木兰》高潮节奏细节分析<br>1.交战双方的数量<br>匈奴方:千军万马<br>木兰方:寥寥几个将士<br>2.交战双方所占面积<br>匈奴方:千军万马在雪地上如潮水般涌来<br>木兰方:躲在大石头后面<br>3.环境与人:巨大的山石 ,在雪山的环境下,所有的人都显得很渺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