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蒲城民间 的“ 馍笼子 ”

秋月寒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玄空飞 </b></p><p class="ql-block"><b>在蒲城民间,有这么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的称呼,那就是"馍笼子"。人们将那些太笨的人、没有多大出息的都会俗称为“馍笼子”,和普通话的“饭桶”的意思类似。比较常见于大人说小孩,比如说自己娃读不进去书,就经常会说自己家那个念书就是个馍笼子,净是喋馍的货。关中地区馍为主食,家家户户吃饭都离不开蒸馍。馍也有很多种讲究,有馈赠亲朋的礼馍,比如油包子、花馍、馄饨馍、油提窝等,也有用于宴席的圆馍、小馍,也有售卖的饦饦馍、石子馍、棒棒馍、椽头馍,有用于日常食用的蒸馍、花卷馍、杠子馍等等,尤其蒲城的椽头蒸馍更是享誉四方。正因为有这么多品类的馍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对于装馍的器具也有很多的叫法和讲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陕西蒲城</b></p> <p class="ql-block"><b>馍笼子虽然作为口头语经常会说到和听到,但真正见过馍笼子实物的人就不多了。蒲城的椽头蒸馍闻名四方,日常生活也离不开馍,所以蒲城馍的讲究也非常的多,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都离不开馍。以前走亲戚不像现在,提两盒糕点礼品就可以了,都要拿上不同品类的馍,尤其婚丧嫁娶添丁进口的大事,要拿馍就离不开馍笼子,久而久之,馍笼子就简化成了笼子。人们一说到了笼子,你就知道是馍笼子。记得八九十年代,我跟着大人走亲戚每次都会提前拾掇好出门用的笼子(打包带编织的篮子),里外擦干净,装好馍以及礼品后,还会找一块干净的毛巾盖到上面。为了出门不和其他家的搞混,老人们还会特地用油漆涂点颜色或者在提手边上拴上一圈有颜色的绳子。记得每次和祖母出门吃汤水,除了提笼子之外,祖母会反复的叮嘱我,一定要记得自己家的笼子,回来的时候不要拿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椽头馍</b></p> <p class="ql-block"><b>老人们通常说的馍笼子,一般是竹子编的,长方形居多,俗称“马头笼子”。也有木头做的,有隔层,用于给先生送饭,也称食盒,人们走亲戚也有的人家也会提上。还有一种竹子编的圆形的,俗称“蛋蛋笼子”,红事上面会盖个红包袱,白事上面会盖个白包袱,以做区别。后来逐渐马头笼子、食盒、蛋蛋笼子比较少见了,后来一段时间最流行的就是打包带编的各式各样的馍篮子,不过人们出门走亲戚依旧称之为笼子,也还是提馍的笼子的意思。发展到现在,出门走亲戚都很少拿馍,即使拿都是用塑料袋装好,也用不到笼子,笼子也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食盒</b></p> <p class="ql-block"><b>馍笼子这样的实物虽然因为馍不怎么拿了,或者拿的不多了,逐渐也没有了用处,不过“馍笼子”、“提笼子”、”送笼子”、“回笼子”这样的说法依然存在,仍然和故乡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过这些说法和行为在不同的场合意义也不一样。根据我个人的一个理解,分析如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头笼子</b></p> <p class="ql-block"><b>一、提笼子:一种意思就是提馍笼子的。 一般来说,谁家过红白喜事的时候都会邀请街坊邻里来帮忙,主管会安排执事,对于安排提馍的大家就开玩笑称为”馍笼子”,提馍的也会主动回应自己“馍笼子”,大家也不以为怪。这里馍笼子的意思也就是提笼子的。现在都是蒸箱热馍,用不到各样的笼子了,直接端蒸盘就可以了,不过这个称呼还是保留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以前的时候,老人去亲戚家吃汤水都喜欢带一个半大孩子,相当于带个小跟班,主要的功能就是帮老人提笼子,另外一方面孩子可以跟着吃汤水,改善一下孩子的伙食。以前邻居老哥经常会讲他小时候跟村里的老太太去她娘家南姚村,因为太远,还住了一晚上,当天晚上村里就发生了韩剥皮被杀的历史事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农村宴席上馍</b></p> <p class="ql-block"><b>另外一种就是提笼子行礼的意思。如果参加亲戚的葬礼,有的不是特别重要,或者没有血缘关系,人们就会只准备一个最基础的参加方式,提个笼子,装上香纸献碟白布等悼念物品,不准备油炸献饭这些,也不需要主家来迎饭。所以经常人们会讲,啥都没准备,就去提了个笼子,也就相当于只是行了个礼的意思。</b></p><p class="ql-block"><b> 还有一种就是谁和谁关系好,以前的时候人们经常就会说人家都是“笼子来回”,意思就是当亲戚来走。所以朋友间能够互相提笼子走动那就是非常近的一种关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打包带编织的篮子</b></p> <p class="ql-block"><b>二、送笼子:蒲城民间将订婚称之为看屋里,也称之为吃面,送笼子也是看屋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般是指订婚宴席后,晚上男方带上一帮年轻小伙子带上给女方家的礼品以及糖果等送到女方家,称之为送笼子。女方邻居朋友一起过来看女婿耍女婿,锁住女婿的自行车,给女婿要糖果,记得八九十年代经常跟着别人去看女婿,非常的喜庆有氛围。以前经济不发达,笼子里的内容也不过就是一盘白馍(八个)和一碗菜。内容不多,但是比较有仪式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竹编提笼</b></p> <p class="ql-block"><b>同时,为了感谢媒人,男方也会给媒人送笼子,以前的时候也就是一碗菜扇上几片肉,配上几个白圆馍拿上斤糕点就算不错了。现在虽然也称为送笼子,虽然意义相同,但已经没有了馍菜,只有烟酒等礼品,档次和质量和以前不知道高了多少倍。</b></p><p class="ql-block"><b> 到了现在,人们家里红白喜事过完毕后,为了感谢管事的, 也会提上烟酒等礼品去送笼子,也就是进一步感谢的意思。 </b></p><p class="ql-block"><b>三、回笼子:</b></p><p class="ql-block"><b> 回笼子是婚丧嫁娶等大事的必备环节,亲戚朋友来出门都会提上各色各样的笼子,提的礼馍要留几个都有讲究,回多少圆馍也有讲究,有的一盘(八个),有的一盘半(十二个),有的两盘(十六个)。对方有长辈的至亲还会额外回上一碗菜,主要由宴席的吃馍菜组成,有荤有素,一般都是八宝辣子、芽子、粉条、芹菜肉、辣子豆腐等组成,上面盖上几片白肉,以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挂念。所以每家过事主家都会找懂礼节有辈分的能人来负责回笼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代订婚</b></p> <p class="ql-block"><b>我们本家一位曾祖母在解放前两年去世,正好他的一位儿子我们称为五爷的在西北做生意赚了钱,丧事过的很大。据说当时过路的只要烧上一支香,磕上一个头,除了可以吃一顿流水席外,还会额外给回上一盘馍加一碗菜,据说当年回馍用的蛋蛋笼子都拉了几马车。万斛山前包括田葫芦给他妈过寿都没有这么大的排场,直到现在都是被人们不时的说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宝辣子</b></p> <p class="ql-block"><b>虽然馍笼子这些实物随着历史 的发展已经逐渐消失,但是以馍为主食的关中人,东府人对于馍笼子这样的称呼和习俗都完整的保留了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笼子里面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也都成为了一种民间的习俗和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圆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