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历史概念就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认识。形成历史概念,在完成历史教学任务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形成历史概念,是学生认识历史知识的中心环节。学生的认识活动一般经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阶段。学生对历史教材的感知,由于历史的时差性,而只能更多的依靠教师的讲述和自己的阅读,然而,仅靠这种表面上的感知而形成的历史表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形成了历史概念,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把握其内部联系。其次,历史概念的形成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尤其是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重要关键。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运动过程,历史概念的形成总离不开基本的历史联系,同时只有对诸多历史概念的综合运用,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历史概念的掌握,在了解历史现象,到认识历史规律的过程中,起着中介的作用,正是历史概念的联系和组合,构成了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知识。有鉴于此,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历史概念,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形成历史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历史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以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概念是抽象的、本质的、理性的东西,是客观现实的深刻反映。历史教学忽略了历史概念,学生很难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更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借助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逻辑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历史概念的形成,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自觉地加强历史概念的教学,才能保证不断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形成历史概念的一般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引导学生感知历史事实材料,形成历史表象,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揭示出历史表象各个方面的本质特征,然后综合和概括本质特征,把握其全体及内部的联系,最终形成历史概念。</p><p class="ql-block"> 根据历史概念形成的过程,我们在历史课讲述中具体运用了以下三种方法:</p><p class="ql-block"> 1、史实综合法:在上课的过程中,一边讲述史实,一边进行分析或者在讲述史实的基础上,集中概括阐明概念。例如讲明末农民起义,首先,讲述明后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黑暗,斗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等事实,综合说明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然后,讲述起义的简单经过,最后说明,明末农民大起义持续将近20年之久,最终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封建土地制度,封建纲常法纪受到了一次严重的冲击,封建生产关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由此可形成这一历史概念。明末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乃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之一。这种从史实出发进行叙述和分析,然后概括揭示实质,阐明历史概念的方法姑且称之为“史实综合法”。</p><p class="ql-block"> 2、实例论证法:这是先提出命题,再以具体事实加以解释说明,来明确历史概念的方法,也是普遍适用于阐明名词性历史概念的讲述方法。如巜梦溪笔谈》是对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成就的全面总结,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要说明这点,只需举例说明《梦溪笔谈》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有关科技的内容占全书1/3……如《十二气历》的制定等……如此即可。又如“文字狱”是清廷寻章摘句、罗织罪名、加害于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然后举例说明即可。</p><p class="ql-block"> 3、分析比较法:这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从而揭示历史本质,阐明历史概念的方法。分析比较可以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特点,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个性更为突出,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另外,分析比较总要涉及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历史知识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史实比较不能做任意的比较,历史教学中进行分析比较大致有几种情况:</p><p class="ql-block"> ①、同类历史现象相互比较,例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亚、非、拉民族革命运动,德、意、日君主立宪政体等。</p><p class="ql-block"> ②、本质不同,但属同一范畴的内容相比较,如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等。</p><p class="ql-block"> ③、同一历史过程中相互敌对或相互关联的双方相比较,如十年内战之国共两党、戊戌变法中之维新派与守旧派、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两国势力对照等。在分析比较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图解法,这样更清晰更直观。</p><p class="ql-block"> 在阐明历史概念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确切性、具体性、计划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只有教师的教,而无学生的学,或只有学生的学,而无教师的教,都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听课方法和技巧。</p><p class="ql-block"> 一、课前预习找出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在预习的过程中,一些不明白的道理,不知道的历史事件和不理解的历史知识带到课堂上,有目的的去听,如果仍没解决问题,可在适当时机询问老师,有老师释疑。</p><p class="ql-block"> 二、听课要有主次,要把握着重点,有些知识因果关系要明确。如太平天国运动因何爆发,为何失败,要重点去听,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理清线索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三、重视形象思维,加强再造想象能力。历史事件的过程,通过想象让它如电影一样在脑中重现有机组合,形象记忆,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率。</p><p class="ql-block"> 四、记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作用很大,他是当堂所讲内容,重点突出,脉络清楚,具有防止遗忘,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效用。记笔记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纲目记录法,在教学板书的基础上,将一节课的内容按知识先后顺序有重点,分层次的记录下来。另一种是表格计录法,在一堂课内将学到的同因素的并列知识用表格列项记录下来,此法简练使人一目了然,有利于复习记忆。</p><p class="ql-block">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学生的学是接受知识的关键,只有二者达到和谐统一,才能够圆满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收到较好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