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 更上一层楼——东营市科学教师参加山东省齐鲁科学大讲堂第101期网络教研活

付湘君

<p class="ql-block">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 立夏时节万物俱荣,伴着这处处葱茏,2023年5月9日上午,我们迎来了科学大讲堂第101期的开播,东营市小学科学老师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分三个环节进行,首先是三位优秀教师的课例展示,接下来是专家老师的评课,最后是卢巍主任的点评总结。</p> 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  课例一来自于青岛崇礼小学梁婕老师的《昼夜交替》。</p> <p class="ql-block">  梁老师出示不同时间内青岛五月的风雕塑的图片,学生思考其中的奥秘,引领孩子进入课堂。学生猜测出现昼夜交替的原因,原因多样,思维活跃。 梁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假设意识,为后续探究做准备。接下来于老师引导孩子模拟、验证了昼夜交替现象。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实验,体会地球的自转现象,实现探究进阶。</p><p class="ql-block"> 梁老师还带来日心论和地心说的相关视频,为学生形成完整的宇宙概念奠定了基础。最后于老师介绍古人如何区分昼夜,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p> <p class="ql-block">  课例二来自于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的于敦友老师的《四季与生活》。</p> <p class="ql-block">  于老师教态亲切自然,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这节课于老师巧妙地使用了道具“四季转盘”和传统文化中的24节气,把时间和四季具象化,让低年级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四季的交替和对生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于老师还准备了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四季贴图。这些贴图涵盖了不同季节、环境、人、动物、植物的变化。孩子们非常感兴趣,避免这节课变成一节枯燥无聊的纯知识的讲解课。</p> <p class="ql-block">  课例三是青岛市第五十三中学林森老师开发的《四季成因》。</p> <p class="ql-block">  林老师通过情境聚焦,让学生在观察植物时装秀后,大胆猜想四季的成因,揭示课题。从学生有充足体验的温度高低这个点,引领学生猜测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温度高低的变化。通过学生的思维判断把观察研究的点定在阳光照射的问题上来,观察活动更有效。学生通过对比实验验证直射与斜射可以带来不同的热量。</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继续进阶,学生开始模拟实验,探究四季的成因。之后的交流环节中,学生巩固了对前两个实验环节的理解和运用,认知得到整合和内化。</p> 专家点评 <p class="ql-block">  来自青岛市崂山区金融区实验小学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青岛市名师</span>刘杰老师<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课标解读、课例分析、反思建议三方面对三节课进行了准确又精彩的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  对于地球宇宙领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刘老师为我们展示了这</span>部分科学研究的一般性的流程示意图:假设—证据—推理—抽象。<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设计并</span>挖掘学生主观的假设,在寻找、呈现、分析、评价证据中论证难辨真伪的假设,从而推理得出事实结论,最后进行抽象做出模型,并用模型再次进行验证。按这样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流程进行</span>研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学生会逐渐具备</span>批判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维品质。</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对三个课例进行了优缺点的点评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1.学生提出的假说,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梳理,归纳找出适合研究的假设说进行验证。2.模拟实验中可采取放相结合的方式。3.课堂中可以加入一些声音的体验,让课堂更加有声有色。4.材料的设计上可以加入干扰项,增强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p> 卢主任总结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敬爱的卢巍主任对三节课例进行了总评:卢主任充分肯定了三位老师的课例,高度赞扬了刘杰老师有指导性的点评。</p> <p class="ql-block">  卢主任建议老师们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能力发展有前瞻性的规划,给学生提供质疑和批判的机会,学生不容易具有创新的思路。如学生没有质疑地球的公转轨道为什么是椭圆形,椭圆形的轨道与四季的形成有没有关系?</p><p class="ql-block">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敏锐观察的能力,学生在深度思考后会多方位质疑,才能产生更多的创新性的猜想,然后付诸实践进行验证,学生才会有创新。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长远的角度出发进行奠基性的培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的基础并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而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逻辑的思路。</p> 学习掠影 <p class="ql-block">  东营市各个学校小学科学老师们认真观看,仔细聆听,将自己的所思所悟付诸笔端,分享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共同进步!</p> <p class="ql-block">  本次齐鲁科学大讲堂网络教研活动由名师和专家指引,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大家认真倾听、积极研讨,共同提高,对老师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p>

老师

学生

课例

四季

教研

进行

假设

小学

青岛市

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