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游记

碧影传奇

<p class="ql-block">  青岛真是个中西合璧的城市,街头的欧式建筑、围栏处处都透着异域风情。德、俄、日及中式建筑浑然一体。这一份“红瓦绿树”的美,加之海滩、大海之辽阔,大概只有你高空俯瞰全城和大海时才真正感叹这座城市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青岛火车站:坐落于费县路与泰安路交接处的青岛火车站始建于1901年,最初由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p><p class="ql-block"> 钟塔的基座、窗边、门边及山墙、塔顶的装饰都用花岗石砌成。双坡陡峭,层顶、尖塔面覆中国的琉璃瓦,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在四面钟的滴答声中,青岛历经沧桑,从德占到日占,再到收回青岛主权,火车站亲眼目睹。</p><p class="ql-block"> 青岛火车站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感情,是记忆的坐标,满含离别的哀愁,也孕育重逢的欣喜。不少名人如沈从文、梁实秋、郁达夫等曾在火车站留下了身影。</p><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亲眼见过青岛火车站曾经的模样,可建筑本身留下的风韵足以让人感受到火车站的坚挺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几经岁月变迁,青岛火车站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火车站标志性建筑——德式钟楼依旧赫然的立于建筑顶部,守时瞭望。</p><p class="ql-block"> 如今,青岛火车站是胶济铁路的终点站,并成为青岛的景观建筑之一,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p><p class="ql-block"> 一代一代人皆成背影,唯有火车站钟楼威严耸立。这座拥有上百年建造史的欧式建筑至今仍旧发挥着她的功能,在岛城的日常交通运行中扮演着迎来送往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青岛火车站附近的俄罗斯建筑</p> <p class="ql-block">  青岛的地标“五四广场,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名为“五月的风”。“五月的风”是青岛的标志性雕塑,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雕塑整体与浩瀚的大海和典雅的园林融为一体,成为“五四广场”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青岛的地标非栈桥莫属,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你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么?</p><p class="ql-block"> 青岛栈桥,可以说是青岛的同龄建筑。1892年的青岛,当时被称为“胶澳”,清朝的李鸿章要来此巡视,但由于青岛当时只是一个小渔村,没有停靠大型官船的码头,所以就临时修建了一个长200米,宽10米的大码头,也就是现在栈桥的原型。当时它也是海上唯一的一条军火供给线,也就是说,说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青岛。</p><p class="ql-block"> 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由,从栈桥登陆,占领了青岛,栈桥就成为了德军侵占青岛的见证。而德军占领后,在1931年,将栈桥桥身延长至350米,但仍为军用码头。直至1904年,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后,栈桥逐渐失去了它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开始向游人开放。</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青岛后,仍在这个桥上举行了阅兵仪式,以此证明其对青岛享有充分的主权。1922年,青岛被北冰洋政府收购后,中国水兵也在此阅兵。</p><p class="ql-block"> 1931年,桥身加长至440米,桥南端修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俗风格的回澜阁,整个工程于1933年4月竣工,栈桥也从此成为了青岛第一景。</p><p class="ql-block"> 栈桥不仅是青岛的地标,它也串联着青岛的历史,而且栈桥的风景四季不同。春夏的这里人潮拥挤,热闹非凡;秋冬的这里温暖安静,海鸥嬉戏。想要感受这个浓墨重彩般的历史地标,记得沿中山路走到尽头。</p><p class="ql-block"> 青岛栈桥是我最爱去的地方,这里风景太美,多少年来只要去散步都会先到这里看一看,这里交通方便,坐火车,地铁,公交车下车就可来栈桥,拍一拍美景,喂一喂海鸥,听一听海鸥的叫声,看一看浪花,来到这里真的是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  信号山:坐落青岛市中心,德国侵占青岛后,为指挥进出胶州湾的船只,在山顶部建信号发布台1处,每天悬挂各类信号标志及气象、风力标志,命名为“华兹马克山”,市民称“挂旗山”或“旗台山”,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在整理青岛区划及地名时更正为“信号山”。</p><p class="ql-block"> 信号山不高,海拔98m,只需要15分钟就爬上去啦。山顶视野很好,可以360°俯瞰老城,栈桥、基督教福音大教堂、总督楼等都看得非常清楚。 上山有两条路,左边这条的观景平台可以俯瞰老城,右边这条还可以远眺大海,半山腰的总督楼仿佛一座童话城堡,依山面海,风景如画。 下山的时候意外发现,景区门口石阶拍出的照片也很美。背景是平常的街道,远处奶油色的基督教堂像是画上去的,我仿佛来到了欧洲街头。</p> <p class="ql-block">坐在信号山红色的旋转看台360度俯瞰青岛全景。</p> <p class="ql-block">远眺圣弥厄尔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信号山古代称为五龙山,故立“五龙戏水”雕像。</p> <p class="ql-block">远眺青岛德国基督教福音堂</p> <p class="ql-block">远眺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p> <p class="ql-block">  八大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青岛名胜之一,这里有八条马路(后为十条)是以中国古代长城重要关隘命名的。在这里有200多栋建筑,包含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花石楼位于八大关东南角,外墙由花岗石砌筑,内墙由大理石贴面,故称花石楼,属欧洲古堡式建筑风格。解放前蒋介石、戴笠曾居于此。解放后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p> <p class="ql-block">  公主楼位于八大关中南部,是20世纪三十年代驻青岛丹麦总领事按照安徒生童话的意境为丹麦公主建造的度假别墅,是座典型的4层丹麦建筑,墨绿色墙面,白绿色马赛克饰边。</p> <p class="ql-block">  蝴蝶楼位于八大关西南角,建于1934年,胡蝶主演的电影《劫后桃花》在这拍摄。如今这里更像是青岛电影博物馆,屋内陈列着摄影器材、青籍演员和在青岛取景过的影视作品等。</p>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风情馆位于公主楼对面,为田园风格别墅。馆里通过图文、展品形式展示了西班牙王国历史传承、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化、著名绘画大师作品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日欧混合式别墅</p> <p class="ql-block">  德国礼拜堂(德国青岛基督教福音堂)在江苏路基督教堂于1910年竣工,专供德国信徒聚会礼拜,故被称为“德国礼拜堂”。教堂钟楼外部的三面墙上镶有机械时钟,因而俗称“钟表楼”。</p><p class="ql-block"> 厚重的花岗岩教堂墙基,有着凝重粗犷气质,外观轮廓清晰而简练,显示出德国古堡式建筑特有的美感。基督教堂建筑规格没有浙江路天主教堂那般宏伟,但她的那份静谧与安逸,角角落落中散发着的宗教的意蕴却很吸引人。</p><p class="ql-block"> 那陡斜的红色屋顶、绿色尖顶钟楼,有多少人将其留在了画面中,又有多少人为它留住脚步。100多年来,除了它让人难以忘怀的造型,更让人魂牵梦绕的是那架又高又大的管风琴……就连著名作家沈从文也曾“一个人走到青岛那个高地的教堂门前,坐在石阶上看云、看海,看教堂石墙上的薜萝。耳听到附近一个什么人家一阵钢琴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江苏路基督教堂借山而立纵向延伸的格局,与周围的一切浑然一体,宛如一幅油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岛天主教堂:位于浙江路的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始建于1934年。</p><p class="ql-block"> 天主教堂典型的哥特式风格也使得我们从栈桥就可以一睹它的容颜,天主教堂或许是每个来青岛旅游的友人必到的一个景点了吧。因其高大巍峨庄重肃穆的神圣感,也使它成为很多情侣选择走上婚姻殿堂的见证者。我们每每到此,都会遇到正在拍摄婚纱照的恋人,看着他们选择将教堂作为自己恋情的见证,觉得自己也很荣幸的分享了他们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圣弥厄尔教堂附近的圣女修道院始建于1901年,是由慕尼黑建筑工程师贝尔纳茨设计的典型的欧式建筑。周围的建筑与之相互呼应,宗教神圣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广场。钟声响起时,方圆几里内都能听得到,阵阵传来的钟声也给市南凭添了几分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圣弥厄尔教堂附近的欧式风格建筑。</p> <p class="ql-block">  胶澳警察署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湖北路29号,原为青岛德占时期的“胶澳租借地”警察署,始建于1904年,由胶澳建设管理局设计。现为青岛市公安局。</p><p class="ql-block"> 该建筑平面呈L形,主入口设在东南角,主体二层,并带有阁楼和地下室;高16.5米,砖木钢混合结构。其造型取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和欧陆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原德国在青岛监狱</p> <p class="ql-block">  青岛馆陶路的“德国风情街”上,坐落着我国首个以道路交通为主题的专业性博物馆——道路交通博物馆。它的前身是1910年形成的中国最早汽车站——青岛馆陶路汽车站旧址。博物馆内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收藏有精美展品485件,登记可移动文物113件,馆藏十分丰富。</p><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内,游客可以看到古代交通、中国最早的汽车站、“中华第一车”等历史痕迹,进一步了解我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交通文化。</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运输队使用的老旧枕木、钢丝绳缆等老旧工具和图片,生动再现了1953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在青岛icon的“诞生”与搬运的艰难历程,令每一位参观者肃然起敬,震撼动容。</p><p class="ql-block"> 道路交通博物馆还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德式建筑,充满德国风情的建筑墙体上,有很多复古老式车的涂鸦,建筑外围还有很多可以摆拍的汽车和工业机器,为整个博物馆增添了一份浪漫的情调。</p> <p class="ql-block">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迎宾馆)是历史遗址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龙山路26号,始建于1905年,落成于1907年,建筑面积4083平 方米。是德国威廉时代新罗马风与青年风格派相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还融合了古典主义、洛可可、城堡式、中国式等多种建筑元素;在建筑艺术的包容性、协调性 与纪念性上堪称典范。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开始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作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国首批3A级旅游景区,先后接待过众多海内外知名人士,架起了中外文化关系沟通之桥梁,是青岛&nbsp;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经典象征,成为海内外观众了解青岛近代历史沿革、了解东西方建筑艺术对话的一扇重要窗口,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德华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青岛路口,建于1899-1901年。1922年至1923年曾作为日本总领事馆,现为民居,未得以保护,游览后有些遗憾,未拍照留念。从原照片看该建筑为典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宫殿风格,其设计者为海因里希·锡乐巴和路易斯·魏尔勒,有说法认为这一设计参照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弟奥所设计的市民大会堂(位于维琴察古罗马广场旧址南端),唯屋顶和基础处理有所差异。建议青岛政府尽快加以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