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田野考察:滇西抗战大反攻怒江军用渡口

云南.曹歌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5月11日,滇西抗战大反攻开始,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率先渡过怒江,打响仰攻高黎贡山战役。纪念滇西抗战胜利80周年。重走栗柴坝渡口,勐古渡口。勿忘历史,吾辈自强。图为怒江孙足河→栗柴坝渡口。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今天。纪念滇西抗战胜利80周年。1944年5月11日,滇西抗战大反攻开始,第二十集团军率先渡过怒江,打响仰攻高黎贡山战役。9月14日收复腾冲。1944年5月22日,第十一集团军渡江攻击,打响松山战役。11月3日收复龙陵。1944年底,滇西失地收复,最终取得滇西抗战胜利。勿忘历史,珍贵的影像史料。(感谢 倪斌 提供)</p> <p class="ql-block">重走滇西抗战遗址,重走滇缅公路。纪念滇西抗战胜利80周年。1944年5月11日,滇西抗战大反攻开始,第二十集团军率先渡过怒江,打响仰攻高黎贡山战役。9月14日收复腾冲。1944年5月22日,第十一集团军渡江攻击,打响松山战役。11月3日收复龙陵。曹歌 杨奇威 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b>《潞江渡河地区要图》:</b>根据民国二十一年云南第一殖边区道路工程训练班学员绘制的原图复制(复制人 陈明)1:500000 比例。 原载《保山地区史志文辑》 第二辑 保山地区行政公署史志办公室编。1946年保山旅省同乡会约学人编修县志,推举方国瑜任总篡。方国瑜先生到保山,乘便搜集滇西抗战资料,周历滇西惠通桥、松山、龙陵、芒市、遮放、黑山门、畹町、腾冲诸处战场,进行调查访问,采用当时战报、报刊通讯、广泛征集,篡著成了《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其文稿在“文革”中幸存,1983年4 月经过81岁方老校正,原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转载《德宏史志资料》第2集。 根据《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记载:“怒江渡口,自泸水设治局以南至镇康县以北,渡口稍大者,计有 六库渡、栗柴坝渡、双虹桥、惠人桥、惠通桥、碧寨渡、打黑渡等处。两岸交通交易,平时往返者较多。至于可渡之处约四十,兹详纪之次:凡六库、瓦多罗、丙栗、恒平、西浪、空靠、栗柴坝、勐古、水井、元浪(“元”为“亢”之笔误,应为:亢浪,康浪)、猛浪(猛濑)、缅嘎(免嘎)、大沙坝、双虹桥、龙潭(龙塘)、来贡、长安、周家、老鹤、马头街、打瓦、惠人桥、中渡、大渡、老渡、酸枣、回流、抛石、红泥、水渡、老渡、惠通桥、乌木、攀枝花、毕寨(碧寨)、金堂坝、断头岩、本子地、打黑、七道河、河尾、谷家等渡口,皆可船渡。” 滇西抗战田野考察与研究,任重道远,我们在怒江峡谷以此为线索,走走停停,寻找滇西抗战大反攻时使用过的老渡口。仔细对照民国二十一年绘制《潞江渡河地区要图》渡口,名称虽有异,但差别不大。</p> <p class="ql-block"><b>滇西田野考察:滇西抗战大反攻中怒江军用渡口 曹先强</b></p><p class="ql-block"> <b>滇西抗战大反攻,是1944年5月11日发起总攻。总攻第一步就是远征军作战部队渡过怒江。抗战大反攻时期,怒江大峡谷数百个天然渡口承载着滇西抗战的重要历史使命,承载着保家卫国前赴后继的民族精神。怒江渡口,除军事作战军旅渡江之用,滇西妇孺支前民伕,千军万马一起赴汤滔火,共赴国难。抗日英雄壮举,气壮山河,令人震撼。 据《保山史志》记载,滇西大反攻时期,平均每天有3万民众,6千匹骡马,在滇西广大防线,经过怒江渡口,向前线运送辎重、弹药、粮秣,支援抗战。许多壮士,血洒疆场。怒江渡口成了他们生离死别的一个站点。</b></p><p class="ql-block"><b> 1944年5月11日,滇西大反攻前后,抗日部队主力第20集团军在怒江上游渡口集结。第54军三个师主力军,在栗柴坝</b>——<b>勐古渡之间,第53军两个师主力军,在猛赖渡</b>——<b>大沙坝渡口之间。第6军39师,在打板箐集结,于惠人桥附近渡口渡江,攻击红木树(禾木树)。 5月11日,黄昏,滇西大反攻第20集团军右翼主力军渡江开始,集团军工兵团长林松,率领工兵主力,在主要渡口,组织漕渡。各个渡口,驾驶木船、竹筏、橡皮艇,操作纯熟,仅有一兵失足落水溺死。橡皮艇为美军供应,轻而易驶。每艘可容一班士兵,在一个渡口用十数艘,共用三百九十三艘。穷一夜之力,12日拂晓,远征军攻击部队全部渡过怒江。</b></p><p class="ql-block"><b>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第11集团军发动滇西大反攻,在相距250多公里怒江防线几十个渡口渡过汹涌澎湃的怒江进攻高黎贡山。</b></p><p class="ql-block"><b> </b>1946年保山旅省同乡会约学人编修县志,推举方国瑜任总篡。方国瑜先生到保山,乘便搜集滇西抗战资料,周历滇西惠通桥、松山、龙陵、芒市、遮放、黑山门、畹町、腾冲诸处战场,进行调查访问,采用当时战报、报刊通讯、广泛征集,篡著成了《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其文稿在“文革”中幸存,1983年4 月经过81岁方老校正,原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转载《德宏史志资料》第2集。 </p><p class="ql-block"> 根据《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记载:“怒江渡口,自泸水设治局以南至镇康县以北,渡口稍大者,计有六库渡、栗柴坝渡、双虹桥、惠人桥、惠通桥、碧寨渡、打黑渡等处。两岸交通交易,平时往返者较多。至于可渡之处约四十,兹详纪之次:凡六库、瓦多罗、丙栗、恒平、西浪、空靠、栗柴坝、勐古、水井、元浪(“元”为“亢”之误,应为:亢浪,康浪)、猛浪(猛濑)、缅嘎(免嘎)、大沙坝、双虹桥、龙潭(龙塘)、来贡、长安、周家、老鹤、马头街、打瓦、惠人桥、中渡、大渡、老渡、酸枣、回流、抛石、红泥、水渡、老渡、惠通桥、乌木、攀枝花、毕寨(碧寨)、金堂坝、断头岩、本子地、打黑、七道河、河尾、谷家等渡口,皆可船渡。”</p><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战田野考察与研究,以此为线索,我们在怒江峡谷走走停停,寻找滇西抗战大反攻时使用过的老渡口。文献记录与田野考证,两相对照民国二十一年绘制《潞江渡河地区要图》原载《保山地区史志文辑》 第二辑,渡口名虽有异,但差别不大。 <b> </b></p><p class="ql-block"><b> 一</b></p><p class="ql-block"> 清晨,自怒江六库出发,到达下游东风桥,已是晚上7点。一路采访于怒江峡谷,全程整116公里,寻访许多著名渡口,采访乡村人文地理抗战渡口历史遗址。在东方大峡谷深处,在湍急怒江边,实地勘察体验,时常举目一线天,心生堵塞压抑,举目所见江水巨浪翻滚,侧耳听闻江流咆哮怒水滔天,令人头晕目眩,心惊肉跳。滇西抗战胜利已快八十年,怒江勘察渡口遗址,时过境迁又十年,渡口之许多历史故事,名胜古迹,当时见闻,仍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b>六库土司府</b></p><p class="ql-block"> 根据文史资料记载的各种说法,滇西抗战期间,六库土司府署被日军大炮轰击过一个土楼,炮击掉了一个角。有的说土楼,有的说粮仓,有的说花园,有的说碉楼。我们特别前往老六库土司府署遗址,采访段浩土司后人段承中,求证六库土司府被日军炮击的史实。10月3日7点,在怒江宾馆院子里那棵茂密大榕树下起步沿着怒江峡谷采访。在宾馆外路边小吃店吃过早点。先去老六库,爬坡四公里,沿着东岸八一路,上到二台坡上。</p><p class="ql-block"> 走步几十米,即是老土司旧址。现在已是六库中学,门厅斑驳墙壁上,仍有水泥红漆繁体字“泸水三中”,傍有怒江州文物保护单位的指示牌。土司旧址,只有两个楼房,院落石阶,房柱石蹲,门洞石雕,风韵犹存,仍可看出旧时气派。其他故居建筑,已荡然无存。关于这个土司府的历史,原怒江州政协文史委主任李道生,六库土司段浩后人段承中接受采访,我在李老送给我《怒江文史资料选辑》(上卷)里认真查阅在416页有如下记“约1942年5月21日,一支四五十人的日寇队伍从腾北明光翻过高黎贡山,窜到泸水,沿怒江西岸南下至上江,准备堵击中国远征军回国部队。当时远征军尚未回到泸水,敌人扑了空,在经过六库对岸时,用小钢炮隔岸向六库土司署轰了两炮,击毁土司署南岗楼一角。” </p><p class="ql-block"> 在同书440页记载 “1943年10月中旬,片马日寇“黑风队”二百余人带着辎重骡马窜犯怒江,增援上江之敌。日军经过排路坝时,向对岸六库土司署发射了两枚六O炮弹,炮弹落到土司署花园内未炸。”“几天后,日军派出“黑风队”三百余人、骡马辎重八十匹继续增援上江之敌。此时怒江东岸守军预备2师已有防备,调一营兵力在西浪坝阻击。”“日军被迫北撤,至六库对岸赖茂坝滞留达十八天。日军在赖茂滞留期间。有一天,日军在排路坝向对岸六库土司署进行炮击,一炮击中土司署大衙门中堂。炸断大梁一棵,一炮击中二衙门粮仓,炸毁屋顶三合土晒台一角。”</p><p class="ql-block"> 根据滇西抗战史料记载,1942年8月初,经第11集团军司令部批准,在六库成立“福(贡)碧(江)泸(水)练(地)民众自卫支队”,委任六库土司段浩为少将司令,谢晋生上校副司令。福碧泸练自卫支队统帅四个游击自卫大队。主要任务打游击,送情报,送弹药,运军粮,担架伤病员,筹募粮秣。即“协助军队,尽到守望,运输,救护,侦查,通讯的责任。”“蓉总部”福碧泸练自卫支队司令部就设在六库土司署。</p><p class="ql-block"> 福碧泸练支队与茶里纵队老队员九十岁段治中,耳聪目明,给我口述过茶里纵队滇康缅游击区抗战故事。六库土司府确实被日军大炮轰击过一个土楼,炮击掉了一个角。当特别采访段浩土司后人求证六库土司府署的土楼被日军炮击的史实时,段承中指给位置,说是一座形状像碉楼的粮仓土楼,原楼早已不存。我感叹,如果不是当事人引领参观根本找不到原来位置了。现在相关部门保护性装修,土司署墙壁原址上,凭记忆恢复绘上了滇西抗战时期的抗日宣传画与标语。院场堆满钢筋及其他建材,保护完工后旧址紧邻中学校园。</p><p class="ql-block"><b> 一个渡口六个名: 红旗坝渡口 就是上江渡口 </b></p><p class="ql-block"> 怒江所有的渡口,原址保存都比较完好,都是因为怒江还没有修建大型水电站库工程,所有曾经历滇西抗战使用过的军事渡口都保存完整,依然如故。</p><p class="ql-block"> <b>第一站六库渡口</b></p><p class="ql-block"> 六库渡口,位于小沙坝附近,滇西抗战期间,1942年5月——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预备2师、36师,深入腾北、腾南敌占区,抗日游击作战,渡江使用之重要渡口之一。1942年5月中旬,中国远征军从缅甸溃败回国之第五军200师抬了少将师长戴安澜遗骨,从陇川、盈江、盏西、腾冲古永、明光、腾北地区、片马,翻越片马丫口,经姚家坪,过鲁掌,在六库渡口渡江,过老窝,到达漕涧。1942年8月,远征军第11集团军批准成立“福(贡)碧(江)泸(水)练(地)民众自卫支队”,委任六库土司段浩为少将司令,谢晋生上校副司令。</p><p class="ql-block"> 1943年上半年,开辟并成立滇康缅边境特别游击区总指挥部,委任郑波中将为总指挥官,因郑波字蓉湖,简称“蓉总部”,成立茶里游击纵队,第一纵队司令谢晋生少将,第五纵队司令杨文榜少将。茶里游击纵队,民众支前,前往片马江心坡抗日作战都使用六库渡口。</p><p class="ql-block"> <b>第二站芒棒河边丙栗坝渡口</b></p><p class="ql-block"> 丙栗坝渡口,位于红旗坝渡口以上3公里,有一个边江村委会在此驻地。是抗战时期很热闹的渡口之一,地理区位与上江红旗坝渡口一样重要。东来从漕涧下澡塘分两条路走,左边去岔花到上江,右边去到民建乡政府大坪子,往西就是丙栗坝渡口。现已建有人马吊桥。渡口已停渡。</p><p class="ql-block"> 在漕涧采访得知,村里老人都去送过抗战物资、背盐巴。具体路线:漕涧下澡塘分两路:向右分路—— “讲拐”—— “大坪子”—— “木瓜祖”(属边江村委会——丙栗坝)到达怒江边就是民建丙栗坝渡口。向左分路—— “讲拐”—— “只嘎”—— “小庄”(属乌母嘎村委会)到达怒江边,就是民建红旗坝渡口。</p><p class="ql-block"> <b>第三站 红旗坝渡口</b></p><p class="ql-block"> 将车停靠在一座吊桥边,在此采访拍摄视频与照片。桥墩上标有“危桥”字样。只能通过人马、摩托车,限载重量一吨。红旗坝渡口人马吊桥,是后来建设的新桥梁,方便乡村人群日常来来往往。吊桥西岸,有一个怒江州农村公交车招呼站紧靠桥头上方。看地图知其上游不远处曾有一个西浪渡口。西岸是大练地村。现已有一座人马用西浪桥。渡口已停用。</p><p class="ql-block"> 沿怒江西岸,从红旗坝再开车约2·5公里到达上江乡政府。知道上江有渡口,就在乡村采访老乡好几个行人,包括修理摩托车小老板。</p><p class="ql-block"> <b>第四站 上江渡口</b></p><p class="ql-block"> 驱车驶进上江乡小镇,一条东西向笔直街道,长500米左右,在一棵大树下,左拐入一个环形乡村道路上,就望见右前方之滔滔怒江,也看见左手边之上江乡政府,现已是镇政府。大门院内一棵参天大榕树,遮天蔽日。大门口旁新展展的相关木牌乡机关单位名称一字排开。看牌子即知,怒江州泸水县上江镇党委、政府、纪委、人大,重要机构都在这里。我把车开进去乡政府大门停在大树下正准备去办公室找人。一个机关干部提了一包刚从农贸市场买回来的菜迎面走来,我赶紧迎上前去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彼此认识后,他叫密玉林,是傈僳族,上江镇政府主任科员,云南民族大学1989年毕业。在镇门口之高坡采访密玉林,他是大学毕业24年傈僳族专家熟悉基层情况,对此项调查帮助很大,引经据典,通俗易懂,很快我们就在上江采访到渡口之相关材料。</p><p class="ql-block"> 这次上江调查之前,阅读过大量历史文献与相关资料都模模糊糊。对渡口称呼,一些地名不一致,不统一不连贯。一直使人懵懵懂懂,不得要领,一头雾水。有的自相矛盾,有的相互混淆,令人质疑。这次采访最大收获搞清楚了在怒江一个上江渡口竟然有六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关于上江渡口,我花费了许多精力来采访。经过仔细实地考察,又找当地人采访,再结合历史材料,才发现上江渡口地理位置之重要性与复杂性。我们发现上江渡口,在上段或者东岸,地属大理州云龙县民建乡岔花村委会地盘的红旗坝附近,因此,在东岸民间或大理文献上,这个渡口叫红旗坝渡口,岔花渡口,民建渡口,布麻渡口。</p><p class="ql-block"> <b>同一个渡口,而在西岸怒江州泸水县上江镇贡丙村弯桥村民小组,在怒江州文献与当地民间就叫上江渡口、丙贡渡口或弯桥渡口。 </b>在东岸,民建渡口,是从漕涧下来顺下澡堂河(刚到孙足河与瓦马乡三岔口前),向右分路至“讲拐” “只嘎”“小庄”(属乌母嘎村)到达怒江边,就是民建渡口。民国时期,云龙县民建乡,又叫布麻乡,所以,民建渡口,民国期间或古代又叫布麻渡口。 因为,那里属于大理州云龙县民建乡岔花村委会,民间也叫岔花渡口。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那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又新取名红旗坝,因此得名,叫红旗坝渡口。在西岸相对应的渡口叫弯桥渡口。弯桥渡口,是因为渡口在怒江州泸水县上江镇贡丙村委会弯桥村民小组区域,所以,叫丙贡渡口或弯桥渡口。红旗坝渡口 ,是因为在大理州云龙县民建乡岔花村委会红旗坝附近, 所以就叫红旗坝渡口。因此,红旗坝渡口、民建渡口、岔花渡口,是东岸的一个渡口。上江渡口,丙贡渡口或弯桥渡口,是西岸的一个渡口。上江渡口,实际上是包括了东岸四个叫法,包括了西岸两个叫法的同一个渡口。</p><p class="ql-block"> 上江渡口,是中国远征军渡过怒江抗日作战的重要渡口。它位于预备2师驻防区域军事重地。上江渡口距离六库渡口有20公里。上江渡口东岸连接漕涧,瓦窑。西岸是灰坡梁子接高黎贡山顶上的北斋公房,界头,腾冲。</p> <p class="ql-block"> 怒江峡谷田野考察发现渡口显著特征。一是发现,渡口很长,有的长两三公里,呈 S 形状。怒江水深流激,只能顺流渡江,有的需漂流两三公里以后上岸,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正对面的渡口。其次发现,许多渡口位置在峡谷两岸有河流与怒江之交汇处附近。此地理位置,由支流汇入大江,泥沙俱下,形成堰塞,使湍急江流抬升形成缓慢水流回水塘,江流缓慢有利于漕渡,这些地方就是渡口。采访到这么具有重要性,也是充满专业性的渡口特殊性,恍然大悟了许多。</p><p class="ql-block"><b> 二</b></p><p class="ql-block"> 时至中午,饥肠辘辘,阿林抢着点菜倒酒,盛情款待。在公路上方,上江街道附近一家充满绿树成荫的餐馆里,聊天,吃饭,喝酒。</p><p class="ql-block"> 在聊天中知道一件事情。在怒江峡谷,除怒江州人,已经喊此地“上江”以外。保山市人,从下游的潞江坝看上游的芒宽乡,在民间也是习惯把芒宽乡叫“上江”。实际上“上江”,这个地名,在保山人与怒江人的认识上,是有不同的地理概念的。田野调查,文献使用,一定要清楚明白。</p><p class="ql-block"> 在那开满艳丽之花,花枝婆娑,树叶茂盛而阴凉的院落,我非常感激密玉林同志介绍的怒江人文风情,我把我刚刚出版的新作品《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送给他惠存。他点了怒江特色菜蔬,傈僳族风味火腿,非常可口,酒过三巡,在饭桌上段国庆与密玉林两个刚相识的兄弟,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一直难舍难分。</p><p class="ql-block"> <b> 第五站 栗柴坝渡口</b></p><p class="ql-block"> 吃过中午饭,又开始上路。在国庆长假第三天了,阿林下午还有一个酒席,说是在蛮英附近,可以一路同行。</p><p class="ql-block"> 栗柴坝渡口,距离在上游的上江乡政府、上江渡口,只有7公里多。栗柴坝是古渡口,位置在蛮英山下,通往高黎贡山灰坡梁子,是古代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在滇西通往印度、缅甸之古道之一。近代西南地区主要商贸物流通商口岸,滇西旅缅行商马帮多由此道经过,蛮英街在这条商道之间,是滇西重要的商业集散地。抗日战争时期,栗柴坝渡口,蛮英街成了日寇侵略怒江泸水县的主要通道和侵犯地点,村庄渡口直接遭受日军侵占,日寇侵犯滇西铁蹄蹂躏民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蒙受了极为惨重的战争灾难。</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远征军在缅作战失利,从缅甸撤退回国期间,大批难民、商人、华侨、学生、散兵,逃难回国,蜂拥而至,云集至栗柴坝渡口。当地民众,远征军负责收容落伍兵的杨营长,在渡口积极组织渡江,安排协助渡过许多政府撤退机构,军政人员,华侨商人安全到达怒江东岸。但是,船少人多,过江人群密集物流积压,撤退伧促混乱,形势危急。19日,仍然有三百余人无法渡江。上午11点,八十多个日军从腾冲追击,翻越高黎贡山,经过蛮英而来,抓捕从滇缅撤退回国回内地的远征军、海关、税警、护路营等军政人员,抢劫商人,强奸女学生,在栗柴坝渡口用机关枪扫射、枪杀难民二百多人。难民中妇女女学生数十人不愿受辱,跳江自杀。难民仅有数十人冒死逃亡,幸免于难。这数十个死里逃生的难民,之后,在泸水县练地乡抗日女乡长杨庆芳帮助下才渡江回到祖国怀抱。华侨到达内地,在下关找到中国远征军11集团军司令部,联名为杨庆芳乡长请功,并举报故意拖延协助渡江勒索华侨难民的邦瓦寨保长李某某。远征军司令部,明察秋毫,派出专人调查落实事实,颁发命令嘉奖杨庆芳女乡长,颁发命令枪毙了李保长。这就是抗战时期震惊全国的滇西栗柴坝渡口发生的“栗柴坝渡口惨案”,现已由当地政协在渡口原址处建立有一个栗柴坝渡口惨案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b>栗柴坝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序文:</b></p><p class="ql-block"><b> </b>泸水县上江乡栗柴坝渡口,东连保山、云龙,西通腾冲和缅甸联邦,为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怒江古渡口之一。公元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占领东南亚,旋即向我滇西进犯。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九日,侵华日军一部自腾冲越过高黎贡山,进犯泸水。日军窜至栗柴坝西岸时发现渡口已被我东岸部队封锁,不能渡江东犯,便恼羞成怒,向我滞留在西岸的难民发难。当时,西岸待渡的难民共有三百余人,多数是从缅甸逃回祖国的华侨同胞,一部分是腾冲、龙陵逃向内地的难民,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嗷嗷待哺的乳婴。日本法西斯强盗公然向这些手无寸铁的无辜难民架起机枪,先将男性难民捆绑集中,用机枪扫死,然后对妇女难民进行强奸屠杀。除少数逃脱者外,有二百九十余名难民同胞惨遭杀害。一时江岸积尸成堆,死难者的鲜血染红了大江。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践踏泸水土地所制造惨绝人寰的栗柴坝渡口大惨案。 </p><p class="ql-block"> 栗柴坝惨案发生后,怒江各族各界人士,同仇敌忾,一致动员起来,纷纷响应李根源先生抗日救亡的号召,组织福、碧、泸、练民众自卫支队,与抗日军队协同配合,展开游击战,坚决拒敌于怒江西岸,怒江军民联合抗战,牵制了日军的“东进”侵略计划,为一九四四年秋季我滇西抗日大反攻,彻底消灭日本侵略军总战局争取了时间,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我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建立此碑。以缅怀死难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5月,滇西大反攻战役前后,第20集团军抗日作战部队主力军过江渡口都在怒江上游。第54军三个师主力军,在栗柴坝—一勐古渡之间,第53军两个师主力军,在猛赖渡—一大沙坝之间。第6军39师,在打板箐集结,于惠人桥附近渡口渡江,攻击红木树一线,红木树也写禾木树。</p><p class="ql-block"> 1944年5月11日,黄昏,滇西大反攻第20集团军右翼主力军渡江开始,第20集团军工兵团长林松,率领工兵主力,在主要渡口组织漕渡。各个渡口,驾驶木船、竹筏、橡皮艇,操作纯熟,仅有一兵失足落水溺死。橡皮艇为美军供应,轻而易驶。每艘可容一班士兵,在一个渡口用十数艘,共用三百九十三艘。穷一夜之力,12日拂晓,远征军攻击部队全部度过怒江。 198师度过的渡口,就是在栗柴坝渡口。</p><p class="ql-block"> 栗柴坝渡口,西岸是著名的高黎贡山灰坡梁子,连接北风坡,冷水沟,北斋公房。渡江之主力军,仰攻高黎贡山,日军借山势顽固抵抗。198师师长叶佩高,指挥攻击部队,冒着枪林弹雨,仰攻灰坡梁子,攻击北斋公房。第594团覃子斌团长壮烈殉国。116师、130师,攻击大塘子,攻击南斋公房。友军、盟军、陆军步兵空军飞机配合,以强大之火力,扫清日军坚固堡垒,占领高黎贡山阵地,这些均有历史文献记录。栗柴坝渡口,也是研究滇西抗战大反攻中比较著名的渡口。</p><p class="ql-block"> 对怒江渡口之前都不太了解,在2013年初来拍摄过栗柴坝渡口。</p><p class="ql-block"> 在一些滇缅抗战时期史料记载,一些专家认为,1942年6月中旬,中国远征军从缅甸溃败回国之第五军200师,抬了少将师长戴安澜遗骨,经过腾冲,翻越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在怒江栗柴坝渡口渡江。这可能是不正确的错误记录。 </p><p class="ql-block"> 因为,第一,栗柴坝渡口, 1942年5月18日夜,接上级军事命令,已组织船工破坏竹筏,凿沉木船,封锁渡口。5月19日日军堵截追击中国远征军,已发生震惊世界的栗柴坝渡口惨案。5月18日,第五军200师全师在缅甸被日寇追击围剿,师长戴安澜率部突破于八莫与南坎公路之间不幸被日军埋伏袭击身负重伤。撤退部队副师长柳树人及多名卫队当场牺牲。5月26日,戴师长在缅甸北部茅邦山村壮烈殉国。时间上已不可能。第二,1942年5月10日,腾冲城已被日军占领。此时,200师还在缅甸北部丛林突围。回国时,已不可能经过腾冲城,不能翻越高黎贡山南斋公房北斋公房路线,不能经栗柴坝渡口去内地了,撤退道路与渡口线路被日军占据。实际上,6月初,200师回国部队,进入腾冲南部(今德宏盈江洪崩河)经蛮允,太平,旧城,到南甸(今梁河县)兵分两路,一路高吉人代理师长率领东越东山梁子,经三甲街,过龙安桥,勐柳,翻越高黎贡山,在怒江惠人桥以北渡口过江。一路由郑庭笈团长率领西越河西梁子,丝瓜坪,木瓜塘,沿槟榔江河谷,盏西,崩麻,古永、胆扎,腾冲西北,到达片马,翻越片马丫口,在六库渡口渡江。途经老窝,白嘎(荣华)到漕涧。在漕涧买棺材入殓首次公祭。6月28日,从漕涧到瓦窑经滇缅公路乘专车返回到内地。</p><p class="ql-block"> 栗柴坝渡口东岸,经过孙足河,到漕涧,达瓦窑,连接滇缅公路。西岸经过蛮英,到灰坡,高黎贡山北斋公房,达腾冲。在东岸从漕涧下来,顺孙足河到达怒江边,就是栗柴坝渡口。</p><p class="ql-block"> 在栗柴坝渡口,停车拍摄,这里是2008年通车金(苍岭)六(库)二级路到达怒江边,与曼(海)六(库)公路交汇处三岔口。距离六库27公里。此处立有一块大石头,上书有两个红色大字<b>“怒江”</b>,格外醒目。当年暴雨季节突发山洪,2013年9月8日发生泥石流特大灾害,使金六二级路,在孙足河谷里的一座桥梁,连同正在行驶的两辆客车,卷入泥石流中,造成11人死亡失踪的重大灾害事故。我当时去栗柴坝时公路仍然中断无法通行。只好在大桥上随意走走停停,拍摄了一些空镜头。</p><p class="ql-block"> 栗柴坝在蛮英上游,勐古渡口在蛮英下游。蛮英在中间。在东岸,栗柴坝渡口是沿孙足河而下;猛古渡口是从瓦马乡而下。蛮英是村委会所在地。栗柴坝到蛮英有4公里,蛮英到勐古渡口约3.5公里。蛮英距离上江乡政府有12公里。蛮英渡口,实际上是栗柴坝渡口的一部分。蛮英渡口,以后分布有:勐古渡口,康朗渡口,勐赖渡口,大沙坝渡口,烫习双虹吊桥,最后是史迪威公路惠人桥(东风桥)、320国道曼海大桥,滇缅公路惠通桥(红旗桥)。 </p><p class="ql-block"> 离开栗柴坝,天气炎热,继续往前,从栗柴坝渡口,在怒江西岸,驱车才4公里就在公路边看见了<b>“蛮英”</b>指路牌。</p><p class="ql-block"><b> 第六站 蛮英渡口</b></p><p class="ql-block"> 六库到蛮英,已经有35公里。蛮英称其渡口,与白家寨渡口、石头寨渡口,连成一片。上面是栗柴坝渡口,距离约4公里。下面是勐古渡口,距离约3·5公里。实际上,蛮英是一个过度性质的商业集散地,许多文献都不说蛮英渡口,而是记载为栗柴坝渡口,或者勐古渡口。</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文献上,看见有“蛮云”“曼允”“缅英”三个写法。求证老百姓有没有“曼允”“缅英 ” 的写法?需要找当地人确认核实哪个正确。阿清说:没有“曼允”“缅英”写法 ,老百姓通常写这两个“蛮云”“蛮英”。至于“曼允”“缅英”没有见过,要问问前辈了。蛮英街子,五天赶街一次,距离街子两公里远的半坡上,有一个军事营盘遗址。阿清与阿五说,以前有战壕碉堡,现已被填平盖房子。贯穿蛮英街子之怒江边公路,应该是1974年前后修通。</p><p class="ql-block"> 蛮英,在滇西抗战期间,有中国远征军渡过怒江记载,有日军在此占领虏杀历史记录,有中日两军都留下之激烈作战遗迹。蛮英西坡是小横沟,有战史记载的激烈战斗及抗战时期战壕战坑交通壕等众多遗址遗迹。1942年5月——1943年10月,蛮英是远征军预备2师、36师抗日部队深入腾冲打击日寇,组织游击战的主要出入口与前沿阵营。日军多次追击扫荡抗日游击队至蛮云、栗柴坝。在蛮云街进行烧杀、抢捋,肆意掠夺,曾经放火烧毁蛮云街。日寇突然袭击,经常阶段性扫荡蛮英,民众苦不堪言。1943年10月,日军派出500多人,带了大量辎重骡马进占蛮英,在灰坡、小横沟建立据点,修筑坚固工事。1944年5月11日滇西大反攻中,被中国远征军渡江部队炮兵团、工兵团、攻击部队,攻克推毁并收复。</p><p class="ql-block"> 那天,阿五等人就在乡村给我们介绍,蛮英有一个被日本鬼子枪杀三百人难民的渡口惨案遗址,在江边发生的地方。这就是抗战文献记载前叙之栗柴坝渡口惨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已在渡口建有一个栗柴坝渡口惨案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阿清、阿五,还领我们看一个日本鬼子留下的营盘遗址。营盘位于自北向南出蛮英村,在公路边上方,从一条山路爬上去约300余米。当时站在那里高处可以拍摄到对面飞机场遗址。日军把碉堡、战壕、营盘建立在能够有效控制重要目标的高地,从300米高处,有一个机关枪就可以覆盖对面整个飞机场区域。怒江渡口江滨江防战线绵长,日军侵华兵力有限,山地江防要塞布置分散,为提高有效战斗力,日军处心积虑,机关算尽,抗战时期战场遗址多见日军采用单兵掩体双兵掩体遗迹,可见日军在滇西怒江防线.固守野战中战略战术运用简省精准。 (曹歌)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怒江边继续采访,在蛮英村听说,峡谷曾经有一个军用小飞机场。这是一个非常让专家与滇西抗战史学爱好者们惊讶与难以置信的信息线索。</p><p class="ql-block"><b> 三</b></p><p class="ql-block"> 那天,在田野中心的一条水泥路开车。阿五开着摩托车,迎面而来。阿清开着汽车过来,相向而行。田野里乡村道路窄,只好停下来错车。旁边有一个放牛的老者拉了水牛,让我们拍摄放牧图。经过打听老者是傈僳族,名叫诸贵农。今年已70多岁了。在怒江峡谷的这个小坝子,他们几个告诉我们说,这里曾经有一个飞机场。 </p><p class="ql-block"> 这个惊奇的信息可把我害苦了。我一听说怒江峡谷蛮英下游东岸有一个飞机场。我立马兴奋激动起来了。因为查阅滇西抗战历史文献获取怒江峡谷机场存在线索,一个月来冥思苦想,多次打听多方求证,许多权威专家都说,从来没有听说过那里有飞机场。一个月后询问,阿清说,他继续帮我去落实一下,最好能找到年纪大一些的目击者。</p><p class="ql-block"> 从蛮英出来,在蛮英村不远处,有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在金色稻花扬穗的田野边,顶天立地,在怒江峡谷构成很好的风景。有两个“啊以爬”(大爹)太悠闲了,就歇憩在这乡村门口一棵大树下,大白天呼呼大睡,梦想成真。经过打听才知道,已是60以上之花甲老人了,按理像这样的年纪应该在家休息,可为了不减少家里的劳动力还在放牛。</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南行不远,可能就是3.5公里,又遇见一个老人,背靠柴背,在江边休息,经过采访知道,背柴老者今年60岁,是傈僳族,叫波四益。此时,一家三代人,在怒江边背柴,木柴是他们烧火,做饭的重要材料。老人,知道汉语,告诉我说,前面就是勐古渡口。</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那里感叹,对面就是传说中的飞机场?当地传说怒江峡谷里曾经出现过的军用飞机场就在对面吗?阿清,一个月以后,仍然看着我拍摄的现场照片,肯定的确认说:是滴。在当地老老小小都在传说,而专家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怒江峡谷里曾经有军用飞机场。</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确有其事,这个就应该是,我在滇西抗战研究专家戈叔亚著《寻找驼峰坠机》中读到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战研究专家戈叔亚著《寻找驼峰坠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当中,我看见记录在案的美军驼峰航线坠机搜索队飞行员的回忆日志。</p><p class="ql-block"> 美军飞行员志愿者 R·赫尔姆斯、弗莱茄·汉克斯、史蒂夫·库萨克等三名美军,在翻译官,向导,十二个民夫及马帮帮助下,在1944年10月21日,组织寻找在驼峰航线失踪的C-53号坠机的那次救援行动,使用过的简易军用机场。1943年3月11日,中国航空公司53号运输机,由机长 吉米·福克斯,副驾驶谭宣(中国广东省人),报务员王国栋(中国香港人)组成机组,与另外3架货机,从昆明出发,返回印度汀江,在翻越驼峰航线片马丫口时遇到低气流,53号飞机失事。当时那一地区是日军控制的敌占区。 </p><p class="ql-block"> 美军驼峰航线飞行员地面搜索小队负责人R·赫尔姆斯,对这次从保山机场起飞的救援所作的日记,有比较详细记录:“早饭后,3架L-5 轻型观测机载运我们飞过惠通桥,然后继续向北飞,最后,在怒江东岸的一个长满野草的地方着陆。驾驶员说,这是怒江以北飞机可以着陆的唯一的地方。这个地方在‘V垭口’和‘福克斯垭口’(片马丫口)之间”。“下飞机以后,与机组飞行员吃了午餐饭。飞机返回保山。飞机共飞行了75英里,这是我们要走3天的路程。”</p><p class="ql-block"> 三个美军,常姓翻译官,与两个中国军人、民夫、向导、马驮子,在一个渡口,渡过怒江。渡口很繁忙“在渡口,我们发现许多人在忙装货,还有10多匹骡子,人们从骡背缷下奇怪的木鞍,上面驮着一捆捆东西和一些褐色的石头。然后他们把这些石头放到驳船似的渡船上。我问常(翻译官)这些石头有什么用,他说是盐。”怒江渡船人货拥挤,他们不能乘上第一次渡船,只好等渡船第二次过来接他们过江。“激流载着船很快向下游一英里的西岸划去。这些中国船只以4英里/小时的速度把我们送到下游的对岸。”“可惜我不知道这个渡口的名字,但是我知道在怒江上游这种渡口都有很好听的名字。”“在这个渡口处,江面宽一百多码,水流都超过了20英里/小时。这里的海拔在2100-2200英尺之间。” </p><p class="ql-block"> 我还在另外一个文本里,也曾看见过这次美军驼峰航线飞行员地面搜索小队负责人R·赫尔姆斯的日记内容。</p><p class="ql-block"> 说他们乘坐的小飞机,是预警观测机,只能坐4个人。好像是 L-5 观测机,飞机从保山机场起飞,沿着怒江峡谷向北飞行。飞机返回保山以后,他们按照在保山的事先计划,渡过怒江的一个渡口。显然,他们渡过怒江的这个渡口,应该就是—勐古渡口。 </p><p class="ql-block"> 现今这个勐古渡口,依然非常繁忙。在岸上看见,现在渡江不用竹筏和木船,是双动力机动船,在渡口渡江。勐古渡口北距离六库38公里。南距离惠人桥是78公里。 我的记录仪只有总里程,这些渡口之间之距离,没有及时记录好相关之里程。但是这些里程,我都在地图上反复查对过,采访过当地好几个开车人。这个驼峰航线美军飞行员救援队日志里记录,当年他们从那个峡谷机场开始,步行9天9夜,到达片马峡谷去找坠落的53号飞机。他们走到六库,从六库走到鲁掌,再走到片马,总里程到达140公里左右。这个距离差一点让他们找到那一架飞机了,只有一英里的距离就是坠机附近了。只是太可惜了,因为原始森林、迷路、缺乏水与食物、犯上了疟疾病等原因。他们就放弃了那架坠机。返回时救援队,走到了滇缅公路边,搭上了军车回到保山。</p><p class="ql-block"> 53号坠机,53年以后于1996年才被发现,现保存在片马驼峰航线纪念馆。这次在片马采访拍摄了保存在纪念馆里这个 53号坠机。 </p><p class="ql-block"><b> 第七站 勐古渡口 </b></p><p class="ql-block"> 勐古渡口,是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境内的渡口了。勐古渡口,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的商道,也是茶马古道盐马古道人马大通道之一。东岸通瓦房,汶上,瓦马,经板桥,达保山。西岸接双虹桥、北依灰坡,连高黎贡山南斋公房、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到达腾冲。沿着怒江峡谷,从六库到达勐古渡口,距离是38公里。</p><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战期间抗日军队使用的怒江渡口,经过考察研究。第20集团军第54军,主力部队198师592团,团长陶达纲,从怒江勐古渡口渡江成功,攻击高黎贡山。12日占邦瓦寨,攻击小横沟,灰坡,冷水沟,3营长负伤,8连长朱国勋,美军教官夏伯尔中尉阵亡,29日攻击北斋公房。翻越高黎贡山,直至攻击腾冲。</p><p class="ql-block"> 来到勐古渡口,见《勐古飞渡》碑,巍峨竖立江边。见碑文节选: 1944年5月11日,国军第20集团军全体将士在士兵团预先准备的木船和橡皮船(艇)中,预备2师4团由六库过江,直插腾北大竹坝;5团、6团均由栗柴坝渡江,攻击邦瓦之敌。198师594团覃子斌部由栗柴坝渡江,攻击丙贡、土官寨之敌;592团陶达纲部由勐古渡江,迎面主攻灰坡古道之敌。国军炮兵设阵地于棕背丫口和干塘山,炮弹直射灰坡各据点。国军迎面难攻,进展缓慢,伤亡惨重。5月13日,国军在大炮、飞机协助下,占领小横沟,敌向灰坡败退。入夜飞机无攻击,大炮也失去了目标,敌乘机增兵反扑,小横沟又陷入敌手。5月14日594团由丙贡、岩头、老鹰岩直插灰坡西面滥泥坝,截断小横沟之敌援兵,592团方占领小横沟据点。小横沟阵地敌我双方数次反复争夺,双方伤亡惨重,战后人们打扫战场,将尸体埋进了3个大坑,日军尸体头朝下、脚朝上埋(意为让日军永世不得超生),国军烈士遗体则平躺埋葬,以示告慰。 </p><p class="ql-block"> 勐古渡口以后就进入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在芒宽附近有几个民间渡口,根据采访都是滇西抗战大反攻时期,听说军队使用过几个渡口,平时只有老百姓民间使用。依次有芒归、西亚、芒林、芒宽乡村,有勐赖渡口,康浪渡口,大沙坝渡口,烫习古代双虹吊桥。 </p><p class="ql-block"> 双虹吊桥,是一座铁索木板吊桥,连接东岸保山,与西岸高黎贡山古道衔接,山顶有南斋公房,翻山到达腾冲。一个有趣的发现,当进入保山市境内都是傣族乡村,乡村名字,确实不喜欢使用“蛮 ”字,而是使用与“蛮”同音的“芒”字,依次有“芒宽”“芒归”“ 西亚” “芒林”“芒市 ”。 </p><p class="ql-block"> <b>第八站 烫习村 双虹桥</b></p><p class="ql-block"> 古渡双虹吊桥前,一座山石垒成之石碑,十分气派。</p><p class="ql-block"> <b>其碑文:</b>怒江双虹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时任永昌知府陈孝升为解除怒江两岸人民过江难、行不便之苦而倡建此桥。吊桥利用江心天然巨型礁石为墩。将东西两桥的交接部分搭架于江中心的桥墩上,以减轻桥承受力而分两段架设,远观如两虹飞挂,气势雄伟,故名双虹桥。该桥是南方丝绸之路古道经永昌(今保山)至腾越(今腾冲)出缅甸的必经之路。 </p><p class="ql-block"> 传说,双虹桥初建时不叫此名,而叫“双猴桥”,原因是当初桥刚建成,还未等县太爷前来“踩桥”(建桥竣工落成的一种典礼)和命名,就有怒江东岸的两只猴子手牵手蹒跚过桥,引得修桥工匠们欢呼大笑,随之将该桥命名为“双猴桥”。后来,有人觉得此名不雅,加之两座吊桥犹如两道飞虹连贯东西,遂改名为“双虹桥”。 </p><p class="ql-block"> 怒江烫习村双虹桥,是南方丝绸之路古道桥梁。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它沟通中国,缅甸,印度之茶马古道盐马古道。是怒江峡谷一座重要铁索桥梁。东联保山、大理、成都,西接腾冲、缅甸、印度、阿富汗,横贯怒江峡谷与高黎贡山南斋公房古道,是连接历史之铁索桥。怒江烫习村,烫习双虹桥(古代吊桥),附近渡口,是滇西没有修筑滇缅公路之前的重要大通道。历史上,这条古道相当于国道和国际大通道。据传,为古代滇西通往印度、缅甸之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之古道之一。近代滇西旅缅行商马帮商贾多由此道经过。东岸由保山,经过杨柳坝,到此过桥,过渡口。西岸从烫习山,旧街,大塘子,上高黎贡山南斋公房,到达腾冲。 </p><p class="ql-block"> 在烫习村,采访了60多岁两个汉族老乡,一个叫代庆文,专门给我们介绍这附近的渡口。讲述了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境内的勐古渡口,勐赖渡口,康浪渡口,大沙坝渡口,烫习双虹吊桥,高黎贡山古道。他们肯定地说,除了勐古渡口比较大以外,附近这些渡口只是两岸老百姓往来的民间小渡口,没有大通道链接,军队很少去绕道使用这些小渡口。他们一直给我说,烫习以后40公里到达东风桥,60公里到达惠通桥,都只是一些小渡口了。 </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军事需要,无论渡口大小都要为消灭日本鬼子而作摆渡贡献。事实上,查询滇西抗战大反攻战报知,远征军二十集团军54军司令部:方天、阙汉骞军长,36师师长李志鹏,108团团长李定陆,从怒江康浪、猛濑渡口渡江,攻击高黎贡山,先占领乌赖山、管库山、大麦地,大白峰坡、雪山、梁山、五坡头,扼守要道。107团团长麦劲东,从怒江大沙坝渡口渡江,攻击高黎贡山,先占领烫习山、大坪子。转向右翼。106团团长谷宾,从怒江缅嘎渡口渡江,攻击高黎贡山,先占领烫习山、大坪子。从左转向右翼。53军司令部:周福成军长,116师师长刘润川,346团团长张儒彬,从怒江双虹桥南龙潭渡口渡江,攻击高黎贡山,13日占领安乐寨、马脑子。347团团长刘焕堂,从怒江龙潭渡口渡江,从猛林攻击高黎贡山,推进至旧街。南斋公房,腾冲瓦甸。继续攻击至腾冲。348团团长毛芝荃,从怒江双虹桥附近渡口渡江,从烫习山攻击高黎贡山,15日占大坪子。攻大塘子。南斋公房,腾冲瓦甸。20日营长王福林、美军联络官马丽瑞少校阵亡。营长李度先、美国医官欧阳容,翻译官姚元,9连长负重伤。继续攻击至腾冲攻坚战。</p><p class="ql-block"> 53军130师师长王理寰,388团团长佟道,从怒江双虹桥附近渡口,从烫习山攻击高黎贡山,攻大塘子。19日佟道团长腿部负伤。389团团长魏宏烈,从怒江双虹桥附近渡口,从烫习山攻击高黎贡山,攻马踢山。390团团长傅广,从怒江双虹桥附近渡口渡江,从烫习山攻击高黎贡山,攻大塘子。</p><p class="ql-block"> 25日攻克大塘子,53军军部进驻大塘子。兵分两路,116师攻击高黎贡山南斋公房,130师绕道攻击腾冲江苴。全军继续攻击至腾冲攻坚战。(曹歌 撰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高黎贡山对岸,怒江双虹桥对面山坡上,弯弯曲曲,盘旋而上都是马帮古道,千百年来走出来S形状,爬上爬下盘山路,象被艺术大师用时光雕刻刀,雕凿修改出来的纹路与图案,鬼斧神工,巧夺天工,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 从怒江双虹吊桥及附近渡口,大通过怒江以后,爬上高黎贡山烫习梁子与灰坡梁子,与栗柴坝渡口上高黎贡山来的古道,相向而行,或走南斋古道、或走北斋古道,徒步耗时九小时左右,可爬涉到西坡林家铺,梅家山。</p><p class="ql-block"> 离开烫习,双虹桥古渡口,继续往下游前行,在一个设置了景观区的地方,停车拍摄照片。这是怒江州正在修建的一级高速公路。目前,这条新高速公路,是怒江大峡谷首条高等级高速公路,其起点距离保山16公里,在保山白庙水库附近老营乡政府边,接G56杭瑞高速路。经过杨柳坝,经过瓦马乡,进入怒江峡谷终点到达六库。 </p><p class="ql-block"> 怒江公路,最早一条公路是从澜沧江峡谷瓦窑至碧江,叫“瓦碧公路”。怒江州政府所在地碧江县城知子罗搬迁后,公路改线,从瓦窑,经漕涧,过老窝到六库,终点到达贡山,叫“瓦贡公路”。2008年通车怒江二级公路,是从澜沧江金苍岭,经过瓦窑,漕涧,栗柴坝,终点到达六库,叫“金六公路”。 </p><p class="ql-block"> 驱车怒江西岸公路,顺流南下,行驶在S230省道,道路宽敞,标线清晰,行程大为缩短。较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来怒江,这里的交通基础建设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自二OO九年改造沿江公路建设,从六库至东风116公里公路扩建成为双向两车道,提速增快,极大推进促进怒江峡谷经济开发与经济建设。 </p><p class="ql-block"> <b >第九站 惠人桥渡口 东风桥</b> </p><p class="ql-block"> 清晨,从离开六库,黄昏站在怒江东风桥头,一天到晚,都在怒江峡谷田野调查。此时,驻足在桥头堡上拍摄著名抗战公路——史迪威公路经过怒江的东风桥,老“继成桥 ”,也是叫惠人桥。老东风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新的跨怒江东风大桥,雄姿英发,高耸入云。</p><p class="ql-block"> 倘佯桥头,心情复杂,浮想联翩。告别东风桥,在西岸桥头堡前,沿着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保留下来的600米长老路,驶上六库到曼海新公路,晚上7点15分,便来到在曼海大桥附近的匝道,驶入了G56杭瑞高速路。 </p><p class="ql-block"> 夜色小雨里,驱车翻越高黎贡山之逶迤蜿蜒之高速公路。晚上,8点到达腾冲。9点到达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滇西田野调查怒江大峡谷里的众多渡口,难忘一天宣告结束。 </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实地采访,终于弄明白,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第11集团军举行滇西大反攻时候,是在相距250多公里的几个重要渡口,渡过汹涌澎湃的怒江,进攻高黎贡山。而不是人们普通认为的在一个地方集中过江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可以确认,滇西抗战大反攻时,渡江攻击高黎贡山之抗日部队北翼方面主力军是远征军第20集团军53军116师,130师,54军198师,36师,预备2师,6军39师,总共有三个军六个师兵力,在此前仆后继,英勇奋战。</p><p class="ql-block"> 1944年9月14日腾冲攻坚战胜利结束,滇西被日军侵略占领二年四个月余的腾冲县城,经过浴血奋战被中国远征军收复,滇西抗战时期失地第一个县城光复。 </p><p class="ql-block"> 云南因其地理位置的地缘特殊性,滇缅公路跨境联通中缅印战区交通运输,云南既是中国抗日报争的大后方,又是对敌斗争的最前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云南作为中国抗线的大后方,云南各族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修筑滇缅铁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腾八公路,修筑昆明巫深圳机场、祥云云南驿机场、瑞丽雷允机场,丽江机场等大量军用机场,开通驼峰航线,支援前线战场,作为抗战前线,滇西抗战更是开辟了中国抗日战争西线滇缅印战区滇西战场,松山血战,高黎贡山反攻线,腾冲攻坚战,龙陵会战,在一系列滇西战场中,云南人民,全民皆兵,全民总动员,组织抗战马帮运输军用物资。民工背粮抬担架,支援血火前线。</p><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战胜利,比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早一年。可以说,在世界和中国的抗战史上,云南各族人民及阿昌族民众为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无畏牺牲。其历史功缘,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将永远彪炳史册。</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特别是滇西抗战胜利,提前一年收复失地,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国门。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党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等爱国主义内涵成为抗战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如今国泰民安,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人间春色,是无数千万前辈前仆后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任劳任怨,忘我牺牲,为国家独立民族自强而奋斗的结果。爱国者永远爱国爱族爱乡,让我们致敬那些在国难当头,国破家亡之际,不顾个人安危,赴汤蹈火,为国家效劳,为国家服务的所有小人物们,所有无名英雄们,他们都是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日战争虽已远去八十年了,但那段历史应铭记于每位中国人的心中,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居安思危,致敬英雄。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祖国,建设复兴之中华。(曹歌)</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 <b >参考资料:</b></p><p class="ql-block"><b > </b>1.李道生:《怒江文史资料选辑》(上卷)416页,440页</p><p class="ql-block"> 2.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1983年4 月,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p><p class="ql-block"> 3.戈叔亚著《寻找驼峰坠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p><p class="ql-block">4.《保山县志》</p><p class="ql-block">5.《德宏史志资料》</p><p class="ql-block">6.《盈江交通志》袁玉富主编</p><p class="ql-block">7.《猴桥镇志》</p><p class="ql-block">8.《滇军抗战密电集》(云南省档案馆编)</p><p class="ql-block"><b > 2014年11月7日 昆明 初稿</b></p><p class="ql-block"><b > 2024年1月28日 潞江坝 修改</b></p> <p class="ql-block">泸水三中。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六库土司府衙门旧址,现在是泸水县三中。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老六库泸水县第三中学山墙上重画的抗日宣传画驼峰航线的飞虎队战机。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孙足河→栗柴坝渡口在西岸滩头拍摄。1944年5月11日滇西大反攻中国远征军198师主力渡江口岸。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孙足河→栗柴坝渡口。从东岸拍摄。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孙足河→栗柴坝渡口。从东岸拍摄。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栗柴坝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栗柴坝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基座四面墙上,绘有两幅画 ,刻有汉文/傈僳文两块文字碑文。由怒江州文联美术家协会主席 杨齐福 (白族)绘画与设计,怒江州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 李道生(白族) 撰写碑文, 怒江日报傈僳族文编辑 翻译 (傈僳族)撰写傈僳族文,泸水县委宣传部部长 赵鑫 (白族) 碑文 雕刻。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边 栗柴坝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栗柴坝渡口西岸拍摄 与身后江边栗柴坝遇难同胞纪念碑。何寰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渡口。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灰坡。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瓦碧公路。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红旗坝渡口。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红旗坝渡口吊桥。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蛮英村头大树。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蛮英村民。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蛮英村附近宽阔的田坝,曾传说峡谷东岸有简易机场。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2013年10月3日 与蛮英村傈僳族村民合影。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惠人桥、东风桥,是滇西重要江河枢纽咽喉桥梁。它连通保(山)腾(冲)公路,保(山)密(支那)公路,保(山)莲(山)公路,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东风桥头,弹石铺筑保密公路,史迪威公路。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日军顽抗固守高黎贡山之单兵掩体遗迹。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驴友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望见怒江,夜宿蛮英村。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勐古渡口。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勐古渡口西岸指示牌。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勐古渡口,从西岸拍摄。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双虹桥渡口标志石牌。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渡口。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渡口采风。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赛格大桥与赛格遂道。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芒宽乡,怒江边较大乡镇总大门。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惠人桥渡口。也叫东风桥,桥头指路牌。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惠人桥渡口。也叫东风桥。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渡口。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渡口。曹歌 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