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纪念我伟大的姥娘

陈根存

<p class="ql-block">慈祥的农村老太婆</p> <p class="ql-block">翻看日历,五月14号母亲节。在咱们国家官方重视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是近些年民间兴起流行的一个追捧节日,被广大群众接受和喜爱。</p><p class="ql-block">之所以受欢迎是“母亲”二字使人顿时感到温暖亲切,人们由此想到自己的母亲,有种要报答父母恩的冲动,精准触动了人性最敏感最脆弱的那根心弦。</p><p class="ql-block">世上流行的说法是严父慈母,父亲一般是严厉严格的,母亲则宽容慈祥,母爱无边。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基本也是这种感受,但是我内心时常涌动的最深切的情感是我深深的对我姥娘的那份依恋的难以割舍的爱。</p><p class="ql-block">在我的河北老家,儿管母亲叫“娘”,母亲的母亲称呼“姥娘”,不叫“姥姥”也不叫“外婆”。回到北京居住后我才按照城市的叫法改口叫姥姥。我的姥姥高张氏,小时候我稍微懂点事知道人都有名字,天真的问:姥姥你叫什么名字呀。我姥姥看到孙子问这个问题就笑了,妈妈在一旁也笑,她们觉得孩子开始会提问了,长大了。我看了看妈妈就接着问“姥娘,你叫高什么?”因为我知道妈妈叫高兰云,姥姥名字一定也叫高什么,因为妈妈是姥姥生的嘛。姥姥见我这么一问笑得更开心了,结果最后也没告诉我姥姥叫什么名字。</p><p class="ql-block">后来我知道姥姥姓张,名桂春。婆家的村子叫高家庄,娘家的村子叫闫庄,是家中老大,下面两个弟弟好几个妹妹,最少五个妹妹,因为我见过五姨姥娘,最小的那个妹妹。二十三岁嫁到高家庄给我十八岁的老爷当媳妇。二十四岁生下我的母亲(姥姥属鸡,母亲也属鸡)。姥爷家是村子中富户,独子,自幼聪慧,双手写字双手打算盘,干什么事情都无师自通,头天晚上看戏第二天就能在人面前惟妙惟肖的唱上几句。替别人写信,刚把大概意思说完他就写好了,一念,委托人就说:诶呀,正是我要说的,比我说的强多了,这孩子是怎么长的!(意思是夸太聪明)以上是我母亲在姥姥去世后断断续续讲给我的。</p><p class="ql-block">家中有地有财,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找媳妇一定要找个又能干又贤惠又俊的老婆。于是媒婆就相中了我的姥娘,这也正对了姥爷家长辈的心思,姥爷是个才子舞文弄墨行,家里油瓶倒了都不扶,有个大几岁的能干的媳妇过门操持这个家最理想不过,又能孝敬公婆又能栓住宝贝儿子的心。女大三抱金砖嘛。女大五賽老母!</p><p class="ql-block">我姥姥也真没让高家人失望,第二年就生了个大胖闺女,取名高蘭雲,也就是我的母亲。姥姥勤快能干,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烧火做饭拉风箱,炕上地下家里家外,小脚不停闲,白天下庄稼地,晚上操作织布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做为长女更是能吃苦能耐劳还无怨言。</p><p class="ql-block">姥姥、姥爷小两口虽算不上金童玉女出双入对,也算取长补短相互般配(姥爷满肚子墨水姥姥大字不识),男主外女主内日子过得平顺美满。无奈天妒红颜更忌英才,老爷二十五六岁突遭无妄之灾英年早逝!剩下我的姥姥带着我的年幼的母亲伺候年老体衰的婆婆,还要照料二十多亩地。孤儿寡母生活艰难可想而知,好在有土地支撑,家中还有织布机,(我的老家产棉花)吃穿不愁。织的粗布染上色后拿到集市上卖掉也能换回几个钱。勤劳是立家至本,善良是安身之根。地里的重活干不了就雇短工帮忙,把做好的饭菜送到地头。小心谨慎的维持这个家,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我姥姥年轻守寡人品极好,人缘也极好,知道求人的时候多与村里人交往大度善良受人尊敬,没人敢欺负,农村有正义感的人还是多。就是这样含辛茹苦把婆婆养老送终,还把我妈妈送去学校上学上到高小。我妈妈那个时候女孩子读书一般农村家庭的很少,更别说寡妇家。我妈妈正是因为识字年青时参加进乡里妇联妇救会工作,以后在北京参加工作后因为会记录电话中的报修内容领导调她离开泥瓦小工工作到传达室值班。</p><p class="ql-block">我的名字按照父亲家族排序本来叫“长存”,孩提时候基本在姥姥身边成长,我是爸妈两个家族的长子长孙,姥姥说这孩子是个根,叫“根存”吧。这么多年我的正式名字是陈根存,家人平时叫大存,父亲那边的人还是叫我长存。</p><p class="ql-block">姥姥对高家一心一意尽忠尽孝,对我们陈家门更是功不可没。我和弟弟妹妹从小都是姥姥带大,妈妈那时与在北京的爸爸生活,身边只带吃奶的最小的那个,其他的丢给我的姥姥,所以小学前我就是个纯粹的农娃。妈妈好上进到城市后想参加工作所以弟妹不吃奶了养育孩子的事情自然落到姥姥身上。我十五六岁当兵时小妹妹六岁在农村,姥姥还为她缝了一个书包计划在农村上学校。</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爸爸打孩子多下手重妈妈总是拦着,姥姥抹眼泪。妈妈打我们时姥姥用身体护着我们。姥姥从来没打过我,实在太不像话了会跺跺小脚捶着胸脯吓唬我们要去死。</p><p class="ql-block">姥姥的皮肤白,在农村少见,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属于丰满型的,农村人喜欢,城市喜欢苗条的。脸型周正端庄,上点年纪后一副富态像。头发好,长长的,早上拿篦子梳头发有模有样,然后将长发挽成一个籫(zuan)别在脑后,还罩上一个黑网套用簪子固定住,非常熟练,一副成熟女性的架势。有一个簪子是银的,一头尖另一头有个黄豆大的半园球,后来我做了一个一模一样黄铜的簪子送姥姥,因为那个银质的折了。把头打理完毕然后拿出裹脚布一道一道的缠好裤腿,也可以说是绑腿。老人家一副干净整洁利落的样子。这些都是当着我这个大孙子做的,避讳别人不避讳孙子。就是她的小脚太臭,味道大,虽然我也看她经常洗脚烫脚还是那种熟悉的浓浓的味道。夏天下午姥姥擦身体时我会自觉的给她擦背,她从不主动的使唤我擦背,但只要我看到就会主动的替她擦洗,她把毛巾投洗拧干我再擦第二遍,直到干净。我觉得这孝顺是应该的自然的,看得出老人很满意很幸福。</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在老家赶上大跃进吃大锅饭,小孩子也吃大锅饭没有零食吃会饿,每当这时姥姥会从怀里拿出干粮掰一块给我,剩下的又放回怀里,那时男人女人都穿斜襟的上衣褂子,胸前衣服里刚好存放东西。大孩子用马尾栓个套逮蝉,我想要个蝉玩,姥姥就会去求大孩子给我一个,记得清清楚楚。在农村生产队姥姥带着我下地里干活,我在地头玩,睡着醒来身上总是姥姥的褂子盖在身上。</p><p class="ql-block">我参军入伍第一个月津贴六元,自己留下一元,把五元钱寄给农村的姥姥,三年后探家时妈妈说姥姥当时可激动了,说这钱是孙子当兵拿命换的孝敬她姥姥。姥姥的小弟参军解放战争中在四川牺牲,她怕我去前线打仗。</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陆陆续续都来了北京,姥姥一个人在老家不愿来,说舍不得老家的宅子,在老家还能挣工分养活自己,来北京上不了户口等于是添了一个吃饭的。七十岁时我才把老人接来。此时按政策独生子女的老人可以跟着子女上户口了。</p><p class="ql-block">姥姥一生辛劳直到去世前。我曾经开了一个小卖部,但是不能老守着摊位,常常外出,姥姥就义务的帮我看摊。姥姥虽不识字,人民币都认得会算账。有朋友开玩笑说你姥姥是北京年龄最大的“个体户”。八九十的人不识字守柜台真难得!</p><p class="ql-block">姥姥瘫痪卧床一个月就走了。开始还吃饭,后来喂饭喂不进了,水也喂不进了,意识还有怎么喂不进饭呢?滴水未进七天后深夜,母亲突然喊我:大存,姥姥死了!我匆忙过去,姥姥刚走,身体还热呼。我们为姥姥擦拭换衣,我取出一双尖头小脚新鞋,这是早些年费了很大劲头才买到的,小脚老太太越来越少,卖这种鞋的不多见了。姥姥一直穿自己做的鞋,看到我花钱买的鞋说啥也不穿,一直留着。我留着泪把这双鞋套在姥姥辛劳了一辈子的脚上。</p><p class="ql-block">后来我突然感悟,姥姥最后是绝食而亡,她是怕拖累儿女。</p><p class="ql-block">我母亲说我的老姥姥最后也是不吃东西了,饿死的。死前吃了一块我们从北京邮寄的一块点心,说得了孩子们的济(孝顺)了。</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姥姥,姥姥都是活了九十岁以后去世的,我母亲今年也九十了,嘱咐我,到时候了,该死了,有病不去医院不用治疗。</p><p class="ql-block">这是母亲的另一种爱。</p> <p class="ql-block">姥姥家的磁枕头。小时搂着磁花猫睡</p> <p class="ql-block">河北南宫县照相馆,人生第一张相片</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在河北南宫县照相馆留影。六、七岁时从老家进京上学,学校是王府井附近的“大甜水井小学”。文盲姥姥不懂教育,小学报名前爸妈突击教我父母的名字,自己的名字、住址等这些基本常识。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节课,老师考察孩子们的智力让举手数数,第一个同学数到10坐下后我看其他人举手我也举手,老师叫我起立往下继续数,我就11,12,13…18,数到19我停住了,因为不知道下面该怎样数,于是又11,12,13…到了19又不知所措了,同学大笑,我傻傻的站着。</p><p class="ql-block">好在我很用功,课间时间同学们跑出教室玩耍,只有我在一比一画的完成课堂作业,老师陪伴在一旁,同情并赞赏我这个落后但努力的农家孩子。一年级毕业考试我是班里不多的语文算术双百分之一。木匠爸爸专门做了镜框把我的奖状装裱挂在墙上。</p><p class="ql-block">感恩姥爷!你的孙子继承了您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姥姥在1999年冬辞世。骨灰葬在高家庄村东姥爷下葬处,姥爷的棺椁多年后无处搜寻无法合葬,于是寻一块木牌写上姥爷的名字“高群长”与我姥姥的骨灰盒并列埋在黄土之下。姥姥终于魂归故里叶落归根。</p><p class="ql-block">此后每逢清明时节,我都和母亲来到这里,点上香,烧几页纸钱,思绪万千思念翩翩。</p><p class="ql-block">疫情三年没有回去上坟,一位本家亲戚年年代劳尽孝很是感激。从发来的照片看青青绿麦环绕坟冢,黄土地一派生机。姥姥的在天之灵可看见?!</p> <p class="ql-block">写于2023年母亲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