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24日在景德镇陶瓷景区内还参观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彭家弄,彭家弄</span>几条古街分为彭家上弄、中弄、下弄,保存了完好的古街、古窑、古店面。</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彭家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宋代。整条老街依古窑分布而建,集“窑、作、居、厂”于一体,目的在于缩短瓷器的搬运距离及减少搬运过程的破损。曾经,这条古街在岁月洗礼中变得破败不堪,经过多年修复改造,如今已恢复往日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古时,景德镇“沿河建窑,因窑成市”。沿河一带数不清的里弄,构成了景德镇老城区特殊的城市布局,全市现共有353条弄巷。因当地在历史上以制瓷业为兴,所以老城区和里弄也被深深刻上了陶瓷文化的烙印,彭家弄就是这样一条有着鲜明陶瓷文化标记的古老里弄。</p> <p class="ql-block">彭家弄中不少住家都是前屋作店,后院作厂制坯、画瓷、烧窑,自家陶瓷制品摆上前面的店铺销售。这种生产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景德镇人的生活,旧民居大多选择临街而建,正是为了抢占有利的商业位置。因此,即便老街狭窄得不能再狭窄了,依然是商贩眼中的“黄金地段”。</p><p class="ql-block">这是家庭作坊窑址,这样的窑址在彭家弄还有多处。</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条因瓷而兴的老街巷,彭家弄两侧的房屋大都是用窑砖和青砖建成的。从外观上看,这里的古建筑比较像徽派建筑,气势恢宏,实际上是“水与火”的结合(一楼基础部分用窑砖,上面用青砖),青砖为“水”,窑砖为“火”,整体呈现出清末民初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由于经过窑火高温煅烧,窑砖和青砖不同,其表面被高温灼烧的瓷器飞釉覆盖着,从而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在不同的光照下会呈现多种变化,显得色彩斑斓。用普通的青砖或红砖砌墙,经过一二十年的风吹雨打就容易风化,但窑砖上百年也不会风化,这都要归功于其表面那层多彩的釉。</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有许多陶瓷博物馆,其中值得参观的就有皇窑陶瓷艺术博物,它是一个集“收藏、保护、展示、研究、教育、传统技艺再现”为一体的陶瓷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皇窑展示了自唐以来景德镇各个历史时期精湛卓越的手工制瓷工艺,全面真实地介绍了景德镇辉煌灿烂的陶瓷历史。陈列分为静态陈列和活态再现两大部分。静态陈列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史陈列”,分为水土宜陶、早期窑事、唐代、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九个单元。有藏品5000余件,三级以上文物194件(套)。</p> <p class="ql-block">活态制瓷工艺呈现,可观看工匠师傅现场制作情况,提升了博物馆展示陈列的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手工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通过实景展示瓷土的加工过程,从矿石到陶泥,每一步都兢兢业业。工匠师傅们用传统工艺制作</p><p class="ql-block">瓷器,将一道道工序用实际操作展示</p><p class="ql-block">在游客面前,作画、上釉,展现了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艺和严谨的工匠精神。</p> <p class="ql-block">现在烧制陶瓷已改用电炉或天然气炉烧制。<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过去的柴窑,已经成为古董。</span></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有一处必看项目,就是新平“瓷宫”。瓷宫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新平村的一处高地上,它是由一个86岁的老奶奶耗时5年,用一生收藏的6万多件瓷器打造的瓷宫,<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外形仿福建客家圆楼建筑模式。</span>瓷宫外墙镶了各种瓷器和瓷器碎片。图案有12生肖和各种图案。老奶奶叫余二妹,从小在陶瓷作坊里学艺,自己开过柴窑和陶瓷厂。她喜欢收藏瓷器,几十年时间里收藏了6万多件。在去天津旅游时,她被赤峰路的“瓷房子”所震撼,回到家乡便着手在景德镇建设属于自己的“瓷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瓷宫终于建好,有风格各异的4座。其中最完美的就是照片中的这座。瓷宫</span>入口处对称摆放着两只细长精致的青花瓷瓶,比一人还高。青花釉色的对联镶嵌其上——高风亮节照千秋, 善良美德传万代, 横批为“千年瓷宫万年藏” 。横批下,18罗汉端坐其中,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瓷宫内部分为三层,共1200余平方米,第一层为以青花为主的高温瓷,第二层以老茶花盘子为主,第三层则是古典粉彩颜色釉。此外,还有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等内容,通过陶瓷的表现形式融入瓷宫当中。</p> <p class="ql-block">从楼上向下看,圆楼内庭院瓷片铺成的花瓷地面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瓷宫内墙上挂着中国历代皇帝陶瓷画像</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窗棂打进来,瓷宫的长廊一片明亮,墙壁上各种题材的古典故事、人物形象跃然其上,不论是宋朝的刻画,还是明朝的清画,又或是唐朝的唐三彩都在其中,让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瓷制仕女图,其中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杨玉环、貂蝉、王昭君、西施;也有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p> <p class="ql-block">瓶形窗内望远客</p> <p class="ql-block">瓷制偶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座圆形瓷宫,外形仿福建客家圆楼建筑模式,外墙上镶嵌了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等各色瓷器,各种造型,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走入瓷宫内部,视野豁然开朗,如同进入一座别具一格的福建土楼建筑。墙壁上、地上,目之所及陶瓷装饰无处不在,各种瓷器被嵌入砖块垒砌的墙体内,位于中心位置的八卦图显出几分神秘意味。</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瓷宫是方形建筑,类似广东客家人的碉楼。外墙中有许多镶入是大瓷瓶作为支撑和装饰物。内部正在施工布展,暂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外墙贴片有许多是古陶瓷碎片。</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瓷宫也正在建设中,外墙还没完全装饰好。</p> <p class="ql-block">4月24日下午从景德镇出发向北,过长江没多久到达安徽安庆市。安庆市,简称“宜”,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西接湖北省黄冈市,南邻江西省九江市,北界合肥市和六安市,东邻铜陵市枞阳县,南与池州市隔江相望。安庆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安徽省名称的第一个字“安”就取自安庆,而第二个字“徽”,则取自古徽州,可惜古徽州已改为黄山市,使得安徽“有头无尾”。这是长江安庆段。</p> <p class="ql-block">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皖江文化的发源地,“桐城派”的故里,黄梅戏发展成熟的地方,京剧鼻祖徽班成长的摇篮,也是陈独秀、邓稼先、张恨水等名人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保护完好古城楼,“白日青天”是民国时期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安庆古城墙始建于南宋,距今800多年。1862年,曾国藩主政安庆时,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现在安庆城区内存留的城墙分为两段。</p> <p class="ql-block"> 迎江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相传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也就是一千多年以前的974年,</span>占地3万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大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p><p class="ql-block"> ,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光绪捌年榖旦),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p> <p class="ql-block"> 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迎江寺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span>门口右边墙壁上字:“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门口左边墙壁上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振风塔矗立寺中,始建于宋,重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原名“万佛塔”,是长江流域少见的迎江七级浮图。是长江沿岸古塔之一。该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迎江寺内建筑以四进殿堂及一塔为主体,一进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积约300平方米。正中坐一尊袒胸露腹、张口憨笑的弥勒佛像,背后站韦驮像,面对释迦牟尼佛。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各高3米余,气势威严。</p> <p class="ql-block"> 迎江寺还有一个“奇怪”之处,那就是在“迎江寺”大门口的招牌上,竟然有一个“错别字”,仔细一看“迎江寺”的“寺”字少了一点,据说这是清朝光绪帝御书的匾额,其中“寺”字无故缺点,至今成谜。</p> <p class="ql-block">迎江寺内有完好的徽式建筑,白底灰檐。</p> <p class="ql-block"> 熊、范二烈士专祠位于迎江寺旁,建于清顺治十八年。民国元年(1912年)1月,安徽都督府拨款,由怀宁县知事公署将安庆迎江寺旁的英公祠(原慈云阁)改为"熊、范二烈士专祠",</p><p class="ql-block"> 熊成基(1887-1910),清末民主革命者、江苏甘泉(今扬州)人。江南炮兵学堂毕业,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在哈尔滨谋刺载询被捕遇害。范传甲(1873~1908.11.19)清末民主革命者。汉族,安徽寿州(今寿县)人,中国最早革命起义"安庆马炮营起义"发起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故居,又名世太史第,位于安庆市迎江区天台里街。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100米,占地面积4463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731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故居始建于明万历年,清代续修续建。初为明刑部给事中刘尚志私宅,清同治三年(1864年),曾任翰林院主修的赵畇购得,始为赵氏府第。因赵氏族中自赵文楷始,赵畇、赵继元、赵曾重四代翰林,故又称“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赵畇曾孙、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诞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1907-2000),中国佛教学者、居士、中国现代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曾经担任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赵家前辈</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出生在这里,少年时随父亲去了上海,青年吋代大多是在上海度过的。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1945年12月30日,赵朴初与马叙伦、王绍鳌、林汉达、周建人、雷洁琼等在上海成立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现”为宗旨的政党——中国民主促进会。赵朴初还是一位现代诗人,他的诗词很有影响力,印象深刻的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九七六年一月九日所作,</span>缅怀周恩来总理诗词:</p><p class="ql-block">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终断一线望,永成千载痛。艰难尽瘁身,忧勤损龄梦,相业史谁俦,丹心日许共。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云鹏自风抟,蓬雀徒目送。</p><p class="ql-block">我惭驽骀姿,期效铅刀用。长思教诲恩,恒活惟自讼。非敢哭其私,直为天下恸。难得的是,这首诗是顶着四人帮政治压力所作。</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在国内外宗教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受广大佛教徒和信教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佛学造诣深厚,《佛教常识答问》等著述深受佛教界推崇,多次再版,流传广泛。</p> <p class="ql-block">世太史第南面建有642平方米的花岗石铺地广场。该建筑分东路四进,西路三进,共七进。除西三为三开间外,各进均为五开间,面阔约20米,沿南北走向两条中轴线规整排列,每进两侧由厢房或回廊贯通。</p> <p class="ql-block">宅西北部建有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后花园,配以小桥、瀑布、六角亭、古树、荷花池,生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4月25日下午到达淮北市,此行专为会老战友而来。有些战友分别近半个世纪了。我们是翠屏山石头营的战友,相见时已不见年轻时的模样。岁月刻在各自的脸上,沧桑留在我们的发际间。我们黑发分别,白发相聚,老战友徐敬田、徐世贤、刘伯英、赵长生、杜广军、王传玲、张庆民、梁德华,李同启。</p><p class="ql-block"> 几人当中,最好辩认的是刘伯英,70岁的人了,说他5 0岁也有人信,战友们说,他是搞医的,懂得养生、驻颜有术。</p> <p class="ql-block"> 推杯换盏之间,我感慨良多。50年过去了,我们经历了许多许多事情,接触了各类人等,大多人和事已经忘去,但唯有远山的石头营和老战友不能忘记,逝去老首长、老战友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脑海里;50年前我们由五湖四海走到一起,50年后我们完成了人生不同经历,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涉事不深的青年变成了耄耋老人,</span>当我们顶着一头银发相见,又回到了50年前的原点。我们相见不乏遗憾,缺席的战友是我们相聚的重要理由。</p> <p class="ql-block">4月26日上午,我们就近游览了随唐运河古镇。隋唐运河古镇位于淮北市相山区南黎路与长山路交口东南侧,</p> <p class="ql-block">以五凤三阁为代表的古镇特色建筑,完美运用了斗拱、梁架、藻井、雕花,重檐庑殿、层檐重栏,层层交叠的隋唐建筑符号,显现出傲视古今的历史风骨与大气磅礴的隋唐气韵,</p> <p class="ql-block">五凤门建筑仿制唐贞观年间的相王寺大雄宝殿,采用唐代寺庙大殿常见的重檐庑殿形式,庑殿顶的正脊和四条戗脊犹如五凤翔空,寓意“五凤翱翔于天际,福运润泽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从先秦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大运河淮北段就是从这里通过,看这平静的河水,不免让人联想隋炀帝千年多前率领巨型船队“下扬州”的壮观场面。</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为隋炀帝下扬州提供了出行方便,解决了古代军队、粮草运输难题,荫及现代,但过度消耗民力为随王朝灭亡埋下了祸根。千年古运河见证和诉说历史的是是非非。</p> <p class="ql-block">离开随唐运河古镇驱车中午到达山东曲阜。曲阜,鲁国故都,是孔子故乡,黄帝生地、神农故都、商殷故国、周汉鲁都,是东方文化重要发祥地,被誉为“东方圣城”,亦被称为“东方耶路撒冷”。“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p> <p class="ql-block">停车场边上有颜庙。庙的主人颜回是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p> <p class="ql-block">颜庙,又称复圣庙。颜庙庙基南宽北窄,占地23000平方米,共有元、明、清建筑24座,殿、堂、亭、庑、门、坊等159间,松、柏、槐等树木500余棵。</p> <p class="ql-block">颜庙前后五进院落,第一进庭院位于庙门前,复圣庙坊东西两侧各有一由石坊和石栏构成的封闭空间;第二进院内有陋巷井亭,亭中有明代“陋巷井”石碑,另外还有其他几通石碑,南出有复圣庙门,东出为博文门,西出为约礼门,北进为归仁门及其两腋克己门、复礼门,为出入通道;第三道大门为仰圣门,院落中有两座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将庙分中、东、西三路。[1-</p> <p class="ql-block">颜庙内共有碑碣60余块。其中有两块是元朝所立的“大元敕赐先师充国复圣公新庙碑”和“大元加封颜子父母制词碑”。两碑均用古蒙古文与汉文对照刻成,上面记述了当时加封颜回及其父母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曲阜有三孔”之说。即孔府、孔庙、孔林。按旅游路线,先入孔庙再入孔府之后到孔林参观。孔庙,是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由鲁哀公在孔子生前的故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后经历代王朝,特别是唐宋,以后不断扩建和整修,规模越来越大,现已成为占地六百多亩的古代杰出建筑。仅宋真宗元祜二年一次就曾建殿堂廊庑达三百六十间,明弘治十二年重修,历时五年,耗银十五万余两。</p> <p class="ql-block">金声玉振。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指钟。玉:指磬。原指孔子是诸圣人中集大成者,譬如奏乐,开头以金钟</p><p class="ql-block">发声,未尾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后比喻人有学问,或声誉广为传播。</p> <p class="ql-block">孔夫子生前在此开坛授学,创立儒家文化,为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烙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社会体系,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 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后经历朝历代都有皇帝赐碑与此,形成碑林。</p> <p class="ql-block">孔庙的规模是在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p> <p class="ql-block">孔府,即“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地,规模宏大,占地240亩。前为官衙,后为内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衙宅合一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孔府共有厅、堂、楼、房463间。[2]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p> <p class="ql-block">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p> <p class="ql-block">最后为花园。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公共管理孔府事务。</p> <p class="ql-block">曹魏时期,又于庙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设教讲学。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40年),开始扩建孔府,封衍圣公后,另建新第,称衍圣公府。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p><p class="ql-block">金朝时期,孔子后裔住宅在庙东已有“客馆”、“客位”、“斋堂”、“宅厅”、“恩庆堂”、“双桂堂”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孔府老宅。</p> <p class="ql-block">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衍圣公设置官司署,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孔府在明正德以前不在曲阜城内,在县城以外,距城10里。嘉靖年间,为保卫孔府孔庙,明世宗下令迁移曲阜县城,移城卫庙。</p> <p class="ql-block">孔林,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林墙周长7千米,内有古树2万多株,是一处古老的人造园林。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从全国各地带来奇花异木来此种植,此后,随其地位的逐步提高,其规模也越来越大。</p> <p class="ql-block">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至圣林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汉永寿三年(157年), 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p><p class="ql-block">南北朝高齐时, 孔林植树600株。</p><p class="ql-block">宋代宣和年间,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p> <p class="ql-block">孔林占地地近200万平方米,林内拥有坟冢10万余座,有神道与城门相连。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p> <p class="ql-block">万古长春坊</p><p class="ql-block">万古长春坊为石质结构,坊长22.71米,宽7.96米,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此坊系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坊顶雕瓦垅及脊兽,檐下雕有斗拱。额坊、立柱、花板遍布精美的雕刻,柱、坊深浮雕,花板浅浮雕。坊额刻于明间花板上,正书“万古长春”四个大字,笔势沉厚,字体端庄。石柱前后用石抱鼓,鼓上浮雕石狮子,两侧面上分别浮雕龙、鹿、牡丹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至圣林坊,原名“宣圣林”坊,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始终保持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此坊四柱三间三楼式木制牌坊,绿琉璃瓦庑殿顶,前后檐下皆用雕刻精制的斗拱,彩画精细,十分精美。坊前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刻的石狮一对</p> <p class="ql-block">东汉永寿三年(157年), 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p><p class="ql-block">南北朝高齐时, 孔林植树600株。</p><p class="ql-block">宋代宣和年间,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偏南地段,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二通。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后碑篆书“宣圣墓”三个字,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p> <p class="ql-block">东边为其子“泅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芨(子思)墓。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p> <p class="ql-block">孔子殁后,其弟子皆结庐守墓,服丧三年,唯子贡思慕情深,三年之后复独居三年始归。明嘉靖二年(1523年)御史陈凤梧建屋三间,并于此立“子贡庐墓处”石碑。庐墓处东有楷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一古老楷树,摹自“子贡手植桧”。相传子贡奔丧来后,将一楷树苗植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年间遭雷火焚死,后人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p> <p class="ql-block">孔林牌坊(又称万古长春牌坊)位于曲阜城北门至孔林的神道中段,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初建时所刻。</p> <p class="ql-block">傍晚到达济南,入住大明湖边酒店。20多年前曾到过济南,只是匆匆过客。这是是途经、是会友,也是老伴旧地重游。她50年前曾在这里读书,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济南高炮营战友少,只有郎家涛一人。当年我过曾当过他的排长,后来他在三连部当通讯员,成长进步很快。我转业后曾在1991年回到石头营,这时他已是少校营长了。一晃30多年过去了,再次见面,十分激动没有一点陌生感,话题滔滔不绝。</p> <p class="ql-block"> 家涛当兵时,聪明才智,学习上手很快,吹拉弹唱样样都行,是三连的文体骨干。1992年随夫人转业至济南政法单位。他的公务员身份完全靠自己努力获得的。转业前,通过成人考试拿到了法律本科文凭,到地方后,继续攻读完成了法律研究生学业。现在是山东法律界知名权威。</p> <p class="ql-block">4月27日上午,在济南市游览。先去趵突泉。</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济南市历下区,东临泉城广场,北望五龙潭,面积达158亩,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乾隆皇帝南巡时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历朝历代<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孔泉眼</span>滔滔不绝绝。</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趵突泉泉眼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的泺源堂前,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每天涌出7万立方米泉水,泉水有三个出水口,最大涌水量为16.2万立方米/天。</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无限神奇和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趵突泉,倾倒了无数名人。诸如宋代曾巩、苏轼,金代元好问,元代赵孟頫,明代王守仁,清代王世禛、蒲松龄、何绍基等都有咏泉佳作。康熙、乾隆皇帝也曾在趵突泉边御封趵突题诗刻石,颂扬名泉。</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纪念堂是根据李清照故居在漱玉泉边的记载,于1959年为纪念杰出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而建造的。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印象最深的词是她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千百年来,这道词激励了无数英雄豪杰!</p> <p class="ql-block">"五三"纪念园,坐落于趵突泉公园内。是为纪念震惊中外的 "五三惨案"而建,该惨案发生在第二次北伐期间,为了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日本军政府于1928年5月3日,以保护侨民名义入侵山东交涉署,将交涉员蔡公时残忍割去耳鼻,然后枪杀他,将交涉署职员全部杀害!</p> <p class="ql-block">蔡公时铜像</p> <p class="ql-block">"五三"纪念园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五龙潭位于趵突泉公园对面五龙潭公园内。五龙潭历史悠久,北魏以前称净池,是大明湖的一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相传,五龙潭昔日潭深莫测,每遇大旱,祷雨则应,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边建庙,内塑五方龙神,自此便改称五龙潭。,五龙潭公园内,散布着形态各异的26处古名泉,构成济南四大泉群的五龙潭泉群。</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大明湖属市区湖泊、是济南三大历史名胜之一。位于济南历下区旧城区北部,是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湖水经泺水河注入小清河。水面面积57.7公顷,水深平均2~3米。大明湖景色优美秀丽,湖水水色澄碧。</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历水陂”,唐时又称莲子湖。北宋文学家曾巩称“西湖”、“北湖”。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传说,乾隆皇帝写给夏雨荷的定情诗:“雨后荷花承恩露,满城春色映朝阳。大明湖上风光好,泰岳峰高圣泽长。雨荷给乾隆的诗:君当如磐石,妾当如蒲草。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的出名,也与琼瑶的《还珠格格》电视剧有关,一部电视剧使<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们都知道有关济南夏雨荷的故事,</span>火了赵薇、林心如、范冰冰、苏有朋、张铁林,也火了大明湖。游览大明湖,也能看到穿着旗装的“夏雨荷和紫薇”。</p><p class="ql-block"> 古代曾巩、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等人都曾在大明湖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很多文人在这里吟诗朗诵,成了千古名句,比如《千花台》:“烟波与客同樽酒,风月全家上采舟。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武陵游。”的诗句,至今被人们所熟知。</p> <p class="ql-block"> 大明湖超然楼,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是一座拥有700年历史的名楼,始建于元代,大学士济南人李泂为供回乡居住而建历史很悠久。但后来塔楼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塔楼是2010年重建的。</p><p class="ql-block"> “近水亭台草木欣,朱楼百尺回波濆”是明代诗人杨衍嗣对超然楼的真实写照,重建后的超然楼更是增添了些许神韵。</p> <p class="ql-block">当晚在小雨中回到北京。28日阳光明媚,北京最高建筑528米的“中国尊”迎接游子归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