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那岭上的映山红——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妻子龚全珍的故事〈四〉(原创)

阿泰

<h3> 罗布赤脚垅上行</h3><h3> 击剑扶犁亦有情</h3><h3> 将军农民公仆心</h3><h3> 白云原自一身轻</h3><h3> ——2014年5月我们在江西莲花拍摄甘祖昌纪录片《红土情》期间,专门到甘祖昌将军的墓地去扫墓。面对将军的墓碑,心里很难平静,怀感之下写了这样几句话,以表达对将军的崇敬之情。</h3> <h3>  他是将军,又是农民,两个不同身份的对比,使不少人对他的选择百思不解。有人曾说“甘祖昌给了将军不当,反而选了一条苦路,苦了自己不说,还要孩子务农,纯粹是耽误人家的前途,不值。”</h3> <h3>  “祖昌这个人啦,从小就在家里吃过苦,为摆脱苦日子,他才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跟着红军为受苦人打天下。长征路上那么大的苦他都吃了,抗日战争时期那么艰难,多少战友同事都牺牲了,他经常给我说,能活下来就是天大的幸福。现在全国解放了,但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啦,共产党员有责任带着老百姓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只要大家富裕了,个人的小家也就好了。”龚全珍说。</h3><h3> 1928年参军当了红军的甘祖昌,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到了1955年评定军衔时,他竟然向组织建议说“我评将军的军衔不够资格,将军的衔应评给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英雄和功臣”。时任新疆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长周旭民说“1955年评定军衔的几次鉴定会议我都参加了并且认真做了记录。王政委(王恩茂)对曾涤(新疆军区‘原第一兵团’政治部副主任)、程悦长(第六军军长)、朱家胜(新疆军区‘原第一兵团’组织部长)、张希钦(新疆军区‘原第一兵团’参谋长)、左齐(南疆军区政委‘原二军副政委’)、郭鹏(南疆军区司令员‘原二军军长’)、张仲瀚(第二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顿星云(第五军‘原民族军’政治委员)、徐国贤(南疆军区副司令员)、甘祖昌(新疆军区‘原第一兵团’供给部长)、熊晃(第二军第六师政治委员)、何家产(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师长)、吴子杰(第二军第四师师长)、张世功(第六军第十七师政治委员)、饶正锡(第六军政治部主任)等人的鉴定讲了补充意见。”</h3> <h3>[图为江西莲花县沿背村全貌]</h3> <h3> [图为江西莲花沿背村全貌]</h3><h3>在对甘祖昌的补充意见中,王恩茂政委说“甘祖昌同志经得起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从小受地主打骂,革命斗志坚决,各个运动表现均好,沒有贪污。组织纪律观念很强,对军区领导尊重,对政治机关尊重。才干方面:任后勤部长是称职的,有组织能力,有计划性,能克服困难。如组建了纺织厂,在中原时能克服粮食经费不足的困难,北返回来沒有一点家务,后来逐渐建立起来了,兵团和二军分开后又很快建立了兵团的家务。新疆物价稳定他起了很大作用。工作精神顽强,带病坚持工作,凡一般老干部具备的优点他都具备。缺点是文化水平低,对有些干部的管理不够严,批评缺乏严肃性,今后要加强文化学习。”张仲瀚发言补充说“在评銜工作开始后,他提出给自己评个连或营的衔就可以了,将军的衔应该评给那些战场上牺牲的有功者,表现出了甘祖昌同志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h3> <h3>[图为甘祖昌家老宅]</h3> <h3>“我觉得甘祖昌将军很伟大。我在这里做县委书记,我时时地在警醒自己,第一要廉洁奉公。他这么一个将军,放弃了高官这么一个职务,同时不要国家的更多的照顾,他曾经连跟他一块回来的警卫员,他都辞掉了,他对警卫员说,我现在当农民了,这些都不需要了,你回去为部队的建设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在我身边是一种浪费。”时任莲花县委书记夏兴说。</h3> <h3>妻子龚全珍随丈夫甘祖昌将军一起回到江西莲花老家后,从不以将军夫人自居躺在将军的功劳簿上享受优越的生活,而是跟着甘祖昌养猪种菜,和乡亲们一起下到稻田里插秧种庄稼,体味到了农家人的酸甜苦辣。“我到了那个稻田就不会走路,下到那水稻田,好像要滑倒了,不要说干活,走都走不好。后来我就想,我要是靠干农活挣工分,一定吃不上饭,我的底线是,不能靠别人养活我,我应该自立。”</h3> <h3>龚全珍是山东人,1949年6月从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后报名参军。1950年到新疆后在解放军创办的八一子弟学校(今乌鲁木齐八一中学)当教师,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3月23日经八一子弟学校校长李平介绍与甘祖昌结婚。俩人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33年。1957年8月随甘祖昌回到江西农村后,眼下面临的客观现实使她处于“有劲使不上”的尴尬境地。</h3> <h3>[图为甘祖昌和妻子龚全珍摘棉花]</h3> <h3><font color="#010101">“后来我就给祖昌说,不行我就到县里去问问,看他们需不需要老师,如果需要老师,我就去当老师,他说,好嘛,那你就去问问看。我们乡下到县教育局,要走50多里的路,到了县城,我就找到那个文教局长,我说我是从新疆回来的,我是西北大学毕业的,不知学校要不要老师,文教局长说,正好有个坊楼中学刚成立,只有3个老师,教育局就给我开了个介绍信,我就去坊楼中学教书。”</font></h3> <h3>重新回到教学岗位的龚全珍,把一门心思用在了教学上,在学校她管着大家的孩子,经常忘记自己的孩子。二女儿甘仁荣说“那时候我还小,妈妈在学校,一个礼拜才能见上一次面,她基本上都在学校吃住。”</h3> <h3>甘仁荣告诉我说,小时候她和哥哥、姐姐、妹妹都在妈妈的学校读书,分不清她是学生的妈妈还是自己的妈妈,只记得父亲对她们说过,“妈妈在学校很忙她要对全校的孩子们负责,她是你们的妈妈,也是全校孩子们的妈妈”。甘仁荣还说,那时母亲一个星期才能回来一趟,根本顾不上管她们的学习,放学回到家里,父亲忙里偷闲,给她们检查作业。</h3> <h3>[图为沿背村村民讲述甘祖昌和龚全珍的故事]</h3> <h3>龚全珍在乡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忠于职守,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教书育人上,赢得了家乡群众的称赞。</h3> <h3>沿背村原党支部书记刘虎林说,“甘祖昌将军心里想着老百姓的疾苦,群众有困难,他就热情帮助,修路的时候,有一个民工非常老实,家里也比较困难,他的妻子在割草的时候被蛇咬伤了,甘将军在修路的时候发现那个民工沒有来,旁边的人告诉他,他老婆被蛇咬了,在坊楼医院检查治疗。甘祖昌知道后,二话没说就赶到坊楼医院。他给医生说,要想办法给她治好,一切费用由我负责”。几十年过去了,当年这些对甘祖昌来说不足挂齿的事,却被村里的乡亲们一直记在心上。</h3> <h3>“蛇伤治愈后,到了年底,那民工沒有办法还你的钱,就把家里的一只老鸡抓上去感谢甘祖昌,但甘祖昌怎么说他都不要,不接那个鸡,他说我不能送,你自己提回去,他不要人家一点东西。”沿背村原党支部书记甘松柏说。</h3> <h3>“我有一个学生,他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都非常好,因为他经常发烧不能上课,我怕影响或传染其他同学,所以我就在不远的树林子里给他单独上课。”</h3> <h3>龚全珍经常这样想,甘祖昌所干的事是为大家儿孙谋幸福,自己的子孙当然也在其中。“我对儿女们虽然有些绝情,但我不认为是一种遗憾,因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自己,路是他们自己选的,也是她们自己走的。我此生惭愧的是党国家和社会对我关爱的多,而我对社会却回报的太少。甘祖昌这辈子生活上是艰苦了一点,但他的精神是很充实的。”</h3> <h3>“甘祖昌同志把他的工资都用来建设家乡,修水利,建电站,修桥铺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感觉到也很光荣。我在有生之年还是应该向他学习,我自己感觉到我比他要差的很多,因为他生产实践经验很多。”</h3> <h3>“我和甘祖昌共同生活了33年,甘祖昌虽然不像知识分子那样温情,但他有爱的灼热。至今让我感到最能回味的话就是当年和甘祖昌初次见面时,他送给我的话,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眷属。作为他的妻子,我觉得很知足,很光荣”。龚全珍说。</h3> <h3>龚全珍说“这一生我很佩服他,他做的这些事情,我认为都是应该做的,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不懂我不会的,他懂他会。他能够愿意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为村民搞建设,我觉得是好事。所以我从不干预,我们在一起的日子还是很和谐的”。</h3> <h3>几十年来,甘祖昌和龚全珍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影响和感染着子女后代。大女儿甘平荣在卫校读书时,就是品质兼优的学生;二女儿甘仁荣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由于表现突出当上了村里的妇女主任;三女儿甘公荣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多年来,甘公荣拿出自己的5万多元积蓄资助困难群众;四女儿甘吉荣主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在莲花县传为佳话。</h3> <h3>图为甘祖昌二女儿甘仁荣</h3> <h3>图为甘祖昌三女儿甘公荣</h3> <h3>图为甘祖昌四女儿甘吉荣</h3> <h3>龚全珍是一个有着60年党龄的党员,自从随甘祖昌回到江西老家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她说,全心全意为家乡的群众服务,是她这辈子不会改变的。她和甘祖昌一样,时时处处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对照自己,检查自己。她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哪怕再小,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好处,她就会坚持做下去。她曾经这样说过,“我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龚全心,同家乡的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一辈子全心全意为家乡的人民群众服务。”</h3> <h3>“我做人的原则是,应当先爱别人,别人才能爱你,这是一条简单的道理。只要活着一天,就应该为他人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我要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用来关心身边的那些困难群众。人生是短暂的,对我更应抓紧时间完成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龚全珍说。</h3> <h3>“龚全珍用她一辈子的坚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也就是要坚守信念,永葆本色,艰苦奋斗,助人为乐。但是,仅仅靠她一个人的坚守是不够的,需要有全社会的力量。因此,在她的倡导下,我们建立了龚全珍爱心基金会、龚全珍工作室,通过她和甘祖昌将军的这种影响力,来把他们的这种精神力量放大,来影响更多的人,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龚全珍工作室,参与到爱心基金会,这样,她一个人的力量就会变成千千万万个人的力量。”</h3> <h3>[龚全珍在工作室向工作人员了解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情况]</h3> <h3>龚全珍最大的心愿和希望是能够搭起一个爱心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人来献爱心,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在他的倡导下,2011年11月,莲花县琴亭镇在金城社区专门建立了“龚全珍工作室”。工作室建立后,龚全珍每周至少两次和工作人员一起了解和研究社会福利、孤寡老人、孤儿以及困难户的救济问题。“尽我自己的所能,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能够上学,能够受教育。”</h3> <h3><font color="#010101">50多年来,龚全珍先后拿出自己的16万多元,帮助困难学生和资助老弱病残的困难群众,这些钱都是龚全珍平时省吃俭用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来的。“反正国家给了我工资,除了吃饭穿衣之外,还有点节余,这点余就应该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众。”龚全珍说。</font></h3> <h3>[图片江西萍乡市委宣传部部长彭艳萍和龚全珍 2015年1月拍照]</h3> <h3>  萍乡市实验中学教师彭艳峰就是龚全珍从小帮助成长的其中的一个。“很小的时候我就认识龚奶奶了,当时是跟我妈妈一起到县上读书,那时我们县上沒有亲人沒有朋友。”彭艳峰说。</h3><h3> 1992年9月,刚满7岁的彭艳峰就跟着母亲尹润娇从乡下来到莲花县城读书,当时身患残疾的母亲身边还带着一个幼小的弟弟,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母务农养活。龚全珍发现后,不但将她收到自己在学校办幸福小组进行爱心帮助,而且将她残疾的母亲通过找民政部门被安排在县针织厂工作,可是沒过多久,针织厂倒闭了。面临一家人怎么生存的问题,龚全珍给彭艳峰的母亲出主意,要她学做裁缝,并拿出500元给她买了一台缝纫机。</h3><h3>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彭艳峰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转机时,母亲得了白血病。龚全珍不但从精神上安慰彭艳峰的母亲,而且将她自己仅有的4000元存款全部拿出来,给彭艳峰的母亲尹润娇治病。“龚奶奶把我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还呼吁全社会的力量来救助我们。”</h3><h3> </h3> <h3>莲花县城北小学有20多名失去家庭依靠,生活困难的孤儿学生,龚全珍先后拿出5700多元为孩子们添置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失去亲人的孩子,都有自卑的心里,多付出一份爱,他们对未来就会多一份信心和希望。”龚全珍说。</h3> <h3>[图为中共江西莲花县委书记 时任莲花县县长刘乡和龚全珍 2015年1月拍照]</h3> <h3>龚全珍是解放前毕业的一名大学生,当年满怀支援边疆建设的愿望参军到了新疆。她从50年来初当教师一直到退休,在教育战线的岗位上坚守和奋斗了近40年的时间。龚全珍说“我的职业是教师,所以,我爱一的学校,更爱我的学生”。</h3> <h3>龚全珍跟着甘祖昌回到乡下的农村一扎就是50多年,她说,开始对乡下的生活一点都不习惯,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后来就喜欢上这个地方了。“我所有的习惯,所有的喜欢都来自甘祖昌,因为甘祖昌很爱自己的家乡。”</h3> <h3>[图为甘祖昌和女儿]</h3> <h3>龚全珍说“甘祖昌为什么不吃好的,不穿好的,因为他心里常常想着那些为革命而牺牲了的战友。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牺牲了个人的全部利益。所以,活着的我,就要为人民做点事,不要只顾自己吃穿享受。”这就是甘祖昌对她一生的影响。</h3> <h3>“我走过的路虽然不能和甘祖昌比,但也是崎岖和艰难的。尽管如此,我的心怀是坦荡的,我一直恪守清贫的日子,只要过好宁静、简单的生活,我就满足了”。</h3> <h3>  四年前的这个时间,我们在江西拍摄纪录片《红土情》(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妻子龚全珍的故事),那些日子里,我们同92岁高龄的龚全珍老阿姨在一起,主要听她回忆和讲述甘祖昌将军与她共同生活33年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其实,她和将军的故事远远不止我在文里介绍的这些,我只是回想起老阿姨那种慈祥、善良、真诚、简单、宽厚的性格,总是记忆难忘。故事沒有结尾,最后还是为老阿姨送上她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会上听过的那首歌《老阿姨》:</h3><h3> ………… </h3><h3> 跟着走无论是多远</h3><h3> 故乡路你心有良田</h3><h3> 胜过世间荣耀与光环</h3><h3> 只要更多人幸福地相见</h3><h3> 亲爱的老阿姨</h3><div> 向你致敬</div><div> 也许我们终将老去</div><div> 一路走来不怕风雨</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