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内经 谈养生 养气血

林宣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共156507个汉字。</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字数:156千多字。古诗文网《黄帝内经》王冰版。《黄帝内经》共156507(十五万六千五百零七)个汉字。其中:《素问》91720字。《灵枢》64787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文化里,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以“经”命名的,比如《道德经》《易经》《神农本草经》等,还有《黄帝内经》。怎么理解呢?“经”在古代是指丝线,心经丝线的原始意象是脐带。我们知道脐带是连接先天和后天的根本,所以它也是人之根本。看过织布,或者是见过地球仪的人,都会知道南北为经的概念。织布时先拉过来的那条线叫经,经线有个特性,就是只要一旦被拉过来,就不许再动,所以,经书都有亘古不变的特性。这也说明《黄帝内经》一书的地位之重要。</p><p class="ql-block">那为什么又叫“内经”,而不叫“外经”呢?有人说内经就是讲内科的,讲内在人体规律的,其实《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人健康长寿,它主张的不是求医问药,而是要往里求、内炼,通过调整气血、经络、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 </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提倡养生之事需“内求”,所以,大病自然要看医生,需要外部辅助进行调理。而一般小病却可以通过人体自身得以修复——人体自有大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养生的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 上古1之人,春秋2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3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4,和于术数5,食饮有节,起居有常6,不妄作劳7,故能形与神俱8,而尽终其天年9,度百岁10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11,以妄为常12,醉以入房13,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14,不知持满15,不时御神16,务快其心,逆于生乐17,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 1上古:指远古,即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2春秋:指年龄。 3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将,犹“抑”也,还是的意思。全句意为这是时代的不同呢,还是人自身的过失呢? 4法于阴阳:法,效法,取法。于,语助词。意为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5和于术数:指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和,调和,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如导引、按、吐纳、咽津诸法。 6起居有常:常与度同义,规律、法度的意思。 7不妄作劳:妄,乱也。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不违背常规地劳作。 8形与神俱:形,指形体。神,指精神。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形神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9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10百岁:古人认为人的自然寿命是一百二十岁,百岁,是其大约数。 11以酒为浆:把酒当作一般饮料来饮,形容嗜酒无度,饮食不节的表现之一。浆,泛指饮料。 12以妄为常:把反常的生活方式当作正常的生活方式。 13醉以入房:意为酒醉后肆行房事。 14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以,因也。耗,通好,嗜好。好、欲同义。 15不知持满:指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 16不时御神:时,善也。御,用也,统摄、治理的意思。谓不善于调养和把握自己的精神活动。 17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意为贪图一时的欢快,违逆生命长久康乐(违背养生的乐趣)。 </p><p class="ql-block">【应用】 </p><p class="ql-block">一、饮食方面。民以食为天,正常的饮食是健康的保障,很多疾病的产生往往是饮食失宜造成的。所以本段经文提到了饮食方面的两个准则,一是饮食最基本的准则即“食饮有节”,注意饮食五味、寒温、种类的适宜;二是饮酒也要适量,“以酒为浆”的行为,也是现在的普遍现象,最终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偷偷告诉你,我爸的一句话:想吃的忍着点,不想吃的熬着点。</p><p class="ql-block">二、起居方面。“起居有常”,生活、工作、休息要有规律,不违背常规,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现在很多人把熬夜等反常的生活方式当作正常的生活方式,这显然是有害健康的。 </p><p class="ql-block">三、劳逸方面。“不妄作劳”,无论是劳力、劳神、房事,均应适度。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大,现代人大都难以做到“形劳而不倦”。 </p><p class="ql-block">“食饮有节”,养其气也(《灵枢•决气篇》: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起居有常”,养其神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不妄作劳”,养其精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劳则张,精绝)。</p><p class="ql-block">“以酒为浆”,伤其气矣(酒以伤脾,脾气伤则不能宣五谷味,而生气伤);“以妄为常”,伤其神矣;“醉以入房”,伤其精矣。——张志聪《素问集注》</p><p class="ql-block">四、身心健康。形体上“和于术数”,施行合宜的运动以保持身形的健康,心理上“时御神”,要善于调摄自己的精神情志,则能“形与神俱”,保持形体健壮,各项生理功能旺盛,精神饱满。 </p><p class="ql-block">本部分主题是强调养生对于却病延年的重要意义。以“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寿命的长短不同作对比,阐述了养生的原则,指出了实施养生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对于青少年以及中青年人,这部分可以看作是正常生活方式与异常生活方式的对比。异常生活方式不仅仅容易导致早衰,还容易使人患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养生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1,虚邪贼风2,避之有时,恬惔虚无3,真气从之4,精神内守5,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6,心安而不惧7,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8,各从其欲,皆得所愿9。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10,高下不相慕11,其民故曰朴12。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13,淫邪不能惑其心14,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15,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16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p><p class="ql-block">【注释】 1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意为对于上古圣人的教诲,人们都遵照执行。圣人,此处指对养生之道有高度修养的人。 2虚邪贼风:因虚而入的邪气和贼害人体之风,在这里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3恬惔虚无:指思想闲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静之意。虚无,心无杂念。 4真气从之:真气调和。真气,即正气。从,顺从,有调和之意。 5精神内守:精神充沛守持于内而不妄耗。内守,即守持于内。 6志闲而少欲:思想静闲而少贪欲。 7心安而不惧:心境安定而无恐惧之感。 8气从以顺:真气调顺。气,即真气。以,而也。 9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都能顺其所欲,达其所愿。皆得所愿,愿望都能达到。10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任,随便;服,服装。意为随便吃什么食物,都觉得味道甘美;无论穿什么衣服,都感到舒适;不管在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中生活,都觉得快乐。 11高下不相慕:无论地位尊贵的人还是地位卑贱的人,都安于自身的社会地位,不互相倾慕。高,地位尊贵。下,地位卑贱。 12朴:原指未经加工的木材,此处引申为人的品质淳朴、质朴。 13嗜欲不能劳其目:嗜好贪欲,不能烦劳他的视觉。 14淫邪不能惑其心:淫乱之事,不能惑乱他的心神。 15不惧于物:指不为外物所惊扰。 16德全不危:懂得养生之道全面实行之,可免于受衰老之危害。德,同“得”,养生有得于心谓之“德”。全面实行养生之道,即“德全”。不危,不至于受衰老之危害或者不会有内外邪气干扰的危害。 </p><p class="ql-block">【应用】</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长年在外地工作,所以“乐其俗”,入乡随俗,就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 </p><p class="ql-block">一是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适应自然环境变化,避免邪气侵袭。温州地区长年较北方湿气重,尤其是入夏早而且夏季较长,所以湿热邪气很容易侵害人体。其他邪气与天时气候异常有密切关系,故当根据不同时令予以防范。比如,十几年前曾经发生过的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近年的新冠,就应该注意及时加以防范。 </p><p class="ql-block">二是对于社会环境的适应,要做到“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在纷杂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思想安闲清静,尽量排除过多的杂念和妄想,面对世事诱惑而不受其过多干扰。在衣食住行方面,应做到不论吃什么食物,都感觉很美味;不论穿什么衣服,都感觉很舒适;不论在什么样风俗环境下生活,都感觉很快乐。然而,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导致攀比的风气出现,过度的消费往往会使人产生很多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往往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比如强迫症、焦虑症、失眠症等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养生的时机</p><p class="ql-block">【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1者,材力2尽邪?将天数3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4,肾气盛,齿更发长5;二七而天癸至6,任脉通,太冲脉7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8,故真牙生而长极9;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10;六七,三阳脉衰于上11,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12,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4,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13,阴阳和14,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15,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16;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17,则齿发去。肾者主水18,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19。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20,气脉常通21,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22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23,身年虽寿24,能生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p><p class="ql-block">【注释】 1无子:丧失生育能力。与下文“有子”反,有子即具备了生育能力。 2材力:此指精力,即人的生殖功能。 3将天数:将,抑或,或然之辞。天数,自然所赋之寿数,即天年。 4七岁、八岁:是古人根据男女两性发育过程的差异所总结出来的约数。“二七”即十四岁,“二八”即十六岁。余可类推。 5齿更发长:人到七八岁,乳牙陆续脱落,更换恒齿,头发开始茂盛。更,更换。6天癸至: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盛产生的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天,指先天。癸,即癸水。至,极也,此有充盛、成熟之意。 7太冲脉:即冲脉。 8平均:充满而均衡。 9真牙生而长极:智齿生出,发育健全。真牙,即智齿。长极,发育完全、成熟的意思。 10面始焦,发始堕:颜面开始憔悴,失去荣润华彩,头发也有脱落。焦,通“憔”,憔悴也。堕,脱落。 11三阳脉衰于上:指太阳、阳明、少阳脉气衰减于上(头面)部。因三阳脉皆起止于头面部,故云衰于上。 12地道不通:地道,指通行月经之道。不通,即月经停止来潮。 13精气溢写:生殖之精盈满而外泻。溢,盈满。写,通“泻”。 14阴阳和:指男女交合。一说指男女阴阳气血调和。 15劲强:强劲有力。 16颁白:指头发黑白相杂,俗言花白。颁,同“斑”。 17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此十二字原在“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句下,今据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之说移此。形体皆极,是说身体各部分都衰疲了。 18肾者主水:此处指肾脏藏精的功能。 19五脏盛,乃能写:五脏精气盛,乃泻藏于肾。一说五脏盛则肾乃能泄精。写,通“泻”。 20天寿过度:自然寿命超过常度。天寿,即先天寿数。过度,超过常人限度。 21气脉常通:意为气血经脉尚通畅。常,通“尚”,仍然的意思。 22天地之精气:男女的天癸精气。天地,指男女。精气,指天癸。23却老而全形: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 24身年虽寿:身,代词。身年,即其年。寿,即上文之“年皆百岁”。 </p><p class="ql-block">【应用】 </p><p class="ql-block">本部分阐述了人体的生殖功能,认为形体的盛衰是肾中精气盛衰的体现。人都要经历生长壮老的过程,这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p><p class="ql-block">文中以女七男八为阶段,详细描述了人体生殖功能盛衰变化的规律,指出随着肾气盛衰,人的形体也会展现出同步盛衰的过程。男女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年龄不是完全相同的,女性的发育比男性早,生殖年龄也比男性早,同样,衰老和不能生育的年龄也早于男性。 </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的人们在日益变化的生活中也要面对太多的身体变化,比如脱发、少白头、女子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成人不孕不育等,这些都与肾精虚衰有关。对此,大多数人选择使用补品,导致现在的补品市场混乱不堪。其实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保持“肾精”的充足,肾具有主藏精的功能,肾不仅藏先天之精,而且接受来自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性性激素六项</p><p class="ql-block">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睾酮、泌乳素。</p><p class="ql-block">1、促卵泡生成激素:排卵前期为1.5-10mIU/ml,排卵期为8-20mIU/ml,排卵后期为2-10mIU/ml。如果值低,常见于席汉综合征;值高常见于卵巢早衰;</p><p class="ql-block">2、雌激素:排卵前期为48-521nmol/L,排卵期为70-1835nmol/L,排卵后期为272-793nmol/L,如果值低,表明卵巢功能低下、卵巢早衰、席汉综合征等;如果值高,表明内分泌失调,垂体功能亢进,或吃了过多的富含雌激素的补品等;</p><p class="ql-block">3、孕激素:排卵前期为0-48nmol/ml,排卵后期为7.6-97.6nmol/ml。如果后期值低,常见于黄体功能不全、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如果偏高,可能是由一些疾病而导致孕激素偏高,比如黄体囊肿、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卵巢脂肪样瘤、先天性肾上腺增长、原发性高血压、卵巢颗粒层膜细胞瘤等。除此以外,如果有内分泌失调的情况,也会导致孕激素值增高;</p><p class="ql-block">4、泌乳素:正常值为0.08-0.92mlU/ml,如果值高,可抑制促卵泡生成激素分泌,抑制卵巢功能,抑制排卵;如果偏低,见于脑垂体疾病、甲状腺疾病等;</p><p class="ql-block">5、黄体生成素:排卵前期为2-15mlU/ml,排卵期为30-100mlU/ml,排卵后期为4-10mlU/ml。如果低于5mlU/ml,提示促性腺激素功能不足、卵巢功能衰竭等;如果偏高,主要是由于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在临床上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p><p class="ql-block">6、睾酮(雄激素):正常值为0.7-3.1nmol/L,如果睾酮偏高,可引起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如果偏低,可见于卵巢衰竭或伴有下丘脑垂体的病变。</p><p class="ql-block">通过女性激素的检查,可以有助于诊断女性性腺相关的疾病。女性基础内分泌检查以来经第三天为准,时间可以放宽到月经的第2-5天,主要适合看卵巢的功能,也适合了解长期月经未来潮的女性内分泌情况。在月经前第14天左右采血,检测性激素水平可以判断女性有无排卵前LH峰或者是有无排卵。黄体期激素水平测定通常在下次月经前一周左右,如果此时孕酮水平很低,则倾向于黄体功能不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的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理解“气”</p><p class="ql-block">给大家举个形象例子:</p><p class="ql-block">一锅白米,即便加入水仍为米,若加火烹之,则可转化为米饭。</p><p class="ql-block">人体的五脏六腑便如同这锅米,“气”便是这釜底薪火。唯有“气”在体内推动运行,才能让脏腑各司其职,维系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本上是指“有别于液体、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存在”。例如,将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形容为“天气”、“地气”、“风气”、“雷气”、“谷气”、“雨气”、“寒气”、“春气”、“夏气”、“秋气”、“冬气”、“芳草之气”、“石药之气”等等。把人体生命运动中,超出肉眼直观范围而又是客观存在的生命物质,也称做气或精气。 如:心气、肺气、肝气、肾气、五脏六腑之气、胃气、经气、脉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血气、筋膜之气、清气、浊气等等。生理物质为精或精气;病理物质则为“邪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用气来解释在当时无法认识的物质存在,把一切既不是液体又不是固体的,流动着的细微物质都称为气。这是一种跨越,使中医理论跨越了物质是什么的问题,直接进入到物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的研究探索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把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统称为“气”,进而又把“气”区分为性质各异的6种,分别称之为“气”(狭义)、“精”、“津”、“液”、“血”、“脉”。狭义的“气”是指由上焦宣发出来,呈雾露状的、对人体有充养作用的水谷精微物质。 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至精至微的生命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就是人体生命的活动。 人生所赖,惟气而已。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所以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亦如《灵枢·脉度》所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气的流行不已,才能对身体各组织器官发挥滋润濡养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气耗脱</p><p class="ql-block">【原文】 </p><p class="ql-block">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1,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2,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3,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4注于骨,骨属5屈伸,泄泽6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7,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8。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9;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黄帝曰:六气者,贵贱10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11,其贵贱善恶12,可为常主13,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灵枢·决气第三十》)</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1两神相搏:男女两性交媾。两神,指男女两性。 2五谷味:指水谷五味之精微。 3汗出溱(zhēn)溱:形容汗多状。 4淖(nào)泽:指水谷精微中滑腻而浓稠的部分。淖,本义指泥,在此引申为浓稠的精微物质。又淖,满而外溢;泽,作濡润解。5骨属:骨所附属的组织,指关节及所附属的部分。 6泄泽:渗出的汁液具有润泽的作用。泄,渗出之意。又泄同“润”。 7中焦受气取汁:受气,受纳水谷之气。汁,指饮食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取汁,即吸取水谷中的精华,是为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8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具有约束营气行于脉中,运营全身的作用。壅遏,约束,控制,阻挡,遏制。 9精脱者,耳聋:脱,失去,此言虚之甚。肾精亏虚,故耳聋。 10贵贱:主要和次要之意。贵,是当令的意思。如春夏,肝木心火当令,为贵;秋冬,肺金肾水当令,为贵。反之,失时者,则为贱。 11六气者,各有部主也:指六气各有它们的分布部位和所主脏器。就分布部位来说,气主于皮肤肌肉,津发于腠理,液淖于骨、滋于脑,脉循于脏腑形身等等。就所主脏腑来说,肾主精、肺主气、脾主津液、肝主血、心主脉等。 12善恶:善,是指六气相互滋生的正常现象;恶,是指邪盛正虚、太过与不及。 13可为常主:谓六气各有所主的脏气和时令。 </p><p class="ql-block">【应用】 </p><p class="ql-block">本部分论述了六气的概念和六气虚衰不足的症候。肾藏精,肾开窍于耳,精大量耗散则耳窍失养而听觉不灵,故“精脱者,耳聋”,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多见。《灵枢·大惑论第八十》指出,视觉功能靠五脏六腑精气上注充养而成:“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五脏之气虚衰则眼睛失养而视物不清,因而“气脱者,目不明”。汗出太过必致阴津耗损,即“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有充盈骨腔、补益脑髓、滑润关节的作用,如果液耗损不能充养骨髓,则骨失所养而胫酸,脑失充养则“脑髓消”而“耳数鸣”,关节失其润滑而见“骨属屈伸不利”等症状。心主血,心其华在面,脉是血之府,血虚不能充养于面则面色苍白无华,血虚必然导致脉管空虚,故“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面色苍白无光泽,诊断为血虚,可考虑选用阿胶等补血,这种情况在妇女中多见;倘若出汗过多则会出现气津两亏,可考虑选用西洋参等益气滋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气、养血</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素问·五脏生成》 </p><p class="ql-block">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灵枢·平人绝谷》 </p><p class="ql-block">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气养血 </p><p class="ql-block">【应用】</p><p class="ql-block">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但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如果要补气养血的话,应该是补气在先,养血在后。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因此,《黄帝内经》认为治病以气为首务。《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盛则形盛,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血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血的濡养作用还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表现为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和毛发光滑等。当血的濡养作用减弱时,机体除脏腑功能低下外,还可见到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等临床表现。 《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血的这一作用是古人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而认识到的。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症状。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液供给充足,则人的神志活动正常。冬天寒冷,最容易伤动阳气,致使气亏血滞,血液循环不佳。因此,必须要补气养血,使气畅血和,才可以抵御严寒的侵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气”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构成人体的“真气”。</p><p class="ql-block">“先天之炁”也称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动力,它是人的生命之气。元气是秉承父母而来,当人离开母体来到这个世界时,元气就是个定数。</p><p class="ql-block">元气和人的寿命有着非常重要是关系,当你元气耗尽之时就是你离开世界那天。人的元气耗损的越快,离开这个世界就越近。</p><p class="ql-block">“后天之气”,就是我们所说的“肺气”,是经过口鼻呼吸之气。当我们一降生,脐带剪断口鼻呼吸就形成了。“后天之气”是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来源。所以,先天之气有赖后天之气的充养,后天之气有赖先天之气的推动,两者虽有先后之分,但不可或缺。</p><p class="ql-block">故,道家对先后天两气的修炼,是相提并重的。我们要想“先天之炁”的充盈,就要加强“后天之气”的修炼。修炼“后天之气”功法很多,“炼精化气”为道家与内家拳之首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阳思想</p><p class="ql-block">【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1。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2。……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p><p class="ql-block">【注释】 1天运当以日光明:日为太阳。天体的运行赖太阳而有光明,比喻人体中的阳气也是生命所依赖的。 2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精,聪慧也。此句作“养神则精,养筋则柔”理解。</p><p class="ql-block">【应用】 本部分指出,人身体里的阳气犹如天上的太阳,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所以保持阳气在人体内充盛尤为重要,比如临床上对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等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就是为了保持阳气的充足以抵御邪气的侵袭。然而,很多人到了夏天,为了降低暑热而大量地喝凉茶、冷饮,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倘若有实火实热时可以服用凉茶,但是也要有个度,否则摄入大量寒凉的饮食和药物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或者使疾病缠绵难愈。另外,人体的阳气用于养神则精神爽慧,用于养筋则筋脉柔和。由于人体阳气清晨开始活跃,中午最旺盛,太阳偏西时逐渐潜藏,而且体表汗孔也随之闭合,所以这也提醒了喜欢晚上锻炼的人:到了晚上,阳气收敛,肌肤腠理闭拒,不宜频繁扰动筋骨,也不宜在室外过多运动。倘若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段阳气活动的规律,那么形体就会困乏虚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气产生于脾,根于肾,萌芽于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气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即是一团阳气。:因此说,阳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养生要养阳,治病也要养阳。只有明白了阳气的意义,我们才不会无谓地耗损自己的阳气。</p><p class="ql-block">养阳与温阳、扶阳、通阳虽然用词不同,其本质却是相同的。</p><p class="ql-block">温阳重在祛寒,扶阳意在补虚,通阳则以化浊为主,归根到底,三法皆是养阳。</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治病或养生总需在阳气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因此说,阳气是本,病邪是标。治病时往往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不管任何医疗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祛邪固然要紧,复阳才是康复的关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做到阳气不损?</p><p class="ql-block">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是要养阳。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饮食寒热要平衡,凉的与温的混杂着吃,这样才能保持阳气不损。但若体质已经偏虚偏寒,就要多吃些温性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阳气。因此说,阳虚的人当重视养阳扶阳,晨起喝姜糖水,平时少吃寒凉食物;而相火偏旺的人吃些寒凉性的水果反而更健康。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 斡旋全身。” 元阴不充肝阴,肝气升发过度,则头晕目眩,中风暴厥;肝气虚,升发无力,寒疝囊缩、筋缩弛缓、阳事不能。</p><p class="ql-block">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p><p class="ql-block">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气不足或不通则成瘤、结石、增生</p><p class="ql-block">生命有阳气,若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周身不病。偶尔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代谢产物打包放在某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等。若检查发现此类东西,这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一旦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加强,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只要生命存在,机体就会有阳气,也就会有气化功能。我们每天饮食而能获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同时,代谢之后的浊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若阳气健旺,气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浊毒都能顺利排出;若阳气已虚,气化功能异常,即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郁滞于体内,即是疾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血随时序变化</p><p class="ql-block">【原文】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1,气定2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3,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4,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5,卫气始行。月郭满6,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7,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8。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9;月满而补,血气扬溢10,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11,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12,淫邪乃起。(《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p><p class="ql-block">【注释】 1八正之气: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节之气,即四立二分二至。又,指八方之位,即四正四隅。可参。 2气定:即定八正之气而行刺法。 3淖液:应作淖泽,即濡润之意。 4凝泣:泣,通“涩”。 5血气始精:气血运行流畅之意。 6月郭满:郭,通“廓”,即月亮正圆。 7卫气去:即卫气虚。 8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指古代天文学家用圭表观察日光之迁移、测量日影之长短,以测定时序的方法。 9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生之时,脏腑气血始旺,若用泻法,则可使之虚弱。 10扬溢:充满盈盛。 11乱经:经气紊乱。12外虚内乱:指因卫气不足于外,邪气内侵,导致正气紊乱于内。 </p><p class="ql-block">【应用】 本段指出由于气候寒温不同、月相盈亏差异等的影响,人体气血的虚实也不同,所以临床针刺虚实补泻时应该有所宜忌。针刺治病由于副作用小、简单方便而受到现代人的欢迎,殊不知还有一些宜忌。气候温和,日光明亮,则人的血液濡润,而卫气浮于表,所以血易疏泄,气易运行,此时可以针刺;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滞涩,而卫气沉于里,此时建议不要针刺;月亮初生时,气血运行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此时建议不用泻法,否则会使内脏虚弱;月亮正圆时,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此时建议不用补法,否则会使气血充满盈盛,络脉有血液留滞而发生重实;月亏无光时,肌肉消减,经络空虚,卫气虚,形体孤然独居,此时建议不要针刺,否则会经气紊乱,阴阳相错,真气邪气不分,邪气沉着留止不去,络脉虚,经脉内乱,淫邪就要发生了。虽然现代很少有人重视依循气候寒温不同、月相盈缺差异而调治血气,但是懂得这个理论对日常保健有帮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养正气、避邪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教你养正气</p><p class="ql-block">《内经》告诉我们,只要注意以下三点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1、重视精神调养。</p><p class="ql-block">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平时要重视精神调养,做到心神舒畅,精神安定,少私而不贪欲,喜怒而不妄发,修德养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如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睦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氛围等。这样会使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正气充沛,可预防疾病的发生。</p><p class="ql-block">2、注意伙食起居。保持身体健康,就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如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饥饱适宜,五味调和,切忌偏嗜,讲究卫生,并控制肥甘厚味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下降。在起居方面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来安排作息时间,培养有规律的起居习惯,如定时睡觉、定时起床、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等,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劳逸方面,既要注意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交替,又要注意劳作与休息相结合,做到量力而行,劳逸适度。</p><p class="ql-block">3、加强身体锻炼。</p><p class="ql-block">运动是健康之本,经常锻炼身体,能够促使经脉通利,血液畅行,增强体质,从而防病祛病,延年益寿。传统养生学中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运动健身方法,如五离戏、太极拳、八段锦、气功等,其要领是意守、调息、动形三者相统一。而现代的运动方法,如健身操、跑步、游泳等,只要动作舒缓协调,全身自如放松即可。不论何种体育运动,健身的基本原则应是形神兼炼、协调统一;值序渐进,有张有他;常劳恒炼,贵在坚持。</p><p class="ql-block">4、人工免疫。</p><p class="ql-block">如施行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在我国16世纪已很盛行,并传播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及欧美诸国。这项伟大的发明是人工免疫的先驱,为后世免疫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人工免疫的方法也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教你辟邪气</p><p class="ql-block">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p><p class="ql-block">预防疾病,延缓衰老、除了调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还必须“避其毒气",防止各种邪气的侵害。</p><p class="ql-block">规避邪气的措施很多,如顺四时而适寒暑,避免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此外,还要讲究卫生,做到居处清洁,空气流通,并防止水源和饮食的污染,以免病从口入。亦可使用药物预防,包括燃烧烟熏法、药囊佩戴法、浴敷涂擦法、药物内服法等,驱除邪气,提高免疫机能。另外,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还要防范跌打损伤、虫兽咬伤等各种外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code":200,"sloganUrl":</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该怎么补?</p><p class="ql-block">气虚特点主要是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头昏、舌淡苔白、脉虚无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黄芪泡水补肝气</p><p class="ql-block">肝气指肝脏之精气与功能,有升发透泄和舒畅全身气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肝气不足,会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表现为头昏眼花、视物模糊、面色萎黄、烦躁易怒。</p><p class="ql-block">调理方法</p><p class="ql-block">辨证后,每天用15克黄芪泡水代茶饮,20天为一个疗程。</p><p class="ql-block">艾灸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间的凹陷处)补肝气,每天艾灸20分钟。</p><p class="ql-block">2、炙甘草茶补心气</p><p class="ql-block">中医称心的生理功能为心气,也就是说,心气不足则心脏功能弱、运血无力,表现为手脚冰凉、抵抗力差。</p><p class="ql-block">调理方法</p><p class="ql-block">常喝山药莲子粥、保证充足睡眠、心情要愉悦、适当参加体育锻炼。</p><p class="ql-block">老年人或上班族可常备一味补心气的中药——炙甘草。</p><p class="ql-block">具体方法是:将炙甘草放入焖茶壶或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早起空腹、晚上睡前各饮一次。</p><p class="ql-block">3、常按阴陵泉补脾气</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脾气具有化水谷为精微,化水饮为津液,并转输到全身的作用,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得到充分营养。</p><p class="ql-block">脾气足能统摄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脾气伤则血无以存,引发各种疾病。</p><p class="ql-block">调理方法</p><p class="ql-block">常按健脾穴——阴陵泉。</p><p class="ql-block">以拇指循小腿内侧上推,至膝关节下可触及向内上方弯曲之处,该弯曲旁凹陷处即为阴陵泉。</p><p class="ql-block">刺激阴陵泉可用指揉法,每次约5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度。</p><p class="ql-block">4、艾灸肺俞补肺气</p><p class="ql-block">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气机,血液的正常运行也赖于肺的输布和调节,故有血非气不运之说。</p><p class="ql-block">调理方法</p><p class="ql-block">肺俞穴是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穴位,临床上常用于改善肺脏功能。</p><p class="ql-block">取穴时,低头,颈部突出的椎骨向下数第三个椎骨突起处,下缘旁开两横指便是肺俞穴。</p><p class="ql-block">刺激肺俞穴可通过点按法、揉按法、敲击法、拔罐、艾灸、刮痧等。</p><p class="ql-block">5、勤练吐纳补肾气</p><p class="ql-block">肾气主宰肾脏的正常功能活动,包括生殖、生长和发育机能。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懂得补充肾气。</p><p class="ql-block">若肾气不足,不仅早衰损寿,还会引发各种病症。</p><p class="ql-block">调理方法</p><p class="ql-block">补肾气可常练习呼吸吐纳。</p><p class="ql-block">呼,将体内的浊气呼到底,废气排出;吸,将清气吸入到肾,可以濡养肾脏、补充肾气。</p><p class="ql-block">还可通过按摩肾俞补肾气。</p><p class="ql-block">第二腰椎旁开1.5寸。</p><p class="ql-block">即双手放在腰眼位置上下揉搓,每次30下,连做2~3次以发热为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殊的养生方法——吐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语吐故纳新很多人都知道,意思是推出旧的,纳进新鲜的。实际上吐故纳新就指的是呼吸。所谓吐,是呼出浊气,纳是吸进新鲜的空气。吐故纳新就是利用呼吸养生的一种方法。 我们知道,肺主气,司呼吸。肺为脏腑之华盖,在身体最上部,通过呼吸调节肺功能,使肺能很好地把精微物质散布到我们全身,即《黄帝内经》所言“若雾露之溉”(《灵枢·决气》)。同时,肺朝百脉,如果通过调节呼吸,把肺调节好了,对全身各个脏腑有很大的好处。所以,调节呼吸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人进一步研究总结,通过不同的呼吸,可以对五脏六腑进行调节,使各个脏腑分别受益。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六字诀健身法,是一种呼吸养生方法,是由古代著名医家陶弘景最早提出来的。</p><p class="ql-block">他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说道:“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正确发音是:吹(chuī)呼(hū)唏(xī)呵(hē)嘘(xū)呬(sī)</p><p class="ql-block">这段话是说:吸气是一,吸气以后再出气,出气时要慢,故称作长息之法。出气有6种方式,分别发“吹、呼、唏(嘻)、呵、嘘、呬”六音,即为所谓的六字诀。通过6个字的发音把气吐出去,对于养生有帮助。 明代《寿世保元》指出,这六字分别对应6个脏腑:即“呵”字治心气,“呼”字治脾气,“呬”字治肺气,“嘘”字治肝气,“吹”字治肾气,“嘻”字治胆气。故曰,此六字诀“分主五脏六腑也”。实际上这六字的不同发音,是唇、齿、舌、喉之间不同的用力与作用。</p><p class="ql-block">嘘字功平肝气,呵字功补心气,呼字功培脾气,呬字功补肺气,吹字功补肾气,嘻字功理三焦。</p><p class="ql-block">三焦是全身通气的道路,属于六腑之一,位于胸腹之间。其中胸膈以上为上焦,胸膈与脐之间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通过六字的吐纳和发声,能调动相应脏腑气息的转动。吐纳发声的同时,最好辅以相应的肢体动作,“神形一体,效果最佳”,但对于身体较为虚弱的人,亦可只练习吐纳发声。而六字诀气息振动经过的五音部位,也可以用来规范嘴型和发音:</p><p class="ql-block">1、练“嘘”字对应牙,气息是从牙两边发出;</p><p class="ql-block">2、练“嘻”字也对应牙,但是气息是要从牙中间发出;</p><p class="ql-block">3、练“呵”字诀时,舌头能感到气息的经过;</p><p class="ql-block">4、练“吹”字诀时念出字音的同时,需要牵动嘴唇;</p><p class="ql-block">5、念“呼”字时喉咙震动感强烈。强调吐纳,先呼后吸。即呼气时用“嘘、呵、呼、呬、吹、嘻”6个不同字的发音口形吐气,造成胸腹部不同压力,分别影响肝、心、脾、肺、肾、三焦,结合意念和动作屈伸开合,导引体内气血循经运行,达到通经导滞,解毒散结,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之虚的功效。</p><p class="ql-block">古人认为,这对调动人体气血的运行产生影响,从而可以调节脏腑的气血。 例如,慢性肺病的患者,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调节。如前所述,“呬”字治肺气,呼气时发出“呬”音,来调节肺。那么“呬”字是怎么发音的呢?发“呬”字音,须口唇向后、向外,上下牙齿相合,但中间留着点缝,不能闭上,舌尖就处在缝隙当中,“呬”音就发出来了。吸气时,舌尖抵上颚,深吸气,肚子鼓满。吸气后,发出“呬”音。这是一个比较慢的、长出气的音。同时要收腹、提肛。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做6次,这为一组。当然了,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以下要求,一是两脚平肩宽,二是站立时应该收腹、挺胸、抬头、头正脊直,不能弯腰。三是双腿微屈,全身放松,松腰、松胯。这个时候先吸后呬,出气,反复进行练习。 当然,六字诀不是一个治病的方法,我们应该理解为辅助治病的养生方式。所以,如果身体脏腑有小问题可以利用呼吸的这种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没有问题可以用来养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个部位多晒好养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晒头顶补阳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晒太阳时间最好11—13点之间。这时的日光阳气最充足。上班族在午饭后,不妨走到室外,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晒后背调气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体腹为阴,背为阳。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它有“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晒腿脚祛寒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寒从足下起”。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这种情况最应该晒晒腿脚。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还能加速钙质吸收,帮助预防骨质疏松。此外,小腿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保健穴,平时常按揉和针灸可强壮身体、调理脾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晒手心促睡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手心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劳宫穴为心包经腧穴,五行属火,按揉此穴位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手心朝向太阳,让阳光照进劳宫穴,可以释放压力,舒缓疲劳,促进睡眠,还有强心益气的作用。温馨提醒:一般来说,当人体15%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时,年轻人每周累计晒40分钟、老年人每周晒60分钟就能保证骨骼健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睡眠的中医学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睡眠是养生的最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p><p class="ql-block">睡子午觉,即保证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的睡眠时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黄帝内经》如此诠释了睡子午觉对调养阴阳的重要性。子时在一天中阴气最盛,这时睡眠质量最好,最能养阴。而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睡午觉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一天饱满精力。睡子午觉要遵循“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原则。睡前应减少刷手机、玩电脑等兴奋活动,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同时中午也要小憩15-25分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p><p class="ql-block">《灵枢·口问》篇指出: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p><p class="ql-block">营卫运行是睡眠的生理基础。</p><p class="ql-block">《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p><p class="ql-block">《灵枢·天年》篇说:“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令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p><p class="ql-block">心神是睡眠与觉醒的主宰。</p><p class="ql-block">寤与寐是以形体动静为主要特征的,神静则寐,神动则寤。由于睡眠受心神的支配,人们常因主观意志需要,使睡眠节律改变。总之,在形神统一观的指导下,寤和寐就被看作是两者相互转化的心身过程。</p><p class="ql-block">好多老年人晚上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却总也睡不着。而白天睡得就比较多。还有的人入睡以后,过不了几个小时突然就醒了,醒了以后再也睡不着了。老人这种睡眠状态不好,跟他自身的气血衰退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黄帝内经》提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意思是老年人气血衰退以后,肌肉枯萎,气道也涩了,气血运行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五脏功能开始下降,五脏之间不再特别协调,营气也少了,卫气也不足了。《黄帝内经》当中讲,人的睡眠跟营卫的运行有密切关系。现在营卫二气运行不利,就引起失眠的现象。 白天,是营卫旺盛的时候,人思维就应该敏捷,活动能力强,但是晚上休息不好,营卫不旺盛,白天精力就又不够了。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晚上该睡觉的时候睡不好,白天该精力旺盛的时候又没精神,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睡眠问题可能是老年人的一大心病。 当然,人的睡眠不是说晚上必须要睡几个小时。睡得好坏应该以第二天的精力、活动状态为标准。如果第二天精神状态不错,活动也还可以,这就说明昨晚睡眠基本上是足够了。如果失眠太严重了,那么应该找大夫去看一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睡眠的机制 </p><p class="ql-block">腺苷与睡眠的关系:大脑中腺苷对睡眠有促进作用。腺苷作为神经调质,对脑内多种递质的释放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中的腺苷分泌会发生变化,老年人的睡眠可能出现某些障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睡眠与松果体素:松果体素是大脑松果体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决定人的正常睡眠,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机制和清除自由基。随年龄的增长,松果体逐渐钙化和萎缩,松果体分泌减少从而导致睡眠障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睡眠毒素学说:在实验鼠大脑里提取的睡眠促进物质含有两种成分,即尿核苷和谷胱甘肽。尿核苷对最大的抑制性神经原群起作用,促进睡眠。氧化型谷胱甘肽对最大的兴奋性神经元起作用,使谷氨酸脂难于达到其他的神经受体上,它还参与脑内的解毒作用。睡眠行为是发生在分子水平基础上的,这种排除蓄积于神经细胞的毒物、防止细胞凋亡的过程,被称为睡眠毒素学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睡眠的生理功能 </p><p class="ql-block">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睡眠,没有适当的睡眠,就无法维持生命活动,因此睡眠与生存具有同等意义。其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p><p class="ql-block">【消除疲劳,保护大脑】 “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睡眠时人体代谢率降低,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劳,使脑神经、内分泌、体内物质代谢、心血管活动、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得到休整,体力可以得到很快的恢复。大脑在睡眠状态下耗氧量大大减少,有利于脑细胞能量的贮存,恢复精力,提高脑力效率。 </p><p class="ql-block">【增强免疫,促进发育】 英国拉夫伯勒大学睡眠研究所研究认为,睡眠不只是放松和休息,也是各部分生长、更新和各种机能恢复的时候。人体中许多生物化学过程都是在人熟睡中进行的。深度睡眠时荷尔蒙的分泌加快。睡眠时能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了机体抵抗力。现代医学常常把睡眠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医治顽固性疼痛及精神病等。 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儿童生长速度在睡眠状态下增快,因为在慢波睡眠期血浆中生长激素可持续数小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故要使儿童身高增长,就应当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 </p><p class="ql-block">【保证睡眠,有利于美容】 英国学者研究证实,人体皮肤细胞的更新在睡眠时比白天快一倍。由于在睡眠过程中,皮肤表面分泌和清除过程加强,毛细血管循环增强,加快了皮肤的再生。所以合理的睡眠是皮肤美容的基本保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治疗失眠,自我调理才是最关键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脾四味”是补脾气、升脾阳的经典组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伤寒论》里有四味药:参、姜、炙甘草、大枣,简称“脾四味”。之所以称它们为“脾四味”,是因为这四味药组合是补脾气,升脾阳的黄金搭档。 “脾四味”中的参,指人参。人参是非常重要的补气药,可以大补元气,还可以有针对性的补脾、肺、心、肾的脏腑之气。 姜,温中而发散,能让脾胃热起来,运行起来。姜补脾阳、脾气的功能非常显著。临床上发现一个人津血亏,可以用麦冬、地黄来滋阴养血,但是只靠生地、麦冬来滋阴,因其粘腻的特性,阴血是直接补不进去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姜补脾阳,恢复脾的运化功能,配以麦冬、地黄滋阴,这种用药的法则就是“从阳引阴”。 大枣家家户户都有,是人们熟悉的一种食品。作为一位中药,枣具有补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姜和枣是一对“神仙搭配”。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共113个药方,其中竟有35个药方,用到了姜枣这个组合。为什么将近三分之一的方子中都有姜枣呢?主要是利用姜枣的搭配来健脾护胃、补中益气,增强脾的运化能力。 炙甘草甘而微温,煮出来汁液黏黏的,甜甜的。甘入脾,炙甘草与大枣相配,能够直接补充胃里的津液,同时性质微温,助力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同时,甘草和姜搭配,辛甘化阳,甘草有助于姜来补脾阳。 </p><p class="ql-block">总结起来,“脾四味”中,参补脾气,是亢奋阴的,生津,而且能带动津液输布,滋养全身;姜是亢奋脾阳的,运化脾胃而去寒。炙甘草与大枣,皆甜而微温,能快递补充胃部津液,帮助脾运化。 现在有很多人因为过食寒凉伤了脾阳,或长期摄入肥甘厚味而又缺少运动,增加脾的运化负担而伤了脾;或者劳累过度,或者思虑伤神,都会造成脾气虚、脾阳虚。 脾在中焦,是身体气机的运转中枢,脾气虚了,整个身体就会气机不畅,运化水谷的能力就会减弱,没有食欲,但还总觉得腹胀,吃一点东西后,腹胀的感觉会更加明显,脾的运化负担进一步加重,致使脾气更加虚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脾气虚了,脾的运化功能降低,就会造成水湿不化,喝很多水,但是不解渴;清浊不分,糟粕和精微物质没法区分开了,都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 脾气不足,精微不能输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达四肢、肌肉,机体失养,就会出现肢体倦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 若脾气亏虚,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就可以出现肥胖、浮肿,早上起床照镜子,时常发现脸和眼睛是肿的。 脾气虚弱,精微物质不能得到有效输布,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就会萎黄……如果你有这些脾气虚的典型表现,可以试试《伤寒论》中的“脾四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扶阳以化气,通阳以排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气就是生命,正气也是一团阳气。要保命,就要保住这一团阳气,因此不可滥用寒凉而浇灭阳气,亦不可滥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养得阳气,才足以保命。若为了治病反而剥夺了尚可延续的生命,这不是可供依赖的医学,而是盗贼,是恶魔。有人检查发现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所有的增生、囊肿、肌瘤、肿块等皆属阴浊凝滞,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阳气不能宣通。因此说,治病的关键是扶阳通阳,让阳气健旺,则浊毒痰饮水湿等阴性代谢产物自能排出体外,而不至于凝聚滞塞为患。阳气一通,则诸症皆可霍然而解。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若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痰浊水饮等阴邪就会凝滞,滞塞不通,即变成囊肿、增生、肿块等阴性病理产物,且往往发生在机体阳气最虚的地方,若胞宫阳虚则成子宫肌瘤;卵巢阳虚则成囊肿等。其正确治法是扶阳以化气,通阳以排浊。不少阴浊瘀血凝滞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种肿瘤、囊肿、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阳排浊。如何通阳呢?或用麻黄、细辛、附子、干姜、吴茱萸之类温热性的中药,或用针灸,特别灸法,能养阳、壮阳、扶阳、通阳,最善化阴浊。再者,平时生活中需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可使阳气不损,有利于康复。当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则为血络,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红,在内则为肿块、增生、诸痛等。预防血瘀不仅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汤药,更需重视养阳。使阳气充足并宣通,则气能化,血能散,经络通畅,自然不至于留瘀。通阳之法,或用温药,或用针灸,特别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阳逐寒,行气通络,活血祛瘀。阴盛阳虚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阴病证。一方面阳气内虚而升发无力;另一方面阴寒、痰饮、湿浊等既蒙蔽又伤损阳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体质持续下降。动能升阳,像这类的病人一定要坚持运动锻炼,可选择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站桩等较舒缓的运动。并重视健康的生活饮食起居,使阳气振奋起来,慢慢地可以气化掉一部分阴浊。若能以艾灸扶阳,则效果更好。大病久病初愈时,虽然病症消失,但脏腑尚且脆弱,气血有所不足,此时可用针灸调理。一般情况下可取大椎、陶道(大椎穴往下的第一个胸椎就是陶道穴)二穴,能扶督脉阳气,增强全身抵抗力;足三里能开胃进食,兼可补益中焦,增强气血生化之源。以上三穴可针可灸,都有效果。尚需注意调节饮食,避免风寒,起居有常,节制性欲,则正气渐可恢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季看“生长”:夜卧早起,主养心为先 </p><p class="ql-block">夏三月……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p><p class="ql-block">注释:夏季的三个月……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便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素问》 </p><p class="ql-block">夏季的三个月,称为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节。夏季之时,天地之气相交合,世上万物长势旺盛,其生机达到了顶点。那么,夏季,我们该如何养生呢?夏季养生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卧早起</p><p class="ql-block">夏天大自然阳盛阴衰,白天长,晚上短,人体阳气充足,所以人的作息应以夜卧早起为主。夏三月,草木繁衍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相交,稍晚一点上床休息,是为了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是为了顺应阳气的充盛,这也符合阴阳平衡的养生规律。 古人常说:“长夏一日,可抵残冬二日;长夏一夜,不敌残冬半夜。”夏季昼长夜短,白天容易犯困,夜晚睡眼质量又不高。因此,适当的午睡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刻钟的时间就足够了。 需要注意的是,夏季虽热,但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要袒胸裸腹,应护好腹部、胸口,以免受凉而引起腹泻、腹痛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季要养心 </p><p class="ql-block">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阳中的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因此,夏季是养护心脏的最好时机。 </p><p class="ql-block">夏季主气为暑,暑属阳、属火。心也属火,暑气暑热直通于心,所以夏季的暑热最容易伤心。暑热之病往往引发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如心烦、神昏等。尤其到了长夏,天气以湿热为主,气温高、闷热,容易使人产生焦躁、厌烦情绪,所以夏季要注意精神的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不要大悲大喜、情绪向外,以免伤心、伤身和伤神。 </p><p class="ql-block">五花茶有很好的清肝火、去心火以及清热解毒、消暑祛湿、利小便、凉血和预防夏季风热感冒的功效。取金银花、野菊花、槐花、玫瑰花、鸡冠花各适量,浸洗10分钟,然后一起放入煲中,大火煲沸后改用慢火煲约10分钟,饮用时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季要防中暑 </p><p class="ql-block">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心气易亏损,尤其是老人、儿童以及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承受而导致中暑。如果身边有中暑的人,可用风油精把手涂湿;或取盐一把,揉擦患者两手腕、双足心、两肋、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就会立即感觉轻松许多。这种方法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此外,夏季防止中暑还可以多喝解暑清热茶。 </p><p class="ql-block">(1)金银花茶。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用法是直接加白糖泡茶饮,也可以加入适量的乌龙茶,一起泡茶饮。 </p><p class="ql-block">(2)薄荷茶。有清利头目、解毒透疹的作用。用法为取薄荷10克,荷叶15克,金银花20克,煎水服,为消暑佳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冬病夏治 </p><p class="ql-block">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这时人体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趁着阳气最旺盛,人体经络疏松的时候,在人体特定穴位上通过中医治疗的手段,对脏腑进行调理,此时药力最易渗透到体内,以此达到预防或减少疾病在秋冬季的反复或加重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穴位敷贴、艾灸、针刺、药物内服等,并且所针对的疾病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疾病的情况、病症以及选择的治疗方式,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才能准确知道需要治多久,而后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阶段性治疗。一般来说,许多疾病的冬病夏治都是需要持续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每年都坚持治疗是非常关键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血的功能</p><p class="ql-block">【原文】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1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 </p><p class="ql-block">【注释】 1肝:李杲《脾胃论》引作“目”,与下文足、掌、指等文义相称,于义为得。 </p><p class="ql-block">【应用】 本部分论述了人体基本物质“血”的部分功能,即血能濡养目、足、手掌、手指等从而使它们发挥视物、行走、握物、摄取东西等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中青年人由于熬夜或忙于学习和工作而废寝忘食等都会不同程度地暗耗心血,或致血液化生不足,从而出现眼花、手足麻木等症状。此时,应该提高警惕,在补充睡眠和营养后,症状仍然不能缓解的,就要及时就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为肾之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早在《黄帝内经》里便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说,“发为肾之华。”就是说头发是肾开出的花,要想这朵花开得好,首先根须得有力量,这样它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在人体而言,就是肾精得充盈。所以头发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环节,一个健康的人,他的头发应该是乌黑亮丽的,如果头发干枯而毛躁,甚至变白,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肾。其次,还需要水来滋润,水是什么?水就是血液,这里主要指肝血,一提到血,好多人就会以为是血虚了,血不够了,而往往忽略了另一点,那就是血热。热毒侵入血分,跑到血液里面去了,把头发给灼伤了。白发的调治,一方面要滋补肾精,一方面要清热凉血。本着这样的治疗思路,明代的《寿世保元》里记载了一个乌发的方子,叫桑麻丸,由桑叶和黑芝麻组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益母草泽面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相传她天生丽质,而且善于化妆、美容。据历史记载,武则天在步入老年的时候,依然皮肤细腻如少女,而且人也是非常漂亮。宫廷里的人为了使她永葆青春,保持姣好的容颜,也是煞费苦心,找了很多的秘方、验方,目的就是让她去很好地美容。在当时编纂的有一本本草,叫作《新修本草》,里面就记录了一个“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方”。天后就是指的武则天;唐代的《外台秘要》就把它题名叫作“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其实这两个方子是一个,但是前提都是“天后炼”,或是“泽天大圣皇后炼”,换句话说,就是武则天专用的。这个方子的核心药物就是益母草。其实益母草是妇科的一个药物,它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内服的效果活血、去瘀、调月经;外用就有美白肤色、祛斑、去皱纹的功能。相传,到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宫里就派专业的采草工,上山专门采健壮的、长得比较好的全棵益母草,而且采集的益母草不能沾有一点尘土。回来经过暴晒之后,把草研磨成细末过筛,加水和面粉调和,再晒干。然后选用一个密封好的三层黄泥炉子,最底下铺炭,中间放晒干的药丸,上面再盖上一层炭,旺火煅烧。大约半个时辰之后,改用文火,慢慢煨制一日一夜取出药丸,这时,益母草即变成白色,把药取出使之凉透,倒入瓷钵中研成极细的粉末,收贮瓶中,密封不使受潮。每次取益母草粉末十两,加滑石一两,胭脂一钱,研匀用以揩洗面部。据《新修本草》讲,这方子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它能够驻颜泽面,减少皱纹,长期擦洗、揩洗的话,能够面色如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令发不落方 </p><p class="ql-block">清代的慈禧太后也可以称得上是最驻颜有术的美容达人了。大家也都知道,慈禧太后年岁很大了,人还不显老,容颜也特别美好。 在《御药院方》当中记载了这么一张方子,就是“令发不落方”,换句话说,就是让人不掉头发的方子,不仅不掉头发,还可以乌发生发。 传说,李莲英在为慈禧太后梳头的时候,不小心弄掉了几根头发,结果慈禧大怒,就让人打了李莲英四十大板。不久之后李莲英就广征民间高手寻找养发的方子。结果最后找到一张方子。这张方子里只有三味药,一味就是榧子。榧子一般来讲是具有杀虫、消积、润燥作用的。另外两味是核桃和侧柏叶。核桃大家都知道了,而侧柏叶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的作用。这张方子用榧子3个,核桃2个,侧柏叶30克,把它们都捣烂以后泡在雪水里面,早晚用梳子蘸一点来梳头。这样能够起到滋养头皮、清热凉血、杀虫止痒的作用。同时可以使得头发不脱落,并且保持乌黑、发亮。有人问,为什么要泡在雪水里?这是因为雪水是凉的,实际也是增加其清热凉血的功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杏莲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外,宫廷美容方还有一些内服兼外用的方子。在清朝太医院配方当中就有一个用杏仁跟莲子相合的方子。把杏仁和莲子研成末,称作“杏莲羹”,既可以外敷、外洗,也可以内服、内用。内服可以润肺化痰,利咽膈,壮声音;外用可以治疗黑斑、暗痣,延缓衰老。长期使用可以使面部光洁得就跟镜子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千金裹衣香方 </p><p class="ql-block">听一些女性朋友说,现在流行一种芳香疗法,或者说是熏香疗法。就是提取一些芳香植物的精油,然后把这些精油制作成散发香味的东西,这种香味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实际上芳香疗法在古代也是很早就有了。古人的方法是把它称作香囊,或者是制作成香粉。 在唐代,南平公主有一张方子叫作千金裹衣香方。这张方子用藿香30克,零陵香30克,甘松香30克,丁香60克。把这几种香混在一起,剉成米粒大小然后再捣一捣,装在布袋子里,可以挂在衣柜里,或者是带在身上。它除了散发单纯的香味外,还可以驱虫、辟秽,闻着这种香味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对女性而言,心情愉悦就会延缓衰老。 中医讲“司外揣内”,“有诸内,必有诸外”。也就是说,虽然容颜变化都是表面上的一些东西,但实际上表面的变化也反映了体内气血虚损,或者是瘀滞的情况。人体的经络有气血在流行,就如同大地上那些江河流行一样,实际上是一个道理。江河的水流有时湍急,有缓慢,缓慢的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水流量减少,二就是河道拥堵了,被泥沙瘀积了。人也是一样,当气血瘀滞,或是气血不足的时候,就会反映到我们的面部、头发,出现皱纹、黑斑,甚至“癄子”等。所以说,要想驻颜有效,不仅要用美容的小药方来治我们的面部,还要注意,它的根在人体气血的流动和主管气血流动的肝脏上。 当然,除了我们介绍的这些美容的小方法,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遵从天地自然的变化,按时作息,规律饮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要注意调畅自己的情绪,维护好五脏功能。尤其女性一定要注意对肝肾功能的养护,保持气血的充盛和畅通。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管是皮肤衰老、色斑,还是月经不调、不孕等各种疾病,其实都是长期积累导致的结果。所以,我们一定要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退休综合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p><p class="ql-block">未来10年,中国将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迎来史上最大的“退休潮”。</p><p class="ql-block">其中,60、70后女性陆续退出职场,进入人生后半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离退休综合症” 随着社会基本单位的细化,大多数子女在组成自己的家庭后另起炉灶,过独立的生活。又由于年轻人生活、工作的繁忙,很少回到父母家中看望他们,致使有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其次,老年人退休年龄越来越提前,在工作岗位上忙碌半生,突然停止下来,失落感很强。因而,一大部分老年人患上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离退休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孤独感与对他人的苛求,脾气变得倔强、暴躁。面对这种情况,家人要给予理解、帮助,老年人自己也要提前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以防措手不及,如果已经出现了问题,就要找到排解的方法,以防止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p><p class="ql-block">如何避免“离退休综合症” </p><p class="ql-block">《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按这里所讲的,老年人可以按其而行,调节心态,减少心理负担,寻找兴趣爱好,重新发挥余热。这样,“离退休综合症”将成为历史,而退休后的老人将幸福地颐养天年,享受这段美好的晚年生活。进入慢生活、慢动作。欲站先坐、欲走先立,避免各种强刺激和突发性刺激,比如洗澡水太烫、推拉门反冲等等。</p><p class="ql-block">阴骘录: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体虚感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概述 </p><p class="ql-block">体虚感冒是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见于体弱之小儿和妇女、老人,以及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所谓“体虚感冒”是指患者在感冒时伴有某些“正气虚弱”的表现。通常我们在临床上判断一个人是否易感以一年5次以上为标准。它的特点是次数多、缠绵难愈。正如古代有位医家所说:“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在临床上,体虚感冒的病程往往较长(常在1周以上),严重时还会诱发患者的宿疾或使其原有的疾病加重。该患者大多由于脾肺气虚、卫外不固而易于感受外邪,感冒会反复发生。有些患者往往感冒刚好些,又因冷天外出、保暖不足,或在洗头、洗澡、换衣服时不小心受凉而复发。临床实践证实,中医治疗体虚感冒有较好的效果。其治法不是单纯地祛邪解表,而要兼用补法,不仅重视对患者病症的治疗,还要注意对患者病前的预防。</p><p class="ql-block">(二)辨证论治</p><p class="ql-block"> 1.发作期 </p><p class="ql-block">(1)气虚感冒 </p><p class="ql-block">【主要表现】既有发热、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昏或头痛、肢体酸软或疼痛、鼻塞或流涕等风寒感冒的症状,又有疲倦乏力、少气懒言等脾肺气虚的表现。查体可见其舌苔薄白、脉浮无力。 </p><p class="ql-block">【治则】益气解表。 </p><p class="ql-block">【处方】参苏饮(处方:人参、紫苏、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枳壳、桔梗、木香、陈皮,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气虚外感,还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肺心病的治疗。)。 </p><p class="ql-block">(2)阴虚感冒 </p><p class="ql-block">【主要表现】既有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昏等风热感冒的症状,又有口干咽痛、久咳少痰等肺胃阴虚的表现。查体可见其舌红少苔、脉细数。 </p><p class="ql-block">【治则】滋阴解表。 </p><p class="ql-block">【处方】加减葳蕤汤(处方:生葳蕤9g淡豆豉9g红枣二枚生葱白二枚6g炙甘草1.5g桔梗苏薄荷各5g东白薇3g)。</p><p class="ql-block"> 2.缓解期(气虚型)一般体虚感冒肺气不足、卫表不固为最常见。</p><p class="ql-block"> 【主要表现】症见体质虚弱,肌肉松软,汗多不止,精力不振,不爱户外活动,脉软弱无力。 </p><p class="ql-block">【治则】益气固表。 </p><p class="ql-block">【处方】玉屏风散(处方:黄芪、炒白术和防风)</p><p class="ql-block">【食疗】黄芪粥。 </p><p class="ql-block">【材料】黄芪15g,大枣10枚,粳米50g。 【做法】先将黄芪煎水取汁,然后用此药汁与粳米和大枣一起煮粥。每日1剂,分两次服食。 另外还可以服食虫草老鸭煲(冬令进补),伴有阴虚者平时可多食白木耳、百合、梨等润肺的食物。 </p><p class="ql-block">(三)缓解期的其它调理方法</p><p class="ql-block"> 1.冬病夏治(夏季养生)。</p><p class="ql-block"> 2.冬令膏方(冬季养生)。</p><p class="ql-block"> 3.注意适应气候冷暖的变化,勿使室内外环境的温差过大,同时应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此外,平素体质虚弱的人要适当地加强身体锻炼,并注意日常饮食营养的调理,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p><p class="ql-block">4.在每年的秋季可注射流感疫苗。</p><p class="ql-block">5.拍打肺经防感冒(夏季养生)。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慢性疲劳综合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概述 </p><p class="ql-block">慢性疲劳综合征是现代医学新认识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耳鸣健忘、腰酸背痛、头发脱落及须发早白等。其特点是症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充分休息也不能解除。据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10大城市组织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各城市人群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率在10%~25%之间,其发病特点为:发病率高。发患者群集中,主要集中在IT、科研、金融、新闻、公务员、广告、出租车等行业,其中很多企业员工的发病率竟高达50%以上。患病时间长,大多数患者患病时间在一年半以上,其中30%左右的人有长达5年的疲劳感。 经常感到疲惫不堪,是典型的“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它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上、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会造成体力和脑力的疲劳状态。疲劳是人体一种生理性预警反应,提示人们应该休息。短时间过度活动所产生的疲劳,经过休息后是可以很快恢复的,但长时间地超负荷工作,再加上夜生活过多、休息不好,就会产生疲劳的积累——过劳。过劳会损害身体健康,是健康的“透支”,长期下去,必引发疾病。</p><p class="ql-block">(二)疲劳综合征的预防和调理 </p><p class="ql-block">1.避免疲劳综合征重在预防</p><p class="ql-block"> 首先,应善待我们的身心。在一天紧张工作后,给自己一些休闲时间,如听音乐、看电视、锻炼等,作彻底的放松。另外,睡眠好也很重要。</p><p class="ql-block">其次,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金钱、名誉与心身健康等多方面的关系,注意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劳逸结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身体素质锻炼,以提高对疲劳的耐受性。</p><p class="ql-block">还有,有了不适感要尽早去看医生(含中医生、心理医生),做个身体检查,调整身心状态。</p><p class="ql-block">休息是制服疲劳的法宝,但是,休息不等于睡觉,过度的睡觉或无所事事,反而会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造成人体活动能力进一步减退,疲劳感更强。休息包括身体和心理适度的放松和调节。多做运动提升体能,才是积极正面的改善之道。</p><p class="ql-block"> 2.中医辨证论治</p><p class="ql-block">慢性疲劳综合征一旦形成,靠休息和锻炼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进行药物干预和调理。</p><p class="ql-block">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中医的虚劳范畴,通过中医调治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人体的气血阴阳亏损所致,在治疗上应益气温阳、补血养阴、固本壮元为主,同时还要考虑到是否兼有肝气郁结、痰湿内阻、心神被扰等。</p><p class="ql-block">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八珍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等。</p><p class="ql-block"> 3.药膳食疗</p><p class="ql-block">益气用人参、黄芪、鸡、扁豆等;</p><p class="ql-block">补阴用石斛、西洋参、枸杞、甲鱼、鸭、百合等;</p><p class="ql-block">温阳散寒用姜、香菜、桂圆、荔枝、羊肉、狗肉等;</p><p class="ql-block">补血用当归、熟地、红枣、花生衣等;</p><p class="ql-block">安神用黄花菜(萱草)、大枣、牛奶、制首乌、核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