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后,1911年成立广东军政府,下设工务部专管公共事务,开启城市规划并于1912年首拆城墙;1918年10月28日市政公所在育贤坊禺山关帝庙设立,拆城筑路为首要计划。两千多年的广州古城墙历史终告结束。拆除城墙后的广州迅速进入现代城市建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18年市政公所成立第一号公告专门提出“拆城墙”、“修马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拆城墙修公路是省钱且便捷少阻力的措施,于是古城墙变身为现代城市的早期现代公路。图为广州第一期新辟马路名称图(1919—2021)</span></p> <p class="ql-block"> 百年过去,曾经的古城墙除了越秀山上一小段,大多了无踪影。而要感知和探寻这座城市的历史脉搏和发展源泉,就不能抹去这道古城墙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明清时期的古城墙是</b>广州史上最后的城墙,也是广州史上围廓面积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城墙。明清古城墙始建于明洪三年(1370年),呈东小西大的梯形;洪武七年城墙北扩至越秀山,呈吊钟形;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南扩迫近江边。</p><p class="ql-block"> 综上主要经历横连、北拓、南展三个阶段的变化。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 结束元朝统治,明代开始了国家重建和发展工作,广州遂于洪武三年将宋元时期并列珠江北岸的子城、东城、西城连通,拆除三城之间的城墙填埋三城之间的濠池,把三城整合嚢括在新的城墙内。考古发掘北城墙东段,发现明城墙的红砂岩条石墙基在宋砖砌的宋东城城墙外20米处,与现越华路遥接,表明城区向北有所开拓,南面则因濒临珠江无地发展,当时珠江宽700多米,故此期城池面积较宋元三城面积总和稍大,这仅是明清城墙的皱形。城廓比对现在地图:北至豪贤路、越华路北、天濠路、百灵路一线;南至文明路、大南路、大德路一线;东至越秀北路、越秀中路一线;西至人民路一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摘自明《永乐大典》之《广州府境之图》</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年后,于洪武七年至十三年期间,城墙北扩,将当时越秀山前的低洼地括入城内,北城墙中部建在越秀上,西北角城墙依地形建在西山及高冈上,东北角依地形建在低丘,结果西北和东北处城墙呈弧形,此期整个城池呈覆钵形。北拓部分城廓对比现在地图大致为:越秀北路,越秀公园内的镇海路、南越路、镇海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的市一大道,人民北路。由于越秀山一部分纳入城里,从此就有了“青山半入城”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摘自明姚虞《岭海舆图》</span></p> <p class="ql-block"> 嘉靖四十三年向南增筑。南宋时已在东西两端分别向南伸出一段城墙直抵江边,犹如北方长城支线的微缩版,时人称其为“雁翅城”,其南端上的亭东称“番禺都会”、西称“南海观胜”。是年完成东起“番禺都会”西至“南海观胜”的墙城建设,形成东西雁翅城和新筑城墙围廓的新城又称外城,原在城外的税课司、批验所、市舶提举司、递运所、五羊驿等官衙和山川坛以及一众商贾交易地纳入城中。此时的城池直抵江边,原城池称内城,原护城河玉带濠成为城内水道而日渐萎缩。广州向南发展扩建新城与同时期北京向南拓建新城形状类似,巧合有趣。从此,广州城墙基本定型,至民国初期被拆除存在三个半世纪之久,若从初建起计则达五个半世纪之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摘自明万历《广东通志》之《广东省城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京嘉靖扩展南城(外城)后城廓图</span></p> <p class="ql-block"> 清初,明代新城墙的南面又淤出河滩地,其上码头林立、商贸繁盛。于是仿效南宋雁翅城,于顺治四年(1647年)在新城东、西两端向南增筑鸡翼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康熙年间广州府城廓图,其时鸡翼城修抵江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光绪年间的鸡翼城岸滩因淤积愈多,已远离江边</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明代以前广州的古城及其城墙,</b>因其久远而史料不多,又因其久远而具发古思幽的魅力。在考古人努力下,现大概可知有南越、南汉两个都城、唐代古城、宋代古城,宋城于元代初期被毁,然很快就恢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段的广州城发展概略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色框标示东汉至南朝城池的四至范围。图中①处是小马站东汉、晋、南朝的西城墙贵址,②处是西湖路光明广场下东汉番禺城墙遗址,③处是旧仓巷东汉至宋代的东城墙遗址。①③两处遗址看出城东边界城墙较西边界稳定,这与两千年来广州城主要向西发展的趋势相一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5年在旧仓巷发现东城墙遗址。图示东汉为土城墙,后来东晋、南朝、唐代、宋代的城墙均对前代城墙套合加宽修筑。由此可知从东汉至宋代东城墙位置不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0年兴建西湖光明广场时,发现了一座西汉水关遗址。面积约650平方米,是当时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水闸遗存之一。水关是保护城市的水利设施,洪水来时,匣门打开泄洪出珠江;而当咸潮来时,放下闸门阻挡潮水入城。据考古学家推测,水闸上层建筑木构件,水闸废弃后用作城墙基础,即东汉番禺城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6年至1998年,地铁一号线施工期间在小马站,发掘出一段16米长,呈南北走向、分别修建于东汉、东晋和南朝城墙。东汉是夯土墙,东晋与南朝均为砖包墙。东汉墙垣现存面宽5米,残高1.85米,夯筑19层,每层之间以草茎铺垫;东晋城墙在东汉墙体基础上扩宽夯筑加固而成,用红黄色网格纹砖包边,残存墙体上宽7.8米,底宽8.8米,高1.4米;南朝墙垣在晋砖墙两边填土扩宽,砌砖包边,宽21米,残高1.5米。另在南朝墙垣西侧发现唐代路面残痕,东侧发现宋代水池遗迹,考古学家据此推测,唐、宋时这道城墙已废弃不用了。</span></p> <p class="ql-block"> 1998年2月,在越华路与仓边路交汇处的银山大厦建筑工地上,发掘出西侧一段呈南北向城墙,现存长14米,残高3米。两边包砖,中间夯土,墙体下宽上窄。砖壁底下以黄白色砂质块石砌基,基下铺垫碎砖瓦层。包砖厚约2米。修城砖块大而厚实,发现有“番禺修城大条砖”等砖铭。断为唐代东城墙遗迹。</p><p class="ql-block"> 另发现一段呈东西向城墙,现存长12米,宽8.9米,残高1.2米。墙体两边包红砂岩或黄白色砂岩,边缘多用条形石,基部有“地牛”结构,中间填塞不规则的石块,还有柱石、石础等,夹杂不少砖块和陶瓷片、瓦片、瓦当等物夯土。墙体下布满下端削尖打入淤泥的木桩,再铺上0.2米厚的碎砖瓦作基础。墙砖有“修城砖”“景定元年造御备砖”等砖铭。景定是南宋理宗年号,元年即公元1260年。推断为宋代东城北墙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代古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宋代城墙在唐、五代旧城基础建设。北宋初,在南汉国覆亡之际放火自毁顶城基础上,庆历五年(1045年)修筑子城,仅是土城墙。直到熙宁元年(1068年)改子城土城墙为砖城墙并创筑东城,5年后又筑西城,自此形成宋三城。新筑的西城主要为商业区,其面积比子城与东城之和还大,由此可见宋代经济恢复和发展很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2年在越华路与广仁路相交稍偏西处修建下水道时,发现一段南北走向的外包砖墙基,出露长度仅两2米,北面压在大楼下,南面是压在柏油路下。城墙底宽宽6.6米,墙基砖印有“水军修城砖”、“广州水军修城砖”、“番禺县”等文字戳印,这是子城和西城的界墙。1995年又在中山五路原艳芳照相馆(今新民路口)发现宋代墙基。此两处发现基本确定宋代子城西城墙位署,为精确定位宋代广州城提前供重要依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2年在越秀北路发现宋代广州城墙东北角台遗址。以考古发掘实例确认宋代东城边界在越秀北路,推翻了宋代东城边界不过芳草街的记载。考古发掘清理出五代南汉至民国时期的砖墙、角台、红砂岩墙体、路面等遗迹和遗物,其中五代南汉至宋代砖墙是最重要的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b> 从南海郡治开始的两千多年,广州城池虽逐渐扩展,然中心几乎不变。各时期城墙随岁月流变,出现叠压、交错、套合多种关系,构筑形式从土垒到砖瓦树木堆填、砖包、石砌不断丰富、不断坚固,留下了秦、汉、宋、元、明、清等11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见证着朝代更替、体现着广州城的兴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