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姓毕 文王后裔,源出陕西</b></p><p class="ql-block">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p><p class="ql-block">毕姓,中华姓氏,主要起源于姬姓,得姓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三。毕姓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如北京,天津,河北之沧州、尚义、黄骅、阜平,山东之平邑、禹城、龙口、济宁、淄博,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广东之广州花都和湛江吴川,云南之河口,贵州之盘州,四川之合江以及河南的不少地区都有分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姓的始祖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西周初年,周武王将自己的弟弟姬高分封到毕地。毕位于今天的陕西咸阳北部,又名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姬高被分封到毕以后,在那里建立了毕国,姬高就是毕国公。毕国公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这就是毕姓的来源。春秋时期,毕国公的后裔毕万,做了晋献公的大夫,被封在魏地,于是成了后世魏姓的始祖。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毕姓迁变 </p><p class="ql-block">发源于陕西的毕姓,主要繁衍在今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西汉时期,有一部分毕姓人士远迁到今天的山东东平,很快成为了当地的望族。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毕姓人士中也有一些著名人物。如三国时期有名士毕轨,他与当时开创清谈之风的何晏齐名;南北朝时期,则有一家四代皆为兖州刺史的毕众敬;唐朝后期有抗击安禄山反叛而守节殉城的广平太守毕炕;北宋代的宰相毕士安,曾和当时著名的宰相寇准一起辅助宋真宗;南宋抗金名将毕再遇。毕姓中最著名的则要属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毕姓名人 </p><p class="ql-block">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 </p><p class="ql-block">毕生活在北宋仁宗年间,是浙江杭州人,他的出生年月在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毕大概在十二三岁的时候,进了杭州一家私人书坊当学徒。他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很快就学会了雕版印刷的基本技艺。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感觉雕版印刷术有很多弊端。因为每印一页书就要刻一块版,每印一本书就得刻一副版,一部大书往往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人力物力耗费了非常多。并且,刻工们不仅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往往花了很长时间刻好了一整块版,却发现上面有错字,就只好报废,重头再来。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尝试用胶泥刻字,获得了成功。在印刷前,他先用胶泥刻字做坯,烧成硬陶,变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然后加热,使蜡稍熔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便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了。一版可印千百册书,印完后将字重排,又可另印新书。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