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才有效》

梦里寻梦

<p class="ql-block">《教育要“对症下药”》</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放学时间,我一进教室,就有一群学生围上来,争先恐后地说:“老师,小佳哭了”、“老师,小新让小佳吃纸”、“小新……”。</p><p class="ql-block"> 没等更多同学开口给什么说法,我直接示意让小新和小佳自己过来解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小佳还在揉着流泪的双眼,小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两人站在我眼前沉默着。</p><p class="ql-block"> “小新,你先说,发生了什么事”?(在我心里,小新虽然脾气倔了点,还是很善良,很讲道理的,不会无缘无故做什么“坏事”)。可是,这一次,很久的时间,他竟然一言不发。我心里明白了,这次应该是他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打破沉默。递给小佳一张纸巾,顺便问道:“同学说小新让你吃纸,有这回事吗”?</p><p class="ql-block"> 小佳还在抽泣着,说话都不是很清楚,看来真的受委屈了。我严肃地盯着小新,“你让小佳吃纸干嘛”?</p><p class="ql-block"> “他把我放在衣服兜里的纸拿出来了”小新同学终于开口了。</p><p class="ql-block"> 我紧接着问:“拿出来你就让他吃纸吗”?然后转向小佳:“他让你吃你就吃呀”?“为什么听他的”?</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吃,但是,他硬往我嘴里塞……”小佳依旧委屈的讲道。</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班的孩子等着呢,“你们两个先去办公室等我,送完队我们再好好聊聊”,于是,我把班里孩子先送出校门,又回来找他们两个。</p><p class="ql-block"> 生怕冤枉了哪个孩子,我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问了一遍,两个人口径一致,没有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 道理他们都懂,相信小新也知道自己错了,从他那不安的眼神里可以清楚地觉察。</p><p class="ql-block"> “你想怎么处理这件事”?我问小新同学,他默不作声。</p><p class="ql-block"> 我接着说:“你这次的行为有点恶劣,我想通知你家长,我们一起来帮助你改掉不好的行为,可以吗?”他依旧默不作声。</p><p class="ql-block"> “不然这样吧,剥夺你两天玩篮球的时间,你只能看着别人玩……”听到这,他竟然“刷的一下”流泪了。</p><p class="ql-block"> 我心里暗自高兴,“原来篮球就可以治住你呀”。</p><p class="ql-block"> 趁着这个机会,我告诉他:“人生,有时候真的没得选择。而老师给你两个选择,要么家长帮你改掉坏行为;要么你自己改,但是要失去两天玩篮球的机会”。我知道这对他来说是一种为难,显然,哪一个他都不愿意选择。</p><p class="ql-block"> “人,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你可以犯错,但是你必须为自己明知故犯的行为负责”。</p><p class="ql-block"> 见他哭的更凶了,我递了一张纸巾给他。继续对他说:“你自己犯的错,一定要承担责任的,你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到底对不对?事情已经发生了,你觉得怎么处理好?如果对方肯原谅你,就只剥夺你一天玩篮球的时间,后天就恢复你玩篮球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对不起” ,他主动跟小佳同学道了歉,小佳也缓的差不多了,及时回了一句:“没关系”。</p><p class="ql-block"> “既然小佳这么大度地原谅了你,那么你就只有明天中午不可以玩篮球,后天就恢复自由啦”。他连忙点头答应,虽然还是有点不太高兴,但是,也应该知道以后控制一下自己了。</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过去几天了,但是,我却依旧清晰地记得。因为,我又对学生有了更深的了解,要想管住哪一个孩子,一定要知道什么对他重要。</p><p class="ql-block">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孩子来说,都有他的“致命点”,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抓住他的“要害”,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懂他所想,只有懂他所想,才能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足够了解自己班里的孩子,知道每个孩子的“致命点”,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所有的粗暴和蛮横,都会让学生表面假装听话,内心却十分抵抗。惩罚不一定就是棍棒相加,也可以让学生暂停喜欢的事情,也会让他有意识地监管自己的言行。作为老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知道教育每个孩子从何处入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