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虽小艺人多 红色基因有传承 江山镇山塘村民间文艺底蕴深硕果丰

豪哥

<p class="ql-block">  走进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映入人们眼帘的首先是村部大楼顶上的“大美江山、红色山塘”八个大字,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该村注重红色基因传承、推动民间文艺发展的浓厚氛围。</p><p class="ql-block"> 山塘是个常驻人口不足600人的小山村,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是远近闻名的革命基点村,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始终把继承优良革命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一件大事常抓不懈,不仅使民间文艺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能歌善舞、能说会道和在吹拉弹唱方面样样精通的民间艺人。据省党史方志办派驻该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廖旺庭介绍,目前全村称得上“民间艺人”的不下10人,经常参加演出的业余演职人员则更多。</p> <p class="ql-block"> 长盛不衰的农民剧团</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山塘村的名气越来越大,究其原因,除了睡美人景区的秀丽风光、红军时期第一家兵工厂的红色旅游资源外,与当地群众联系更紧密、更直接的因素恐怕要数这个村的山歌戏。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山塘的山歌戏就小有名气,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宣传队经常在临近的十里八乡巡回演出,颇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亲睐。即使是在文革期间,村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非常活跃。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文艺创作和巡回演出在该村蔚然成风,并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崇尚民间艺术、热心文化传承的“发烧友”,而廖礼智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佼佼者。老廖年轻时当过木工、办过企业,原本对民间艺术并不是很了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完全是个“门外汉”。但他了解村民的精神需求,也愿意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于是,他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创办九候山演艺有限公司,并于节假日在本村和周边乡村巡回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03年3月,他们作为江山镇唯一一支代表队参加新罗区《龙岩胜景出江山》文艺汇演,结果获得创作、演出一等奖。2017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中央苏区第一个兵工厂--山塘兵工厂遗址修缮竣工,以当年创办兵工厂为题材创作的历史山歌剧《炉火丹心》演出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有关方面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 本山大叔式的文艺奇才--廖如仙</p><p class="ql-block"> 在山塘村众多民间艺人当中,廖如仙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领军人物。他满头银发,还长得一脸络腮胡,一看就是个饱含激情且有艺术天赋的文化人。老廖年轻时当过兵,退伍后一直在乡镇文化站工作,对当地的民间艺术和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更令人信服的是廖如仙多才多艺,他不仅能说会道,而且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此被村民们誉为“本山大叔式的文艺奇才”。老廖长期土生土长在农村,创作出来的书画作品也颇有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 据他夫人张碧花透露,截至今年上半年,廖如仙的获奖书画作品达10余件,参加过的大型文艺演出、创作出的书画作品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国画《田园曲》入选首届全省文化干部书画作品展;山歌剧《龙山情》(1983年带领江山铜城业余剧团代表龙岩地区参加福建省首届农村文艺汇演)荣获创作、演出二等奖,并获得伍洪祥、林忠照、熊兆仁、魏金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致好评。2017年他作为朱德总司令的特型演员参与《炉火丹心》演出,不仅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观众的充分肯定。</p> <p class="ql-block">  红色基因哺育出来的民间艺术群体</p><p class="ql-block"> 除了廖如仙,在山塘村里称得上“民间艺人”的还有许多。他们热爱农村生活,潜心艺术研究,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在这些人当中,有出口就能成章、山歌唱得很溜的郭炳炎,有能拉会唱、敢于创新的廖冲金,有自学成才、擅长乐器的廖礼奎,有老当益壮、持之以恒的廖礼先,有满腔热情、踊跃参与的廖礼环、傅迈成。 另外还有郭红美、郭春琴、吴荣花、廖珍、廖信琴等一大批热爱民间艺术、参与文艺演出的积极分子,她们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同样为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和提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在分析该村文化长期繁荣、不断发展原因时,廖如仙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他说:“文艺之花之所以能在山塘这片热土上长盛不衰、长开不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历史文化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 廖礼奎和他的民间文艺俱乐部</p><p class="ql-block"> 在山塘村,弘扬传统文化、普及民间艺术蔚然成风。每当夜幕降临,村里到处都能听到清脆的歌声、悠扬的琴声和爽朗的笑声。村民廖礼奎的新居落成后,几乎每天晚上都是高朋满座、欢声笑语,俨然成了村里的民间文艺俱乐部。在这里,有身怀绝技、从事演艺事业的民间艺人,也有略懂文艺、喜欢吹拉弹唱的普通村民,还有年龄不等、渴求精神生活的男女老幼。他们之所以能够凑在一起碰撞出艺术火花,主要源于村民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也源于廖礼奎本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村民对他为人处世方面良好表现的认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