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纱记——打围》赏析

清澈

<h3>唱词</h3></br><h3>      【北醉太平】长刀大弓,坐拥江东,车如流水马如龙。看江山在望中。一团箫管香风送,千群旌旗祥云捧,苏台高处锦重重。管今宵宿上宫。</h3></br><h3>      【普天乐】斗鸡陂,弓刀耸;走狗塘,军声哄。轻裘挂,花帽蒙茸。耀金鞭,玉勒靑骢。看前遮后拥,欢情似酒浓。拾翠寻芳来往,游遍春风。</h3></br><h3>      【北朝天子】马队儿整整排,步卒儿紧紧挨,把旌竿列在西郊外。红罗绣伞,望君王早来。滚龙袍,黄金带;几千人打围,数千声喝彩。摆摆开摆开摆摆开。闹轰轰,翻江搅海,翻江搅海。犬儿疾,鹰儿快;犬儿疾,鹰儿快。</h3></br> <h3>简介</h3></br><h3>    《浣纱记》,根据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而改编的昆曲剧目。《打围》这一出描写的是吴王打猎的场景。其中《醉太平》等为曲牌名。不同的曲牌名来限定曲子不同的字数、格律、音韵等。</h3></br> <h3>赏析</h3></br><h3>      这首曲子的唱词比京剧唱词文雅,又比传统昆曲唱词更白,容易理解。金鞭玉勒,极言铺陈豪华,前遮后拥,意气风发。用词精妙,不再赘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支曲子第一次将昆曲特有的水磨调用于舞台,不再以柔美的独唱诉说婉转衷肠,而是以合唱的方式叙述故事,打破了昆曲才子佳人的俗套。整首曲子气宇轩昂,演绎了皇家围猎庄严宏大的气势,将文字生动的展现为声音,唢呐的声音贯穿其中,奠定基调,锣和鼓时轻时重,将热闹的层次分开,最后一折《北朝天子》锣、鼓、镲、板、唢呐同时发声,将热烈的气氛推向顶峰。</h3></br><h3>      让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不同音色的乐器表达情感的不同。同样是昆曲与《打围》大不相同的《游园》一出,配乐多用曲笛,声音清丽明媚又细腻婉转。而京剧中多用京胡和锣鼓,整体比昆曲高亢嘹亮,气势更盛。</h3></br><h3>      最让我感到喜爱而欣赏的乐器是唢呐,唢呐总体音色雄壮,已经成为公认的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或表热闹喜庆,或表辉煌宏大,或表大气爽朗,或表别愁离恨,或表恨断肝肠…...之前就听说过他“乐器流氓”的称号。一个版本的《好汉歌》里三只唢呐的音色和音量碾压一支乐队,我每每听了总会发笑,像是一位“痞里痞气”的友人,他用他特有的气质毫不客气地赶走其他乐器给你留下的印象,热情洋溢又自由洒脱。而《百鸟朝凤》中唢呐复杂精妙的演奏技巧,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连连称赞。</h3></br><h3>    </h3></br><h3>      不同的乐器有他独特的风格,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些传统乐器还有我们的传统诗歌,传统文学,所有这些我以为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带有他独特的魅力,而与其他文明明显分开。这种魅力就像是乡土的滋味,是中华儿女心中根深蒂固的熟悉与温暖。在阅读外国名著时,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看到的和作者表达的差了些意思,因此感到迷茫不解,除却翻译过程中情感传达的丢失,我想也有可能是不同文化环境培养了不同的接受方式。就像我们可以轻易感触落花流水的惆怅,而很难厘清希腊神话的复杂冗长。我无意引起哪种文化更加优秀的争论,只是一直记得之前听说的一个疑问,“什么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现在这个问题总算有一个答案,“飞花清酒,皓月星辰,琵琶琴瑟,余韵风流……”这些我们所熟知的,构成我们诗酒人生的一切,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我庆幸自己是一个浪漫的中国人。你我不必言语,高山流水,自在心间。信笔由缰,不知所言,如有不妥,欢迎指正。</h3></br><h3> <h3>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万幸我的生活幸福快乐,那就更应该以诗歌美酒为贺。佳期似梦,希望跳脱的音符和流畅的文字能帮助我锁住朴素的快乐。</h3></br> <h3>     作者 | 何清<br></br></h3></br><h3>     编辑  | 榴花</h3></br><h3>     版权说明 | 相关资源来源于网络,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h3></br> <h3>关注我们</h3></br><h3>发现更多精彩</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AqM_5eDjJpAehAFet808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