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情浓

在水一方

<p class="ql-block">自从退休前后与中小学同学逐步取得联系,同学们热情高涨,私下开始组织大小各种聚会郊游。我们几个喜欢唱歌的人除了不定期去歌厅一展歌喉,还因为有一个热爱摄影的男同学,常常组织我们去拍照,爱美的女同学当然是每叫必到。几年下来,在文化古迹的氤氲中,在人文景观的雅韵里,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成为余生珍贵的纪念。</p><p class="ql-block">现将2017年至2020年的出行整理为四部分。</p><p class="ql-block">一、欧洲风情之罗曼小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雁塔晨钟之小雁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烟火人间袁家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朝圣之旅-韩城游记</p> 欧洲风情之罗曼小镇 <p class="ql-block">听说西安浐灞区新建的一座婚纱摄影外景地很有新意,2017年9月29日,我们一行七人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罗曼小镇位于风景如画的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世博园内,是西安世博园的婚庆产业基地,由11栋纯正欧式风格建筑构成,包括中国西北最大的实体拍摄教堂、西安首家婚庆博物馆、婚纱摄影旗舰店、教堂主题馆、商业配套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景观使罗曼小镇成为西安市民们婚纱摄影外景地的绝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谁会知道十三朝古都西安竟然会藏匿着一处这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里,充满异域风情。典雅的欧式风格建筑,唯美的尖顶教堂,拱形的连廊与门窗,复古门牌欧式路灯,广场上咕咕叫的鸽子,白色敞篷马车,街头巷尾盛开的鲜花,一切都是那么诗情画意,浪漫温馨,恍若徜徉在某个欧洲小镇。</p> <p class="ql-block">你可以漫步其中,尽情领略浪漫的欧洲风情;也可以来到教堂前,听听钟声、喂喂鸽子,感受来自欧洲小镇的虔诚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街区上还停放着一些古老的汽车模型,供人们打卡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教堂广场前那些白色和平鸽,它们忽而成群的飞起,雪白的身影遍布小镇上空,更增加了这里的浪漫风情;忽而轻盈的飘落在地,围在行人脚下觅食。</p> <p class="ql-block">喂鸽子也是很有趣的事情,这些小家伙一点也不怕人,看到你拿出食物,它们会立刻飞到你身上寻觅着食物。吃完后并不急于离开,很温顺的呆在肩膀上,萌萌的样子非常可爱!</p> <p class="ql-block">罗曼小镇以它那浪漫唯美的建筑风情,为年轻人的爱情织造了美轮美奂的瑰丽梦境,为广大市民增添了一处时尚、温馨的休闲场所,也让我们有幸将那一天的美景加倩影定格在胶片上永存。</p> 雁塔晨钟之小雁塔 <p class="ql-block">2018年11月初,我们中学同学一行六人在热爱摄影艺术的王洁同学安排下,来到西安博物院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西安博物院实际上就是以著名唐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为中心进行设计,形成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公园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休闲场所。</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p> <p class="ql-block">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1961年03月04日,小雁塔作为唐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14年0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层林尽染。盛装打扮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级的文化遗产面前,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尽显着各自的魅力,知性,妩媚,活力十足。</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很喜欢历史文化,但由于我们今天的重点全在摄影上,所以除了配合摄影师拍照摆姿势,没有时间观览文物古迹。</p> <p class="ql-block">这些照片已经过去四年多了,凝视着那时照片里的自己,再看看镜子里的现在,深深感叹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更感恩王洁同学的辛勤付出❤️🙏</p> 烟火人间之袁家村 <p class="ql-block">袁家村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属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是陕西省著名的乡村旅游地之一,直线距离西安50公里,驾车大约一小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最地道的陕西特色美食,住在别具一格的原生态民宿,体验特色的陕西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弦板腔皮影戏流传于关中乾县、兴平、礼泉、咸阳等地。弦板腔又称“板板腔”,由主要伴奏乐器“二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取名,形成于清代初年。</span>2006年,村中的弦板腔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1日,我们三位女同学两位男同学结伴,驱车前往袁家村。在“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中感受春天的气息。l</p> <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26日,袁家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袁家村房舍布局是传统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街巷的铺装也是自然纯朴,多采用古老青砖或卵石铺成。</p> <p class="ql-block">春光不必趁早,花开不会迟到,过去的都会过去,该来的都在路上,一切都是刚刚好。</p> <p class="ql-block">酒不醉人人自醉</p> <p class="ql-block">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p> <p class="ql-block">来自心灵的平和,是一朵花微笑向阳的暖意,是桃香满襟的情味。</p> <p class="ql-block">一朵桃红色的思恋,摇曳在阳光粼洒的心陌。岁月深处,永恒绽放着,芬芳着,美丽着。</p> <p class="ql-block">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p> <p class="ql-block">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p> <p class="ql-block">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p><p class="ql-block">桃花在渐暖的春色里先于百花绽放,谁能忍住不去看那明媚美丽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p> <p class="ql-block">玩累了休息垤美食,过瘾!</p> <p class="ql-block">春暖花开,赏花折柳;岁月简静,时光生香。给生命一些留白,给时光一点时间,去感受尘世的美好,不辜负每个季节,不荒度每个朝暮。</p> 朝圣之旅韩城游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关中盆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更因其为撰写宏伟巨著《史记》的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故乡闻名遐迩。</span>多年来,韩城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在一个初冬里难得见到的晴天,我们同学一行五人自驾前往韩城,一日内游历了党家村、韩城三庙以及司马迁祠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夏之根,河山圣地。五万到八万年前,华夏先祖就在这片充满光和热的土地上刀耕火种,结庐而居,繁衍生息。在这里,大禹治水和鱼跃龙门的美丽传唱家喻户晓;舍子救孤的古今第一义士程婴浩然天地,名存青史。奋笔疾书的司马迁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p><p class="ql-block">“韩城,可能是陕西唯一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小城。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英国皇家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曾如是说。</p><p class="ql-block"><br></p> 党家村日记 <p class="ql-block">党家村这个古老的村庄因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和日本九州大学联合考察后而得以享誉中外,<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被很多来此考察的国内外专家赞誉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着塬上通往村庄的道路可以俯瞰山坳中整个村庄的全貌,虽没有江南水乡小镇的小桥流水之灵气,却颇具北方传统民居的古朴典雅。只见大大小小青砖黛瓦的四合院星罗棋布,鳞次栉比,四周被土塬环抱,村庄掩映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公元1331年(元文宗至顺二年)的党家村是一座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于一身的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群,距今已有约七百年历史,仍保存相当完好。</p><p class="ql-block">党家村村落整齐有序,阡陌纵横;上村下寨,彼此呼应;堂碑楼塔,错落有致。其建筑设计及装饰艺术水准之高,体现了党家村鼎盛时期的审美追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建筑文化。虽经历七百年风雨侵蚀,仍坚实而凝重。古老厚重的石砌巷道、高大气派的浮雕门楼、挺拔高耸的文星阁、华丽精美的节孝碑,无一不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村中纵横贯通的巷道全部由条石与卵石铺就,蜿蜒曲折,曲径通幽,小巷两边的四合院比肩接踵,即质朴又典雅。几乎每一座四合院都有一个高大气派的门楼,或木雕或砖雕,美伦美奐的门楣,彰显着主人曾经的富庶与尊贵。门楼牌匾上的内容有“庆有余”、“诗书第”、“笃敬”、“耕读第”、“孝悌忠信”等,反映着主人的地位及文化修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穿越百年的古宅,仍感受到丰沛的人文情怀。党家村的先人们致富不忘治家,他们把悟出的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规以家训的形式刻于厅房醒目处,用于教育和警示子孙后代。于是,家训便成了党家村一道极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如:“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事能知足心长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等等。党家村人的成功与善于治家密不可分,从中寄托着一种对理想和精神的追求。家训中所反映出的修身处世之道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后人,时至今天,依然可为今人借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方小小的土地上,其内部功能齐备、精致严谨的建筑群被浸渍在一种看不见的书卷气、耕读风中,美学,道德,秩序与理想的完美融合汇成遥远年代里文化乡村的典范,隐隐的显现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功名理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三朝都有志向高远的读书郎从这里走出去,成为举人、进士、翰林,最高的官至工部右侍郎。仅清道光至光绪约六十年间,就出了进士1名,举人5名,秀才44名,村中几乎半数人家都有人取得功名,获得了”文史之乡”的美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脚下行走在几百年前青石条与卵石铺就的幽深小巷里,指尖触摸着青砖砌成的墙面,灵魂深处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那石路那砖墙,无不记载着历史的变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影响一个人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地域文化、家族文化以及释道文化,其中以家族文化的影响最为重要,党家村尤为如此。</p><p class="ql-block">如今,党家村人仍在这古老的四合院中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并天天热情地欢迎着国内外游客。</p> 韩城古城区 <p class="ql-block">从党家村出来,我们前往韩城老城区。</p><p class="ql-block">韩城古城: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全国范围保存完整的古城之一。保留着唐、宋、元、明、清五代建筑。其中有16处元代建筑。是全国六个保护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韩城内街巷纵横,庙、寺、观、坊、台星罗棋布,民居民俗特色鲜明,名人故居随处可见,文化气息肆意流淌,不虚有“华夏史笔惟司马,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城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及一大批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和店铺,建有文庙、尊经阁、龙门书院、城隍庙等大小庙宇数十座。琉璃彩饰,金碧辉煌,重檐叠屋,结构严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时间有限,仅在古城入口处随意拍了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韩城除了历史古迹荟萃,还有各种美食小吃。古城内有一条美食街,琳琅满目的当地美食令人垂涎欲滴。粉汤羊血,油酥角,黄米甑糕,辣子蒜羊血......各种小吃看得人眼花缭乱。</p> 韩城三庙 <p class="ql-block">韩城三庙由文庙、东营庙及城隍庙组成,其中文庙与城隍庙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东营庙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三庙南北纵深达600余米,占地8万余平方米,囊括以元代建筑为主,涵盖宋、元、明、清各代古建风格的单体建筑100余座,成为韩城古城的核心景区。博物馆内收藏有各类文物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五百多件,包括史前古生物化石、新旧石器时代石器、商代青铜器,以及大量古代工艺品、字画等,在规模上居全国县市级博物馆之最,是韩城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文庙又称孔庙、学宫,古时是祭祀孔子和教学的场所。韩城文庙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孔庙,全国第三大孔庙,也是陕西省现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和北京国子监街的孔庙。其牌楼、碑亭、书斋,层层递进,布局严谨,壮观恢宏。加之众多反映儒学的题辞书文以及错落分布的古柏古槐树,使这里显得苍翠而富有生机,深沉而蕴含典雅,是14世纪以后中国西部保存较完整的文庙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文庙大院静谧幽深,游人寥寥。院中古柏参天,绿树成荫,清新雅致的环境使人赏心悦目。院内树木为元、明、清三代种植。</p><p class="ql-block">文庙中古柏有33棵之多,最醒目的要数一棵“五子登科古柏”树。这棵参天古树拔地而起,枝干错落有致的生长成五个部分,犹如人的五根手指。相传它已生长了一千五百年,依然孤绝而挺拔,盎然生机。人们来此烧香祈福时会在树干上包裹红布或绑上红结,祈求家人平安健康,祈求学子学业顺利。</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其名称来源于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大殿正中悬挂着清康熙皇帝御书的横匾,匾上“万世师表”四个大字赫然醒目。中间供奉着孔子塑像,两边有颜渊、子思、曾参、孟轲等四位高人的塑像陪同。</p> <p class="ql-block">东营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代屯兵纳粮的场所。由于韩城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明代起,城中设有东、西、南、北、中五营作为守城驻兵场所,以备作战时之需。为了鼓舞守城将士忠于职责,守好城防,就地以营为庙,供奉“武圣”关羽为神祗,护佑城池及百姓,形成了营庙合一的奇特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经过后代不断地修葺,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为古城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其占地约两万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含光殿等重要建筑,两侧有木牌坊、戏楼等辅助建筑。</p> 司马迁祠墓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墓雄踞韩城市芝川镇东南的高岗上。东眺黄河,西枕梁山,芝水伴绕,绿树掩映。</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91年,悲愤中的司马迁完成了旷世巨著《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以纪传体通史形式,生动地记录了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中华民族前三千年广阔的历史图景。《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被尊为“中华史圣”。</p><p class="ql-block">可在当时,司马迁及其著作并没有这样炫目的光环。他受宫刑之辱,为人性所不齿;秉笔直书,为当权者所不容。在凶险恶毒的环境里,没有人知道他最后的岁月,更没有人敢为他记下哪怕是一个字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西晋时期的汉阳太守殷济在回乡守孝期间,重读《史记》,敬慕太史公之才德,上书晋怀帝为司马迁立祠,获得恩准,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开始修建,此后历代皆有重修,尤以清代规模为最,形成了沿至今天的格局。如果以始建算起,这座祠墓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沧桑的司马古道。司马古道是古代韩城通往长安的唯一国道,以大小不等的沙石条铺设,自战国修建至今,历经二千余年风雨侵蚀、车马磨损,已经凸凹不平,足见岁月之沧桑。行走其上,那久已远去的车轮声和厮杀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沿着台阶拾级而上,高台上是一座三开间的大门,匾牌上题字“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为启功所书。</p> <p class="ql-block">古道的右侧,是又一座木牌坊,上书“高山仰止”。源自《诗经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用来歌颂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后人在这里又用来歌颂司马迁,实在是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登上最后一道大门,来到祠墓的院落,门额上“太史祠”三个字,苍劲有力,雄气逼人。在门口的平台上环顾四周,清风拂面,给人以“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感。</p> <p class="ql-block">跨进大门,祠院里古柏参天,青烟袅袅,献殿上“文史祖宗”的牌匾道出了每个人的心声。像看到黄帝陵“人文初祖”的牌匾一样,这心声源自每个人虔诚的灵魂震颤。</p> <p class="ql-block">寝宫后边是司马迁墓家。冢上长有一柏,古老苍劲,柏枝生出五叉,如巨伞护盖。八卦图案象征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探索。</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旷世功业受到人们的敬仰。司马迁的一生虽然遭受了重重困难和苦难,但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和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杰出代表和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