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陪伴,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之一。董卿在《朗读者》里说:“陪伴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对于孩子的成长,陪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陪伴是一门学问。如果父母总是忽略孩子的情感补给,用“没时间”“工作忙”来敷衍孩子。总以为来日方长,殊不知最让我们毫无察觉的,就是孩子童年逝去的时光。因为爱是不折不扣的动词,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传达爱!所以,即使再忙,我们也要抽出时间认真陪伴孩子,真正去关注、去聆听、去交流,不要让孩子的期待换来我们敷衍的态度。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经不起敷衍,唯有用真心去换,才能饱满鲜活!</p> <p class="ql-block"> 今天微论坛的话题是围绕一幅漫画——“教育就是陪伴,而不是陪着”,谈谈大家都有什么样的感悟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吧......</p> 工作室成员分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所谓的“摇动”“推动”“唤醒”,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陪伴”,它除了有“陪着”的基本形式,还要有精神和心灵层面的交流。虽然“陪伴”与“陪着”仅一字之差,但其产生的教育作用却有天壤之别,一个是润物细无声,一个只是形式主义。</p><p class="ql-block"> 那什么是幼儿教育?我认为幼儿教育就是认认真真参与和陪伴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的童年很美好,但是终究会过去,希望孩子们永远不要过去的什么?是仁爱、自信、智慧、创造、合作、分享、团结、勇敢、快乐、幸福!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我们希望孩子长大成人以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一样活的快乐充实和有尊严,凭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能力、吸收能力来掌握自我幸福、自我成长的能力。我们总说孩子就像一颗小树,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这颗小树苗根须找到了地泉,使其吸足养分,得以长到参天大树,从而坦然地享受阳光,迎接风雨。</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的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放下追求“优秀”的教养方式,努力做到:尊重孩子的自尊和内在成长需求;身心临近,和孩子同频共振;跟随当下,不去控制和改变;及时回应,给予肯定和支持;给予自由,拥有自主的空间;建立规则,不脱离尊重感受。</p><p class="ql-block">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只有用心的陪伴才能成就孩子和父母的双向成长,对老师、父母、孩子来说也是一场幸福的修行。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科学的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p> 工作室成员分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效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伴随着一个孩子成长的名个时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涵盖了孩子教育的全部,就占比而言,学校教育占到30%,社会教育占比20%,而家庭教育占的比重达到50%,从各个教育的比重来看,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亲子陪伴关乎孩子的一生,父母如何给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影响孩子未来发展,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如何父母都不能缺位,否则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健全心理的建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缺乏有效的陪伴,不利于孩子接纳父母的教育。亲子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孩子生命的早期。通过父母的陪伴,孩子才逐渐构建起对自己的认知,判断这个世界是安全还是冷漠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孩子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沟通与陪伴。如果父母早期缺乏对孩子的陪伴等孩子懂事后 ,父母的教育不会被孩子接纳, 因为二者之间已经缺乏情感依赖和亲密的情感沟通,所以在孩子心里,父母失去了管教他们的资格。所以,父母一开始就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其次,高质量的陪伴应注意三点:时间的保证、爱和情感的投入、一起做有意义的事。父母以什么样的心态跟孩子相处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跟孩子的相处要有倾听、语言和肢体的交流。如果你有爱的投入,与孩子相处时眉头应该是舒展的,身体是前倾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孩子年幼时,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过家家、拆装玩具等,过家家的过程是发展思想、情感、能力的机会。孩子要懂得角色的定位,要有观察想象 ,有换位思考和语言表达。等孩子稍大一点,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一起阅读、运动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效的陪伴,需要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感受。亲子陪伴当中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内心深处的感受。孩子在儿童期、 青少年期的心理世界不同,希望家长给予的支持和陪伴也不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岁以前的儿童是希望“我是被爱的被关注的”。同时,他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希望“我能行”,有被肯定感、有价值感,在班级、家庭当中被接缅。</p> 工作室成员分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就是陪伴,而不是陪着;需要我们蹲下来和孩子讲话,让孩子成为主角,倾听孩子的声音,给孩子时间‘胡思乱想’。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当孩子感到父母愿意倾听自己的想法时,他会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在倾听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了解孩子的想法。当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之后,适时后退,给孩子探索、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该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让孩子学会自理;该是孩子自己做主的事情不控制,自己要懂得放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需要驻足观察,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便是最好的陪伴。我们的每一次放手,都能让孩子有点滴进步,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发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陪伴,不是陪着,会让我们看见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世界里的喜怒哀乐、悲苦愁困。陪伴不仅仅是完全顺着孩子的情绪和心意,父母偶尔的帮助和引导,能助推孩子的发展,有助于孩子获得成就感。深入孩子内心,用心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建立长久亲密感,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为人父母,只有读懂孩子的真实意愿,才能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而这一切,都来自于父母的“精心”陪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个孩子,都是坠入凡间的天使,父母的“精心”陪伴,使孩子如虎添翼,展翅高飞。</p> 工作室成员分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陪伴”是高质量心灵的交流,“陪着”只是形式上的在一起。我认为“有效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为什么要陪伴孩子呢?因为陪伴满足了孩子的安全感和亲情的需要,会给孩子带来愉悦,而在愉悦的状态下孩子的心智才会得到最好的成长。所以陪伴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但是当有同龄人的时候,孩子更愿意和同龄人在一块玩。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平等、公正和认可。孩子不仅有安全感和亲情的需要,还有平等、认可和分享的需要。有效陪伴就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时候能有意识的引领孩子,认识孩子所经历的事和游戏,去分享孩子的感受和认知,去认可和鼓励孩子。因为分享、认可和鼓励,不仅可以培养孩子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而且孩子还会因此产生获得感和成就感,获得更高级的愉悦,孩子的心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希望我们有效陪伴孩子尽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时间里,孩子能时刻感受到父母在身边的安全感和满足感,随时向孩子渗透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家庭氛围,孩子也能身心健康、性格开朗。我们遵守规则、努力工作、孝敬长辈,做孩子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这才是真正的“陪伴”。</p> 工作室成员分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仔细品读完“教育就是陪伴而不是陪着”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陪伴”与“陪着”仅一字之差,但其产生的教育作用却是天壤之别。一个是润物细无声,一个只是形式主义。陪伴是一个温暖的词,在教育中,陪伴可以见证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足迹,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懵懂无知到情窦初开,从跌跌撞撞到开拓创新;而陪着却只是表面功夫,不及内在,只是一种形式,没有情感的参与,只是一种应付,更谈不上心灵的互动和共鸣。陪伴并不是单单的陪着,也不是在孩子学习时在一旁死死地盯着孩子。叶圣陶曾说过,希望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如果换位思考的话,要想做到这一点,陪伴他们,和他们一起成长是最好不过的了。陪伴是参与孩子的成长,是与孩子一起去找寻,去发现学习的乐趣。通过陪伴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进步,在陪伴中一起经历风雨,助他们扬帆远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愿我们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教育他们为人处事之道;希望所有孩子的成长中都有人陪伴,都能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与爱。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孩子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一场奇妙梦幻的旅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沿途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需要我们静心欣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时光不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静待绽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恩相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起成就孩子们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撰 稿:连 静</p><p class="ql-block">审 核:朱 艳</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梁 玉</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张晓敏</p><p class="ql-block">主 编:钟雁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