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县参加塔吉克人的婚礼随拍

南津长生

在新疆最西南端,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上,居住着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塔吉克民众,他们的婚礼别具一格。2008年6月7日,塔吉克族婚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是新疆喀什地区下辖县,成立于1954年。 塔什库尔干,在维吾尔语里意为“石头城”,因城北有古代石砌城堡而得名。 塔克吉族婚俗,流行于新疆塔吉克族人聚居区的民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r> 中国塔吉克民族的婚礼当天,新郎住在新娘家。第二天早晨两位新人同乘一骑,新郎在前,新娘在后,返回男家。路上经过谁家门口,女主人就要端一碗酥油拌奶子给新郎喝,并把面粉撒在他身上,表示祝贺,到婆家时,婆婆在门口放上新毛巾,新人双双踩毛巾进门,表示从此以后,俩人将开始新生活。<div>  第三天早晨,新郎和新娘要同骑一匹马回到男方的家。路上,伴随的青年男女们弹起各种乐器,边歌边舞。马到门前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婆婆要亲自给儿媳妇端上两碗放有酥油的牛奶,骑在马背上的儿媳妇喝完后才能下马。从下马的地方到洞房早已铺好了红毯子,新娘子踏着红毯子进新房,表示幸福甜蜜的新生活的开始。这天,客人们来的很多,男女引吭欢歌,婆娑起舞,尽情娱乐,直到太阳落山,人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去。<br></div>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到塔县是正好赶上一家人结婚,是第二天,也是婚礼举行最热闹的一天,于是全程跟拍。 第二天,亲人朋友一大早到访祝贺。 <br> 上午9点左右,终于盼来了新郎车队。新娘的家人早已等在门口,奉上掺着黄油的牛奶,并在他们的右肩撒一把面粉,再为新郎和伴郎腰间系上一块红布。新郎的帽子上缠着红、白两色的布,手上和新娘一样,戴着系有红、白两色手绢的戒指,这种装束象征着吉祥和幸福。<br>  <br>  <br> 第二天,婚礼进入高潮,新郎骑高头大马,由亲朋好友护驾。弹起民族乐器,浩浩荡荡来到女方家迎亲。迎亲时,男方要准备一份厚礼~只肥羊,送给女方家。迎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的父母及亲戚朋友要在门口迎接迎亲队伍的到来。 人们打起手鼓吹起鹰笛,载歌载舞。在音乐声中将新郎一行人迎进屋内,新郎的父母为亲家送上礼物。由新娘的母亲进入闺房迎出新娘。此时祖木莱提已经带上洁白的面纱,在未来的三天里,只有丈夫可以看到她的脸庞。在父母的护送中,新娘的手被交到了婆婆手中。 旋转、振臂、双手随着鼓点变换灵巧翻动,塔吉克族人的舞蹈极富美感。女人们脚步轻盈飘逸姿态优雅,男子们的鹰舞步法矫健灵活,急舞时动作盘旋俯仰如鹰起鹰落。而当男女共舞时,人们用口哨、击掌和欢呼声将气氛煽动的更加热烈欢快。  对于游客来说,这样的场面新鲜又炫目,人们为塔吉克族人能歌善舞和绚丽的服饰所折服,不少人都举着相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时刻。也有游客大胆地加入舞蹈的人群,塔吉克族人们则热情地迎接这些远方来的客人。 当一对新人准备就绪,便到了最重要的环节。在塔吉克族的习俗中,会为新人选择一位品行端正、富有学识的“帕达尔”,意为“婚姻之父”,他将作为这对新人的证婚人。在“帕达尔”百合提夏·买买迪克的祝福声中,一对新人被宣布正式结为夫妻。 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新娘的父母要拿出丰盛的食品招待新郎和迎亲来的人们。 进餐客人中若有男有女,一般男女分席。 帐篷里的手抓饭。 给亲朋好友敬茶。 塔吉克族以“吻”作为见面礼。同辈的男人见了面要相互握手并亲吻握着的手背,关系密切的要热烈拥抱;在路上遇到不相识的人要将双手拇指并在一起道一声“更艾力麦古卓”;长幼相见,晚辈要急走几步迎上前去,吻长辈的手,长辈则吻晚辈的额头;妇女见面时,平辈互相吻面颊,晚辈吻长辈的手心,长辈吻晚辈的额和眼;男女见面一般握手问好,青年妇女见到男性长者也应吻其手心。男子行礼时右手置胸前鞠躬,女子则双手扪胸躬身。子女与父母相见,要吻父母手心,以示敬重。进餐时,长辈和客人坐上席,其他人围坐一圈,中间铺饭单。端茶送饭按座次先后递送。 塔吉克人尚礼好客,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中午当人们吃完喝完之后,下午便开始举行高原上特有的赛马、叼羊等娱乐活动。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吹起鹰笛,打起手鼓,欢乐的气氛进入高潮。 你追我赶,精彩绝伦。 一场声势浩大的普通农家婚礼的第二天,在夕阳西下的帕米尔高原才算落下帷幕。随拍一天的我也累的够呛。但和主人们一样,高兴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