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展览馆与卡尔顿花园

范德民

<p class="ql-block">  我住女儿家,学会了乘电车去墨尔本的CBD,虽然时间长了点,感觉比火车更方便,沿途也有不少风景。在城里靠着免费的电车己转遍大街小巷,今天去卡尔顿花园的皇家展览馆,四年前见到时正在大修中,被脚手架包裹的外观十分宏伟,只是没法参观,最后去了比邻的墨尔本国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墨尔本的初冬,气候复杂,瞬息万变,我进入花园时,雨过天阴,在参天大树的映衬下,那乳白色的展览馆东门,花团锦簇,美轮美奂。这是澳洲仅存的19世纪展览馆,也是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的古老展馆之一,更是在2004年与花园"搭伴",共同进入澳洲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目录。</p> <p class="ql-block">  皇家展览馆于1880年建成,是专为当年的万国博览会而设计建造。随后至1915年更是有十多个国家来此举办了50余场大型国际展览,成了有全球影响的国际展览运动中心。与我国上海2010年才承办的世博会相比,墨尔本早在130年前就通过会展记录着城市物质和精神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的设计可谓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十大流派甚至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风格,都能从中找到最典型的精华,造型承袭1851年伦敦水晶宫的基本格调,十字型展馆中间高耸的穹顶,据说是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获得灵感,成了建筑外型中给视觉带来的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  当年墨尔本成为澳洲首都时,展览馆曾作为英联邦的办公楼和议会的大会场而风光无限。随着二次世界大战,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展览馆己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好在议会以一票之优得以保留并进行了维修。我上次来墨尔本见到可能是成为"文化遗产"后的又一次的大规模维护和修缮。</p> <p class="ql-block">  卡尔顿公园,1839年始建于CBD的东部,占地近400亩,目前占了整整一个街区。园林以英式风格见长,高大树木和大片草地点缀喷泉、雕塑等小景。若在墨尔本评比绿地的规模和风采,那菲茨罗伊花园可能更胜一筹,但在世界文化遗产评选中能脱颖而出,我认为是展览馆起到了核心作用。</p> <p class="ql-block">  卡尓顿花园内的喷泉现在成了游人拍照的必取景点,实际就是在英国随处可见喷泉造型的翻版。我认为最值得欣赏是气势恢宏的上百棵参天巨树,需要上百年不间断的精心养护。花园让展览馆和博物馆占了核心位置,这是当年市政决策者的过人之处,如今只有南北还有大片郁郁葱葱的绿地了。</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西门很热闹,此时己在阳光的背阴处,但外墙色彩依旧光彩夺目。大门敞开,出入频繁,我也看不懂门外告示上的展会内容,门票45澳元,目的就是一睹世界文化遗产之风采。高大的门楼上下一统,宽敞的主道西东相同,两侧有二层,中间的船形屋顶由钢梁支撑,环环串连也没见到尽头。</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占地约20亩,馆内面积1.2万平方米,加上两侧的二楼,可出展的面积应该超2万。这次以文身为主题的展销会,也就占了六、七成面积。我在里面才看清展馆中间呈不规则的十字型,南北长度要短很多。据说当年开万国博览会时还临时搭建许多配套场馆,如今空地已建成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的内饰基本是手工彩绘,以沉稳的棕红为主色调,以宗教的图案为主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我看到一幅1901年当地议会全会的照片,位置在展览馆的十字交汇处,穹顶居高临下,雄伟壮观富丽堂皇,顶天立地气势磅礴,相信当年也会以此为重修蓝本的。</p> <p class="ql-block">  我好像进入了人体绘画的世界,楼上楼下有近百个摊位,而每个摊位前都有当场在身上作画的,也有咨询和选择图案的。我看着操作者拿着通电的笔,蘸着颜色液体涂抺在皮肤上,这是一门古老而又时尚的人体装饰艺术,老外们彰显个性,追随潮流,又有白皙的肤色,身上的图案更显色彩艳丽,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里人声嘈杂鼎沸,喇叭里歌声音乐不断,走道里模特招摇过市,摊位上拉客推销大胆,更有美女的钢管体操助兴。老外生性外向,只要喜欢,什么图案都敢上身,我见一男背上竟把身体的内臟器官文上,看着都有吐的感觉。当我拿着手机拍照征求意见时,没见老外反对,还有树起大姆指赞扬的。</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里也有饮食摊点,咖啡很火,有专人上摊位售卖,但简餐的面包却少有人问津,以至中间专设的饮食座位,己到饭点依然空荡荡的。当我走出展馆大门,见左侧空地拉起了钢网隔栏,围了几辆餐饮专用车,里面的人可从边门出入就餐,虽然西餐少油无烟,老外对环保还是十分在意的。</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外的周边绿地,上午下着细雨也有新人在拍照,这儿据说是当地最有人气的婚礼照相外景地,既有雕栏玉砌的历史建筑,又有美轮美奂的绿地雕塑。在下午的阳光下,我看见三对新人好像彩排婚礼,一辆加长版的悍马怠速停在路边,从不注重车辆品牌的澳洲人,此刻也不愿一切从简。</p> <p class="ql-block">  国立博物馆建在展览馆当年搭建临时场馆的空地上,成为咫尺之遙的邻居。极富现代感的板式结构,与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形成强大视觉反差,这个拍照角度我找了好久,总算同框了。博物馆的接待大厅和走道都很宽敞,大门口超长天花板下的平坦水泥地,成了孩子们滑板练习的"专用"场地。</p> <p class="ql-block">  四年前的走马观花早己淡出记忆,今天再来也没能留下太多印记,只是在一楼的恐龙展厅我停留了较长时间,看着随父母而来孩子的天真无邪,想到我们儿时的孤陋寡闻。我对用红袋鼠和鸸鹋的标本制作立体国徽的创意很欣赏,而对暖棚里的植物却一无所知,可能澳洲历史太短,博物馆里只能人文和自然混为一谈。</p> <p class="ql-block">后记:这是我四年前留下的照片,展览馆的穹顶还让脚手架包裹着,如今这件让澳洲获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殊荣的国宝能重见天日,再获新生,那一票之差的表决机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试想若有可能,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不可能停留在32项,起码北京的明城墙会是有力竞争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