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孔子的智慧(十)述而篇

行有道 达天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p><p class="ql-block"> 思量:多听,选择其中优质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的态度,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p><p class="ql-block">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p><p class="ql-block"> 悟道:就书本上的学问来说,大概我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达到。孔子在强调贵在躬行,他并不是生而知之者,他还很谦虚地表明,在身体力行这方面,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距离君子的境界还有一定的差距。也许有人觉得孔子这样说有些造作,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孔子每天都会进行自我反省,总是能够从中找到自己做得不到之处,然后再加以改正,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孔子。当然了,在后世儒家的心中,孔子不只是达到了君子这一境界,更是超越了这一境界,跨入到了圣人的行列,与尧、舜、禹、汤、周等并称,承受后人的敬仰,流芳于万载,此段话,实际上是他在告诫弟子们,学识修养是永无止境的,而提高修养贵在躬行,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思想,但这并不是全部,这种主观思想只有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将个人道德修养加以提高和完善,一切的真知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只有通过躬行,我们才能检验自己掌握的理论是否正确,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的不足,此处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似乎不谋而合,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大抵如此。所谓“言易行难”正是此理。可是,反观世道,有不少人只知空口说白话,而不愿真刀真枪地去干一场,缺少实践的精神和勇气,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华丽的言辞都是苍白无力的,正所谓,道不可空论,德不可坐谈。道德修养贵在躬行,难也在躬行。不过,在投身实践的过程中,同样还会有快乐相伴!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它不会出现大喜大悲的起起伏伏,永远都保持着那份平和与安宁,这不仅是对人生的享受,也是对大道的感悟,淡泊俗物,宁静方能致远。</p><p class="ql-block">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p><p class="ql-block"> 思悟:孔子说,奢侈豪华就会显得不谦逊,省俭朴素则会显得寒伧,与其不谦逊,宁可寒酸。谦逊和君子修身有关。骄奢淫逸是属于情欲,而中庸则强调喜怒哀乐之发皆中节。若是人骄奢淫逸则不能中节。所以是君子修身的大敌。《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此处强调自谦,自谦和诚意的关系很大,是修身的入手功夫,所以无有做到定心定性,无有一定的定力的话,很多人就被奢华的生活左右控制,很难做到自谦的。奢和俭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无论哪一个单独罗列出来,都不能赢得孔子的赞同。但是,奢侈与节俭相比,其危害要更大一些。因此,若是需在这二者之间做出选择,宁俭勿奢。在物质匮乏的古代社会,奢侈主要发生在君主或大臣身上,无权无势的百姓很难奢侈的,因为他们不具备此条件。追根溯源讲,奢侈来源于人的贪婪和自大,要想过上奢侈的生活,前提是拼命聚敛财富,为了这个目的,君主会增加赋税,盘剥百姓,大臣会贪赃枉法,贪污受贿。有了财富,他们便会挥霍炫耀,认为自己了不起,继而狂妄起来。由此可见,奢侈是一种罪恶,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道德败坏,也会恶化人际关系,进而使事业败坏,家庭出现困境,国家出现危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