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家校社共育研讨会上的发言

晓晓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探讨家校共育这一教育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段话:“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庭和学校是教育的合伙人,因为大家的目标完全相同--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每个家长成长的环境不同,成长的阅历有差别,对教育的理解也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因家庭育人环境不同,孩子的精神长相也就不同。人之长相,分体貌和心灵,五官之美如花开艳丽,精神之美如暗香浮动。可见,家庭是最好的教育场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校教育厚实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这种底色中,学校教育会增加知性之美、理性之韵、修养之神。所以家校共育值得我思考的是三点,希望与大家商榷</p><p class="ql-block"> 一、两位教育者的“色”。在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色难。”我们能给到父母好吃、好喝、好穿,但在侍奉父母时,经常保持和颜悦色却最难。同样,教育孩子,我们遇到的问题也是“色难”。在家庭教育中,脾气无常的家长一定会使孩子们无所适从,缺乏安全感。相反,家长做事心平气和,讲道理,有比较豁达的胸怀,孩子就容易产生安全感,孩子长大后的脾气就比较正常。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以和风细雨的语气去教育学生,学生一般会接受,而教师靠拍桌子、瞪眼睛,往往会很难达到教育效果.</p><p class="ql-block"> 二、两位教育者的“调”。家校需要和孩子一起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矩。我最担忧的是,有些家长自己都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却对孩子各种训斥和指责。自己刷短视频,让孩子好好学习;自己生活习惯一团糟,让孩子按学校的要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很难达到教育效果的。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家庭在孩子从小时就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上学后这些习惯在学校的推动下可以进一步养成。学校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习惯养成的作业,让家校配合携手、合作,共养习惯。习惯养成,规矩自然形成。我曾经碰到过一位优秀的母亲,她的孩子长大后很有出息.我问她原因,她说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要求孩子必须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否则不允许出门。这就是规矩。大部分长大后出问题的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从小没有明确的规矩意识,孩子每天看着父母的脸色行事。父母脸色好时,对孩子宠爱无度。父母脸色不好时,把孩子吓得畏首畏尾。这对孩子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十分不利。有的家长说我太难了。单位忙,家里忙,忙得焦头烂额。我想问大家,你再忙,能忙过梁启超吗?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他们尚且有时间写家书、教育孩子,我们凡夫俗子能忙到哪里去呢?</p><p class="ql-block"> 三、两位教育者的“读”。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阅读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仅有阅读字数的要求,还有阅读任务群的要求。网上调侃考试,说教材里面的作业是让做馒头,而考试中是让做蛋糕。在调侃中我们会发现一种知识面拓宽的教育理念。所以,家校有责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生生共读。孩子的阅读量越大,知识就越稳定,学识、性格、修养也稳步提升,综合素质、核心素养也会逐步形成。</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家校共育中两位教育者携手能把以上三件事做好,基本上就能够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概括起来就是“和颜悦色话沟通,步调一致养习惯,齐抓共管来悦读”。希望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