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苏“高邮”小城这个名字可能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知道它的来历的人并不多。如你走进它,就会一解究竟。</p> <p class="ql-block">走进小城,可见在京杭大运河河堤上立有一亭,亭内碑刻“秦邮亭”三个大字。据考证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在此筑高台,设邮亭,汉建县,历史就庄重地把这土地正式命名为高邮,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把自己的名字与邮传联系在一起的唯其高邮。从此高邮因“邮”而生,因“邮”而兴。</p> <p class="ql-block">史记,高邮另有别称盂城,取意于宋代词人秦少游描写家乡“吾乡如覆盂”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八年(1375年),高邮知州黄克明在元代秦淮驿的基础上于城南门外开设了驿站。朱元璋称帝后,令翰林学士订正全国不雅之驿名,改秦淮驿为盂城驿。后不断加建,逐步形成了明清时代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尽管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沧桑,但现存部分保存完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处驿传建筑。</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驿站功能是比较综合的,概括起来有四个:一、邮传功能是驿站最首要的功能。 相当于我们现在邮电局的职能,可以说驿站是邮电的前身和起源;二、接待功能。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政府招待所,用以接待来往官员、使节;三、漕运功能。驿站濒临京杭大运河,担负着南北粮盐漕运转运任务;四、中途押解犯人。这也是驿站的一项特殊功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临时看守所。</p> <p class="ql-block">高邮因驿而得名,高邮因驿而扬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传道信息的国家之一。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邮驿,称之“国之血脉”。盂城驿是全国保存较好的古驿站遗存,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修复辟为全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盂城驿虽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但绝大部分建筑为清代重建。驿站原规模宏大,占地总面积有一万六千多平方米,房屋有100多间。其中正厅五间、后厅五间、送礼房五间、库房三间、厨房十间、马神庙一间、马房十二间、前鼓楼三间、照壁牌楼一座。驿北为驿丞宅,驿旁秦邮公馆,堤上有迎宾房的皇华厅,东南有马饮塘……。当时驿站共有工作人员200多人,有送信的马匹130多匹,运输的船只18条。由于历经战火、水灾等破坏,现修缮恢复的只有有皇华厅、敞厅、后厅、秦邮公馆门楼、驿丞宅及监房等建筑,是原来总规模的七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走进驿站,迎面就是“皇华厅”,又称正厅,为五开间明代建筑,其功能为传室政令的场所,驿站管理中心。中三间屏门止方悬挂“皇华厅”匾额,下方为“明、高邮州城图”,两侧悬挂“消息通灵会心不远,置邮传令盛德留行”的楹联。</p> <p class="ql-block">正厅主要陈列驿、马、船统计表,值班表,分工职责表,《邮驿律》等。厅中为官方接待场所,东房为签房,办理公文之处。</p> <p class="ql-block">明朝对驿站使用规定非常明确。过往使臣投宿,凡持有“驿关”的,可按官阶高低及仆从多寡免费享受驿站提供的住宿、膳食、舟车、夫马;邮送过境公文,明制:在主要邮路上一般是每隔10里设一邮铺,次要邮路则是20-30里不等。</p> <p class="ql-block">在陈列的驿站时限里程表里看见,中国古代的邮传速度都有一定的时限规定。比如,这里标出的“三百里限,六日二时到达”。感觉这样精确的时间规定,比我们现在的邮政特快专递还要专业。最快的每昼夜可达600至800里 ,如果超过这样的时间规定,就要受到处罚。我们在史书里经常读到“八百里飞书,六百里捷报”,指的也就是这样的一种传递方式。另外,唐代的杨贵妃是非常喜欢吃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其实就是通过唐明皇为她设置的快递专线,通过驿站一站一站传递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走过皇华厅,后面一建筑为“驻节堂”。</p> <p class="ql-block">驻节堂又称后厅,整个建筑的梁柱为明代驿站遗存,是盂城驿的精华所在,雕刻图案精改剔透,寓意去。本堂为四方宾客接待的地方。屏门上方悬挂“驻节堂”匾额。</p> <p class="ql-block">“驻”在古代是停留的意思,“节”是指过往的使节,驻节堂东西房为古色古香的寝房,是供过往官员、使节下榻用的。</p> <p class="ql-block">后院两边为驿卒舍和库房厨房。驿卒舍在当时是盂城驿工作人员居住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职工宿舍。当时驿卒的分工是比较详细的,有水夫、马夫、旱夫、厨防夫等。</p> <p class="ql-block">驿卒舍房间很小,但是家具一应俱全,还有个书桌,可以想象古人在这秉烛夜读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正门东侧是鼓楼,是驿站值更守夜,站岗望,传鼓报的制高点,亦是今天盂城驿的形象标志。</p> <p class="ql-block">盂城驿鼓楼高14.5米,呈正方形,屋顶为十字脊歇山式三重檐,结构漂亮、飘逸,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鼓楼底座采用双围柱式柱网结构,即在其核心部位先立一正方形的四根“里围柱”,里围柱直插楼顶作为整个鼓楼的承重柱。</p> <p class="ql-block">顶层下悬挂由东南大学教授潘谷西先生题写的“鼓楼”匾额,底层墙面嵌有《捐款纪念碑》《重修盂城驿记》。</p> <p class="ql-block">因为附近建筑都不高,从鼓楼上极目远眺,整个盂城驿乃周边数里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下了鼓楼向东,有一小院,院中有马神庙。建筑正脊、兽头、翘角、筒瓦,为明末建筑风格。庙内供奉马王爷像,马王爷三只眼,颇有威风。六月二十三日是马王爷的生日,要大搞祭祀活动,每年一大祭。另每月初一、十五一小祭。大祭由县令亲自出马主祭,小祭则在驿内举行,由驿丞主祭。盂城驿马神庙前有石马槽一只,百孔千疮,为明代饲马之用。另有上马石四只,饱经沧桑,为盂城驿“镇馆之宝”,据专家考证,乃秦汉之物。</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马神都非常崇敬神,希望能得到神的保佑,因为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古代驿站以马为业,驿马常年在外奔驰,江湖上的风险,使得从驿人员只得借助于神的力量的保护,祈求驿站人马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从驻节堂出来向东有一庭园,园中有池塘和连廊。池边立有日晷,是驿站报时用的。</p> <p class="ql-block">日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除了日晷计时法以外,还有铜壶滴漏法、焚香计时法,在阴天、下雨天或晚上没有阳光,就使用铜壶滴漏或焚香计时。</p> <p class="ql-block">整个庭院过去是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一般来说,过往的官员、使节晚上下榻以后,需要有这样一个休息娱乐、宴请宾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园内还有一间“礼宾轩”,当时的作用就是娱乐厅,想当年这里曾经笙歌曼舞,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现厅内墙上陈列了一个《历代名人与盂城驿》展。观展可了解到:唐代的宰相李吉甫当年为抵挡湖水对整个盂城的侵袭监筑平津堰,曾住过这里;《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也下榻过盂城驿站;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当年曾住在驿站的会馆里,指导当时的青年诗人王令如何写诗;民族英雄岳飞曾在高邮三垛打了一个漂亮仗;民族英雄文天祥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由来和高邮的盂城驿也有关系。当年文天祥遭元军追逐,逃到高邮这里,然后从驿站的马饮塘出发去了广东的零丁洋,因而就诞生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盂城驿经历了近五百年的沧桑,在这五百年中,有一个人与盂城驿结下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他就是清朝初年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康熙九年,蒲松龄应同乡好友孙蕙聘为其幕宾。第二年春天孙蕙调署高邮州。孙、蒲二人同船来到高邮,蒲松龄继续他的幕宾生涯,协助孙蕙打理驿站驿务。在这里蒲松龄面对盂城驿濒临倒闭的现状,为孙蕙代笔写下了《高邮驿站》,呈文上报扬州府,大声疾呼:“救一线危驿!”,半年后替罪解职回乡。人们为怀念他,特塑像为纪。</p> <p class="ql-block">更有意思的是驿站还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雕像,一探究竟,原来马可.波罗在元朝供职17年,在扬州为官3年,曾途经驻足高邮。在他那本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当中提到过高邮不但物产丰富,而且价廉物美,“用威尼斯银币一格鲁梭就可以买到三只象孔雀那样大的雉。”</p> <p class="ql-block">驿站东边还有一院落驿丞宅,是九品官驿丞居住的地方。中国古代大都是异地为官,所以他当时和家眷就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墙上有一幅明代的《两京邮驿图》,在南京和北京之间,沿着运河沿线一共设置了46个驿站。明代程春宇为了帮助水马驿夫的记忆编写了《水驿捷要歌》,把这46个驿站名串联起来,主要是方便记忆用的。因为当时的从驿人员不象我们现在都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很多驿夫是不识字的,这样可以方便他们熟记驿名。</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七年这里举办了“中国首届邮文化节”,邮电部还发行了一个“节旗传递封”的纪念信封和一套2枚的驿站邮票,其中之一就是盂城驿。</p> <p class="ql-block">来到西面的院落,现在存有历代邮政展。</p> <p class="ql-block">廊道上的一幅幅砖雕,讲述了“一骑红尘”、“飞鸽传书”、清代镖局”等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院中建有“甘棠轩”,据说这个名字在古代有一个典故。春秋的时候,有一位为老百姓办好事的清官叫燕昭公,他办公时喜欢在一棵甘棠树下,后来他去世了,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用甘棠代指清官,中国有个成语叫“甘棠遗爱”,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据《高邮州志》记载,盂城驿在清代专门设有一间“甘棠小憩”,这间厅房是专门供清官休息的地方。为了证明来者是清官,当时在这间厅房外,放了一面非常大的铜镜,官员来了以后,以镜自照,你觉得你是清官,你就进去,你觉得你不是,你就不要进去。</p> <p class="ql-block">现在甘棠轩是展厅,展出的是康熙.乾隆来高邮的场景图,还有历代邮文化节留下的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出驿站,行走在古老的高邮古街上,可闻可见除了盂城驿,还有明、清里运河故道、清当铺、唐镇国寺塔、唐平津堰遗址、宋文游台、宋城墙及明奎楼等,处处昭示着与大运河的共生痕迹。</p> <p class="ql-block">高邮,中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中国邮驿的活化石,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遗迹点,如今静卧在京杭大运河畔,高端而不奢华,堪称中国邮政的鼻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