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年那月那群从大城市里来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老书记心中铭记的关于马槟榔村知青们的那些陈年旧事。</p> <p class="ql-block">莫坤成老人(右),今年高寿七十有九,正走在耄耋中途。人虽年老,但精神矍铄,年轻时候的神采依稀飞扬。</p><p class="ql-block">知青们上山下乡的那些年月,他正好担任大队支部书记,因此,在他的记忆里,铭记着许多当年的事情。就如一本陈旧账册,由于岁月悠久,有些斑驳发黄,但记录的数据,还是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那是1969年的一天,那是村子里难得的一个重大的日子!九个队的队长,大队民兵连长,每个队选出来的积极分子,马槟榔村一行几十人,就着早上初升的太阳,风尘仆仆地赶往五星公社的知青迎接点。各个大队的迎接队伍陆续到达,锦旗飘扬,锣鼓喧天,场面壮观。没过多久,运送知青的汽车到来了。那就是一群孩子,一个稚气未脱,乳臭未干,十六、七岁的年龄。初见之下,让人心中蓦然升起丝丝怜悯。这是瞬间生起的一种情绪,但很快地被周围的喧嚣盖过了。迎接点是一块很大的荒草坪,周围几乎没有树木,显得十分荒凉。这是知青们下车后看到的五星公社的第一景象,引发他们心中许多的联想……</p><p class="ql-block">“就是这里吗?多么荒凉啊!”“</p><p class="ql-block">不是说:头顶芭蕉,脚踩核桃吗?哪见芭蕉?哪来核桃?”</p><p class="ql-block">“不是说:荞子一个两斤半,剖开中间舀白面吗?处处只见荒草萋萋,即使彩旗飘飘,锣鼓喧天,难掩场地的荒凉景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虽然坐了长时间的汽车,经历了长途跋涉,一路颠簸着到达目的地,早已是万分疲惫。一路上的颠簸,由于有美好向往的支撑,显得不是那么回事。来了,到了,居然是如此的穷乡僻壤,公社干选队的人们口中的五星公社,可不是这般景象啊!</p><p class="ql-block">几大卡车知青,几百号人,许多人硬是赖着不肯下车,一些特别愤怒的跳将下来,追着那些曾经在蓉宣传五星公社如何如何四季如春,如何如何花果飘香……的干宣队队员们奔跑。口中谩骂,拳头紧握,一幅幅要拼命的样子,十分吓人!众怒难平,那些干宣队队员,当下逃命要紧,朝安宁河飞奔而去,淌水过河,一会儿消失得无踪无影。由于地形不熟,那些追赶的知青跑不过干宣队的队员们,只好愤愤作吧,回过头来质问公社的干部们,为什么要欺骗他们?面对质询,干部只有满脸堆笑,进行耐心的解释。当时失控的场面,渐渐平息。后来我们领着分到马槟榔村的六十多个知青(都是来自当时的成都东风中学的学子)赶回村子,经过村委会的匆匆讨论,把他们分配到了各个生产队,事情总算告一段落。</p> <p class="ql-block">说句实在话,这群稚气未脱的孩子,从第一眼看到他们,我的内心深处充满的就是同情,真的没有别的,这两个字压得我的心好痛好痛!好长一段时间让我难受!</p><p class="ql-block">如今他们来到了我们村子,生存必须要面临的实际问题很多,如何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是首要任务。</p><p class="ql-block">因此,我多次召开村委会,动员村干部们积极行动起来,帮助知青们安下心,开始他们全新的人生。</p><p class="ql-block">当时马槟榔村的村办学校,招收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就读,由于办学规模不小,教育教学质量也不错,除了本村的孩子外,周围一些村,甚至周围一些公社的孩子都来此入学。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村委会经过研究,决定从知青中选拔一些人才充实师资队伍。</p><p class="ql-block">因此,邓明艾,刘碧玉,王秀敏,马丽萍,顾惠能等这些比上学的孩子大不了多少的孩子们,在马槟榔村开始了他们的粉笔生涯。刘碧玉,马丽萍等后来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终其一生。</p> <p class="ql-block">马丽萍女士:从来到马槟榔村,一直渴望回家,最终那扇依稀仿佛的家门,成为一生的期盼!</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致敬这位为米易的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教师,她早逝的生命是种遗憾,愿她的灵魂安然!</p><p class="ql-block">记得那个叫曾理的孩子,母亲是成都制药二厂的药剂师,从小耳闻目睹,学会了不少医术。开始背着一个军用挎包,里面装的是他走村串户为乡亲们解除病患的“宝贝”。后来有了些名气,他母亲送了他一个真正的医疗箱。从此,这个医疗箱一直陪伴着他,在村子里悬壶济世。一个被他治好的孩子,为了感恩,拜他为干爹,成为一时佳话。</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们力求发掘每个知青的长处,让他们得以充分的发挥。一方面让他们学有所用,造福父老乡亲们。另一方面让他们浮躁的心有所沉淀,安心农村,扎根农村,很好地度过这段艰难的岁月。</p><p class="ql-block">到了1974年,另一批知青八十多人(来自当时的成都铁路局中学和铁二局中学的学子),又分配到了马槟榔村。</p><p class="ql-block">由于有了头次的经验,因此在安抚这批知青方面,我们的工作顺风顺水。</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我是每个月必须召开一次村委会,组织村社干部们认真讨论研究知青当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找到合理解决的方法。</p><p class="ql-block">有时,借来此探子探女的知青父母们,同他们积极沟通,共同努力,解决知青的实际问题,鼓励他们积极面对人生。</p><p class="ql-block">现在,原属于沙坝乡的马槟榔村与毗邻的白马镇的青杠村合并,仍叫马槟榔村,原马槟榔村的知青人数,加上原青杠村的知青人数,据权威统计:共有185人。</p><p class="ql-block">大慨在七五年吧,我因公出差到成都。本来不想打扰知青们的父母们,但不知谁走漏了风声,让知青的父母们知晓了我到蓉的消息。</p><p class="ql-block">“老王,你晓不晓得,娃儿下乡那个大队的支部书记来成都了,出来大家一起合计合计如何接待吧!”</p><p class="ql-block">“李姐,你听没听说,莫书记到蓉城了,我们得好好招待他啊!”</p><p class="ql-block">“是啊!孩子们在马槟榔,没少麻烦他。要不是有他的细心关怀,孩子们很难安心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如此这般,一传十十传百,马槟榔村知青们在蓉城的父母,大家很快聚拢在一起,热情热烈欢迎莫书记的到访,完成了一场马槟榔与成都两地家长们的喜悦聚会。作为马槟榔村的书记,是马槟榔村的大家长。说他是广大马槟榔村知青们的大家长,也是合理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马槟榔村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处当年的知青房。</p><p class="ql-block">透过那扇从严格意义上说不算是窗子的窗子,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象那些浸泡在松明子和煤油灯幽辉中的夜晚,似乎在一种朦胧里,看见了一滴滴从知青们的脸上滑落无声思乡的泪水。</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右为成都知青杨建鸣先生 </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地点:原横山公社三大一队 </p><p class="ql-block">本人的年龄,同那些知青们相差不是很大,加之父亲也是成都人的缘故,对于成都知青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同马槟榔村的知青们交往的过程中,有一次巧逢原来在横山公社三大一队上山下乡的成都知青杨大哥,真是感慨万千,欣喜若狂啊!本人出生在当时的横山公社三大一队,同杨大哥毗邻而居。几十年过去,当初的印象虽然有些模糊,但经过再次相逢那份无比的喜悦的激发,好多事情渐渐清晰,让我们想起许多许多!</p> <p class="ql-block">永远难忘你们:马丽萍,吕萍,谷济萍,谷裕萍,郭艳江。人们口中传颂的四萍一江,其中谷济萍和谷裕萍是亲的姐妹俩。你们为马槟榔村二队留下了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永远难忘你们:陈大扑和陈大美亲哥妹,崔竹军和崔桂龄亲哥妹,陈永远和其妹妹(名不详)……那段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因为有了哥妹之间的亲情相伴,也许少了些孤单,多了些御寒的温暖,因此对家的思念不是那么强烈,相较其他,过得要好一些。</p><p class="ql-block">永远难忘你,王小冬。作为当时成都中医院的院长之子,最终你子承父业,悬壶济世。到成都治病的乡亲们,没少找你的麻烦。你也尽其所能,让乡亲们重获健康,千言万语说不完心中的感激!</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青杠站,那是孩子们青春的第一站。这是成昆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在原来米易县挂榜公社的青杠大队的地界上,此村与原来的五星公社的马槟榔大队毗邻,山水相连。现在两村已合为一体,统称白马镇马槟榔村。原来的挂榜公社,改命挂榜乡,现在叫白马镇。原来的五星公社,后来改名沙坝乡,最后撤乡并镇化归草场镇所辖。马槟榔村与青杠村合成一村,仍叫马槟榔村,归白马镇管辖。这是一组十分珍贵的老照片,真实地记录下当时上山下乡到马槟榔村落户的成都知青们,降临青杠车站的情景。这个小站,早已变换了模样,但人们心中的记忆,永远难忘!这些满脸稚气的孩子,刚从列车上下来,好奇心让他们对将要到来的一切充满幻想。那天真无邪的笑容,如春花初绽,纯洁自然。那即将投身的乡村,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他们还无从知道,他们心里清楚,离去的城市已经遥远,父母脸上不舍的泪水也许已经风干?此时此刻,初次停靠在人生的第一个车站的站台上,一切是那么的新鲜,甚至多多少少还充满了一些诗意!也许这就是年少无知的一种表现,十六七岁的年龄,谁又能知道些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致敬伟大的爱情!两张照片的时间跨度,应该在五十年左右。半个世纪的爱恋,那条婚姻的小船,从马槟榔起航,航行至今,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遭遇过多少险滩暗礁……安然无恙地漂洋过海来了!在金色的世纪 ,收获了他们金色的幸福!在当年的知青当中,像他们这样的知青情侣有很多,但在马槟榔村,这是仅有的一对:王庆国先生和王秀闽女士。他们是那段历史的特殊产物,共同的命运,使他们互为支撑,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有的也如他们一般,几十年风雨相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有的中途绝恋,劳燕分飞。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从相爱到相守,一生矢志不渝的也许并不多见。无论成与败,在那样的年月,背靠背的微温,着实挡住了突然间袭来的寒酷,那就是美丽,那就是幸福 ,那就是永恒!巧啊!王庆国和王秀闽,二王一炸,谁能与之争锋?历经五十年岁月沧桑,如今白首齐眉,着实令人艳羡!</p> <p class="ql-block">岁月深深的痕迹,最终变成一份深情的眷恋。同乡亲们长久相处,最初的隔阂被时间一层层打破,而今回想起来,当时一点点积累起来的那份乡情,危难时刻的滴水之恩,再多回报的涌泉,也难真正表达内心的情感。巨石上铭刻的心声,将永远在这山谷中回荡,告诉后来的人们,这里曾经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在相濡以沫中度过了难关,哪能轻易地相忘于江湖!回味那段艰辛的岁月,品尝出人生真正的韵味,这是对生命和灵魂意义的不断提升,是对那段历史真正的尊重!多年后再次相逢,紧握的双手不需要过多的诠释,一眼就能看穿各自内心的喜悦。曾经的相濡以沫,那是美丽,那是永恒!</p> <p class="ql-block">因此,老书记口中津津乐道的马槟榔村知青们的那些陈年旧事,不是为了追忆而追忆,而是本身已变成了一种美丽,成为了金典,值得流传!</p> <p class="ql-block">一块背影石,沉淀着太多知青们站在上面望北的身影。那段岁月,望北似乎成了大家每天的一种仪式。北方,那是成都的方向,是家的方向,是温暖和幸福的所在。这凝望的虔诚,让这仪式严重而又肃穆!合影中许多人,我几乎都见过,其中有几个还见过几次。最左前面的王黔大哥,彼此一见如故,有着太多太多的相见恨晚!</p> <p class="ql-block">这不是邓老师吗?(前排右三)</p><p class="ql-block">当初那个整天闷闷不乐的孩子,如今已是接近古稀之人。但年老人不老,看他满面笑容,当初脸上的愁容早已消失了踪影。</p><p class="ql-block">在马槟榔七年的粉笔生涯,让许多村民牢牢记住了他,许多受他师恩沐浴的人,对他恋恋不忘,无限感恩。大家纷纷同他合影留念,将这难得的相逢,铭刻在心!</p><p class="ql-block">马槟榔,全体成都知青,到此至今有的已是五十四年,有的快五十年的情缘。半个世纪,人生能有几次?</p><p class="ql-block">无论如何,青春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对错,超越了爱恨情仇,无论悲还是喜,都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至今还在世的人们,回望历史,更多一份珍惜与豁达,笑对越来越不多得的宝贵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