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瓦子街】</font>位于今福建上杭县,是海内外相当一部分客家人族谱上记载的祖籍地。上杭是客家民系成长的摇篮,在客家民系播迁发展中,是继客家民系宁化石壁之后的另一个“祖居地”。2011年,沉睡于历史中的“瓦子街”重现上杭,为世界客家乡亲提供了一个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崭新平台。</p> <h3><font color="#167efb">【瓦子街由来】</font>《上杭县志》和《上杭县地名录》等文献并无“瓦子街”的记载,但由于瓦子街是客家民系祖居地,“瓦子街”具体位置一直饱受关注。经探讨,专家学者们提出:据民间口头传说,在县城有岭子头上(今泰阳广场南侧)、雷坪里、居仁巷与杭中路之间、岗背街(今人民路中段)、今人民路北段以上至和平路一带和解放路东段等近10处,有过去曾称为瓦子街(巷、坪)的地段。 </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瓦子街当地自古以来有句话:“未有上杭城,先有郭坊村”。郭坊村在新街(后改冈背街,现为人民路)以南,与旧县衙遥遥相对。县衙附近的北门街曾经是繁华的商业街,百姓紧靠北门街和新街而居。百姓筑房,需要砖瓦,就近挖窑取土烧制。据说当时分布县衙周围就有13座砖瓦窑,然而“断砖可用,碎瓦弃之”,随着出窑的砖瓦增多,碎瓦也越积越多。从此,人们在这废瓦墟上天长日久地踩着,便成了瓦子坪。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就在瓦子坪定居了,盖起了民房,形成了“瓦子巷”、“瓦子街”,成千上万客家人就住在这里。随着客家人在“瓦子街”安家落户后,县衙搬迁到主街(即大街,现解放路)去了,而且成为上杭最繁华的商业街。包括瓦子街在内的岗背街周围的居民,也逐步向大街周围发展。他们把瓦子街旧房作为香火房,有的改扩建为宗祠,供本姓设灵祭祖。据调查,这里现有温家祠、李家祠、周家祠、张家祠、丁家祠、王家祠、唐家祠、雷家祠、廖家祠、蓝家祠、邹氏家庙等20多个姓氏的祠堂。许多客家后裔从这里出发,到两广、两湖、江西、四川、台湾等地,甚至海外谋生,据说人数发展到千万之众之多。就这样,上杭成了客家民系的一个摇篮,从南宋开始向粤东、闽南等地播迁,是继客家民系宁化石壁之后的另一个“祖居地”。 </span></h3>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邹氏家庙</font>(上杭老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瓦子街”</font>这个名字,在多少从上杭外迁姓氏的子孙后代中传承,他们甚至不知上杭,却记住了“瓦子街”。于是,这个名字让外迁的客家姓氏后裔一直记在心中。如今,循着这个名字,他们不远千里万里来到上杭,寻找自己祖先的足迹,缅怀着祖先开疆拓土的业绩。上杭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置县,是汀州府较早置县的县份之一。境内山川秀美、肥田沃土,江河纵横、灌溉便利,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利于农耕经济,适于客家先民休养生息;汀江和它的主要支流旧县河、黄潭河纵贯全境便于发展航运,宜于客家民系播迁发展。在唐末和宋代是客家先民梦寐以求的风水宝地。<br></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街道景观</font>(上杭旧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客家族谱中了解到,在唐末至两宋的几百年间有几十个姓氏先后开基上杭。客家先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先进的中华文化。凭借他们勤劳的双手,自力更生,开山造田,兴修水利,建设家园,开发上杭的山区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邑之金山,康定间(1040年)产金,至皇祐时(1049—1053年),中书备对贡金之数一百六十七两”,至明清时“烟纸两项为出产大宗,旧时岁入总百数十万”。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宋朝设县时就设有儒学公署,官府派遣教谕、训导教育学生,民间捐送和官府划拨学租田地,用收取的地租扶助贫困学生和奖掖优秀学生;社会也兴学校创文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民间著书立说、吟诗作画、山歌传唱、龙灯木偶成风,客家文化日趋繁荣。《汀州府志》说上杭:“衣冠文物,颇类大邦;礼乐诗书,实多济美”。瓦子街全长420米、宽36米,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p> <h3><font color="#167efb">【流芳牌坊】</font>立于瓦子街的中央,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采用梁柱式结构,选取坚固耐用的青岗石材,利用当时浒的斗拱结构形式精雕榫铆相接而成。单檐双披,分上、中、下三层。上层脊部雄狮座对,守望蓝天,披间四条活泼生动的鲤鱼高翘尾部汇聚而来,寓鲤鱼跳过龙门;中层和下层脊部,双龙吐珠,寓皇恩浩荡;披间檐角高翘,如弯弓触月;下层横梁南北双面各精雕龙马龙凤,寓龙购呈样、马到成功,其图案晰晰如生,雕凿技艺非凡。上层正方两面分别竖刻“恩荣”“流芳”四字,中层横披刻“南京户部贵州清史司郎中吴湘”字样。该牌楼高8.46米,宽7.35米,设有三个门,谓之中门、左侧门、右侧门。流芳牌坊是明武宗朱厚照为了表彰明诰赠奉议大夫、南京户部郎中吴谷用及其子南京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吴湘在科第功名上的建树,由时任地方官员建立,以昭示朝廷的恩荣。这座牌坊虽历经近五百年的岁月,仍基本保持当年的面貌,可以称作上杭“古建筑奇葩”。</h3> <h3>流芳牌坊近景</h3> <h3>恩荣 流芳(细部)</h3> <p class="ql-block">华喦(扬州八怪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喦,字岳秋,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离垢居士。福建上杭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十七日生于白沙村华家亭纸工家庭。华喦自幼聪颖好学,尤爱绘画,因家贫,仅入私塾二年便辍学在家造纸当徒工。塾师见其才华,用收藏古画教华喦临摹。华喦常捡边角草纸作画,不断练习,获得绘画技艺。每天出入双髻山,劳作之余常对景写生;夜晚在灯下临摹古画,进步很快,所作山水、花鸟、人物等画,备受众人赞扬。</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华喦纪念馆】</font>于2018年11月14日,正值华嵒诞辰336周年之际,位于上杭县瓦子街的华嵒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华嵒纪念馆总投资500万元,总面积1200平方米,为原客家族谱馆改建而成。该馆的馆名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太忠庙(老照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太忠庙】</span>又称大忠庙(客家中“大”和“太”谐音),是为祭祀唐朝开元年间进士张巡而建的。张巡(708—757年)唐代河南南阳邓州人,是“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张巡祖籍蒲州河东(今山西芮城),出生于河南南阳邓州。安史之乱时,张巡誓死守卫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屡次击败叛军,后终因寡不敌众,战死于睢阳。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下诏褒赠其为扬州大都督,诏封为邓国公。因他曾被诏封为御史中丞,故史称“张中丞”。后人为纪念张巡,在各地为他建立祠庙。上杭太忠庙,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的。太忠庙门上一幅对联:千载睢阳留碧血,万家玉烛照丹心;(横披)天地正气。这幅对联既写出了张巡的英雄壮举,又写出世人对他的缅怀之情。</p> <h3><font color="#167efb">太忠庙</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29年9月下旬,朱德等红四军领导在太忠庙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红四军第一次至第六次党代会分别在湖南、江西召开;第七次党代会在福建龙岩召开;第八次和第九次党代会均在上杭召开)。会议讨论了红军法规、党代表权力、政治形势、红军行动计划和军队纪律等问题,并选举产生了新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红四军“八大”为在古田召开的红四军“九大”奠定了思想基础。会后,红四军在上杭“分兵活动”,上杭县由此组建了总工会,又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上杭县苏维埃政府”,开创了“红色政权”的新局面。</span><br></h3> <h3>太忠庙内</h3> <h3>太忠庙匾额</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时雨记碑</span>,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上杭建文成公祠时,立于祠内的一方石碑。碑文由王守仁手书。</p> <p class="ql-block">时雨记碑文</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王守仁】</font>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1529年)十一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br></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阳明奉命驻扎在上杭县城以便平定漳寇之乱。他进驻上杭之后,办了两件实事:第一件,是建浮桥。他看到百姓过往汀江极不方便,于是选择了南门的一个渡口下方(现阳明门附近)建起一座浮桥,史称阳明桥;第二件,是为百姓祈雨。这年三月当地恰逢大旱,他替老百姓祈雨。果然,“雨日夜,民以为未足,逮四月戊午班师,雨,明日又雨,明日又大雨,民乃出田。”喜雨之后,他应乡绅之请,欣然将行台内“清风亭”改为“时雨堂”,并作《时雨记》。当他登上城南之楼,看到百姓忙着春耕,田野是一派繁忙的春耕图后,心情大悦即赋诗《上杭喜雨》三首。其中一首写道:<font color="#b06fbb">“山田久旱俄逢雨,野老欢腾且纵歌。莫谓可塘终拟险,地形原不胜人和”。</font>“政声人去后”,王阳明的名字在上杭瓦子街长久地留了下来。</p> <font color="#167efb">【客家族谱博物馆】</font>亦称客家缘文化中心,位于上杭县临城镇龙翔村。该馆是由上杭政府投资1.2亿元人民币兴建的。该馆融合了客家族谱、客家繁衍生息及考古等元素,是具有丰富客家文化内涵的客家族谱收藏中心。其前身为上杭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始于1993年为台湾地区客家乡亲的寻根服务而开创的特色藏书体系。2000年5月,为方便台湾地区客家人寻根与族谱对接需求,成立上杭县图书馆附属馆客家族谱馆。2011年10月更名为客家族谱博物馆。2015年,客家族谱博物馆设立备案并纳入国有博物馆管理体系。2018年9月18日,客家族谱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客家族谱博物馆利用馆藏血缘文化,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客家乡亲、专家学者提供寻根探源、族谱对接、科学研究等服务,成为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馆藏客家族谱 <h3><font color="#167efb">【上杭文庙】</font>又称孔庙,学宫。位于上杭县城区轴心,即解放路东段。据乾隆版《上杭县志》记载,该庙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后因毁于水或坏于蚁,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原地重建,原占地8713平方米,迄今已有七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该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分前、中、后三门,殿前建东、西两庑和名宦祠、乡贤祠、戟门、泮池、棂星门,殿后建明伦堂、崇圣殿,左右还有尊经阁、教谕署、紫阳书院、周公书院等、入圣第一门及四斋五祠等二十多座门、廊、殿、阁。整座孔庙端庄雄伟,巍然壮观,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庙宇高阁飞檐,殿堂金碧辉煌,其建筑与雕塑技艺极为高超,有“古建堪称‘世孤例’,宫体殿式臻造极”之赞誉。它是福建省保存较完整、最具特色的文庙,成为杭邑历代文人雅士尊孔祭孔、弘扬儒学、祈求功名、聚文会友的圣地。</h3> 孔庙戟门 孔庙戟门的石刻雕龙 孔庙前之伴池 伴池与戟门 <h3>孔庙大成殿(正面)</h3> <h3>大成殿侧影</h3> 大成殿“万世师表”匾额,是清康熙年间奉立的,正中供奉的孔子铜像高2.4米,重600余斤。 上杭文庙隆重举行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六十八年活动 <h3>文庙门前“下马碑”,上面刻着“奉旨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意思是“奉皇帝命令,所有一切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了这里,一律下马”。在封建社会,所有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文庙见到此碑,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以表对孔子的尊崇之意。</h3> <h3><font color="#167efb">【上杭丘氏总祠】</font>原名上杭丘氏宗祠,坐落在上杭县城关解放路206~208号,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比稔田李氏大宗祠早建20多年,属清代中晚期建筑,该祠占地约6000平方米。早年为海内外丘氏(邱氏)裔孙纪念客家丘氏开基始祖丘三五郎的宗祠。属典型的清代古建筑,也是最具特色的客家古建筑之一。属土楼围屋式结构兼有客家民居“三堂出水”的建筑风格。该祠占地约5000平方米,坐北朝南,连进四大栋,四周围房,配房为二层建筑计100余间。2018年9月7日,上杭丘氏总祠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h3>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同心碑记】</font>孙中山与丘逢甲共商国是之同心铜像孙中山先生(1866-1925)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丘逢甲先生(1864-1912)是近代著名爱国志士、教育家、诗人。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铭记他们的不朽功勋,特以孙中山与丘逢甲共商国是的史实为题材创作《同心》铜像。</p><p class="ql-block">铜像由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和广州美术学院曹崇恩教授等共同发起,并成立"同心组委会"促进落实,曹崇恩教授设计创作,欧豪年教授书法"同心",上杭丘逢甲师范传习所旧址管理委员会捐赠基座。</p><p class="ql-block">上杭县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丘氏总祠】</font>原来是明正德十年(1515年)进士、经筵讲堂、监察御史丘道隆(练塘)的“进士第”“大夫第”,“荣褒豸史”牌坊就是纪念他的,并恩荣他的父亲封监察御史丘廷风,弟丘道明(任浙江杭州同知)、丘道充(任河北滦州同知),声名显赫,被誉为“一门三大夫”。清朝嘉庆廿年乙亥(1815年),丘道隆的后裔捐献故宅给丘氏族人,闽粤赣桂等地丘氏裔孙共同兴建为丘氏总祠。</p> <p class="ql-block">丘氏总祠夜景</p> <h3>总祠堂</h3> <p class="ql-block">丘氏总祠</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丘逢甲师范传习所旧址】</font>丘氏总祠也是清朝著名的抗日保台爱国志士丘逢甲创办“上杭县师范传习所”所在地,是福建省最早的民立师范,是上杭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师资的学校。2006年,丘逢甲师范传习所旧址(即上杭丘氏总祠)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涉台文物。</p> <p class="ql-block">丘逢甲师范传习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官田李氏大宗祠】</font>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所建,被誉为“客家第一祠”。</p><p class="ql-block">官田李氏大宗祠占地面积5600多平方米,内设有大厅3间、客厅26间、住房104间。祠堂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周围是青砖砌成“回”字形,正面设有五孔大门,正中大门是用灰青条石、石板砌成的牌坊式门楼。另外四孔大门,东西两边各两孔,内厢为圆大门,外厢为耳大门,左右两厢对称,一字形排开。官田李氏大宗祠为现代框架建筑留下了宝贵的遗产。</p> <p class="ql-block">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始建于1836年,被誉为客家第一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氏大宗祠</span>,结构严谨,完整无缺,立体感强,气势磅礴,其建筑特色堪称一绝。其造型结构为前方后圆,融客家方楼与圆楼为一体;前低后高,融宫殿建筑和客家农舍式建筑为一体;集土墙与青砖砌体为一身,用青砖作为总祠外围的保护墙,具有防风化、风雨、岁月侵蚀的科学性,属土楼与“洋”楼的混合体,是典型的“金银包”建筑。</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郭氏家庙】</font>即古麦园祠, 位于在今上杭县城杭中路 59号,由族人捐出房基地建造。始建于宋代,明正德五年(1514年)在原址重建,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自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原有门楼、观音堂、孝子厅、魁星楼(三层),三天井,二侧带厢房。门楼门首镌有石刻楹联:“开辟郭坊吾祖始,源流杭邑我家先”。横额:“郭氏家庙”,背面刻“古麦园”。2018年重修门楼、厢房等,局部重建。它是郭福安一脉在上杭保存最为完好之祖祠。据《上杭县志》记载:宋淳化五年(994年)此地升场为县,沿用场名,县治初在孰梓堡(今永定高陂镇北山)宋至道二年(996年)迁鳖沙(今白砂镇碧砂村),咸平三年(999年)二迁语口市(今旧县乡全坊村),天圣五年(1027年)三迁钟寰场(今才溪镇荣石村),奏请朝廷核准,于乾道四年(1168年)将县治四迁郭坊。相传治县之初,掘得一石碑载谶语云:“地接金山势,峰回龙子岗,地名郭坊里,堪作上杭场。伟哉贤郑尹,协碑共流芳,一日迁兹土,黎庶获安康。”足以资证当时的知县郑稷,以“县治四迁屡经残劫,皆由治非其所。”之功。</p> <p class="ql-block">尽管八百多年,上杭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袍山苍苍,朱紫盈坊”三折回澜一处平洋的郭坊村遗址之“郭氏家庙"依然留存。郭氏家庙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该家庙是郭氏家族先后在郭坊村建造的十一座祖祠中唯一幸存且基本保持完好的宗祠。它不仅是郭坊村文脉的延续,而且是研究上杭历史、传承客家文化重量级的古建筑,也是客家文明的共同财富。1927年9月周恩来、贺龙率南昌起义部队先后三批入住上杭,第二批郭沫若政治部办公地点就设在郭氏家庙。</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功炳千秋】</font>上杭郭氏族谱记载,开基祖郭福安公号海晏,生于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真宗末年任盐铁司承事郎,序号(家族兄弟排行)十六,故谓十六承事郎。官及七品。“受朝廷委派”,赴汀州府所属金山下的钟寮场(今才溪镇荣石村)整治金铜矿开采冶炼,绩效卓著。这期间上杭每年向朝廷交纳不菲贡金和大量纯铜,如皇佑元年(1049年),向朝廷交纳贡金就达167两,是北宋时期全国最大的造币基地之一。《宋史》载:“天下产金六州,在闽惟汀有之。”其时钟寮场“坑冶盛兴、商旅辐辏”,一片繁荣景象。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上杭县治从旧县全坊迁至钟寮场,钟寮场设县治至1167年长达140年。<br></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郭福安</font>系唐代名相郭子仪第十三代裔孙,是古代杰出的矿业、冶金家,亦为上杭县城开基始祖。据考《郭氏源流谱》等郭氏资料,从郭福安在杭开基后,子孙蕃衍,后裔迁居江西、四川、两广和港澳以及东南亚、美州等地。据《上杭县志》等史书有史可查的明代以后文武进士、举人、知县、御史等郭福安后裔达七百多人。郭沫若也乃郭福安的后裔。<br></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魁星楼】</font>魁星是古代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之神,而魁星楼则是安放魁星神雕像,供儒士学子祈求在科举中榜上登魁而祭拜的楼阁。它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作为“郭氏家庙”重要组成部分,本魁星楼与宗祠同步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重修。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已破败不堪。为传承传统文化,祈估后辈勤奋好学,英才辈出,光宗耀祖,报效国家,故募资再次原址重修。</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汾阳堂】</font>郭氏的家族谱在全国各地分布甚广,而“汾阳堂”为郭氏家族中各地众多堂号的其中一个,据说“汾阳堂”的起源来自唐代的郭令公子仪,在唐代宝应元年进爵为汾阳郡王,所以太原汾阳页是郭氏的郡望所在地,而汾阳堂的郭氏家谱中的人脉则是这一脉传承下来的后台,在当今国内外,称郭氏汾阳堂的郭氏家族者甚多,从理论上他们是唐代汾阳王后裔,这也代表着他们对祖先的尊重。郭氏汾阳堂的家谱,是由郭氏后人通过历史记载、追本溯源整理整合而来,对研究当代及古代文化历史与人文起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土地堂】</font>是指一家一户院子里敬奉土地神的地方。土地堂的功用和土地祠一样,但也存在区别。土地祠一般指一村或数村民众共同敬奉土地神的地方,属于公有;土地堂为一家一户院子里敬奉土地神的地方,所谓“进门一老仙,四季保平安”就指的土地堂。敬奉的信众范围要是再大,比如一个县或者更大,就叫土地庙了。</p> <font color="#167efb">【红十九军成立旧址】</font>即孔氏家庙,位于旧县镇石圳村大圳路60号,原为孔氏家庙“麒瑞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390平方米。1933年3月6日,由上杭、南阳、旧县一帯的红军游击队在此合编成立红十九军,叶剑英任军长,杨尚昆为政委。后整编为红三十四师,长征途中为掩护红军主力成功转移,抵挡国民党军队追击战斗中顽强抵抗,付出了惨痛牺牲,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阻击国民党军队任务。<br><br>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武状元丁锦堂旧居】</font>上杭县老街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锦堂(1846—1901年),字笏初,号福三,福建省上杭县临江镇客家人,有“过江武状元”的美誉。清同治九年(1870年),丁锦堂以捐纳武监生参加福建乡试,中举。同治十年,赴京参加会试,兵部以第六名进士录选,经殿试,钦点为一甲状元及第,初任侍卫职务。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大婚,赏赐丁锦堂黄马褂御前骑马护卫。光绪元年(1875年),授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厅游击,代理镇守总兵官职务。光绪十七年(1891年),升任广西郁林营参将,统辖5个县。光绪十八年(1892年)以母丧告假守制离职。服满,因病未再出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以咽喉溃烂,不治病故,历道光、同治、光绪三朝,终年56岁。</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丁锦堂</font>(1846-1901年)字笏初,号福三,福建省上杭县临江镇人,清代军人,有"过江武状元"的美誉。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经殿试,钦点为一甲状元及第。卒于光绪二十七年,历道光、同治、光绪三朝,享年五十六岁。</p> <p class="ql-block">老街街景(东门内)</p> <p class="ql-block">老街街景(东门内)</p> <h3>老街街景(西门内)</h3>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马氏家庙】</font>(新生巷16号)原为“时中公祠堂”,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占地260平方米,是间很小的香火厅。时中公之孙马驯于明正统甲子(1444)年中举,第二年又中进士,香火厅前增建“经魁进士坊”一座,明成化丁酉年马驯升迁四川布政使,又增建“方伯坊”一座,清康熙初,牌坊和时中公厅俱毁于寇,清乾隆年间在原址重建,得到乾隆御书“大中丞”三字,竖于大门门楼上方。马时中、马任敏、马驯祖孙三代曾得到明朝皇帝诰封,马氏家庙(时中公祠)因其荣耀名闻遐迩。</p> <p class="ql-block">马氏家庙(新生巷16号)</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傅氏宗祠 】</font>(青年巷9号)上杭傅氏总祠,由胜运里、白砂里、蛟洋里傅氏宗亲集资共建,于乾隆六年(1741年)建成,亦称傅氏高祖三里祠。三里祠坐落上杭城关东门贞洁巷,坐南朝北,占地350平方米,上下厅配横屋,上下厅由18根大小不一、长短不同、成双成对的石柱组成。</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官田刘氏家庙祖祠】</font>位于上杭县稔田镇,始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为官田刘氏六世祖文甫公创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八世祖刘秀实公(御赐名,字文俊,号乘时,官至四川顺庆府、江西饶州府正堂)扩建。扩建刘氏家庙规模宏大,华丽堂皇,分上、下两厅。左右各排横屋及后围屋座落四十五间,并外围楼屋共计九十三间,总建筑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明永乐年间,刘氏家庙被大火所毁,族人集资重修后又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遭特大洪水冲毁。十四世祖刘云山,倡导再度重修。此后,刘氏家庙经过600多年基本保持原始风貌。1999年,在刘氏族人刘文汉倡议下,官田刘氏集资,将刘氏家庙厅堂上下180平方米就地重建。立家庙一侧的“二千石第”门楼,仍保持原古时风貌,属罕见的明代古建筑。官田刘氏家庙将每年春分后五日定为祭祀日,海内外宗亲纷纷归来祖祠祭祀。</p> <p class="ql-block">射箭巷17号老宅</p> <h3>文庙隔壁的一条小巷叫青年巷</h3> <h3>青年巷7号</h3> <h3>青年巷13号(益祥别墅)</h3> <p class="ql-block">巧遇郭姓长者,青年巷13号的主人,待人诚挚热情。耄耋之年的他坐上电动车犹如小伙子。</p> <h3>新生巷口</h3> <p class="ql-block">新生巷1号墙壁仍保留着原生态</p> <p class="ql-block">新生巷</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早点铺子</p> <h3>老街口的老字号牛兜店</h3>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特色小吃店</p> <p class="ql-block">老街马明亮非遣锡雕店</p> <p class="ql-block">福建老字号马明亮锡雕工坊</p> <p class="ql-block">国营文创店</p> <p class="ql-block">国营文创店文创——不止是艺术,更是生活。这里打造的是个生活艺术美学聚集地。这里书香、茶香、室雅、文创品、名特优产品,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修理钟表店</p> <p class="ql-block">老街门洞里的理发店</p> <p class="ql-block">瓦子街采风</p> <p class="ql-block">热情的上杭人(瓦子街采风)</p> <p class="ql-block">老街</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老街夜景】</font>位于上杭县城区的上杭瓦子街历史文化街区,维修改造后再现了当地历史文化老街质朴、素雅的客家建筑特征,延续上杭古城的历史文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风情吸引游人前来观光。</p> <p class="ql-block">老街夜景</p> <p class="ql-block">老街夜景</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p> <p class="ql-block">大众茶馆</p> <h3><font color="#167efb">【革命烈士纪念碑】</font>上杭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苏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当年,上杭共有1.5万人参加革命队伍,有9000多人为国捐躯,在册革命烈士5900多人。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上杭留下了伟大的革命实践足迹。</h3> <p class="ql-block">县城处于"客家母亲河"即汀江中游的黄金地段,贮立着一诗碑,上雕刻着清末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写下“东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来更向东。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的壮美诗篇。</p><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b06fbb"><br></font></b></p><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b06fbb">《忆上杭旧游其十》</font><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清 丘逢甲)</span></b></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b>东南山豁大河通,</b></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b>汀水南来更向东。</b></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b>四面青山三面水,</b></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b>一城如画夕阳中。</b></font></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临江楼】</font>位于上杭县城关汀江浮桥门码头边。蜿蜒的汀江穿城而过,在一棵百年老榕树的映衬下,这栋三层小楼临江而立。临江楼,始建于清朝末期,占地面积465.1平方米。原是杭籍商人开设的"广福隆"货栈,经营油、盐、米、豆生意,后因设为酒楼,又面临汀江,故改名为"临江楼"。此楼经1927年夏至1928年春改建成如今的三层楼房,其底层和二层走廊上方各有三个石砌藻饰的拱形廊檐,远远望去,宛如六个永不凋谢的花环镶嵌在屋前。</p><p class="ql-block">1929年10月上旬,在闽西地方指导革命工作的毛泽东从永定合溪来到上杭,与朱德和红四军会合,居住在临江楼二楼东厢房。时值重阳佳节,毛泽东站在二楼走廊,远望江天寥廓,菊花飘香,不禁豪情满怀,诗情勃发,吟诵出千古绝唱《采桑子·重阳》。《采桑子·重阳》以其革命的浪漫主义豪情成为历代重阳诗词中最杰出的一首,不仅得到了公认的称颂,就毛泽东本人也情有独钟。1962年他重新手书交《诗刊》正式发表。</p><p class="ql-block">临江楼前有一座古城门"阳明门",是为纪念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在上杭架设浮桥的功绩而得名。门前码头的大榕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当年毛泽东与朱德在这里促膝谈心,指点江山,偶尔还摆上象棋对弈一番。至今榕树下还保留着当年的石桌、石凳,见证了两位伟人深厚的革命情谊。</p> <p class="ql-block">临江楼夜景</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内的床、桌等藏品照</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临江楼与大榕树</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阳明门与大榕树,毛泽东与朱德对弈谈心旧址。1929年9月中旬,朱德率红四军攻克上杭,同年10月重阳节前夕,毛泽东来到上杭,住临江楼期间,毛泽东与朱德常在此对弈谈心,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p> <p class="ql-block">临江楼前有一座古城门"阳明门",是为纪念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在上杭架设浮桥的功绩而得名。门前码头的大榕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当年毛泽东与朱德在这里促膝谈心,指点江山,偶尔还摆上象棋对弈一番。至今榕树下还保留着当年的石桌、石凳,见证了两位伟人深厚的革命情谊。</p> <p class="ql-block">上杭临江楼前的这棵古榕树,树龄三百多年。2016年8月15日夜受台风“海马”的袭扰整株垮塌,它的一大半“身躯”倒向了汀江。 这棵古榕树的渊源流长。1517年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于明正德十二年奉命驻扎在上杭县城,大约才三个月,给上杭百姓却留下的“仁政”影响却是长久的。其中的一件事,就是他看到在城南渡口百姓过往汀江极不方便,于是在此地为百姓建起一座浮桥,史称阳明桥。后人感恩王阳明的功绩,便在汀江边上栽一棵榕树,用以纪念。1929年9月,朱德率红四军攻克上杭,同年10月重阳节前夕,毛泽东从永定来到上杭,住在临江楼。其间,毛泽东和朱德常在此树下对弈谈心,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棵古榕树,承载了太多上杭人的记忆。它的突然垮折,引来上杭人的一片惋惜和留恋。当年11月17日,由庐丰畲族自治乡一村民捐植的一株红榕在原址复植,再续了上杭人的“古榕情结”。</p> <p class="ql-block">当年11月17日,由庐丰畲族自治乡一村民捐植的一株红榕在原址复植,再续了上杭人的“古榕情结”。</p> <p class="ql-block">朱毛对弈谈心处留影</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临江城</font>,始建于宋端平元年(1237年),历经多次修扩,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建成,城墙周长1424.6丈,基宽2丈。临江城墙高3丈余,东西北三面高2丈,城壕深1丈,宽2丈,开城垛2382个,开四个城门,临江开三座水门(阳明门太平门兴文门),后又增登瀛门。现仅存和平路至县医院南侧一段。</p> <p class="ql-block">临江城墙下留影</p> 战地黄花分外香 《采桑子·重阳》以其革命的浪漫主义豪情成为历代重阳诗词中最杰出的一首,不仅得到了公认的称颂,就毛泽东本人也情有独钟。1962年他重新手书交《诗刊》正式发表。 <h3><font color="#167efb">【思源阁记】</font>上杭置县于宋淳化甲午岁。迄今甲戍,适千秋,县各界金议庆祝。本会深懔泉源本生之义,恭敬建构“思源阁”于南门之通济门遗址,以共襄盛举焉。登斯阁也,近观袍嶺朝云,远沐金山晓旭,更见摺回澜之美,七峰拥翠之壮。澄怀怡旷,众皆曰善。是为记。</h3><h3>台湾省上杭县同乡会 谨鉴</h3>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汀江】</font>位于福建省西部,发源于武夷山南段的宁化县治平乡境内木马山北坡,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4县,其中汀江在上杭县境内主河道长112公里(流经县内10个乡),平均坡降1.5%,集雨面积1091平方公里,是上杭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上杭县汀江大桥</font>于2019年2月1日成功试通车,斜拉索大桥不但雄伟壮观,而且极大地方便了上杭县城人民的生活,更为城市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上杭古田会议会址】</font>原为“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始建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1848年),为单层歇山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宗祠建筑。古田会议会址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826平方米,坐东朝西,沿中轴线依次为前院、前厅、天井、后厅;前后两进,面阔三间,左右厢房,后厅原为古田会议会场,左厢房有毛泽东、陈毅在古田会议期间的办公室,右厢房有朱德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从古田再出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释文】 辑自百度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配乐】《记忆编织》Weaving Waves(no rhythm version)opensound</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完成】 2019年12月09日(原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2023年05月29日(新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