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金城,其实就是战国名将吴起修筑的“洛阴城”、唐高祖李渊设立的“临沮县”和“兴德宫”所在地。朱樉把它重建成专为自己驻跸的王府后,该城“虎头为势形、金黄为色调,金汤立本、看揽王马;军帐利于攻守,道境善在走兵”。分王府、中军、校场三大区域。并按青龙(东)、白虎(西)、朱雀(南)三个方位设立兵营,安置父皇为他配属的李、苗、敬等亲兵卫队,形成了“一堡控三营,御马竹子城”的“兵城”格局。其核心是气势宏伟的城堡式王府--兴盛堡。它东西宽四十八丈,南北长二十六丈,占地二十余亩。<br>高大的城墙内,以祠堂为中心,两条街呈“工”字型排布,宽敞的“王院”就高矗在祠堂左侧、正对城门略偏东的地方,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总虎视眈眈地紧盯着城门。<br>有一段顺口溜,形象的描述了它的规模和气势:<br> “兴盛堡,镇东府,糯米城墙三丈五。驷马并排跑墙头,城角吊个八尺鼓。华山石门丈六壕,垛楼檐翘同州府。沙苑御马收眼底,长安官家启文牍,---。” 据《洪武实录》记载;兴盛金城建好后,朱樉专门写奏章报备,并报请朱元璋,将兴盛堡更名为“王马”,取专为“王家御马”之意,祝愿大明王朝如汗血宝马一样生龙活虎,驰骋万里。朱元璋闻奏,欣然提笔钦名“御马监”“王马”。有了父皇首肯,朱欆更是“意气风发”,配合冯国胜等将军,在御马监训练了“铁拐马”“火浮屠”等强健的大明骑兵,参加了庆阳、平凉、河西走廊等歼灭、肃清残元势力的战争,甚至活捉了(后被寻机逃脱)残元势力的主要首领人物---王保保,基本平静了明西北军事争斗。<br>正是由于这些“显赫”“劳绩”,朱欆深受朱元璋赏识。甚至在御览了“白楼仙掌”“白池映岳”“华岳仙掌”等关于华山与王马十二景的描述后,从没到过关中、更没上过华山,甚至连远眺都没见过华山的朱元璋,竟然“三日连梦游华山、白池仙掌一瞬间”“梨园明皇杏林卧,龙湾汗血金城蹁”,写下了少有的诗文《梦华山》并“频频抚须颔首‘儿娃可教也’”。<br>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去世,朱樉“领旨诏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诸王前往京城奔丧”,十月返回藩地。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奉领祭马皇后,再次来朝”,不久受命归藩。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元璋将大宗正院改为宗人府,任命朱樉为宗人令,掌管皇家九族族谱、推荐贤才、赏罚诸王等皇家事务。<br>朱欆这些“劳绩”“荣耀”,却深深的刺激了四弟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本系朱元璋的小妃---桑妃所生。在其母桑妃因后宫争宠被赐死后,虽由马皇后抚养(后被篡改为马皇后所生),但幼小的心灵中,却深恨马皇后‘害死’其母。于是“怨屋及凤”“恨母及子”----由仇恨马皇后,波及到其生育的所有皇子,特别是太子、秦王、晋王(朱棣登基之后所有的明朝正史、资料中,全都只记载这些皇子的恶迹和笨拙,而功绩、优点等一概被删除)。最关键的是,朱棣在镇守北平期间受元朝一些降官“乱明以复蒙元”阴谋论的影响,乃“生诽嫡之事”“阴篡叛之逆”。于是,诬陷、扼杀“英武睿智”“劳绩卓显”的大明西北屏障--“宗人令”秦王朱欆,则首当其冲。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燕王买通监察御史上本,《奏秦王‘纳妾纵敌、骄横跋扈、奢侈糜烂》,弹劾朱欆。将朱欆平定西部残元主力军王保保,说成是‘纳妾纵敌’,将筑西安城,说成是“奢侈糜烂”,将平定苑监元朝遗老贵族的叛乱,说成是“骄横跋扈”,共列罪状一十二条,条条都是“该诛之罪”。特别是其中的“奢侈糜烂,纳妃纵敌”正好犯了从平民起家皇帝朱元璋“节俭为本”的大忌讳,于是以朱樉过失太多为由,将其召回京城,命皇太子朱标巡视关陕,“察关陕山水形固、访秦属民风吏治、思都备立国方略”“勘秦王之勤惰,核劾言之长短”。<br>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月,朱标一进陕,就直奔“御马监”,“历龙湾、试浮屠、登兴盛、祭母后”“聚三五黑面,剜七八畲刀”,对秦王的生活、支用、民碑等做了详实的了解,掌握朱樉的第一首资料,然后才视察了“秦形曲直、民俗物市”。当然“登秦城以思国乍,揽名胜而念高皇”,履行一下太子的职责,乃是“份内必尽”,特别是览“西安城繁昌的军政要务”、历“华岳仙掌、御马监的兴盛金城、汗血浮屠、杏林醉卧等王马十二处人文名胜”后,深为这些优美的景物、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染,多次发出“非秦王无以至此”的感叹,更坚定了其“迁都西安、回护秦王”的决心。当晚就起草了决定秦王前途命运与生死的《为驳“秦王‘纳妾纵敌、骄横跋扈、奢侈糜烂’ 奏”》的奏章。<br>其中最关键的一段尤为重要:<br>“关中八大景”天然浑成,王马十二景秦王葺复。无汉武嗜马则缓‘封狼居胥’,建龙湾汗血乃有‘燕然勒石’。以国库复盛唐御马囿苑,成父皇肃元跶劣顽之事;费藩租而新槐林游云,收长安闲暇怡情之神旷;弘西安新城、则秦川陇察金汤有固,存十二景致、减军政民务繁乱失措。...。”<br>旁征博引地阐述了王马十二景“收长安闲暇怡情之神旷”、“减军政民务繁乱失措”作用,和“费藩租”的资金来源,澄清秦王的冤屈。<br>洪武二十五年三月,朱标返回南京,与朱元璋“促膝以温语,三日而言欢”,用三天时间详实汇报了考察的事项,特别是“慨叹家国心、动情以秦王”,为秦王从中回护、调解。朱元璋才“释然于心,欣慰于形”,很快就让朱樉“复王归蕃”。 朱标回护秦王、准备迁都,愈发增加了燕王嫉妒之心、触及了“抑诸王以显燕、应柳橛而易脉”的“隐思”,加快了“千古祖孙亘业”之步伐。于是,不到一月,朱标得一场感冒就“病陨”。少了朱标的回护,有碍燕王“登宝”的秦王朱欆、晋王朱刚等哥哥们都相继“病亡”。于是很快就有了朱元璋“归西”、皇孙朱允炆登基“削蕃”、有了“靖难之役”,有了朱棣“杀侄称位”“迁都北平”,实现了燕王“日照龙鳞万点金”的梦想。<br>当然,迁都西安,也就化为泡影;军事装备部--王马城,降为“藩王囿苑”;“王马十二景”自然“开禁乐民”,“泯然众矣”!<br><br>然而,太子朱标迁都西安的计划虽然没有实现,秦王在征战平凉归来“爆亡”,但“兴盛金城”里的朱氏遗脉却存续下来,城墙直到前几年才毁迹灭痕;关中八大景、王马十二景也被载入大明皇家“宗案”,甚至被清朝同州知府朱集义收录到其编撰的《秦陇盛致》一书,并被“勒石图景以记宏”。其碑正绘“关中八景”,背附“王马十二景”。只不过后来为了维护“燕王”的正统,将“王马十二景”抹去,重刻成“松鹤延年图”罢了。但秦王府(现陕西省人民政府)东北门口那条因纪念“兴盛堡改名王马城”、而取名“兴盛里”的巷道,至今却依然存在。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还有人给王马城的后裔送“年列银”呢!<br>近几年,随着全民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兴起,王马十二景,这一几近淹没尘埃的美景,又被挖掘出来,呈现在沙苑腹地,地点遗碑虽略有挪移,但其景观,却已开始“金沙鳞其檐角,王亭彩阁榭映。鸸鹋与其齐鸣,白池欢歌共漾。”<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