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人对“关中(长安)八景”,都耳熟能详。<br>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就有一块石碑,正面刻有“松鹤延年图”,背面刻有“关中八景及诗”,注明由清代朱集义于清康熙十九年所制。并被收录在其所编撰的《秦陇盛致》一书之中。它通过对“关中(长安)八景”的描述,形象地展示了关中(长安)“雄关锁固、江山秀美、运脉旺顺、人杰地灵”的帝都壮景。<br><br>其实《秦陇盛致》在收录这些景画和题诗的同时,收录的还有描述关中另一景致---沙苑的“王马十二景及诗”。 说到“王马十二景”,就得从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说起。<br>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国内一片太平升腾之势。此时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一心想的都是如何保大明王朝延续千秋万代之大事。在理顺国政的同时,他一方面分封诸子为藩王,奔赴要地开府就蕃,一方面请风水先生,如刘伯温等占卜星象,寻找龙脉吉地,建陵迁都。<br>迁都,凤阳、开封、西安三城首先被定为“廷议”之选。但很快,凤阳(朱元璋老家因“有发之势少久储之像”)、开封(因“走水木兴、宋赵灭火,少山土之旺根”)而被排除,西安就成为新都的唯一之选。加之朱元璋“慕汉王同起草莽,模高祖恢弘帝业”,故将迁都西安的重任,托付给除太子外,诸子中年龄最大、且“惠中秀外,果敢睿思”的二儿子--秦王朱樉办理。 五月初四,朱樉动身就籓西安,陛辞设宴,朱元璋委以“关西兵事,专行赏罚”赐其玺书说:“关中四塞之形、膏腴之地,秦岭龙胜之脉,社稷北方之屏,而关内百姓,自元朝失政以来,不胜疲惫。今日我平定天下,又有运粮纳税之劳,百姓仍未休养生息。你到藩地之后,如果宫殿已完工,就暂且将其他不重要的事务全部停止吧。” 并密嘱“备都甲马之务,审察奏朕,权宜行之”。<br>据史料记载,朱樉就蕃后,“每亲自巡边,大将皆听节制,御军整肃,所过秋毫无犯,未尝妄戮一人,故戎狄威畏明军”,朱元璋倚以为重。特别是“葺未央之基,城长安盛威”“勘关中之致隘,复左辅旧厩苑”,使朱元璋“聊为欣慰”。<br>收到父皇鼓励,朱樉在正常“督军署政理民”“壮威西安城”的同时,还重点组织人员实地查勘了关中的地理险胜、人文历史及民俗景致,首次提出并修缮了“关中(长安)八景”,为大明朝迁都西安做周密细致的准备。 同时,为解决军需和“皇贵”用马,朱欆在考察了关山汉军马场、左辅苑总监等周秦汉唐古代“马监”“御厩”后,请旨恢复、重建了汉隋唐等历代为皇家养马的“厩苑”。修建了“厩苑”的管理机构“王马城”---兴盛金城。在复建的过程中,朱樉本着物尽其用,军游结合的原则,以唐代长庆年间苑总监的规模、景致及历史人文故事为蓝本,在重点建设御马监的基础上,恢复了以“沙苑十二种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王马村十二个景观--“王马十二景”:<br>以纪念战国名将白起为核心宗教文化景观---碑庙森碑、以展示苑监山光水色为核心的堪舆文化景观--白池映岳,以昭示沙苑人文风俗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景观---凤鸣凰台、以突出沙苑地区建筑艺术为核心的艺术景观---白楼仙掌、以展示玄宗射鹤典故为核心的孝道文化景观-卿台望月、以反映苑监农耕种植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景观--碧海金针 、以表现苑监养殖经济为核心游牧文化景观--槐林游云,以沙苑地区戏曲历史为核心的戏曲文化景观--玉皇灯影,以苑监人文故事为核心的建筑文化景观===欣茂飞阁,以沙苑地区千年贸易为核心的贸易文化景观---龙湾汗血,以展现沙苑亘古盛名的药医技术为核心医学文化景观--的杏林醉卧、以关中锁钥---沙苑军事文化为核心的军事文化景观---兴盛金城。 其中“兴盛金城”和“龙湾汗血”蔚为壮观。<br>“龙湾汗血”选取苑监中白河流域一段“曲似龙蛇飞舞、明如皓月当空,雄现万物来朝,灿耀万鳞金辉”、名为龙湾的百亩沙滩,作为专门放养、调教宝马良驹的“囿苑”,周围种植产自西域等地的“珍禽稀物”,雇佣西域“专手”“调教侍弄”。一时间,龙湾的宝马成为明朝军队和皇亲国戚争相获得的“梦寐以求”。据《洪武厩实》记载,朱樉长安就蕃25年里,平均每年给朝廷“输良驹12600匹”,这还不算潼关卫、武定侯郭英之子--郭镇郭驸马“自解1000匹”,就连朱元璋后期的坐骑一直都从这“专供”。自然,这里所养的战马,也成为明初横扫残元势力的主力部队的标配。但绝对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功勋”“劳绩”同时也成为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