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万千·汉字文化大观展

东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升/拍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拍摄地址:颐和园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拍摄器材: 小米Mi 12S Ultra</p> <p class="ql-block">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中华出版促进会主办,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承办的“形意万千——汉字文化大观展”于2023年4月20日在颐和园博物馆开展,展期将持续至8月13日。</p> <p class="ql-block">  汉字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和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国家形象的“金名片”,它承载着文明与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汉字文化大观展将文物和汉字这两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融合在颐和园博物馆近 500 平米的展厅中,通过近 100 件精美文物,不仅详细讲述了汉字发展的历史脉络,更是通过精品文物的佐证,将字体流变、书风演变、书写工具革新、汉字传播发展等重要文化知识进行了阐述和展现。</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跟随展览,一起来感知汉字的蓬勃生命和卓越魅力,体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璀璨光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展览内容</p> <p class="ql-block">  汉字文化大观展共分为渊源流变、书臻妙境和载书传道三大部分, 汇集国内11家文博单位92件/组文物展品,系统讲述了汉字的来世今生,同时也重点突出了汉字在中华文明传承 发展中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p><p class="ql-block"> 从上古文明的遗脉,到殷商姬周的更替;从战国秦汉的激荡,到魏晋隋唐的璀璨……在古香古色的西配殿展厅中,一件件来自全国多家博物馆的精品文物,默默地讲述着汉字从刻划符号到甲骨文直至五体成熟的千年故事。</p> <p class="ql-block">  作为汉字艺术表现形式的书法,其发展历程也在此次展览中进行了突出呈现。在综合展厅中,汇集了大量唐、宋、元、明、清的精品碑拓和墨本,将自魏晋以降“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清尚朴”的书风流变娓娓道来,将中国人依托有形之迹寄托超然物外之境的精神旨趣表现地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东配殿展厅中,集中呈现了笔、墨、纸、砚等于汉字书写相关的书写工具的进化历史。这些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书写工具,不仅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和演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点文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丙父己”铜方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颐和园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直口附耳三足铜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丙”铜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颐和园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部分渊源流变</p> <p class="ql-block">  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上古文明的遗脉,在古朴陶片上闪耀;殷商姬周的更替,于甲骨金文中再现;战国秦汉的激荡,于石刻竹书中演绎;魏晋隋唐的璀璨,于纸墨与笔尖流转。雁过无声,唯有文字存续至今,散发岁月沉香。汉字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创造与传承的主旨要义,彰显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永世辉煌。</p> <p class="ql-block">仓颉造字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在神话中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传说他有四只眼睛,天生睿德,仰观天象、俯察鸟兽之迹从而创造了文字。</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刻符陶片(上图)</p><p class="ql-block">(夏)偃师商城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金文</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在青铜器上铸造铭文,至周代到达高峰。先秦时期称铜为“金”,因此古代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被后人称为“金文”。至商代晚期,汉字自上而下、从右向左的书写排列方式便已形成。</p> <p class="ql-block">钱币上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上巨大变革的时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此时币制混乱,货币种类繁多,主要有布币、刀币、圆钱、蚁鼻钱、铜贝、金版等。各地文字虽字形相差无几,却逐渐在书写风格上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铜权(秦) 首都博物馆藏(上图)</p><p class="ql-block"> 秦代度量衡,半球状,平底,实心,顶部有圆拱形桥钮。半球形一周自右向左刻有40字的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内容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的诏书完全一致。大意是二十六年(前221.),始皇兼并各诸侯国,统一全国,百姓安居乐业,立皇帝称号,下诏书令丞相隗状、王绾制定统一度量衡的法令,将混乱的度量衡统一起来。此权是秦代法定标准器,也是秦代统一度量衡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部分</p> <p class="ql-block">  魏晋“人的觉醒”带动了“文的自觉”。历经千余年的历史演变,文字终于在汉魏之际摆脱了书写的实用性,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不同时期的艺术理想形成了不同书家的风格流变,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清尚朴,然“书心画也”,书法依托有形之迹寄托超然物外之境的精神旨趣一直没有变。</p> <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p><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著,是中国最早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字源的工具书,其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在汉字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书系统收录小篆字头9353个,加上书中保存的一些籀文和六国古文,共计10516字。</p> <p class="ql-block">法书与法帖</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前的学书者都以历代著名书法墨迹为临摹、取法学习的对象,这些书迹被称为“法书”。然而,由于墨迹在古代不易保存和流传,因而将“法书”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用纸墨拓下来以供学习和欣赏,称为“法帖”。</p><p class="ql-block"> 宋淳化三年(922),酷爱书法的宋太宗(赵炅)将内府收藏的历代法书墨迹,命翰林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标明法帖,摹勒于枣木板上,共有十卷,四百二十余帖,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出,这就是后世享有盛誉、声名赫赫的《淳化秘阁法帖》(简称《淳化阁帖》)。当时只有亲王和大臣进登二府,乃赐一本,世间难得,得者以为殊誉,珍视无比。帖学的发端就建立在该帖的辗转翻刻传拓的基础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希堂法帖》初拓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魏龙门石窟魏灵藏造像题记拓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门石窟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颜真卿书罗婉顺墓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陕西省考古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旭书严仁墓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偃师商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农隶书憺道人梅花歌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弘历临王羲之缂丝草书轴(清)</p><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书臻妙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载书传道</p> <p class="ql-block">  自汉字诞生以来,与之相伴随的书写工具在历史长河中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流变,同时也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和演变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和北宋时期的活字印刷术先后被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发明,推动了书籍和知识传播,也对人类文化交流和文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笔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笔”字最早见于甲骨之上,作“聿”,上部为“又”,代表手,手握住一支笔,下端三支分叉握着笔毛。从目前考古学的成就来看,毛笔最早应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经过两汉时期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繁荣、唐宋时期的创新与改革、元明时期制笔工艺的传播和再度兴旺,作为“书具之主”的毛笔,在文字记载、文化传承和书法艺术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地粉彩云龙纹瓷管羊毫抓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墨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书契既造,墨砚乃陈。”墨的发明几乎与笔同期,早在新石器时代,墨色就广泛用于当时新兴手工业的制陶工艺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墨,从土、黑也。”也就说“墨”是一种近于土质的黑色物质。</p><p class="ql-block"> 从汉代最早的颗粒墨丸,到逐渐规制的长条形墨块;从三国时期“文人自制”的个体工艺,到明清时期制墨业的规模化发展;从松烟墨独霸天下,到松烟、油烟平分天下;从单一的书写用具,到价值连城一金难求的艺术收藏品,墨的发展与技艺传承不仅推进了汉字书写演进与汉字文化传播,也成为印刷术发明与应用的重要物质前提。</p> <p class="ql-block">字体与书体</p><p class="ql-block"> 传统文化中“字体”与“书体”往往相互交杂,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字体是文字发展史的概念,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范形构字。字体的演变历程错综交杂,文字学中将演变历程分为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前一阶段自商起一直到秦代,后一阶段从汉代起延续至现代。按照今天的分类方法,字体分为篆、隶、草、行、楷五种范式,其中篆、隶、楷被称为“正体”。</p><p class="ql-block"> 而书体则进入了书法的讨论范畴,广义上也以篆、隶、草、行、楷五体概括,却特指用于书法创作的字体,强调笔墨的艺术表现力。每一种字体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书体,例如篆书的“大篆”“小篆”,楷书的“大楷”“小楷”,草书的“章草”“今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曹尧千一笏金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象牙杆毛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颐和园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玉镶碧玉毛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颐和园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书写介质——纸</p><p class="ql-block"> 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石鼓、石片、简牍、帛卷,在人类书写发展史上都曾起到了“纸张”的作用。西汉初期,纤维造纸技术正式萌芽。东汉时期,蔡伦改良造纸术,纸张逐渐成为了主要书写载体。从此,自魏晋时期开始,桑枝茎皮、麦秆稻草、竹麻藤皮、野草水苔都成为了纸张制作的主要原料。伴随着造纸技艺从萌芽到成熟,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活字印刷术的革新</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发明了更为先进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了木活字、泥活字等材质,排版速度、印刷效率同步提升。明清时期,呈现出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并用的态势,但受技术所限,活字印刷印品质量逊于雕版印刷。</p> <p class="ql-block">法华经雕版(现代)</p><p class="ql-block">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展览馆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伴、形意万千,古老、现代而富有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伴随着时代更迭,汉字的字形与结构、书写载体与工具虽有嬗变,但根和魂却从未改变,其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文化特质和审美意趣始终一脉相承,并以特有的生命力联结古今、传承不辍,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根基。</p><p class="ql-block"> “形意万千——汉字文化大观展”讲述了汉字的前世与今生。当你落笔书写、阅读浏览时,请不要忘记每一个汉字都是鲜活的生命,它们一直承托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召唤着我们踔厉奋进,不断创造更加壮丽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