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我送志愿军到朝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记壶关县池后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复员军人靳记生</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靳忠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明时节雨纷纷,我回家乡去祭祖。闲暇之余,我冒着小雨走访了同村的老复员军人——靳记生。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靳记生,1931年6月1日出生于山西省壶关县龙泉镇池后村一个贫农家庭。他兄妹四个,从小饱受贫穷生活的磨练和日本侵略者烧、杀、掠、抢</span></p> <p class="ql-block">的白色恐吓。17岁那年,即1948年10月,在轰轰烈烈的解放浪潮中,他怀着“拥护共产党、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信念,踊跃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13军39师115五团二营四连,担任卫生员工作。</p><p class="ql-block"> <b>“</b><b style="font-size:20px;">二广战役”当模范</b></p><p class="ql-block"> “ 二广战役”(指广东战役和广西战役)。1949年10月2日,广东战疫打响,靳记生所在的115五团,负责攻打罗定县城。他回忆说,那场战斗,我团首先击溃了盘踞在素龙镇的国民党广东十二专属保警第一总队李傻芬残部,并活捉了罗定县保警总队长李冠伦,接着集中炮火攻打县城。在我团强大的炮火攻击下,敌人弃城逃窜,后被我军堵截被迫投城。那场战斗,我军大获全胜,解放了罗定县,俘虏敌人300多人,缴获大量的武器弹药。战斗中,他救治了许多伤员。 </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6日,广西战疫打响。靳记生所部为南路军,由粤西进至郁林(今玉林)、博白一线,阻止白崇禧集团经雷州半岛逃往海南岛。而后又向南宁、钦州方向推进,与西路军达成了钳形合围态势。靳记生回忆道,为了抢时间,部队急行军,四天一顿饭也没吃好,半夜席地而卧,身上穿的衣服是缴获俘虏的马裤。有时候一天要跑150里地,那次实在跑不动掉了队,副班长发现后就架上他跑,终于11月23日提前到达作战指定地域。12月1日凌晨,国民党3个军到达广西博白县附近,我兵团主力迅猛发起攻击。战斗持续打到下午3时,敌人除少部分逃跑外,大部分被歼灭。战斗中,115团牺牲1名指导员和1名老班长。靳记生讲,当时,那位老班长身上多处中弹,鲜血染红了衣服。他奋力包扎施救了好半天,终因失血过多,没能救下。他伤心悲痛,好几天心情不能平静。战斗结束后,部队在南宁县休整过春节。休整期间评功时,靳记生被评为“模范卫生员”。</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云南剿匪入了“团”</b></p><p class="ql-block"> “两广战役”结束后不久,靳记生便随部队踏上了进军云南的征程。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的匪徒十分猖獗,当时暴动、抢劫、杀人、纵火、投毒的案件时有发生。“匪祸所及,商旅裹足,市场萧条,居民夜不枕席,一夕数惊”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靳记生所在的13军担负的是滇南剿匪作战任务。他们采取远程奔袭、多路合围、穷追猛打的战术,进剿的是最反动、最猖獗、最顽固的腹心区股匪。靳记生回忆到,他所在的115团,先后在云南的建水、文山、马关、普洱、景东、澜沧、元阳等七个县剿过匪。在元阳县大坪乡剿匪时,四连牺牲了一个排长、三个战士。在剿匪的日子里,部队生活很艰难。在建水县剿匪时,部队缺粮,每天靠挖野菜,熬米汤充饥。云南剿匪胜利后,部队休整期间。靳记生向连部递交了“入党志愿书”。连部了解到他没入过团,就批准他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护送志愿军到朝鲜</b></p><p class="ql-block"> 就在靳记生所部云南剿匪的同时,全国已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靳记生入团那天,团部接到命令要成立医训队,护送新兵入朝作战。他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就到团部报名。他说:“我是卫生员,我要护送志愿军到朝鲜。”医训队成立后,靳记生和他的战友们经过一周时间的业务培训,就从南宁县出发了。靳记生回忆到,医训队先到达四川宜宾县,与在那里集结的入朝新兵会合,然后护送新兵上船开赴武汉。经过四天的航行,部队到达武汉后又迅速换乘火车直达黑龙江某地休整。靳记生回忆到,那里的百姓对部队很友好,休整期间,常有十多个小朋友找他玩。其中,一个小姑娘还和他结拜为朋友,因为当时没记下地名,后来就失去联系了。那年春节,部队在黑龙江阿城度过。春节过后,部队接到了抢修凤凰城(今凤城市)大堡机场的任务。据资料介绍,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的战机就是从大堡机场启程,飞往朝鲜中朝边境线的。该机场始建于1950年,距中朝边境42公里,是我志愿军空军重要的前线,基地空军第2师、第12师、第15师曾进驻,为抗美援朝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靳记生回忆到,机场修好后,已是1951年的秋天,部队接到开跋朝鲜的命令后,先是坐火车赶到安东,然后步行快速跨过了鸭绿江。进入朝鲜边境后,部队以每天80多里的速度行军。那天,他们翻山越岭摸黑才赶到朝鲜的新安州。次日佛晓,部队上路不久就遭到了敌机的拦截轰炸。敌军一过,靳记生就急忙检查连队伤亡情况,发现伤员就立即救治。当时,他一个人要负责两个连队的救护工作,非常忙,忙得连水壶的水都顾不上打开喝一口。那天由于敌机轮番轰炸,部队行军缓慢,伤亡严重,不得已,改成了夜晚行军。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部队终于到达目的地——志愿军在朝鲜的东线阵地。医训队移交新兵休整一周后,如期返回了祖国。</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复员转业当工人</b></p><p class="ql-block"> 医训队护送志愿军返回祖国后,在辽宁本溪,靳记生被编入“东北军区健康九团”。主要工作是接收、处置部队的老、弱、病、残人员。1954年12月,靳记生因患心脏病被部队批准复员回家。离开部队时,团部给他发放了200元医疗费。</p> <p class="ql-block"> 靳记生复员回村后,他发挥一技之长,主动为乡亲们看病,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申请入党,被村党支部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而后,为了生计,他隐瞒病情,先是在池后、五龙头、北塔底、南塔底等四个村组成的联社里干杂活(修路、帮灶),后经人介绍又先后到壶关韩村陶瓷厂、壶关清流瓷厂、壶关西关机械厂当医生。1962年受“六二压”政策影响,靳记生被工厂精简压缩而失业回家。期间,由于工作调动频繁,他的预备党员资格未能如期转正而长期搁浅。对此,他深表遗憾。</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为生产队放羊受重伤</b></p><p class="ql-block"> 在家乡,为了生计,靳记生又在生产队承担起了放羊的农活。他风里来,雨里去,精心放牧,使生产队的羊群从33只发展到120只,而且年年完成了队里下达的售羊任务。放羊的农活,不仅辛苦,而且也有风险。1973年5月1日,靳记生和他的伙伴靳同生在池后村河东沟的东岸沟边放牧时,靳记生发现沟边的酸枣树丛粗壮,便上前砍伐,拟作栅栏,加固防护羊圈使用。由于沟边土质疏松,他不慎滑入50多米深的沟底,被摔断脊椎骨和3根肋骨,昏死过去。直到下午6时多,他的伙伴靳同生圈羊时才发现靳记生失踪,掉入沟底。而后在其家属和乡亲们的帮助下送往县医院救治,才保住性命。在医院治疗10天后,他嫌治疗费昂贵便要求出院。在家里,他让老伴帮其在脊背捆绑上木板、躺硬床,实施保守治疗,休养三年后才彻底康复。期间,他花费了大笔治疗费,生产队由于经济困难也没给他医疗费和赔偿金。</p><p class="ql-block"> <b>“</b><b style="font-size:20px;">赤脚医生向阳花”</b></p><p class="ql-block"> “赤脚医生”兴起于我国七十年代左右。它是我国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生产队中不脱产的能治疗小伤小病,并做一些公共卫生工作的医务保健人员。其特点是:亦农亦医,随叫随到。“赤脚医生”一般需经乡村或基层政府部门批准和指派,并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担任。靳记生放羊摔伤康复后,恰好赶上乡村“赤脚医生”的兴起,池后大队考察后认为,靳记生在部队当过卫生员,根正苗红,人也憨厚老实,是最佳人选。经原“五龙山公社”审批后,靳记生就此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赤脚医生”生涯。从对其访谈中得知,他的“赤脚医生”工作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1.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个时期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的方针政策。坚持自学医疗卫生专业知识,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不断提高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术本领。从其收藏的一些医生书籍和宣传传单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2.牢记初心使命,救死扶伤。努力做好责任村乡亲们的日常医务工作。当年,公社卫生院分配他负责六个自然山村的医务工作。这六个村分别是:池后村、迎乐村、欢掌底村、西河南村、刘寨村(含东岸上村)、西岭沟村。这六个村山路崎岖,人口众多,当时的医务工作量很大。靳记生讲到,那个时期,公社任务多,村里病人多,医疗条件差,人命关天,深感责任重大,从不敢怠慢。经常是风里来,雨里去,雪里走,随叫随到。他又讲到,当年他不怕吃苦受累,怕的是缺医少药。当初,池后大队的决定是每年支持帮助他购买价值100元的药品(东、西两个生产小队各承担50元),后又扣除采购费20元改为80元。但实际下来,当年只兑现一次,后因生产队困难就没再执行下去。他作为负责六个村的赤脚医生,没有专门医务室,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医疗设备,只有简单的一个药箱,里面除装有“老三样”(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必须品外,没有什么贵重药品。就连针灸使用的针,还是他当兵时用节省的津贴费购买上银元找银匠师打的呢。几十年来,他给乡亲们看病治伤所用的药物,只加收5%的差价费。就这也是自愿购买,从未强求任何病人用他的备用药品。所积累的药品差价费,主要用在了备用药品的购买上,从未舍得乱花过。几十年来,他给乡亲们看病也从未收取过出诊费和红包。只是偶尔遇上饭点,乡亲们礼让,盛情难却之下,吃碗便饭而已。几十年来,不管哪个自然村,不论贫富贵贱,不论老弱病残,不论大人小孩,不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他都是随叫随到。自己治得了的病,就抓紧时间尽 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病,就及时建议去医院治,必要时还亲自陪同家属,护送病人到医院。他的医德医术,深受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当年,池后村民间传唱的电影《红雨》插曲《赤脚医生向阳花》,就是献给赤脚医生靳记生的最美赞歌。</p><p class="ql-block"> 3.积极开展防疫接种工作。农村医疗最怕疫情发生,靳记生上任不久,农村曾一度传播“麻疹”和“百白破”病毒,当时,不论大人小孩,患病死亡现象时有发生,池后村就有一个小女孩患“麻疹”死亡。面对疫情,靳记生心急如焚,一方面,他认真救治患者;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公社卫生院,深入各村,对适龄儿童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打针接种(疫苗),喂服糖药。疫苗、糖药不够时,他就到处求援,曾到长治四中求助校医王和保(池后籍)。王和保心系父老乡亲,曾帮助池后村的老百姓解决了预防“百白破”和“麻疹”疫苗的短缺问题。在工作中,靳记生坚持“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全程足量,一个不漏”的方针,疫情很快被控制住。 </p><p class="ql-block"> 4.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党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已70多年)的群众性运动,是党和政府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疫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扎根在广大农村的赤脚医生们,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靳记生在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同时,还积极配合乡、村政府部门,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他为乡村百姓普及爱国卫生知识,推行“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环境),除“四害”,灭“疟疾”、防“非典”等工作做出了贡献,发挥了作用。那个时期,他是走村宣传、挨户检查。只要和医疗卫生相关的人和事,都要过问。他每天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池后村50年来没有“疟疾”、“麻疹”、“非典”等传染病的发生,与靳记生当年那严谨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辛勤的工作实践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b>荣获建国70周年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 靳记生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健在的老战士。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他为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力量,他为乡村百姓的生命健康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2019年国庆70周年前夕,壶关县政府有关领导前往池后村走访慰问了靳记生同志,为他佩戴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并向他致于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今年已92岁高龄的靳记生,耳不聋,眼不花,神志清,腿脚灵。忆起当年的往事,他兴致勃勃、情绪高涨,谈起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心</p> <p class="ql-block">满意足,充满希望。现如今,他儿孙满堂,妻贤子孝,生活无忧,月月有国家发的复员军人补助金,节节有儿孙们的孝敬礼。常年居住在宽敞幽静的农家小院,打打扑克,看看电视,悠闲乐哉,颐养天年。这是他积下的德,也是他修来的福。我衷心祝愿他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5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本文分别在《壶邑红叶》2023年第一期、《长治方志》2024年第二期刋登发表。</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