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如何打造趣味、生动、高质量探究性课程?幼儿园探究性课程实践路径与评价</strong></h3></br><h3>高质量的幼儿园探究性课程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积极情绪为动力、以实践操作为依托、以同伴合作为支撑、以评价反思为主轴,符合深度学习的逻辑架构。在幼儿园探究性课程中,教师坚持“追随儿童,追随自然”课程理念,以教师持续支持、真实情境沉浸、持续激发儿童进阶式主动探究,形成了“多维支持,多线推进,多元评价的深度学习推进路径。4月15日晚,学前智库再次邀请到山东女子学院傅晨教授做了《幼儿园探究性课程实践路径与评价》的主题分享。傅晨教授在立足一线教育实践,结合山东省实验幼儿园、山东农业大学幼儿园、宁阳县石集幼儿园的实践案例,对幼儿园探究性课程架构、实践策略以及课程评价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剖析,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相关内容:</h3></br><h3><strong>01</strong></h3></br><h3><strong>幼儿园探究性课程体系架构</strong></h3></br><h3><strong>实现师幼探究精神“双培育”,实现以深度学习为特征的高质量创新性课程模式</strong></h3></br><h3>儿童的自主探究是主动经历世界,主动地观察和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获得主动性、创造性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强调儿童探究的自主性,并非意味着否定教师指导的必要性。恰恰与此相反,儿童探究自主性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指导的适宜性。因此,必须坚持与强化教师通过观察思考以语言、动作、表情、环境、材料等多种师幼互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儿童自主探究进行适宜指导,支持儿童有意义的学习。</h3></br><h3><strong>师幼互动的过程与逻辑</strong></h3></br><h3>师幼互动贯穿于幼儿园探究性项目课程的始终,是促进幼儿的探究走向深度学习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外显的教育于段、教育行为相结合的表现。随着幼儿园探究性项目课程的不断推进,师幼互动的质量是影响和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所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与逻辑如下:</h3></br> <h3><strong>师幼互动双培育</strong></h3></br> <h3><strong>1+6进阶式课程研磨机制</strong></h3></br><h3>“1+6”进阶式课程研磨机制,即学院专家每2月一次对幼儿园6方面“本土化课程资源体系建设、菜单式教师培训、园所一日活动流程、课程案例剖析指导、儿童活动素养现场评估、园本教研验证研究”系统全面指导,前后经过4轮全面实践、调整和研磨,切实提升和助力了园所提升课程建设质量。</h3></br> <h3><strong>02</strong></h3></br><h3><strong>幼儿园探究性课程实施策略</strong></h3></br><h3><strong>实践流程梳理</strong></h3></br> <h3><strong> ※ 幼儿园探究性课程的开始阶段 </strong></h3></br><h3><strong>1.探究主题的确定</strong></h3></br><h3>探究主题一方面来自幼儿的兴趣需要,另一方面来自教师的预设。</h3></br> <h3><strong>2.建立共同经验</strong></h3></br><h3>建立幼儿的共同背景经验,丰富幼儿讨论与互动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幼儿进行有关主题的对话。</h3></br> <h3><strong>3.活动开展可行性分析</strong></h3></br><h3>教师结合《指南》《纲要》的指导要求和活动本身的价值,从幼儿发展、五大领域、活动开展情况、可用资源等方面,对探究活动进行可行性分析。</h3></br> <h3><strong>4.绘制探究网络图<br></br></strong></h3></br><h3>教师预设的网络图帮助教师思考课程可能发展的方向,它必须包括一个中心主题,并分出相关的、多元的子题。</h3></br> <h3><strong>预设脉络图</strong></h3></br><h3><strong>5.挖掘幼儿想探究的问题</strong></h3></br><h3>教师可以借助提问或分享绘画作品的方式帮助幼儿提出问题。</h3></br> <h3><strong>可能产生的问题</strong></h3></br><h3><strong> ※ 幼儿园探究性课程的发展阶段 </strong></h3></br><h3><strong>1.实地参访</strong></h3></br><h3>当儿童在第一阶段对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后,接下去就可以讨论到哪里去参观,以及可以邀请谁来访。</h3></br> <h3><strong>2.持续探究</strong></h3></br><h3><strong>——关注幼儿探究活动中的“问题线”</strong></h3></br><h3>问题线是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线。所谓的深度学习并不是以单纯的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学习,而是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h3></br><h3>探究性课程中,问题解决是幼儿在一个真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为了完成目标,经过一系列尝试,不断缩小问题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h3></br><h3>凯兹对项目活动的阐释,将项目活动定义为:幼儿从兴趣需要和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出发,以个人或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对某一值得充分了解的主题进行深度探究。</h3></br><h3>——《培养小小探索家》</h3></br><h3><strong> 问题解决能力 </strong></h3></br><h3>学者黄茂在、陈文典对问题解决能力的界定,认为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当面对问题时幼儿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解决,能联系已有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问题,并达到有效的解决效果。</h3></br> <h3><strong>——关注幼儿探究活动中的“交往线”</strong></h3></br><h3>交往线是探究活动质量提升与幼儿获得发展的生命线。在探究性课程理念中提到的“循性儿童,追随儿童”的合作思想观中,可以了解到探究活动中非常注重师幼交往、同伴互动。</h3></br> <h3><strong>——关注幼儿探究活动中的“经验展示线”</strong></h3></br><h3>经验展示线是教师与幼儿总结反思、经验升华的标准线。当探究活动结束后,幼儿需要汇报这一小活动的探索过程时,就成为儿童展示经验发生和发展过程。</h3></br> <h3><strong>3.教师的支持</strong></h3></br><h3>(1)环境材料支持</h3></br><h3>教师根据儿童兴趣和需要,允许、支持和敏锐的发现和引导儿童根据探究需要转换环境,并寻求和提供资源材料助力儿童进一步探索。</h3></br><h3>(2)同伴协同支持</h3></br><h3>探究活动常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同伴合作是探究活动得以产生及延展的重要因素。在探究活动中实践同伴协同合作,可以提供给幼儿将情感投入与学习经验的机会。</h3></br> <h3><strong> ※ 幼儿园探究性课程的结束阶段 </strong></h3></br><h3><strong>1.对其他班级的报告</strong></h3></br><h3>幼儿园可以举行展示活动,即专门安排一些机会,让一些班级向其他孩子和教师介绍自己的工作。</h3></br> <h3><strong>2.巩固活动</strong></h3></br><h3>巩固的过程,包括把在熟悉的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广泛运用到其他认知环境中。</h3></br><h3><strong>3.接待日</strong></h3></br><h3>结题活动的另一种形式,是一个班级可以设立向父母、行政管理人员或其他来访者汇报项目工作的接待日。</h3></br><h3><strong>03</strong></h3></br><h3><strong>幼儿园探究性课程评价</strong></h3></br><h3><strong>1.幼儿园探究性课程评价概述</strong></h3></br><h3>幼儿园探究性课程评价是一种及时性的、真实性的、领悟性的评价[1],它以幼儿园探究性课程为评价对象幼儿园探究性课程评价的理念及方法,针对幼儿园探究性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探究性课程的价值性、适宜性等做出判断的过程。</h3></br><h3><strong> 幼儿园探究性课程评价的理念及方法 </strong></h3></br><h3>我们形成教师、幼儿、同伴及园外专家等教育者共同组成的评价团队,本着“真实观察、客观解读、适切调整”的评价理念,将评价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持续观察、记录,动态评估。</h3></br><h3><strong> 幼儿园探究性课程评价的取向 </strong></h3></br><h3>评价对象和范围的转向:从评价课程转向评价人的发展</h3></br><h3>评价方式的转向:从外部评价转向内部评价</h3></br><h3>评价目标的转向:从诊断与甄别转向共同发展与进步</h3></br><h3><strong>2.幼儿园探究性课程评价的内容</strong></h3></br><h3><strong>实施效果评价表</strong></h3></br> <h3><strong>3.幼儿园探究性课程评价的策略</strong></h3></br><h3><strong>(1)关注过程性——实施 “三多”评价体系</strong></h3></br><h3>多维支持:材料、教师、同伴</h3></br><h3>多线推进:问题、交往、经验</h3></br><h3>多元评价:多主体、多场域</h3></br><h3><strong>(2)增进效益性——促进 “师幼共成长”</strong></h3></br><h3>指向儿童成长进行评价——教师可以结合以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式,精进对幼儿成长的评价内容。教师可以结合以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式,精进对幼儿成长的评价内容。</h3></br><h3>指向教师成长的评价——教师的教育心得;教师的成长档案;教师的课程反思。</h3></br><h3><strong>(3)顺应自然性—— “自然而然”的评价方式</strong></h3></br><h3>“自然而然”的评价方式体现动态评价——“评价指标”设定为1、3、5三个级别,目的之一就是引领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不以一次评价为最终结果,而是更多地关注发展与变化。</h3></br><h3>“自然而然”的评价方式注重真实的评价结果——注重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自然观察、注意有效评价同教学的整合、重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与形态多样化。</h3></br><h3>“自然而然”的评价方式意味着需要依据评价结果调整下一阶段的探究性项目课程——幼儿园探究性项目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进一步丰富、调整课程,使幼儿获得多方面、个性化的有益经验。</h3></br><h3> <strong>多元评价 </strong></h3></br><h3>儿童是否对他们自己的工作和活动负责?</h3></br><h3>儿童是否投入或者全神贯注于他们的工作?</h3></br><h3>儿童是否变成有策略的学习者?</h3></br><h3>儿童是否变得较有合作性?</h3></br><h3>项目活动中的工作是否具有挑战性和整合性?</h3></br><h3>儿童在项目活动中的作品是否被用来评估他们的学习?</h3></br><h3>教师是否促进和引导儿童的工作?</h3></br><h3><strong>●探究性课程成果介绍</strong></h3></br> <h3><strong>傅晨 </strong></h3></br><h3>山东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授</h3></br><h3>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h3></br><h3>济南市领军人才</h3></br><h3>山东济南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主持人,全国幼儿园职业园长和专业幼师培养计划专家团成员,省培专家,中国蒙台梭利教育培训指导专家,高级育婴师培训指导专家,山东省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民进山东省委家庭教育促进委员会副主任。</h3></br><h3><br></br>研究领域:幼儿园课程建设、蒙台梭利教育、男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zPsjXWcMvCnpxNTkDJOV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