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之三) <p class="ql-block">5月3日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天公不作美开始了阵阵中雨,三人行按照事先约定上午探访码头镇的韩信故里,漂母祠和枚乘书院,午餐品尝了闻名淮安的美食——码头牛羊肉,午后我们沿着洪泽湖大堤从码头镇向高家堰进发,风雨渐渐地大了起来,湖面上的浪花变成了波浪有节奏的拍打着湖堤,演奏着一首风、雨、浪的交响乐……豆大雨点击打车顶棚咚咚声似兵仙神帅出征时的战鼓声声,挡风玻璃前密密麻麻的雨柱就像十面埋伏撒下的重重迷雾,三人行凭着气吞山河的气概、背水一战的勇气和战无不胜的决心在风雨中驾驶勇敢前行……(注: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多达34个,下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三人行顶风冒雨行驶在洪泽湖大堤</p> <p class="ql-block">眼前铁牛景观告诉我们高家堰到了。</p> <p class="ql-block">停车下马,驻足堰上,镇水铁牛昂首俯卧在高家堰坝上。</p><p class="ql-block">铁牛系生铁铸成,大小如真牛,均作昂首屈膝状,似哞哞欲叫,憨态可掬,横卧在厚约10厘米的联体铁座上,铸工精细,造型生动。</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年,即公元1701年,康熙皇帝下旨命人设计建造“九牛二虎一只鸡”来镇淮水。牛用生铁铸造,鸡、虎用石雕,将它们分别放置在洪泽湖大堤、废黄河和里运河的堤岸上。所铸的牛为水牛,石雕的鸡是公鸡,石雕的虎并非老虎,而是壁虎。</p> <p class="ql-block">“九牛二虎一只鸡"虽然不能阻止水灾的发生,却能作为水位测定的标识,为人们起到预警的作用。根据史料记载,铁牛所放的位置都是最可能决堤的地方,人们通过观察水位上涨到铁牛的不同部位,就可以判断水患发生的程度。当年放置在洪泽湖大堤上的铁牛如今仅存五头了,高堰铁牛是目前仅存于洪泽湖大堤原址未作移动的一头。</p><p class="ql-block">负责实施这项工程的是时任河道总督的张鹏翮,张鹏翮着工匠于公于1701年端阳节午时在高良涧开始铸造铁牛。原计划铸造9头铁牛,后来因为材料有余,便多铸了7头,共16头。铸成后的铁牛被分别放置在洪泽区的夏家桥、茆家圩、高良涧、龙门坝,以及涟水县茆良口、淮阴区高堰坝、响水县马家港(原废黄河入海口处,又叫大通口)、清江浦、清水塘、中河(康熙25年靳辅经宿迁、桃源到清河仲家庄开的新河)、谈家庄、戚子堡、清口、郭家嘴、高邮市马棚湾的清水潭、江都市邵伯更楼等险要工段。</p> <p class="ql-block">清朝嘉庆12年~嘉庆14年间绘制的淮河下游即洪泽湖、里下河流域的水网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九牛二虎一只鸡”另一个传说:据传,早期的洪泽湖是一个平静的湖泊,有一年,洪泽湖来了一条妖龙,从此洪泽湖及湖边的大青山就失去了平静。</p><p class="ql-block">这条妖龙上天为云,忽又入水为雾,将湖水掀起,打翻大船,拉断鱼网,时不时的还到大青山作恶,闹得湖上渔民和湖边百姓人心惶惶,叫苦不迭,日夜不得安宁。</p><p class="ql-block">在丹山修行的老子见妖龙作恶多端,就好言相劝,但妖龙不听劝阻,更不思悔改。于是老子向玉帝上奏,玉帝派来了两只老虎和10头水牛,与妖龙打斗,直斗了七七四十九天,妖龙败下阵来,狼狈地逃入了破釜涧水底的龙宫。后来玉帝又派来了一只大公鸡,守候在破釜涧边,站在最高处,一见妖龙出现就打鸣,唤醒老虎和牛,不让妖龙再兴风作浪。</p><p class="ql-block">后来老子炼丹得道,骑一头青牛升天而去。在洪泽湖边就留下了九头牛、两只虎和一只鸡,继续保护着洪泽湖一带的子民。</p> <p class="ql-block">洪泽湖大堤延绵不断数十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和科学部署下,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感召下,淮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高堰大桥的建成通车,给洪泽湖两岸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方便,改变了原来通过摆渡过湖的交通方式。</p> <p class="ql-block">渡口改造成景点供游客怀旧游览。</p> <p class="ql-block">停泊在岸边的渡船静静的述说曾经方便人们摆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车驶过高堰大桥,三人行一路谈着码头的名人轶事同时,都无比感慨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勇敢,数千年前赴后继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谱写了人类发展伟大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