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短世谁无死,深山独有归”(宋代戴表元)</p><p class="ql-block"> 其实,俺并不习惯于穿戴西式正装,潇洒行走于高端场所。俺喜欢穿着麻布衣裤,行走于咱平民百姓的莱场、店家、弄堂与村落,与随性的民众交往。<span style="font-size: 18px;">粗言糙语也罢,南腔北调也行。</span>俺期待退休日的到来,憧憬于那深山老林的炊烟与钟声,并去寻找那种碗茗炉烟与好书良友的状态。倘若这已太迟,那就盘个靠山的古木参天的院子或小屋落脚,过着烟火深处,再见如故的平民生活。俺智识浮浅,因而不太心仪于,来自于闪族文化的西方三大宗教(一神教)中,那种强调上帝与造物之间的距离,那种强调从罪恶与谴责中才能得救的心灵路径,而更醉心于在自然中灵魂的转生、明性见心及涅槃的心灵观。这些心灵观,与来自于印欧文化的两大东方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即多神教(不排斥其它宗教)的理念相符。<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称,希腊哲学亦然。其中,柏拉图也相信灵魂可以转世。此外,</span>曾影响过禅宗的庄子所属的道教也是一个东方的多神教,此教以老子为教主,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强调人生的美好,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俺自己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道可道,非常道”(<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是不可被世人探究清楚或非人类可言说,否则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啰。这个似乎</span>不像三大西方宗教那样,须独尊其所属神明。</p><p class="ql-block"> 微凉的山风伴着虫鸣鸟叫迎面袭来,夹杂着泥土与植物的味道,”深山自春色,芳草不凋绿”(宋代邓肃)。当俺想象着晨曦入室,满屋流光,雾退钟鸣,满屋暖阳之时,就会扪心自问:断舍离吧,过简约生活吧!在东方,清净无为,退隐山林可成为一种宗教理想。而深山老林,似乎也是俺本人在自然中疗愈身心,采信佛、道,让灵魂可以得到真正的平静与升华的圣地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本自深山卧白云,偶然来此寄闲身”(唐代释净昙)</p><p class="ql-block"> 在深山老林,卧云寄身的世外高人,多数是信仰道教与佛教的隐士,而少有主张积极入世的儒教者。我猜想这些高人都是“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宋代慈受怀深)式的闲云野鹤。出于求知之欲,俺搜寻了历代隐居深山老林的高人包括武当山与少林寺的掌门人的名谓及来历:</p><p class="ql-block">1.深山老林隐居高人</p><p class="ql-block"> 老子: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生命上主张自然,讲究致虚极,守静笃、不与人争的修持。据说最后在终南山隐居,享年160多或200岁。经典著作《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庄子:老子思想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庄子是心隐。庄子从“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庄子·秋水》)中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p><p class="ql-block"> 巢父:传说中的高士,不营世利。年老,筑巢而居,人称巢父。尧让位给许由,许由告知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隐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击其膺而下之。”(《高士传》,卷上《巢父》)。巢父隐居聊城,放牧为生。</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东晋至南朝宋时期士大夫与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园记》、《归去来兮辞》</p><p class="ql-block">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主亚微内定的继承人,但由于有悖于传统嫡长子继承的宗法伦理,叔齐不忍心与长兄争夺君位,伯夷也不愿违背父意。后伯夷和叔齐双双出走,离开了孤竹国,禅让予仲冯。</p><p class="ql-block"> 鬼谷子:魏晋时人视为隐士、道士,隐于鬼谷。后世对鬼谷子增添更多传说,视他为神仙,懂得兵法、仙术、数术、多门技艺,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弟子有战国军事家、名将庞涓,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著名纵横家苏秦、张仪。。</p><p class="ql-block"> 颜回:春秋鲁国人,孙子七十二门徒之首。家境贫穷,但能安贫乐道;为人聪敏、好学,闻一知十;品行优越,孔子称赞其贤德,是孔子心法传承的直系弟子,但年仅四十岁就去世了,后世尊称为「复圣」</p><p class="ql-block"> “商山四皓”:指秦末隐士的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人。因避秦代乱世而隐居商山,采芝充饥,四人年皆八十多岁,须眉皓白,世称为商山四皓、南山四皓。</p><p class="ql-block"> 严光:东汉隐,光武帝刘秀同学</p><p class="ql-block"> 竹林七贤:魏未晋初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p><p class="ql-block"> 陶弘景:南朝道士、医学家、文学家与书法家,博学多才,善于描写自然风景,精通医药与天文知识,兼修佛、道二教,特別尊崇東晋时出世的上清经,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竹溪六逸”:李白、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是唐朝隐居徂来山,日以沉饮酣歌为事,称为“竹溪六逸”。</p><p class="ql-block"> 孟浩然: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属于山水田园派。孟浩然年轻时曾游历四方,故后人称他孟鹿门、鹿门处士,与王维并称为王孟。孟是为隐居而隐居,去实现浪漫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寒山:唐代诗人,在浙江天台山的寒山岩石洞住了七十年。与天台国清寺的和尚情同手足。</p><p class="ql-block"> 林逋:又称林和靖。世称隐逸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武当派历代掌门人</p><p class="ql-block"> 道家主旨是自然无为,轻物重身。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见《老子》第25章)。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辟了中国讨论形而上学的传统。大多数的宗教教义,尤其是西方三大宗教都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但,道教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命在我不在天”(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并</span>以人生在世是美好为目标之一,而追求长生不老,他们传给后代许多养生方法:1.内丹术:道教气功的一种。内丹术指以「人身是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为理论,进行性命的修炼,以人身为鼎炉,修炼「精、气、神」等而达成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延长寿命、乃至成仙、长生不老之目的;2.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长寿仙丹:</span>丹药其实是由石钟乳、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紫石英等五种矿物质炼制而成。丹砂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也有记载。但实际上,东晋人炼成的“不老仙丹”有很大的毒性。3.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功德成仙:万物</span>尊道,尊道而行唯有德,所以要贵德才可尊道。</p><p class="ql-block"> 历代掌门:张三丰(创派人)、俞莲舟、谷虚子、太禅真人、赤阳道长、武当蓝襟、天一真人、冲虚道长、愚茶道长、离情道长、妙一真人、飞道人、马真...</p><p class="ql-block">二代弟子: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亭,莫声谷。</p><p class="ql-block">三代弟子:谷虚,清虚,张无忌(挂名弟子),宋青书(因触犯门规,行事邪恶而被张三丰赐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少林寺历代掌门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藏传佛教上师索甲仁波切 在《西藏生死书》第15页讲到:佛教的”内心科学”立基于对实相有透彻而完整的认识。对自我和环境有经过印证的深度了解;换句话说,就是立基于佛陀的完全证悟”。</span>禅宗为大乘佛教流传于东亚的一支佛教宗派,由南天竺禅师菩提达摩(少林寺第一代掌门)传至中国。中国禅宗以自家为「宗门」,其余之宗称「教门」。据《楞伽经》所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自称为「宗门」。唐代神秀诗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鏡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属“渐悟”,为佛教北禅宗奠了基础。唐代慧能的诗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属“顿悟”,与道家思想相符。以后,慧能成为禅宗六祖,超越了神秀的北禅宗。摩诃迦叶的思想与慧能一致,成为西方禅宗之祖。佛教禅宗也认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禅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深山老林修行的佛门弟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都在追求这种见心明性,</span>努力消除贪、嗔、痴、慢、疑“五毒心”,以求明心见性,超越轮回。在这里,所谓贪指的是: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所谓嗔包括内心升起不快乐、不喜欢的境界;所谓痴是指:不明事理,是非不分,不明世间的因果道理,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所谓慢是指:傲慢,炫耀、卖弄,包括本身的修为与才华、权势、地位与财产,甚至豪门之史。所谓疑,指的是迷信自己。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与戒禁取见。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p><p class="ql-block">这些高人有:</p><p class="ql-block">菩提达摩,(?~536)天竺(印度)人。</p><p class="ql-block">僧稠,(480~560) 昌黎人,俗姓孙。</p><p class="ql-block">慧光,(487~536)长卢人,俗姓杨</p><p class="ql-block">洪遵,(530~608) 相州人,俗姓时</p><p class="ql-block">慧安,(?~709)荆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说姓卫)。</p><p class="ql-block">同光,(700~770) 山西人。</p><p class="ql-block">法玩,(715~790) 山西人,俗姓张。</p><p class="ql-block">报恩,(1058~1111)黎阳人,俗姓刘。</p><p class="ql-block">教亨,(1150~1219)号虚明,济州任城人,俗姓王。</p><p class="ql-block">福裕,(1260~1274)号雪庭,山西文水人,俗姓张。</p><p class="ql-block">文才,(1273~1352) 号淳拙,临汾人,俗姓姚。</p><p class="ql-block">了改,(1335~1421)号凝然,嵩阳金店人,俗姓任。</p><p class="ql-block">文载,(1454~1523)号月舟,北畿通州人,俗姓王。</p><p class="ql-block">悟须,(?~1563) 号匾囤,一号无空,禹州人,俗姓陈。</p><p class="ql-block">正道,(1547~1609) 字无言,洪都新建人,俗姓胡。</p><p class="ql-block">29代 行正,(1914~1987) 字愿安,登封城关刘庄人,俗姓李。</p><p class="ql-block">永信(1965~)少林寺现任方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良觌违夙愿,含凄向寥廓”(唐代杜甫)</p><p class="ql-block"> 1.天道无情 ?</p><p class="ql-block">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唐代李贺与宋代石延年,又名石曼卿)。如天不会老,天就有情,如月不会弯,月就有恨。事实是:天无情,月也无恨。一切苦难、战争仍会如历史上那样,不断发生。天道真的无情吗?</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连写《史记》的司马迁也曾怀疑天道无情。司马迁为了替李陵说公道话,反而受了重刑,痛苦一生。他在《伯夷叔齐列传》上说,所谓天道是真的吗?</span>《中论·夭寿》(汉代徐干)载:“或问:孔子称‘仁者寿’,而颜渊早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比干、子胥身陷大祸。岂圣人之言不信,而欺后人耶?”。</p><p class="ql-block"> 历代尘世均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恶人常长寿,善者常短寿。虽然,</span>果熟则必落,对世人而言,皆为天之无情,但是对天道而言,皆为前世福报因果,天之本身规律。恶者今世有福报,不等可下世不会下地狱。传说中称:六道之中地狱的寿命最长;善者前世福浅,不等于下世不会福泽绵长。三尺之上,有神明注视,善恶自会储存,福祸也会转世。 </p><p class="ql-block"> 《西藏生死书》第13页中说道:〞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当俺相信有来世时,生命观就改变了,个人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道德或是慈悲观就开始建立了,不再愿进入现代的轮回消费。《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中说:”福祸无门,惟人自招”。<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故,</span>唯有世代、今世也持善,修心养性、接近天道,才能积聚福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深山老林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俺以为,自然界是最接近天道的。人也宜以多接近自然为吉。而山海树木等皆属自然界。年青之时,我们在德国自费留学近十年,研习法律之余的假期,常常喜欢选择游历大海,为大海的蔚蓝与深邃而感动。其实,也反映了俺要追求功名的心志,一种向外探求的心念。但是,对深山老林却也情愫未减。从宁波的四明山、杭州的宝椒山、至德国基尔市郊森林与弗莱堡黑森林的徒步游,对深山老林日益喜欢。向内探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将心带回家的心念常常蠢蠢欲动。明代洪应明的《仙佛奇踪》书序中也说他“幼慕纷华,晚栖禅寂”。《笑傲江湖》主题曲的词中也道:</span>”清风笑,竟若寂寥,豪情还剩一襟晚照〞(当代黄霑),也是一种回归内心的一种呐喊。有一年,在故国的莫干山农家寄居两天,甚是难忘。那儿,真是满目清山无一事。那种”鸡犬声相应,深山有几家〞(唐代皇甫冉)的心境甚为奇妙而快乐。那时,俺也坐着傻想:俺何时也能见到”独坐焚香诵经处,深山古寺雪纷纷“(唐代皇甫冉)的情景。当时,就进屋翻开诗集,随口念道:”深山岩中,谁道无佛法”(唐代释如净),又查到明朝憨山大师的《醒世歌》中说的几句话:”...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顿时,唏嘘不已。俺也是从那时起,才觉悟到,向内心回归之时,任何故国的一处深山老林,不仅是身心放松的氧吧,却也是俺本人身心疗愈的胜地与灵魂可以安放与解脱的地方。</p><p class="ql-block">3.身不由己</p><p class="ql-block"> 菜根潭(明代洪应明)中说:“多藏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高步疾颠,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而”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两汉佚名的《紫芝歌》)。可是,遗憾的是:在这个无可避免的竞争社会里,日日执著越大,日后反噬就越大。天天知足难啊,不随便起心动念更难啊😂。相反,又有多少人有机缘与条件,像深山老林的高人那样,在修心养性,探求类似见心明性的境界呢?又有谁能像历史名人范蠡那样远见卓识、急流勇退呢?怪不得,与李商隐齐名的晚唐诗人温<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庭筠要感叹〞</span>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但是,杜甫却不以为然,他说:”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毕竞,不可能人人都能隐身深山老林,而置世俗善业于不顾。庄子的隐居观是〞心隐〞,也即: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心能自由自在,就是隐居的大境界。陶公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晋-南朝宋初陶渊明),深得庄子思想三昧,在隐心上巳不在范蠡之下了。在此,记起俺曾外祖父杨容林(天一阁文物捐赠者)的墓志铭上说“穷通随大化,占毕尽余生“。穷通意为困厄与显达,见《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随大化意为万物之变与共性。这〞穷通随大化”,和光同尘,<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也来自于庄子的另一类大智慧吗?该大隐于市,还是小隐于野呢?</span></p><p class="ql-block">4.太晚的自由选择?</p><p class="ql-block"> 回到现实,总体而言,居住海边,有风暴及潮气霉菌侵入之困,虽许多人羡慕不已,其实苦楚自知。而住在城市,对于资财不十分丰厚的大多数百姓而言,在用半辈子积蓄买下的水泥钢筋房中,其生活与就医远比住在深山老林里方便、丰富,但是却无法替代那深山老林对身心疗愈的神力。多年前,去拜见过七塔报恩禅寺的主持,无知地以为此寺至少在市效的森林之中。但是,其却在宁波市街旁。也曾去拜见过四大佛山之一的普陀山普济寺主持,并在寺院住宿。那儿,虽然令我神往,但是,此寺依山傍水,不在深山老林之中,但两位主持临别时,都一致送俺二个字:”放下。倘能放下,那大隐于市,处处可修行。中外有名山,处处可修性。苏轼也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但若还放不下,那就以心愿为准:无论是否是故乡的确认或是否在深山老林修行的认可,均须心甘情愿。对俺而言,那深山老林的自然疗愈力,及缺少那起心动念的诸多牵动的因素,是心甘情愿的助缘。在深山老林,能让俺年老时,不用再去做儒家积极入世的事业,而是进入佛家〞放下”与道家”想开”之门。</p><p class="ql-block"> 儒家在《论语.季氏》中也讲到:”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名利竭,是非绝”(元<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代马致远</span>),而今人多有《看钱儿奴硬将心似铁,空幸负锦堂风月》(元代马致远)。是以,俺也多次告诫自己:每个人的修为、人生的节秦以致于幸福观都完全不一样,要坦诚地直面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区域及见识仍是有重大局限,学习中庸(允执其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与君子时中)。关注自身一生已定的幸福的重心,不能因他人的影响(如赞美、奖励、拥戴、高升或诽谤、惩罚、排斥、构陷等)与他物(虚名、财富、权势、美食、美色等),而流连忘返或纠结缠斗,却仍不觉不醒。不应该长久地、不觉不醒地活在不合适的影响与轨道之中,因为这些与你既定的人生幸福重心可能关联不大,与你痛苦无助时的外援关联也不大。但,却与你以后,尤其是年老时失败与悔恨的反思可能有关,与想通与放下的修为有关。有道是〞知止不殆,知足不辱...舎可静心,静可益寿“(明代洪应明)。俺又为何不舍,又为何不觉与不醒呢?据一种说法,在禅宗里,一个开悟达到初关的人,是不宜进入深山老林之外的世界的,因为,此时是生命让你收缩的时候,这个尘世,定会让你受到无名的冲击与克制,无法展开。自此,一点修为都没有的俺,见到了真山真泉真林,就更羡慕这样的情景:1.在深山老林修习佛、道:持善、修心、养性;2.疗愈身心:食疗、瑜珈、有氧运动、站桩、深睡眠、打坐、通经活血,一生无疾而终;3.将心带回家,与日月山林同眠,与大自然同呼吸,深度安祥,在佛音中安放与升华灵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代杨慎)。</span> 在深山老林隐居,虽是俺上上之选,但是俺决断太迟,入戏太深,一生的时间与健康都被功名利禄所浪费,弄得一地鸡毛。虽然,为时太晚,但是,以不易获得的平常心,过聪明无比的简约生活,珍惜并享受当下的每一寸光阴与心情,应该还来得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四、“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唐代无尽藏)</p><p class="ql-block">1.入戏太深了吗?</p><p class="ql-block"> 人生即为不能回头的一次旅途,到站即下,无后悔余地。《西藏生死》第24页说到:”如果我们继续目前这样,埋头苦干追求物欲,就会六神无主,失去人生目标。旅客住进旅馆之后,如果他们神智正常的话,会重新装潢房间吗?”我猜,更没有旅客要买下多处旅馆,随后继续不归之旅行。在德国,有七成民众一辈子都租房,不买房。因而,年青人财务自由之愿,自然即刻成就;职业与生活自由,也即刻在时代的巨大变迁与竞争中形成,不会拘束于其阻碍。从长远看,可使资产有限的年青人的人生棋局开放、发展,而非保守、受阻,并尽情享受当下,不做房奴,并给其子女有自力更生的机缘。但是,这需要有公屋与财政的法律与政策的引导、支持与保障。</p><p class="ql-block">2.驻守在哪儿了?</p><p class="ql-block"> 人穷尽一生,向外探索,又向内心扪心自问,不就是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一条回家的心路吗?看来,俺的这条心路应驻守在故国的一处深山老林,才能更好疗愈身心与升华自己的灵魂。《西藏生死书》第16页讲到人的死亡:“对已经做了准备和修行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并不是失败而是胜利,是生命中最尊贵和最光荣的时刻”。如俺的自性(心性),一直被迷惑着,那只能走轮回之道,包括进入六道的地狱,而当认证了自性(心性),才有可能脱离轮回,有美好的来世,达至涅槃。达至涅槃已不可能了,但俺期许有时间与精力,探视一下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瞬间。至少,”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太上隐者)的生活与心境,还能是俺的期许。</p><p class="ql-block">3.幸福不远吧?</p><p class="ql-block"> 现在,多省市每百米或千米就建设众多森林公园。据说,广东省也爭取后年建成百个森林康养基地。在全国振兴新乡村的战略下,各种生活与医疗设施也已延伸到深山老林了吧?在唐代”老人也欲上山去,上个深山无姓名“(唐代顾况),那时去深山老林,虽很是艰难,但仍有老人去上山,可见那种渴望的历史已久。俺中学老师曾带俺们班级去一深山上居住,俺曾见到:白云似万马奔腾,拥堵山腰,突然旭日一出,光芒似神,那种〞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的景色”(唐代王维)让俺目凳口呆。从此之后,〞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情境,就是俺最喜欢的意境之一了。振兴乡村,给深山老林的居民提供生活与医疗的方便,真是喜事一桩。但愿,梦想能够成真,平民百姓,多添平安、幸福。随手帖上白居易《雨歇池上》,先感受一下这种幸福的场景:</p><p class="ql-block">檐前微雨歇,池上凉风起。</p><p class="ql-block">桥竹碧鲜鲜,岸移莎靡靡。</p><p class="ql-block">苍然古苔石,清浅平流水。</p><p class="ql-block">何言中门前,便是深山里。</p><p class="ql-block">双童侍坐卧。一杖扶行止。</p><p class="ql-block">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p><p class="ql-block">平生所好物,今日多在此。</p><p class="ql-block">此外更何思?市朝心已矣!</p><p class="ql-block">再帖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感受下,深山老林的幽静宜人的禅意:</p><p class="ql-block">清晨入古寺,初日高照林。</p><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p><p class="ql-block">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p><p class="ql-block">万籁此俱静,但馀钟磬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