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花果山,《西游记》中的传说,位于东胜神洲、傲来国,齐天大圣孙悟空诞生之地;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山中有一洞曰“水帘洞”,乃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现实中的花果山,则是东方之野、日出之地,位于连云港市境南、云台山中麓,唐宋时称苍梧山,亦称青峰顶,最高处玉女峰624.4米;连云港谓“海洲”,地处欧亚大陆的最东方,古丝稠之路、现“一带一路”的东方起点,于是“花果山”之说,便从“西游”穿越而来,造就现世的“花果山风景区”。</h3> <h3>老爹八十,相属猴,刚过完八十寿日;适逢三年疫情管控结束,可以自由自在,于是在开放后的第一个五一小长假,携老娘一起,驱车一百五十多公里奔赴“花果山”。两位老人很高兴!</h3> <h3>从沂水南上高速,时速110~120,至连云港下高速,一路顺利,进入市区、到花果山方向开始堵车、缓慢前行,人流如织、车如龙,约半个小时进入山下的停车场,已是车满人蠕动,开进最深处,方寻的一车位,把车停好。然后陪老人出车场,缓慢向售票方向前行。</h3> <h3>老爹在前面引领,老娘拄杖登台,宋女士一侧护航</h3> <h3>广场前的大型雕塑,唐僧西天取经的天团,悟空前行探路</h3> <h3>花果山以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孙大圣老家”而著称于世,因美猴王的神话故事而家喻户晓。自古就有“东海第一胜境”和“海内四大灵山之一”美誉的花果山,集山石、海景、古迹、神话于一身。花果山与《西游记》故事相关联的孙悟空降生地的娲遗石,栖身之水帘洞。</h3> <h3>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h3> <h3>排队通过检票口,人海慢流、人头挪动,大约动了四十多分钟方才通过、进入景区内。見人也是見景,有景人疏,不烟火,有景有人互相映。老娘感慨:从来没有見过这么多人!</h3> <h3>五月月季红烂漫,景区内侧的月季正艳花正红。过检票口累了,时间接近正午,请老娘花下稍坐、一起补充能量</h3> <h3>休息后老娘提出,自己腿脚不利索、体力有限,不打算上山了,在景区内广场周边活动、遛遛,有宋女士陪同。老爹则信心满满,放开脚步,要求上山。</h3> <h3>花果山山门前,人头攒动,门楣上题有“东胜神州”,雕塑有孙大圣及一众🐒 头,真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h3> <h3>进入山门,展现在前面的是“十八盘”步道,老爹健步上行,约半小时后到达“风门亭”。<br>十八盘是由仙人桥沿竹节岭登山,有349级的18组阶梯。十八盘为游人步行登山的要道。前人依山势坡陡、起伏程度之别,以板石铺砌,筑台阶十八组,每组三五级、七八级不等,相距远近各异,全长约半华里。</h3> <h3>南天门,位于竹节岭之上,风门口以东,孙悟空出入天庭闹天宫,皆是从这里突破的。此处有Y形分道,分道处有管理人员值守,将大量徒步穿过十八盘而来的人群分流去了九龙桥方向。陪老爹走到这里已过正午,路上听游人说去要三小时回也要三小时,考虑到时间紧、老娘在山下,和老爹商量夲是要放弃前行、返回的,折回不到百米,抬头見有一小径斜上而去,遂沿径上行、发现也是上山的柏油马路,无徒步的游人,只有穿索上下的景区接车,于是试着前行,便遇見这南天门。</h3> <h3>花果名山,旅游胜境。从南天门循路而上,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多次询问老爹脚力如何,每次都是还行!遂继续上行,徒步至此。</h3> <h3>此处是一观景台,远景绿尽接天处、見玉皇阁!</h3> <h3>影壁上多只石刻雕像猴,老爹属猴,在此留影、留福</h3> <h3>花果山的野猴,在道边接受游人的馈赠。玉女峰下的树林里生存着300多只猕猴,在此生长繁育。</h3> <h3>此老猴精明,夲想让他和老爹留影以为纪念,却不等靠近,就伸手去抓老爹的遮阳帽,幸好老人反应灵活,及时后撒。</h3> <h3>猴与游人同乐</h3> <h3>投食问猴,众孩子、猴子共娱</h3> <h3>玉皇阁。玉皇阁原为玉皇宫,道教宫观,石匾仍在。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之前,已是三元宫建筑群中最高的庙宇建筑。它与前殿、大殿、团圆宫一样,皆依山而建,在一条子午线上。1992年在原址建玉皇阁,是一座接近花果山极顶、高24米的三层六角亭阁,常被霞光云雾缠绕。立于玉皇宫上,可俯视水帘洞、三元宫、南天门、孔雀沟。</h3> <h3>此处上天梯</h3> <h3>猴苑。海州的早期文献,有猴属的记录,但明清以来的方志里,猴子没有了踪影。此大概是《西游记》中猴家族被孙悟空从生死簿里一笔勾去的故事原型吧。花果山的猴子,依然保持着野生状态,自行觅食、繁衍。尤其重要的是,这里存在一个健全的猴王国。</h3> <h3>大圣归里</h3> <h3>花果山“水帘洞”,《西游记》诗曰: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流飞;潺缓各瀑布,真似挂帘帷。</h3> <h3>水帘洞是花果山上具有代表性的景点。这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老家水帘洞的原型。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水帘洞已名闻遐迩。在明代顾乾的《云台三十六景》以及张朝瑞等人的游记和各类方志文献中已有详尽生动的描述。洞门前,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海州知州王同的“高山流水”题刻,还有“神泉普润”、“灵泉”等勒石。</h3> <h3>金镶玉竹,为花果山竹中珍品,其珍奇处在那嫩黄色的竹竿上,于每节生枝叶处都天生成一道碧绿色的浅沟,位置节节交错。一眼望去,如根根金条上镶嵌着块块碧玉,清雅可爱,故古海州志中称其为“金镶碧嵌竹”。花果山上的金镶玉竹分布较广,生长旺盛,以花果山最多,而紧靠三元宫的屏竹禅院一带尤为繁茂。1993年6月,中国发行一套《竹子》特种邮票,将云台山金镶玉竹列于4枚中的第2枚。金镶玉竹邮票碑竖到了去屏竹禅院的路口,成了花果山特有一景。</h3> <h3>三元宫内,大雄宝殿</h3> <h3>唐、宋、元、明、清先后在花果山筑庙建塔,千百年来的古建筑、古遗址、古石刻、及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踪手迹遍布山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朱翊钧皇帝颁旨花果山中的三元宫为天下名山寺院。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花果山主峰玉女峰上题“遥镇洪流”四字。<br></h3> <h3>千年银杏树</h3> <h3>左右各一,过千年</h3> <h3>老爹擦肩而过</h3> <h3>三元宫的正门。三元宫处于花果山三元宫建筑群的中心,雕梁画栋,殿宇森罗。据载,它发迹于唐,重建于宋,敕赐和扩建于明,香火两万家,后又多次修葺于清。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遭日军轰炸,翌年日寇搜山时被焚。“文革”后,依明朝的建筑风格逐步修复,已形成以海宁禅寺为主体的庙宇群。当今的山门和“敕赐护国三元宫”门额,是明代遗物。三元宫正门右面那棵古柏,是宋代留存。院内的两棵银杏树有一千一百多年。</h3> <h3>宫前老树</h3> <h3>自在天,性悟空</h3> <h3>拾阶而下到此处,已是下午4点,感觉有些人困马乏,考虑到所经下山乘车点,人众排队不知到何时,决定坐此小憩、补充能量,热水冲泡牛肉面、茶叶蛋,能量饮料各一瓶,老爹遗憾没有酒…</h3> <h3>多宝佛塔。多宝佛塔建于明代,塔建成不久后倒塌。到20世纪80年代,原塔基平台重见天日。经开掘塔心石室,发现有鎏金铜像及大批古钱币。现今的塔仿南唐风格,于1995年重建。塔体石雕,实心,长柄铃型,高12.77米,九级八面。塔身周围有石雕佛像64尊,玲珑精致。</h3> <h3>九龙桥,下行的游人。<br>九龙桥是因为山上有九条山涧像九条舞动着的龙,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桥下而得名。那时候百姓都相信龙是神,一些香客就在此桥小憩一刻,来沾一点龙的寿气,再进山求佛,保全家万事平安,因此九龙桥又叫万寿桥。传说花果山上原来有十条龙,九条龙在山里面住着,为了防止外族侵犯,便派了一条本事最大的秃龙到东面的山头守卫。今山东庄还有秃龙山,那龙山上还有两个对穿的山泉就是传说中的龙耳。可以在桥上往南望,那远处的村庄便是山东庄。九龙桥畔有一棵千年老银杏,粗大的枝桠已经挤进了桥身,桥上桥下布满树荫。</h3> <h3>下山,风门亭</h3> <h3>下午五点终于下山,夕阳照耀下的山门</h3> <h3>三打白骨精,上有大圣、下是小童,一起举力</h3> <h3>仙境</h3> <h3>出景区留影</h3> <h3>送给老爹的“纪念猴”</h3> <h3>宋女士颁发的纪念奖牌!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历经一天劳顿,从花果山上胜利归来!</h3> <h3>回家后,老爹自豪、兴奋,徒步上山、下山,步履轻松25000,只是感觉腰背有点困乏!为老爹老娘自豪!老爹也深为己自豪!</h3> <h3>吴承恩纪念馆<br>吴承恩纪念馆原为茶庵,馆内藏有吴承恩的一些生平资料,还有世界各地保存下来的《西游记》的各种版本,以及《西游记》研究专家和学者的著述,将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定性的《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究竟在哪里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h3> <h3>吴承恩像</h3> <h3>七律·花果山<br>郁郁苍梧海上山,怪石嶙嶙隐灵泉。柳暗花明风景美,云蒸霞蔚草木蕃。<br>团圆宫中做佛事,水帘洞里话西天。莫让妖雾迷住眼,当以金睛向真诠。</h3> <h3>想起来花果山的路上,老爹说写《西游记》的人是位女性,并有故事作证,说是一才女子出嫁到一书香家庭后开写的,顿时开了我的脑洞,年过半百了方才知道!直到山门处看見吴承恩的塑像,老爹才说原来是位男士。但让我感慨,《西游记》的作者可能不只是一个人,或许真有一位女子一起写作!更或许主要是这位女子在写作!</h3> <h3>5.14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祝天下父母安康、快乐!</h3> <h3>《花果山游》<br>神州傲来花果山,<br>悟空大圣自在天;<br>穿越风门十八盘,<br>玉皇阁上覌云台;<br>水帘三元下九龙,<br>老翁脚下盘火轮。<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