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无论是学识和威望,都居宋代散文家之首。欧阳修在洛阳主政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关于牡丹的知识和体验,书写了《洛阳牡丹记》这本专著。以简明的文笔详细叙述了牡丹各类品种的特色、得名的由来、洛阳观赏牡丹的风俗以及牡丹的栽培技术。</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笔记,既有记事又有考辩,全文约 2700余字,分成三部分:《品序第一》,《花释名第二》,《风俗记第三》。结构明了,层次清晰,相互即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能分别独立成篇。</p> <p class="ql-block"> 在《花品序第一》中,作者列举了天下特别著名的24种牡丹之后,告诉人们为什么洛阳牡丹天下第一。文中列举了边远各地的牡丹,然而只有根植于洛阳的牡丹为天下第一。有些边远地区的牡丹远罕新奇,当地人虽然爱花却不敢自誉,缺乏一种甲天下的自信。洛阳牡丹优良品种繁多而集中,品质上不逊色于各地的上等牡丹,品牌集中优势大增,赋予洛阳人对洛阳牡丹的自信、自豪与爱重。就像现代社会中谁的综合实力强大,谁的科技水平领先,就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在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洛阳是“古善地”,聚天地之中,花木得了中和之气,特别美盛。欧阳修认为洛阳仅仅是周王朝国土的四方之中,并非天地之中,天地阴阳之和也不能为洛阳所独擅。洛阳牡丹所以美盛,不是因为“中气之和,”完全是“幸于人焉”,是由于人们长期精心培育才使洛阳牡丹盛行天下。</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虽然为官洛阳多年,在写文章前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在洛阳牡丹盛开的春天,他却因为官事人事和其他原因,多次错过了牡丹盛开花期,所以对洛阳极盛时期的盛况难以表达全面,留下心中无法说出的亏欠。</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在文章第二部分中详细叙述了各种名贵牡丹的由来,产地以及与众不同的特色。有些还探寻了栽培者的家世,细致描绘了24个品种的花色形状,逐一加以评赏。语言形象入微,读来生动可感。</p> <p class="ql-block"> 牡丹是我国的特产,又名鹿韭、鼠枯、百两金、木芍药等。芍药分草芍药和木芍药两种,唐代之后称木芍药成为牡丹。古代没有牡丹之名,最早以药名载入《本草》,作为花草而言算不上佳品。武则天之后洛阳牡丹虽也兴盛,但是没有各种花的品种名称。虽然牡丹之赞美盈耳不绝,色彩描写姹紫嫣红,众多诗词中用美轮美奂的语言称颂,却并没有言及各个名品和他们的艳丽独特。欧阳修的贡献,就在于为花释名。</p> <p class="ql-block"> 唐代尊宠牡丹是贵重的花木,名声显赫。唐朝很多诗人把牡丹写入自己的诗篇。同时也带来一些浮华之风,有些诗人还对权贵争赏牡丹的奢靡铺张进行了讽刺。如白居易的“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李贺的“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春草”。</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虽然对这些奢华铺张深恶痛绝,但也反对把牡丹政治化,脸谱化,牵强附会于人间是非变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是牡丹之错,是那些上层的贪腐者。他辛辣地讽刺那些无耻之徒,崇尚自然美,推崇人们对美好的事物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在《风俗记第三》中,作者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了洛阳当地人民爱花的民俗。也写了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美丽场景,同时不乏针贬之词,鞭笞那些依仗特权的不良行为。</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着重介绍了牡丹的栽培技术,如接花之法、种花之法、浇花之法、养花之法、医花之法、以及种花的忌讳。清晰明了,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园艺成就。通过此文给人的感觉是洛阳人善于养花、赏花、好花、重花,难怪洛阳牡丹后来居上,美不胜收,天下第一呢!</p> <p class="ql-block"> 《洛阳牡丹记》体现了欧阳修一贯的文风,语言平实自然,尚明尚简,行文虽然简单,却十分严谨。欧阳修在文章中涵盖了地域历史,文化地理,天地哲学,文学典籍,以及植物分类的科普知识和当时的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同时也概述了中唐以来,牡丹有所发展,却始终未有如今之“异”者。所谓异指的是不断出新,并且优质牡丹都有产地和培育人的资料。欧阳修的这一提法,具有现实的操作意义和科学化的前瞻。</p>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一段文字引起了后人的大量的质疑,认为欧阳修 表述错误,显得过于武断。认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唐朝时期牡丹盛世不如宋朝今天“洛花未有如今之盛”。</p> <p class="ql-block"> 争议逐渐集中到唐朝和宋朝两代,到底牡丹的地位哪个更高。参加人数甚众,声量旗鼓相当,难以区分高下,成了一场混战。</p> <p class="ql-block"> 拥唐派收集到唐人有关牡丹的创作至少在153篇以上,但是随着讨论深入却发现这些题咏牡丹之作,没有一首能冠以牡丹独自名字。都是直呼牡丹,白牡丹,红牡丹,粉牡丹、或者粉红牡丹、红紫牡丹。</p> <p class="ql-block"> 讨论中发现唐人仅仅注意到了牡丹花色和花朵形状,而没有精细的分类区别观念。这一缺失与唐人对牡丹的认识水平相一致,标准始终停留在以色为准的层面。</p> <p class="ql-block"> 直到宋代才开始了对牡丹分类的细化,《洛阳牡丹记》中,收录了24个品种。每个品种都有专属的名字,并且都有明确的产地,培育牡丹的人,和其他的特殊特征。比如珍贵的牡丹品种姚黄,是牡丹品种之首,冠以花王,产自洛阳邙山脚下白司马坡姚崇家。而誉为花后的魏紫,出自五代时期魏仁博家。</p>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比唐宋时代可以发现,在对牡丹认识的问题上,直到宋代,才出现详细的牡丹品种记载,不断在管理上深化,而且在不断创新牡丹品种上更为合理、科学和完善。</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以看出讨论的基本点:不在唐人重视还是不重视牡丹,从讨论的开始话题就跑偏了。欧阳修强调今日洛花之美且异,这个异表达的是特别出众。特别出众的标志就是区别命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品牌”,并且可以持续创造新“品牌”。这既符合牡丹的历史发展进程,也符合人类认识不断提高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 《洛阳牡丹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人纷纷效仿,采用这种文体结构,出现了各地牡丹记的书籍。如陆游的《天彭牡丹谱》,张帮基的《陈州牡丹记》,明代《亳州牡丹史》,清代《曹州牡丹谱》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取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