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锦绣中华,风光旖旎,就是一花一石一丘一洞都美不胜收 。</p> <p class="ql-block"> 5月4日上午,钟家村小学四年级全体语文老师们齐聚三里坡东校区的微格教室,林呈欣老师和凤舒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去领略叶圣陶先生笔下魅力无限的祖国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执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记录了“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的无限妙趣,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p> <p class="ql-block"> 林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导入时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又联系了旧知识,学生参与度高,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课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读文,关注文章写作顺序,根据要求找出了文中的两条线路。第一条明线:了解游览线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外洞),第二条暗线:泉水的来路。引导学生梳理脉络,贴线路图,启发学生有序连缀每一处景点,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将课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设计的自学任务层层递进,对学生的学有较高的启发,使学生高效地把握了游记文体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林老师的引领,孩子们沉浸在课堂之中,感受双龙洞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凤老师对“孔隙”“内洞”这两处景点进行了重点教学,同时提取课文的2个问题:这个景点的特点是什么?从哪里感受到这个特点的?用在文中找关键词的方法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还设计了导游情境,小导游语言优美,有互动,有知识普及, 还有温馨提示,将这部分的学文推向了高潮。在小导游的带领下学生们沉醉在文中所描绘的独特美景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凤老师给了孩子学习的支架,交给了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切合了我们单元主题,帮助孩子们提升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老师们深入浅出地对两位老师所授课的内容、思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点评,互相交流,相互探讨,共同提高。 </p> <p class="ql-block"> 张雪老师认为:林老师充分抓住了课文的两条主线并能在小组合作中落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两条线索后再进行学文,明晰顺序,结构清晰。凤老师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通过揣摩“孔隙”这一词义以及出示对比句感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身体部位紧贴船体),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p> <p class="ql-block"> 舒丹老师也交流了自己的思考:林老师的整堂课抓住文中的两条线索,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坐着游览顺序,重点品析了风景之美。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学生每次读书都是带着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中悟情,有效地体现了我们学校的“读式文化”。凤舒老师沿用祝老师的单元整组教学,先上作文,再通过课堂学习到的方法——按顺序写、抓特点写、写自己的感受来修改作文,一学一用,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易于学生接受。</p> <p class="ql-block"> 章子余老师表示自己收获满满:林老师创设旅游情景,营造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课堂氛围。在教学时,非常注意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紧抓课后习题,抓住了文章的明线、暗线,理清文章的脉络,明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两个环节突破了本课重难点。凤老师语言亲切,对学生评价准确及时,环节设计层层递进,顺势而为,先把文章读薄,让学生找到“孔隙”窄小特点,然后再把文章读丰富,深挖句子,扣字眼,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文章写法。通过视频资料的补充,让学生见识到了“孔隙”的狭小。</p> <p class="ql-block"> 倪可老师认为:林老师的情景导入贴近生活,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分享自己所去过的地方,为本篇课文做铺垫,引入“游记”。即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写下来,让学生先了解游记的特点。这样的开始就让学生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以及要去了解写景的方法,为习作打下基础。整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习作单元虽然有难度,尤其是写景,学生可能会感觉枯燥,但是这节课在老师的熏陶下,变得生动有趣。凤老师在教学重点段落时,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她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边读边思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参与到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利用相关图片及录像等素材,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欣赏文中的一些场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p> <p class="ql-block"> 经验丰富的祝君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凤老师这堂课完成得非常理想。在读中练写,然后在读到练的过程当中向交流平台的学习伙伴借用了方法,把交流平台很好的融合到课程当中。课堂整体性非常强,上得比较从容,时间把握的很好,一课一得,重点突出。林老师的课程应该把重点放到抓顺序上,把作者游览的顺序、泉水的顺序、段与段之间过度衔接的顺序弄清楚,应抓住关键词突出全文的顺序。</p> <p class="ql-block"> 吴芬组长表示两位老师的授课井然有序,条理清晰,前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克服了各种困难。呈现了一堂情节完整、流程清晰的课。两位老师结合祝老师对本单元的教材解读,进行了尝试与实践,尝试着突破习作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是难能可贵的。其中,林呈欣老师的课娓娓道来,与学生互动流畅自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设计得比较恰当。凤舒老师的课精彩纷呈,有比较吸引人的小导游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凤老师特别注重紧扣文本,层层深入,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视频的选择也比较恰当精准,在体会孔隙的狭小时,能借助视频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p> <p class="ql-block"> 最后,赵主任对本次听评课活动做出了总结发言:两位老师的课程目标都很明确,林老师关于习作要素的运用在阅读教学当中体现得还不够,教师的牵引稍微多了一些,可以大胆放手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 凤老师直接切入了第五自然段“孔隙”,从“窄小”这个特点入手,深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凤老师在这个地方的指导非常有亮点且非常细致,运用了很多方法:抓关键词、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联系生活、播放视频、角色体验等等。帮助学生很好地理清了第五段的内容,不仅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更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这两节课是根据前面祝老师的单元教材解读来进行的课堂单课例教学实践,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希望其他的课也能够像这样一以贯之地来贯彻我们自己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行走于语文教育教学路,怀揣对教育的敬畏之心,脚踏实地,笃定前行。语文教学的探索之路虽漫漫,但我们将不断拔节生长,在探索“最美课堂”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稿人:张依箫</p><p class="ql-block">审稿人:赵丹 吴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