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博物馆

孟令武

<p class="ql-block">中国科举博物馆位置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是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明远楼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处于江南贡院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复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虽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但仍保存完好,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p><p class="ql-block">"明远"二字,取自于《论语》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的含意。此楼高三层,底层四面为门,楼上两层四面皆窗,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在当时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举博物馆主体长36米,宽36米,高20米,整体沉入地下,上部为方形浅水池,参观者穿过贡院牌坊,与明远楼相对,博物馆如同一面古镜,将明远楼的倒影收入其中。明远楼前的池水面积刚好1300平米,巧妙的用横向的面积寓意纵向的过去1300年的科举历史。</p><p class="ql-block">坊匾“江南贡院”为晚清两代帝王的老师、奇人翁同龢所书。</p><p class="ql-block">内楹联:“圣朝吁俊首斯邦,看志士弹冠而起;天府策名由此地,喜英才发轫而前。”</p><p class="ql-block">外楹联:“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p><p class="ql-block">上两联为明末文学家、连乡试也没过的落魄文人李渔书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科举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考场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后经不断扩建,至光绪时期达到鼎盛,占地约30余万平方米,仅考生号舍就有20644间。明清两代,从这里走出的官员,占全国官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仅清一代全国112名状元中,出自江南贡院的就多达58名,因此江南贡院也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如今,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是在江南贡院遗迹基础上建成的科举专题博物馆,至今仍保存着明代文物明远楼、飞虹桥以及25块记载着历代江南贡院重大事件的贡院碑刻。博物馆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分为地上、地下两大部分。</p><p class="ql-block">未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将努力成为中国科举文化的展示中心、科举文物的保护中心、科举制度的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分为地上、地下两大部分,设有电梯助行。设计极为别致,别出心裁,地面无显著建筑物,馆内却很宏大,分上下几层,馆馆相连,彼此辉映。</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楼阁式门楼前有汪清清或浅浅的水池,有鸽子点水,池边月季盛开,左右两侧墙体若考生举试单间,门匾分写“宿字号”、“张字号”等等亦无重复,数有40,各间之间墙面书并无规律楷体繁体汉字,规规矩矩,方方正正。</p> <p class="ql-block">地表上并无宏伟高大,却含些许高深,不敢高声。倒映的镜面似乎告知赴考者需自律遵纪,作弊不可藏匿。</p> <p class="ql-block">赶考路上</p> <p class="ql-block"><b>连中三元</b></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不同其他展馆风格独特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多媒体短片“号舍百态”:一人一间的考场,不能抄袭,不许传递,不得夹带,当然亦无手机可带。</p> <p class="ql-block">该厅以"村童闹学"、"贡院赴考"、"号舍百态"、"鱼跃龙门"为主题的多媒体短片,生动展示古代读书人从幼学启蒙到金榜题名的生活画卷。</p><p class="ql-block">走出这个亭就是长长的去各展厅的缓缓下行坡道</p> <p class="ql-block">通道一侧,书简为墙,可谓“读万卷书”之意。</p> <p class="ql-block">孝悌有闻 才勘将略 强毅正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坡道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南京中国科博物馆有如尘封已久的宝匣深埋于地下,游客经坡道的狭长空间环绕而下,在漫步中逐渐远离市井的嘈杂,洗涤胸中的浮躁,开始体验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p><p class="ql-block">整个坡道台130米,象征科举制度1300年的悠久历史。坡道左手边是浩瀚的瓦片墙,层层瓦片有如鱼鳞,有"鱼龙变化"、"鱼跃龙门"之意。坡道右手边是竹简墙,在纸张出现以前,竹简是记录文字的重要载体,将数以万计的竹简注入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当中,象征古代科举士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参观过程如探宝一般,走进这里,您会发现这是一座会呼吸的博物馆、一座绿色的博物馆、更是一座有趣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结义可称 德行敦厚</p> <p class="ql-block">操履清洁 执宪不挠 学业优敏</p> <p class="ql-block">文采秀美 膂力骁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科举是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在古代设科考试,选拔知识分子任官的制度。科举创立于隋代大业元年(605),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至清光绪三十一年的八月初四日(1905年9月2日)停废,在中国历史上延续达1300年之久。作为考试制度的科举能延续一千余年,这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p><p class="ql-block">千余年来,科举倡导公平竞争,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惟一标准,制度日臻完善,赢得"至公之制"的美誉;千余年来,科举不仅有利于强化统治思想,稳固统治秩序,更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千余年来,科举塑造了知识分子的面貌、精神、修养、思维方式,进而通过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影响着一般民众的价值观念与心理;千余年来,科举不但吸引了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各国的知识分子踊跃来中国应试,而且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仿效中国,设立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自19世纪起,法、英、美等西方各国更是借鉴科举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这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完全可以与物质文明领域中四大发明相媲美,因此有学者称科举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对公平、公正精神的无限渴望,对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精英治理模式的不懈追求,以及在以考试作为选拔、测评人才的最重要手段充分运用的大背景下,科举的合理价值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开始下台阶,左侧墙体以颜色深浅不同映出考生们艰辛的赴考之路。</p> <p class="ql-block">首先到达的地方是“科第世家”石牌坊,坊前均是高中、大学的学生。</p><p class="ql-block">科第世家牌坊是比较有分量的镇馆之宝,是朝廷奖励给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牌坊,在古代这是彰显身份,光宗耀祖的象征。从牌坊往里走是个院落中庭的设计是珍藏的四书五经,四层通高的魁星堂。仰头看,魁星点斗,照亮四书五经、经史子集。</p> <p class="ql-block">百科全书前皆是祖国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第一厅:<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国求贤</span> 科举渊源</p><p class="ql-block">第二厅:<span style="font-size:20px;">鱼龙变化</span> </p><p class="ql-block">乡试、会试、殿试</p><p class="ql-block">当前位置-4F</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国求贤</span></p><p class="ql-block">山不厌高,海不厌深。</p><p class="ql-block">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 class="ql-block">——(东汉)曹操《短歌行》</p> <p class="ql-block">重返历史:君王访贤</p> <p class="ql-block">周文王在渭河边访到钓鱼的姜子牙,靠他辅佐,最终消灭商朝,建立周朝。</p><p class="ql-block">刘备去卧龙岗三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最终奠定三分割据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清圣租玄烨,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字典》是他留于后世的杰作。康熙作为一朝皇帝,求贤问政,体察民情,民间留有很多他微服私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有一年冬天,他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红疙瘩瓜皮帽,手拿折扇,来到一家私塾,见一后生正在伏案写作。康熙问道:“先生,我在这儿取取暖行吗?”这后生见是个老者,便热情招呼他到炕上坐,又取出半瓶老酒请他喝。康熙问先生贵姓高名,这后生说在下赵洁。康熙说:“赵先生,天气寒冷,你又叫我喝酒,咱们对个对子助助兴吧!”赵洁说:“我可对不好,多多包涵,请出对吧。”康熙端起酒杯说:</p><p class="ql-block">“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p><p class="ql-block">前三个字的偏旁,正好是一点、二点、三点,按对仗规律,下联确实难对。谁知这后生,竟毫不思量地对出下联:</p><p class="ql-block">丁香草,百头、千头、万头。”</p><p class="ql-block">这前三个字的字头,恰好是“百、千、万(繁体)”三个字的字头。康熙听了,满心欢喜,谁知他起身下地就要走,走到门前,一条腿门外,一条腿门里,回头问道:“赵先生,你猜我是否要走?”</p><p class="ql-block">赵洁已觉察出,这个老头儿不是一般人,是有意考自己的智商如何?可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你说他走,他偏说不走;你说他不走,他又会说他要走。赵洁灵机一动,却出口反问一句:“你猜我是留你,还是送你?”</p><p class="ql-block">康熙大笑不已,连声说:“你正是我要寻访的中意之人啊!”</p><p class="ql-block">不久,赵洁就被选进朝中作了大官。</p><p class="ql-block">相传,康熙求贤若渴,一旦发现人才,就不拘一格地给于重用。那日,上书房禀告,白塔寺有个和尚很有学问,他就把和尚请来下棋,谁知和尚棋艺高明,康熙连输三盘,却乐得哈哈大笑。康熙笑着说:“下棋输了,不妨对个对子玩玩儿,你看可好?”康熙出联:</p><p class="ql-block">“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p><p class="ql-block">这联不但打“岩”`“枯”`“柴”三字拆合,而且文字连贯,下联要对得好,确实不易。不料和尚略一思索,随口而出:</p><p class="ql-block">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真妙。”</p><p class="ql-block">康熙一听下联,对得严丝合缝,无懈可击,心里十分高兴。后来,康熙帝专门到寺院找和尚谈诗论文。从此,朝中百官中多了一个和尚大臣。</p> <p class="ql-block">先师孔子行教像</p><p class="ql-block">德侔天地 道冠古今</p><p class="ql-block">删述六经 垂宪万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乡举里选</span></p><p class="ql-block">西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亲属和功臣,即是诸侯。各诸侯在其诸侯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即是地方官员。乡举里选即是卿、大夫等各级地方官员将人才逐级向上推举,直至荐送到朝廷的制度。</p> <p class="ql-block">厅高志远</p> <p class="ql-block">腾云飞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鱼龙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鱼跃龙门 过而为龙</p><p class="ql-block">——(北宋)陆佃《埤雅》卷一《释鱼·鲤》</p> <p class="ql-block"><b>父子贡元 </b>光绪</p><p class="ql-block">三学齐荣福德</p><p class="ql-block">捷报 钦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旨以教职用</span> 光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监生入仕</span></p><p class="ql-block">生员除参加乡试博取举人之外,还可以通过推荐成为国子监生。国子监生入仕,有朝考、考职、考试教习、考试誊录等多种途径,可被任命为知县、教官、训导、州判、县丞,以及乡试、会试誉录书手等低级和非正式官员。</p><p class="ql-block"><b>北京国子监琉璃牌坊</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宾兴礼</span></p><p class="ql-block">宾兴礼多是指清代府州层地方官为参加乡试的生员举行的送别典礼,意在祝福考生在乡试时月宫折挂、高中五魁。宾兴礼作为一种仪式,不仅宣扬了科举制度的崇高性,而且也由此衬托出应试者的荣光与高贵,进而可以放大科举对于荣耀乡里,光宗耀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宾兴礼:捐助、礼仪</p> <p class="ql-block">宾兴礼:乡饮、送行</p><p class="ql-block">精美木刻</p> <p class="ql-block">考生登记视频</p> <p class="ql-block">第三厅:<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榜题名</span> -3F</p><p class="ql-block">传胪大典 大小金榜 登科题名</p><p class="ql-block">入仕之途 社稷栋梁 科举世家</p><p class="ql-block">第四厅:<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陵佳话</span> -3F</p><p class="ql-block">-4F 当前位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官廉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墉</b>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p><p class="ql-block">刘墉(1719年﹣-1804年),清代画家、政治家。</p><p class="ql-block">刘墉数十年宦海生涯并不平坦,经历了几次起伏升降。他受其父(刘统勋,乾隆朝的一代名臣)教导,一生清正廉洁,勤于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p><p class="ql-block">刘墉在安徽和江苏学政任上改革教学与考试陋习,改变不良学风;在太原清理陈年旧案,充实地方仓储,受到百姓赞扬;在江宁因为公正清廉,断案明察秋毫,老百姓称之为"包龙图",风行一时的话本《刘公案》就是根据他任江宁知府时的事迹编写的;在湖南巡抚任内,他又盘查仓库,修缮城池,开采铜矿,救济灾民,革除陋习。刘墉历来俭朴,赴太原上任时写有"帽破衣残到太原,故人犹作旧时看"的诗句。这与乾隆末年的奢华之风形成了鲜明对照。</p><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林则徐</b> 任人唯贤 为国荐才</p><p class="ql-block">林则徐(1785年﹣-1850年),清末政治家,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林则徐一生为官清廉,执法严谨,深受民众爱戴。他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砥砺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赴湖北任布政使之前,先发《由襄阳赴省传牌》,向沿途官员宣布途中一切费用自理,所属官员只在码头接见,不准迎来送往,劳民伤财。他在任钦差大臣离开京师赴广东查禁鸦片行前,发出《传牌》,告示此次出行轻车简从,沿途接待只用家常便饭,严禁大吃大喝。林则徐这两张传牌在等级森严、腐朽黑暗的封建官场成为难能可贵的廉政告知书。林则徐曾三次担任江南贡院主考官,针对当时江南贡院的科场中夹带录旧、入场纷乱等弊端、弊政,积极整顿与治理,为考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考场次序与氛围,使不少有识学子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嘉庆十六年(1811年),殿试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郑板桥</b> 为官清廉两袖寒</p><p class="ql-block">郑燮(1693年﹣-1765年),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p><p class="ql-block">"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考中进士之后在山东省范县和潍坊做官,为官清廉公正,两袖清风。在周围吏治腐败,贪污行贿成风的环境下,始终出淤泥而不染,以画兰竹石表明心志,追"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的人生境界。乾隆十七年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为民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p><p class="ql-block">晚年的郑板桥回归故里,蜇居于陋室,但却题联写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横批是:吃亏是福。</p><p class="ql-block">[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二甲进士。]</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秦大士</b> 一朝天子一朝臣</p><p class="ql-block">秦大士(1715年﹣-1777年),名儒硕德,名重一时。</p><p class="ql-block">秦大士是江宁(今南京)人,自幼聪明出众,文武双全,38岁进京赶考,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的第43位状元。</p><p class="ql-block">秦大士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标签"——宋代奸臣秦桧的后人。清代野史记载,发榜前,乾隆皇帝召见他,询问他是否真是秦桧后代。秦大士思索许久,机智地回答:"一朝天子一朝臣"。意思很明白,昏君遇到奸臣,名主得到忠臣。这样的回答让乾隆皇帝非常赏识,秦大士也得以独占鳌头。后来秦大士到杭州祭拜岳飞坟,写下"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诗句。秦大士为官清正,曾担任科举考官,为国家选拔出不少人才。夫子庙"江南第一学"的牌匾,就是他的手书。</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七年(1752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于成龙</b> 天下廉吏第一</p><p class="ql-block">于成龙(1617年﹣1684年),清代官员,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声朝野。</p><p class="ql-block">随着官阶越升越高,于成龙生活却愈发艰苦。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百姓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p><p class="ql-block">于成龙对科考和教育也十分关心。在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官僚、势豪贿通学政,科考中舞弊之风盛行,贫苦士子虽皓首穷经却往往落榜。针对这种状况,于成龙规定:一旦发现弊行,"立刻正章入告,官则摘印,子衿黜革候者按律拟罪。其蠹胥、奸棍即刻毙之杖下"。</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二年(1639年),乡试考取副榜贡生。】</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廷敬</b> 铁腕治腐</p><p class="ql-block">陈廷敬(1639年﹣-1712年),清代名士。为官清明,铁腕治腐。</p><p class="ql-block">陈廷敬一生为政清廉,胸怀宽广,公道正派。他在出任左都御史之时,官场上行贿受贿、营私舞弊成风。陈廷敬十分痛恨,便向朝廷上疏:"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竟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并责令都察院制定严厉的律法制度,严惩不法之徒。此举对于治理国家和改变大清官场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顺治十五年(1658年),登进士第,后改为庶吉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戚继光</b> 民族英雄 武举名将</p><p class="ql-block">戚继光(1538年~1588年),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戚继光一生戎马,无论是在东南沿海抗倭前线,还是在北疆戍守边塞之地,无论是作为中下级军官,还是作为一个统兵数十万的将帅,他始终把平定外患,保卫家园作为军人的宗旨,不计个人得失,置生死于度外。同时,戚继光还是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的官员代表,尽管长期担任要职,官至武官一品,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去世时,家境贫寒,"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镪,唯集书数千卷而已"。</p><p class="ql-block">戚继光爱国恤民、勤政廉洁、英勇无畏、善于创新的优秀品质,被世入传颂至今。</p><p class="ql-block">(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乡试中武举,后被前往蓟门戍守。]</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汤显祖</b> 为官“四香”</p><p class="ql-block">汤显祖(1550年1616年),明代戏曲家,文学家。</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汤显祖为官期间提出"四香",即"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蛾害,心香",一直为后世传诵,体现了他律己之严格、品德之高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饱学之士的汤显祖,虽然身处腐朽没落的封建官场,却有着青松傲雪的铁骨,有着莲花自净的品格,不附权贵,不为利惑。</p><p class="ql-block">汤显祖无论在家乡还是在为官之地,都始终保持清廉自守、勤俭自律的品德。在浙江遂昌当县令五年间,权贵的三亲六戚来"打秋风"(假借名义,利用关系向人索取财物赠与),汤显祖招待他们的常常是一盘家带豆腐,一盘炒辣椒,外加一碗菜汤。辞官归故里,汤显粗仍一如既往,保持清白廉洁之身,以至晚年生活清贫,有时只能靠喝粥度日,他将自己的寓所唤作"玉茗堂",以玉茗比德,以玉茗养性。桔白朴素、格韵高雅的玉茗花,正是汤显祖一生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万历十一年(1583年),登进士及第。]</p><p class="ql-block">玉茗花即山茶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汰</b> 黄金难换心</p><p class="ql-block">李汰(1448年﹣-1520年),明代著名清官。</p><p class="ql-block">史载,李汰博学能文,为人重操守,为官清正,不为金钱所动,受到朝廷重用。一次,李汰赴福建担任主考。夜里,有考生带黄金上门行贿,李汰一概拒绝,井作《无题》诗一首,悬挂于科场门口:"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诗中,李汰自比陈腐无用的读书人,但在道义和利益面前,他能判别是非,不会被黄金迷住心窍。同时告诫世人:不要认为在漆黑的夜里受贿就没有人知道,我怕面对天地的时候,会被鬼神斥责。自此,李汰清廉的美名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1520年,李汰去世。在相关资料中,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廉洁的八位官员之一,与于成龙、王安石、于谦等齐名。</p><p class="ql-block">【明成化丙午(1486年)中第69名举人,丁未乙榜进士。】</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瑞</b> 清官楷模 廉政师表</p><p class="ql-block">海瑞(1514年﹣-1587年),明朝著名清官,遂有"海青天"之誉。</p><p class="ql-block">海瑞一生洁己洁人,反对贪黩,为官清廉,直言敢谏,时刻以天下百姓为念。在纪纲不振、物欲横流的晚明社会,海瑞以清正廉洁的道德留名青史,以刚正不阿的性格沉浮于宦海,以严谨执着的追求达成"必为圣贤,不为乡原"的夙愿,成为廉政师表和道德丰碑。</p><p class="ql-block">海瑞的清廉,甚至达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到任,旧友高升,总会有人来送些礼品礼金,以示祝贺。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远道送来的礼也不例外。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p><p class="ql-block">【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参加乡试,中举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年富</b> 公生明 廉生威</p><p class="ql-block">年富(1395年﹣-1464年),明代名臣。一生清廉刚正,始终不渝。</p><p class="ql-block">年富任陕西左参政时,明朝在陕西三边(定边,安边,靖边)驻有大量兵马,需要运送大量钱粮,军民因长途运输而疲惫不堪,而一些不法之徒却趁机作奸犯科,牟取利益。针对这种情况,年富亲自计算路程远近,核定征收税赋数目,各类收支也一律认真谨慎考核,经过一番整顿,过去的弊端得到了革除,百姓的苦难大大缓解。</p><p class="ql-block">年富遇事果断勇毅,有所作为,不受权势阻挠,因此声名震动关中,但他触动了权贵的利益,所以屡次遭到诬告,陕西的文武将吏怕年富调走,都上表章讲述年富的功劳,年富因此才得以停俸留任。</p><p class="ql-block">"公生明,廉生威"是年富在曹端公廉说基础上提出的,并用楷体书《官箴》刻石,作为自己为官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永乐年间,年富会试中副榜。】</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于谦</b> 两袖清风</p><p class="ql-block">于谦(1398年﹣1457年),明朝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p><p class="ql-block">正统年初,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于谦笑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不要让老百姓指戳脊背。</p><p class="ql-block">从此"两袖清风朝天去"挂上他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永乐十九年(1421年),登享丑科进上,宣德初授御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朱熹</b> 一代大儒 清廉为民</p><p class="ql-block">朱熹(1130年~1200年),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丶哲学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p><p class="ql-block">朱熹对于如何创建清明的政治环境,实现儒家的治道理想,不仅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更在行动中作出诠释。朱熹著述甚多,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是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p><p class="ql-block">朱熹年少时就流露出清廉之志,他19岁得中进士之后,回徽州婺源故里扫墓并拜会宗族长辈。一天,他行至故乡东门桥头,见一水池石罅间淙淙涌出凉洌甘醇的泉水,顿生思悟,为官当像这泓泉水。"颠簸不失志,贫贱亦清廉",这句话也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朱熹曾6次弹劾台州知府唐仲友,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亲家,朱熹的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之职又是王淮推荐的。面对大义与私情,朱熹选择了前者,其公正为官之心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敕赐同进上出身。】</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天祥</b> 浩然正气 丹心永存</p><p class="ql-block">文天祥(1236年﹣-1283年),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在政治腐败的南宋朝廷中,文天祥可称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廉洁的人。他敢于谴责好相贾似道,就是一个事例。贾似道身居相位,权高势重,连皇帝都怕他三分。襄阳被困日久,他封锁消息,不告诉皇帝。朝廷大臣怕得罪贾似道,也不敢走漏风声。有一天,宋度宗忽然问他:"襄阳被困三年了,怎么办?"贾似道反问:"陛下听谁说的?"宋度宗说:"刚才有个女嫔说的。"贾似道查明了女嫔的姓名,借故害死了她。不久,贾似道称说有病,请求退休,用以要挟皇上。宋度宗要文天祥起草文稿挽留贾似道,文天祥起草制诰,但所写文字都是讽刺贾似道的。</p><p class="ql-block">文天祥对国家民族一腔热血,一直都在抵抗元兵,被敌人俘虏后宁死不屈,终于被杀害于大都(今天的北京)街头。他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都非常有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千古传诵。</p><p class="ql-block">【宝佑四年(1256年),中状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安石</b> 平生行止 清白无污</p><p class="ql-block">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p><p class="ql-block">王安石生性节俭,虽贵为宰相,却"不溺于财利酒色,视富贵如浮云",连政敌都评价他"平生行止,无一污点"。曾有人送王安石两件古物:古镜和宝砚,井称古镜可远照两百里的景物,砚台只要呵一口气,就能得水磨墨。王安石回答:"我脸不及碟子大,哪要什么能照两百里的古镜?我写字前必先取水磨墨,你这砚台就算能呵得一担水来又如何?"说完后就把两件古物归还。</p><p class="ql-block">王安石为了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王安石的科举改制,旨在通过科举选拔出具有一定社会才能的人才,由他们管理社会事务,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庭坚</b> 当官莫避事 为吏要清心</p><p class="ql-block">黄庭坚(1045年﹣-1105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p><p class="ql-block">黄庭坚出生于书香世家,为人正派,才华横溢。受家庭的熏陶和家学的影响,黄庭坚从走上仕途之初,就具有强烈的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的思想,虽仕途多舛,但他所倡导的"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作"的从政主张,深受后人景仰和爱戴。</p><p class="ql-block">黄庭坚曾亲书孟昶《戒石铭》中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箴言于县衙,用以自警。宋绍兴二年六月,宋高宗颁旨将黄庭坚手书的《戒石铭》颁发到各州县,成为"御制戒石铭",影响巨大。</p><p class="ql-block">【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登进士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范仲淹</b> 清廉忍穷</p><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p><p class="ql-block">范仲淹进入仕途后,致力思君报国,造福百姓,虽几度沉浮,却始终保持着清白本色。他认为,如果一个官吏能做到"忍穷",可免一人一家之祸,如果所有官吏都能"忍穷",则可以免除政权颠覆之祸。</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将"清廉"作为举荐人才、考核官吏的重要标准。在"庆历新政"时,范仲淹负责考究官员的为官履职情况,严格执行标准,严明考核纪律,对不称职的一律降黜,对政绩卓著、能守清廉的加以升迁。范仲淹亲自审查各路监司的名册,只要发现不廉贪腐的,便从名册上一笔勾掉。当时枢密副使富弼见此情景说:"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回答:"一家哭总比一路(路相当于现在一个省)人哭要好吧!"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忠心持廉的品格,成语"一笔勾销"即出于此。</p><p class="ql-block">【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和八年(1015年),中榜成为进士。】</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包拯</b> 铁面无私包青天</p><p class="ql-block">包拯(999年﹣-1062年),北宋名臣。后世将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p><p class="ql-block">包拯极为孝顺父母,史书上说他在</p><p class="ql-block">"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在先后给父母送终,并且守制满期后,包拯才出去做官。在任端州知州期间,当地出产一种名砚﹣﹣端砚,作为向朝廷进贡的贡品。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上任后,下令只按规定数进贡,任何官员不得加码、贪污。他自己后来离任时,连一方端砚也没有带走。</p><p class="ql-block">包拯廉洁公正、铁面无私,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莹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天圣五年(1027年),登进士第。]</p> <p class="ql-block">浩瀚星空</p> <p class="ql-block">书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榜题名</span></p><p class="ql-block">丹墀对策三千字,</p><p class="ql-block">金榜题名五色春。</p><p class="ql-block">圣上喜迎新进士,</p><p class="ql-block">民同应得好官人。</p><p class="ql-block">(元)王冕《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p> <p class="ql-block">课堂</p> <p class="ql-block">状元荣归 恩荣盛宴</p> <p class="ql-block">金榜题名 金殿策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士</span> 清代</p><p class="ql-block">此匾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会试全体考官(纪昀、德保、蔡新、胡高望)为祝贺习振翎得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所题。习振翎(约1741--?),官至山西布政使,是江西省峡江县湖州村习氏后人,陕西富平习氏的族系关系可追溯邓州习氏始祖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人习思敬,又同源至湖州村始祖,即北宋官员习有毅一脉上。</p> <p class="ql-block">各朝代各大家</p> <p class="ql-block">翰林院</p> <p class="ql-block">“翰林院待诏”门额</p><p class="ql-block">清代 借展</p> <p class="ql-block">“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门额</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年(1904) 馆藏</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772ー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德亲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十八年试拔萃科及第,宪亲元和元年(806)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官至刑部尚书、太于少傳,封冯翊县侯。</p> <p class="ql-block">刘禹锡(772ー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p><p class="ql-block">唐代著名诗人,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p> <p class="ql-block">杜甫(712ー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p><p class="ql-block">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之为诗圣。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参加乡贡,二十四年考进士落第,天宝九年(750)献《大礼赋》,得待制集贤院。后任左拾遗。</p> <p class="ql-block">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p><p class="ql-block">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1021ー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埠岭(今江西抚州)人。</p><p class="ql-block">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两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1236ー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p><p class="ql-block">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理宗全佑四年(1256)状元,官至右丞相,领导抗元斗失败后不屈殉国。</p> <p class="ql-block">唐寅(1470ー1524),宇伯虎,号桃花庵主,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p><p class="ql-block">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关中四才子之一。弘治十一年(1498)中解元,后因卷入科场弊案绝意仕途。</p> <p class="ql-block">吴承恩(1500-1582),字汝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准安)人。</p><p class="ql-block">明代著名小说家。嘉清二十九年1550)补岁贡生,曾任长兴县丞。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作者。后人将其诗文编成《射阳先生存稿》。</p> <p class="ql-block">孔尚任(1648ー1718),字聘之,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p><p class="ql-block">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早年童试未中,捐国子监生。后于康熙南巡时御前讲经,授国子监博士,曾任户部主事。传世名作有《桃花扇》。</p> <p class="ql-block">郑燮(1693一1765),字克柔,号板桥,红苏兴化人。</p><p class="ql-block">清代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雍正十年(1732)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1879ー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安庆人。</p><p class="ql-block">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之一,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七岁的陈独秀考中秀才。</p> <p class="ql-block">榜样</p> <p class="ql-block">状元曹鸿勋"耕读以本"匾</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年(1904) 馆藏</p><p class="ql-block">该匾由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殿试状元曹鸿勋于光绪甲辰年(1904)所立。</p> <p class="ql-block">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p><p class="ql-block">诗礼有家风,吹窗清昼同。</p> <p class="ql-block">珍贵匾额</p> <p class="ql-block">读圣贤书 行仁义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状元床</span> 清代 馆藏</p> <p class="ql-block">“芝兰百世”轿 清代 馆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源远流长</span></p><p class="ql-block">人生代代无穷己,</p><p class="ql-block">江月年年望相似。</p><p class="ql-block">不知江月待何人,</p><p class="ql-block">但见长江送流水。</p><p class="ql-block">(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p> <p class="ql-block">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次年,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此后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部分有识之士怀揣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想,发展洋务以图自强。然而,清廷并未改革科举以选拔发展洋务所需要的实用人才。</p> <p class="ql-block">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为救中国于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将改革科举,作为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视为戊戌维新的重中之重。</p> <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次年,慈禧太后发布谕旨,宣布实行新政,废除八股文,科举考试以西学为主,意在选拔实用人才。</p> <p class="ql-block">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中国东北沦为日俄两国的战场,中国主权受到严重的挑战,国家局势更显危难之中,尽快培养大量新式人才成为救亡图存的关键。在袁世凯等封疆大吏的强烈呼吁下,清廷于1905年9月2日下诏停废科举,持续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走下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在科举停废之后,清廷仍继续为生员和举人提供出路。不仅如此,清廷还对新式学堂学生和留学生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奖给功名,授予官职,科举的影响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一颗红心 两种准备</p><p class="ql-block">怎么像我们下乡前的高年级辍学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展厅之间如何串联,怎样延续,设计者真是脑洞大开!反正,参观者不知所措。</p> <p class="ql-block">东西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古代道路与航线的拓展,串起了商业、政治、文化与宗教等交流。丝绸之路促进了造纸印刷术西传与宗教思想的传播;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远渡重洋来中国的外邦人,除了带来了西方科学,也带走了东方制度与思想。</p> <p class="ql-block">在华传教士</p> <p class="ql-block">利玛窦 (意大利人) 曾德昭 (葡萄牙人) 卢公明 (美国人) 艾特尼·资 (法国人) 丁韪良 (美国人)</p> <p class="ql-block">赶考生</p> <p class="ql-block">国重斯文 天下至公</p> <p class="ql-block">我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结语</span></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虽然因清末的停废而走下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但是其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合理内核,已经超越了帝制时代的显著特征,具有了现代性。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国,对公平、公正精神的无限渴望,对于通过公平竞争以实现精英治理模式的不懈追求,以及在以考试作为选拔、测评人才的最重要手段得到充分运用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合理价值仍然适应于现代社会。</p><p class="ql-block">我们坚信,全面、准确认识科举制度在1300年发展历程中蕴含的合理价值,能加深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识,能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能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进而能为科举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赋予新的时代意涵。</p> <p class="ql-block">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p> <p class="ql-block">出馆路过精细壁雕</p><p class="ql-block">一个群众性的排练团队在这里吹拉弹唱,与博物馆性质极不和谐。</p> <p class="ql-block">见天了,参观结束,意犹未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