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21日,从井冈山出发前往吉安途中参观了渼陂村,前往吉州窑参观。</p><p class="ql-block"> 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市永和镇境内,北距吉安市约8公里。隋至宋,吉安称吉州。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遗址现有废窑24处,即窑岭、茅庵岭、牛牯岭、后背岭、窑门岭、官家塘岭、屋后岭、猪婆石岭、蒋家岭、七眼塘岭、松树岭、曹门岭、乱葬戈岭、尹家山岭、本觉寺岭、上蒋岭、讲经台岭、曾家岭、斜家岭、枫树岭、拓树岭、自家岭、天足岭、下瓦窑岭等。</p> <p class="ql-block">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因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p> <p class="ql-block">古窑断代遗址。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独创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饮誉中外。洒釉、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窑的标志性品种。</p><p class="ql-block">从遗址中可以看出古窑的断代,有元、北宋、南宋、明、清的明显痕迹。</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州窑不仅将中原的制瓷工艺溶于之中,还将吉州本地的人文情趣绘于瓷器上,并在造型,瓷的机理上有新的变化,使吉州窑成为中国瓷的重要品类,才使古代的欧洲、中东各国的王室贵族爱上吉州瓷。</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 12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元代储料池遗址</p> <p class="ql-block">宋时,永和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七十二条花街”。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吉州窑是中国古代黑釉釉瓷生产中心之一。所产瓷器种类繁多。</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已发现的瓷形有120余种。按胎釉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绿釉瓷、黑釉瓷、彩绘瓷、雕塑瓷和玻璃器等。</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始建于晚唐,到宋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连殿峻字,呈现出“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永和镇也成为“天下三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瓷片、窑具还俯拾皆是,一条条用阻坛和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长街古巷,纵横交错,依旧保留了古瓷城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陶瓷在中国宋元时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它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p> <p class="ql-block">元代乳白瓷设有各式碗、碟、高足杯和玉壶春瓶等。高足杯、芒口太平底印花碗、玉壶春瓶和芒口双鱼纹印花碟等,都是元代典型断代器。</p> <p class="ql-block">吉州古窑区宋代古街</p> <p class="ql-block">吉州古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还原过往</p> <p class="ql-block">1975年,在东京博物馆举办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吉州窑的兔毫斑、鹧鸪斑和玳瑁斑成为传世珍品,日本国珍藏的剪纸贴花盏被誉为国宝。</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黑釉瓷似在北宋时期才开始烧造。</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黑釉瓷器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3个不同时期,延续时间较长,形制也略有变化。</p><p class="ql-block"> 这个图案的古瓷盘曾在故宫展品中见到过,我想,故宫的瓷盘产地应来自这里?</p> <p class="ql-block">永和镇西侧的吉州窑是宋元时期国内外著名的民间烧瓷窑场,窑场内遗存的24座窑包如山似岗,文物丰富,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大的古窑包遗址群。</p> <p class="ql-block">下午到达吉安市。吉安市,古称庐陵、吉州,是江西省辖地级市。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p> <p class="ql-block">人工打造的吉安古街</p> <p class="ql-block">吉安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自古吉安产生了许杰出人物,如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陈循,邹元标、胡铨等,被人们刻在墙上铭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4月22日下午到达南昌,南昌中雨气温偏低。这是八一广场,我们入住附近。</p> <p class="ql-block">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这几个字是朱德元帅提写的。</p> <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是为纪念南昌起义而设立的专题纪念馆。纪念馆陈列、陈展各类图片、图表509幅,文物展品407件(套),艺术品51件;陈展内容主要有:新馆大楼南昌起义、人民军队光辉历程以及旧址复原陈列等。</p> <p class="ql-block"> 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前身为“江西大旅社”。1927年7月下旬,参加起义的部队包租下这幢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后又多次在此举行会议,成为领导起义的指挥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由此产生。</p> <p class="ql-block">雨中游览南昌滕王阁。其实四川阆中也有一个“滕王阁”,都源于山东滕州。据《旧唐书》记载:“贞观十三年丙申六月,皇弟元婴封滕王”。</p> <p class="ql-block">贞观十三年丙申六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太宗</span>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封滕王”。后调往洪州(南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思念故地滕州而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此阁因王勃一首“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成为永世的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 而四川阆中滕王阁也是李元婴调任后修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每次重建都样式不同;楼层不同;地址也有所不同。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现今滕王阁是1983年10月1日正式奠基,1989年10月8日,重建的滕王阁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都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p><p class="ql-block"> 我记忆最深的一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滕王阁画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上向北望去贑江及景区成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上向南望去贑江大桥锁在烟雨中</p> <p class="ql-block">北侧“祈寿厅”有一“寿字屏”。屏上这硕大的“寿”字,是光绪皇帝的御笔,由状元曹鸿勋恭立,被誉为“天下第一寿”。</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在古代,就是九九重阳登高、祈福、祈寿之所,故放置此屏有其深刻寓意。此屏是由古建筑师陈方先生(滕王阁建筑设计师陈星文长子、末代帝师朱益藩曾外孙)无偿提供给滕王阁的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大幅壁画</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拱顶</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明代汉服。现在街上有些女孩子穿这种汉服行走,与古街古楼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4月23日,离开南昌去景德镇。途经汪山土库。土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汪山岗,距南昌45千米,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因当地赣语把大型的青砖瓦房多称为“土库”,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汪山土库以赣派建筑与清朝宫庭建筑相结合,属砖、木结构建筑群,整座土库建筑以祖堂为中心,东西展开,南北朝向,地势前低后高, 9幢排开,7幢退后,一连25幢进,1443间房。</p> <p class="ql-block"> 土库有通风、采光天井572个,幢与幢相携、进与进相连、巷与巷相通,巷道交错、庭堂深邃,祖堂、保仁堂、谷贻堂、光裕堂、诵芬堂、稻花香馆、醉月楼、望庐楼、接官厅等, 东西长337米,南北宽180米,占地108亩。</p> <p class="ql-block">稻花香馆是程氏家族的私塾,汪山土库走出的7位进士、21位举人以及一百多位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都曾在稻花香馆接受过启蒙教育。稻花香馆厅堂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孔子塑像,两旁则挂满了“学规”和理学名言,馆内除了教室,还设有住房、伙房、餐厅等。</p> <p class="ql-block">汪山土库文化底蕴深厚,清至民国的100余年间,共出进士4名,举人11名,大小官员、名流100余名,成就了“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的辉煌。特别是在清朝,仅嘉庆五年至宣统二年100多年间,这里出了举人21名、进士7名,遍布清朝各部各省官员100余名,受封为“总督”、“尚书”、“一品夫人”有十几位,成就了当时大塘“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的程氏家族辉煌。</p> <p class="ql-block">清中期湖广总督程裔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安徽浙江巡抚程懋采三兄弟即谓之“一门三督抚”,原国民党要员程天放和著名音乐教育家程懋筠(“中华国民国歌作曲者”)等均属汪山土库程氏家族。</p> <p class="ql-block">汪山土库程氏十分重视教育,供奉圣人,这是程氏学堂。程氏一族贵人倍出,后裔遍国内各大城市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台湾和香港等世界各地,都与教育有关。</p> <p class="ql-block">汪山土库地势前低后高,冬暖夏凉。整座土库幢与幢相携、巷与巷相通,南北朝向,所有的门窗、门台、踏阶、柱基皆为一色的红石。花楼重门、高梁粗柱和屋檐上刻着“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球”、“蜂蝶穿花”、 “八仙过海”等图案,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汪山土库整个建筑由25幢砖木结构的青砖大瓦房组成。房子的外墙连成一体,显示出大塘程家的豪族气派。 青砖黛瓦,封火山墙,天井四水归堂,墙头黛瓦垒迭,檐口有勾头滴水,整个墙体一斗一眠,内用土胚灌斗,腰墙是眠砖,则是赣派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土库主人蜡像。</p> <p class="ql-block">程氏祖堂是汪山土库主体建筑的中心,纵深三进,每进均为“一明两暗”的平面布局。祖堂第一进设有门厅,门厅两侧各有两间厢房。门厅与第一进大厅之间,除了门厅的仪门相隔外,还设有一道青砖墙壁筑有砖雕组合门头。第一进大厅五间九架,厅内立有两排共4根柱子抬梁穿斗式结构并用,空间宽敞。天井周边是贯通的精致卷棚轩廊。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筑有一道间墙,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仅有一道可拆可卸的壁板相隔。后两进的天井两侧均有厢房,厅堂面宽比第一进缩小。</p> <p class="ql-block">花墙通幽,抚往今昔。</p> <p class="ql-block">土库花园</p> <p class="ql-block">书房</p> <p class="ql-block">雕龙画凤见喜床</p> <p class="ql-block">花格内外</p> <p class="ql-block">花窗扇扇</p> <p class="ql-block">门墩、门挡</p> <p class="ql-block">议事堂。1968年,汪山土库作为“反面教材”,被时任省委书记程世清列为“阶级教育展览馆”,与大邑刘氏庄园并称。随后土库内的房子一部分给了“贫农”居住(后逐渐各自拆了重建),一部分改作大塘粮库。80年代初,大塘粮站撤出汪山土库。</p> <p class="ql-block">土库创建者</p> <p class="ql-block">一门三巡抚</p> <p class="ql-block">翰林牌匾</p> <p class="ql-block">供奉师表</p> <p class="ql-block">酒仙指路。汪山土库是中国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他的规模大于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建设者中有参加故宫建设和修缮的工匠。是十分值得参观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距离汪山土库10多公里就是汉代海昏候考古遗址公园。<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进入景区大门建筑,古“门”字前一辆金色马车将人们载入过往。</span>遗址公园位于南昌市新建区,规划范围约12.03平方公里,遗址区域总体规划范围约107.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遗址博物馆、展示(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海昏大道、刘贺墓园保护展示等工程。</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划分为遗址博物馆区、墓葬展示区、紫金城展示区、考古预留区、入口功能区、历史体验生态休闲区等6大功能区。突出文化遗产展示、文化体验、滨湖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等五大主导产业。</p> <p class="ql-block">景区最重要的参观内容就是海昏候考古博物馆。也就是汉代刘贺墓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刘贺(公元前92年一公元前59年),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哀王刘膊的儿子。公元前88年,刘膊去世。刘贺继父位成为昌邑王。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其无子,大将军霍光等人迎立时年19岁的刘贺继位。不久,霍光以其不堪重任为由发动政变,废默刘贺,并送他回到封地昌邑,削去其王号,监视其行动。</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63年,刘贺被改封为海昏侯,送至江西豫章建城,食邑四干户。后被扬州刺史柯某上报宣帝,说刘贺想做“豫章王”,于是又被削去三干户封邑。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汉朝廷废除海昏侯国。</p><p class="ql-block"> 紫金城城址为汉代侯国古城遗址。据当地墓碑记载,该城址称为“紫金城”。其大部分处于铁河乡境内,只有部分南部城墙位于大塘坪乡境内。紫金城有可能是当时食邑民众的住地,后来也成为刘贺家族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刘贺塑像。如果说刘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痕迹,主要是他的传奇经历,由王到皇帝,但只坐了27天,<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span>权臣霍光罗织了1000多件荒唐事,被废为庶人,史称汉废帝。后封为候。最后,食邑减至千户。最引人关注的是,他的墓地被发现,墓中文物保存完好,极有考古价值。</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厅背景墙,有一种沧桑的感觉,让人浮想联翩,走向历史,走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面前,一个人是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奈。</p> <p class="ql-block">曾经当过27天皇帝的海昏侯刘贺的棺内没有金缕玉衣。棺底有一张破破烂烂的席子价值连城。经鉴定这张席子是用金锭铺成竟值24亿。</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1年末,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出土金器、青铜器、玉器、竹简、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套)。</p> <p class="ql-block">“刘贺”螭纽玉印:该印由和田白玉制成,玉质坚硬莹秀,局部有浅褐色沁斑,为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印文“刘贺”二字为阴刻篆书,字迹线条粗细一致,左右等分,规整大气。</p> <p class="ql-block">刘贺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黄金货币和金银饰的车马器,仅金器就有478件,重量约115公斤,无论是数量还是重量,在发现的西汉高等级墓葬中都名列第一;种类包括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版等,以及银制当卢和以金银技法(鎏金银、错金银、包金银等)。发掘的黄金80多公斤,其余礼器、兵器,漆器、钱币、粮食、生活用具等不计其数。</p> <p class="ql-block">我对一个最后食邑仅有千户的海昏候有这么多财富感到好奇,也咨询了工作人员。刘贺的祖父就是鼎鼎大名的汉武帝刘彻,祖母是“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 立”的李夫人,而他的父亲就是他们的独子昌邑王刘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刘贺的父亲在他四岁时就过世了,留给这个独子的不仅是一个昌邑王的王位,还有大量财富。他的唯一的儿子也过世了,导致他将所有财产“带走”。</p> <p class="ql-block">墓中出土的5辆安车,大量偶车马,特别是两辆偶乐车,为西汉列侯的车舆、出行制度作了全新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在海昏侯墓北回廊的钱库,还出土了10余吨五铢钱,约有200万枚,按汉制换算相当于现在的约50公斤黄金。 五铢钱,其外圆内方,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西汉武帝时期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汉代五铢钱。</p> <p class="ql-block">刘贺墓中金银珠宝无数,据说最珍贵的要数古代竹简。竹简约5000枚,木牍的内容主要包括属遣策类的签牌和奏牍。签牌是系在竹木笥或漆箱上的标签,奏牍是墓主人上奏皇帝、皇太后的奏章副本。竹简内容从实验室初步清理和保护内容看,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五色食胜》等。</p><p class="ql-block"> 据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论语》比现存版本多出了两册,弥补了历史上的缺失。</span>由于竹简长期泡在水中,为防止出水风化,还不能展出面向世人。</p> <p class="ql-block">出土汉代马蹄金、麟趾金,不仅在于它的经济价值,也印证了历史上的传说。当年,汉武帝闻报,西方发现了飞马;泰山发现了黄金:南方发现麒麟,这在当时是重大祥瑞。命铸造了仿天马蹄和麒麟趾的金子,在这里得到印证。</p> <p class="ql-block">汉代服饰。它的出土和印证,也促进了当今“汉服热”。同时,可以找到日本和服、朝鲜民族服装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刘贺墓园平面呈梯形,南北宽 141—186 米,东西长 233—248 米,垣墙周长868米、宽约2米,共占地约 4.6 万平方米。墓园内由两座主墓、七座祔葬墓、一条外藏坑和园墙、北、东门及其门阙、寝、祠堂及园寺吏舍等构成。</p> <p class="ql-block">当晩到达景德镇。景德镇市别名“瓷都”,江西省地级市,景德镇设镇于东晋时期,始称“昌南”,汉易名“新平”,辖于江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浮梁”;北宋赵恒景德元年定名“景德镇”。</p> <p class="ql-block">4月24日参观陶瓷博物馆和逛陶瓷市场。景德镇有许多企业的陶瓷博物馆,也有许多陶瓷窑口。最著名的是10个青花瓷窑口,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珠山中路187号,景区有明代陶瓷博物馆,有民间作坊,有古街,还有珠山龙珠阁。</p> <p class="ql-block">景区里的珠山龙珠阁。珠山之上的龙珠阁自明代开始就是御器厂、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现在的龙珠阁是一幢仿明重檐宫廷建筑,共6层,高34.5米,</p> <p class="ql-block">里面展示着御窑厂的模型和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历史人物及事件记述均是陶瓷烧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陶瓷笔画</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的古镇情景</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借鉴了景德镇清代独创的蛋形柴窑构造特点,设计成8个长度不一、大小各异的多曲面钢筋混凝土拱体结构,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御窑厂遗址以东区域,拱体内外侧采用悬挂窑砖装饰,拱体两端采用木框玻璃幕墙封闭。</p> <p class="ql-block">拱体窑口形博物馆外观</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馆藏文物大多为御窑厂遗址出土文物标本和复原器,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珍品和孤品。现共藏有复原器约3000件套,御窑标本近1000万片,其中常设展厅展出展品约1000件套。</p> <p class="ql-block">形态相似的瓷枕</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瓶</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墩。</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陶瓷厂收藏一些明清时代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这个瓷盘就是景区大门作为陶瓷博物馆标志的原件</p> <p class="ql-block">迷幻瓷宫</p> <p class="ql-block">具有历史地位的窑山邑品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