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生日宴

胡萝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今天是她三岁生日,父母为他举行中西合璧的生日宴!</i></b></p><p class="ql-block"> 这个画画,显然是山西省榆社县的习俗。母亲抱着孩子,奶奶将自己蒸的圐圙(kulue)与大馍馍顶在头顶,嘴里应该念着:</p><p class="ql-block">一开天, 二开地 ,</p><p class="ql-block">三开聪明和伶俐,</p><p class="ql-block">四开父母恩情重, </p><p class="ql-block">五开志向远大,大鹏展翅恨天低;</p><p class="ql-block">六开学业有成,前程似锦真优美;</p><p class="ql-block">七开窈窕淑女人人爱;</p><p class="ql-block">八开心,九开颜,十开春风人得意;</p><p class="ql-block">十一开启幸运星,一生都有贵人扶;</p><p class="ql-block">十二开来全家福,健康快乐春常在。</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的,这位老妇已经乱了规矩,提着圐圙在孩子头上转了一圈就完事,估计那段咒语能念到三。因此,我要介绍一下榆社小孩子的生日文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这是榆社县人们为小孩子做生日做的圐圙</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圐圙我不知道它的起因,是何时因何事兴起,在全国有多大范围,多少人还遵守它的规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圐圙这两个字的结构看,四方八面被围起来,或曰口中的四方八面,显然是保安康。从字典上查这两个字的意思,是蒙古语,指围起来的草场,也泛指围起来的一块地方。字典的解释显然不准确,榆社这个话不知说了多少代,多少年,榆社也有围起来的草场,围起来的地方。如果按字典里的解释,榆社借用了蒙古语,那么,圐圙的兴起就在元代。榆社的文明远在商代,是商纣王叔父箕子的封地,两千年后又出石勒皇帝(后赵),要比蒙古人统治中国的元朝早文明3000年,你说这个词谁学谁?况且,蒙文也不是汉字,汉语,怎么理解?是不是箕子专门为榆社创造的会意字,由于时代久远而失传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圐圙的用处,当然是保佑健康平安吉祥之意。为什么要用白面蒸?那就是吃饭一直是中国的大问题,几千年来饿死人无数,吃饱才能保健康平安。榆社是主产玉米、谷子、黄豆等杂粮区,但人们酷爱白面,吃面就是最高待遇。一般人的生日,吃一碗长寿面就很高兴。由此,看出圐圙的地位。圐圙用于锁命(一岁),用于保健康平安(三岁),用于开锁,亦称脱锁(十二岁)。这几个关口,必须有与岁数相同的圐圙从身上套过。这就是岁数大了,圐圙做的又大又多,一岁时父母做一个就够了,三岁时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够了,十二岁时叔父,姑母,舅父,姨妈都要蒸大圐圙,不够十二个时,父母要相约好友做圐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这个画面是12岁男孩顶大馍,过去就这样顶。</i></b></p><p class="ql-block"> 圐圙的做法,由于圐圙要从人身上套下来,就要有足够大。大的直径可以有一米多,需要两个人抬着从头脱到脚。这就要在蒸圐圙时,准备一个竹圈,或者柳条圈,或榆树条圈均可。不过,现在人们使用全精粉面制作,又是专业公司做的,就不放竹圈什么的,从图片上看,还是有点悬,断开了就不吉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这是两个人抬着圐圙套12岁男孩的画面</i></b></p><p class="ql-block"> 通常做一个能套人的圐圙要用10斤以上面粉,为了保证圐圙的完整,把面胚子做好后,将准备好的竹圈、或柳条圈,或榆条圈揿在面里,再制作很多佛手挨着摆放在上面。还要另外配一个大馍馍放在中间。这样的圐圙要用两个人一起抬着,从生日人身上脱下来,大馍馍顶在头顶。这个仪式完成之后,生日人要从圐圙和大馍馍上各咬一口,寓意这个圐圙,大馍馍是生日人的食物。开宴时,亲朋好友要把生日人咬过的圐圙和大馍掰开就着菜吃掉,寓意人们为生日人吃掉灾难。因此,榆社人过生日请人吃生日宴,叫做“咬灾”!</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咬灾”,亲朋好友可不能缺席呀!这是地道的榆社生日宴。</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铜钱变成了大额钞票。比铜钱进步多了!</p> <p class="ql-block"><b><i>这个画面是西式生日宴上的蛋糕</i></b></p><p class="ql-block"> 过去,榆社人就过自己传统的“咬灾”宴,还有点负担不起,何谈西式生日宴?现在脱贫了,做生日档次也提高了。你看,摆放了三个大蛋糕,30多个小蛋糕,一看就不是一家两家人来祝贺生日快乐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西方蛋糕生日宴的来头,这里做一下介绍:</p><p class="ql-block"> 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已为人们熟悉,这一习俗源于希腊。</p><p class="ql-block"> 在古希腊,人们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在她的一年一度的生日庆典上,人们总要在祭坛上供放蜂蜜饼和很多点亮着的蜡烛形成一片神圣的气氛,以示他们对月亮女神的特殊的崇敬之情。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疼爱孩子,古希腊人在庆祝自己孩子的生日时,也总爱在餐桌上摆上糕饼等物,而在上面,又放上很多点亮的小蜡烛,并且加进一项新的活动——吹灭这些燃亮的蜡烛。他们相信燃亮着的蜡烛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果这时让过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然后一口气吹灭所有蜡烛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的美好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于是吹蜡烛成为生日宴上有着吉庆意义的小节目,以后逐渐地发展到不论是在孩子还是成人甚至老年人的生日晚会或宴会上都有吹蜡烛这个有趣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再说了,吃不完还可以涂花脸。可见,生日宴主要是吃蛋糕!我们毕竟是学人家的,只是摆着看,吃不惯,也不往脸上抹呀。</p> <p class="ql-block">早早来布置生日宴的人们,将英文原版Happy Birthday生日歌挂起来。</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的西方,生日蛋糕只会出现在国王等级的较高贵族和其他重要人物的生日宴上,普通人,尤其是小孩,从来不用蛋糕庆祝生日。是因为只有贵族阶级才有财力举行生日庆典,并且,过生日者要戴上生日“桂冠”,要载入史册被人们记住。很多年后传入民间,传遍世界。庆祝生日必备蛋糕成为世界各地的传统,无论老少贫富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虽然,一些国家的生日蛋糕风俗有所雷同,但是每个人庆祝生日用蛋糕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各地根据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古老的文化传统,在使用生日蛋糕时都会有自己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我国北方不少地方用“面”来过生日的,代表“长寿”之意。榆社人给小孩子过生日就是用圐圙。</p> <p class="ql-block">生日宴外面的布置也是现代化的,往前说20年,都见不到这场面。</p> <p class="ql-block"><b><i>这家母亲在门口抱着孩子,奶奶提着圐圙在头上转一圈,是按传统的方式进行顶圐圙仪式。</i></b></p><p class="ql-block"> 我是山西榆社人,从小就知道人生几大生日要过的。一岁生日是锁命的,我国农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医疗条件很落后,孩子出身后夭折率较高,到一岁是个关口,所以,一岁生日是锁命。主要表现形式是戴锁。过去的锁不是用红丝带拴着的银锁,而是用红布缝制的指头粗圆圈(里面装谷康),银锁缝在上面。另外红布圈上要用黄丝线绣孩子的属相,一岁生日时已经绣上第二年的属相,每年绣一个当年属相,一直绣完十二属相,就该脱锁了。辅助形式就是脱圐圙,或顶圐圙(因圐圙小只能顶一下)。主要亲属就是用红丝线拴一个铜钱给戴上,送一个供顶的圐圙即可。特别是婚后头胎一岁生日很隆重,含义就更多,比如晒媳妇的功劳,新家庭有了后代等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这是小女孩的三岁生日,使用传统方法又有改进。 </i></b></p><p class="ql-block"> 榆社人很看重小孩三岁生日,称为过三生。俗语说得好,一岁看大,三岁看老。强调过三岁生日,就是为开启孩子的智慧。这一天,要给孩子洗澡净身,里外全是新衣服,站在门口一块新毯子上,等待人们送来圐圙,从上到下脱一次,再咬一口圐圙吃。抬圐圙的人还要念着:</p><p class="ql-block">天灵灵呀地灵灵,</p><p class="ql-block">各路神仙都显精。</p><p class="ql-block">女儿今天三岁整,</p><p class="ql-block">健康可爱手脚勤。</p><p class="ql-block">再谢上天赐靓女,</p><p class="ql-block">中西大宴谢恩情。</p><p class="ql-block">开启人生新征程,</p><p class="ql-block">祈祷护佑我的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从照片上看,这家已经收了6个圐圙,都用塑料袋装着,还没有一个圐圙从身脱下来!</i></b></p><p class="ql-block"> 这里再说一下榆社的12岁生日。12岁是父母给做的最后一个大生日脱锁,最少要有12个可以从身上脱下来的圐圙,还有主要亲属给佩戴的12个铜钱。生日宴后,父母将一岁戴在孩子脖子上的锁脱下来,去挂在院里的枣树上,院里没有枣树的就扔在房顶上,预示孩子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12岁在榆社人心目的概念。榆社的俗语说“小子不吃十年闲饭”,山西晋剧《三娘教子》的戏词是:周公瑾 12岁能用兵,王摩法 12岁官居二品,寇平仲 12岁位登翰林。由此可见,12岁就是成人了,去画美丽的风景吧!</p><p class="ql-block"> 以后的生日就是就没有圐圙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生日宴大厅,台上摆着西式蛋糕,没有点蜡烛,门口放着圐圙,仍然抱着,可谓中西合璧!</i></b></p><p class="ql-block">生日宴上有很多人,人们没有吃蛋糕,也没有吃圐圙,既打破西方的做法,也打破榆社的做法,传承的只是亲情交流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