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p><p class="ql-block"> 思悟: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p><p class="ql-block">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p><p class="ql-block"> 思量: 赤手空拳与虎搏斗,不用船只去盲目徒步渡河,如此一介武夫,死了都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共事的。我所共事的是那种面临任务便恐惧加谨慎,善于谋略而又能优质完成任务的人。</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孔子如此看重这样的人,愿意与这样的人为伍?其一,理性是生存最基本之要素,像孔子所说的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就是做什么事不考虑轻重缓急不理智的人,这样的人冲动起来往往还不顾后果。如此鲁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孔子怎能与其为伍。再者,人想要成事,光有理性还远远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方法,开篇八个字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便是最好的诠释,先要懂得敬畏,然再寻找策略,这就是成就一件事情的简单步骤,莫要以为自己能力过硬,便可为所欲为,那与非理性的暴虎冯河之人无异,另,就像颜渊那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甚是难得,非一般人所能修炼之境界,人往往要看清局势,很多时候不是不努力,而是时机未到,这时候得有一颗平常心,耐得住,同时暗暗地积累自己的学识和技艺,时机一到再重新站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