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古高桥小记

美友19752903

<p class="ql-block">游古高桥小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欧阳霞林</p><p class="ql-block"> 看世间烟火互生,红尘缭绕。望远处酒肉繁华,笙歌燕舞。我这厢独立朝阳暮野,沐雨栉风,寂静欢喜,一缕古意翻风月……</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29日,与《土著民》一帮原创作者携欢声笑语,揣诗意清梦,穿村过寨来到双峰县洪山殿镇洲上村——只为一览古高桥的真颜。其实,我老家离高桥也才10来公里路。除年轻时四海漂泊外,我的中壮年都是在娄底度过的。在娄底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来,我遍访湘中古迹,然于家门口不远的古高桥,却一直缘悭一面。至《土著民》今日组织活动,才与高桥怦然相遇。</p><p class="ql-block"> 时值仲春,阳光明媚,原野漫翠。白露低翔,鸠逐莺飞……放眼望去,高桥所在的洲上村犹如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不可抗拒地将其大美无拘无束地向众多前来探访的文朋诗友展现。高桥,在那四野堆芳涌翠中静静屹立,一任雨打风吹。听马蹄渐远,送长道行人。</p><p class="ql-block"> 发源于龙山的洣水河,一路欢歌流过洲上村一马平川的原野,断开沿途山峦田原向东蜿蜒而去。为便南来北往的人们通行,清乾隆二年的1737年,由当地乡坤倡义举,集众力,周边乡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凿石运料,精筑细垒,齐心协力终于建成高桥。</p><p class="ql-block"> 高桥跨水约10余米,桥身为两孔半月形石拱,中有一石墩为支,青石板铺于桥面。桥上以砖瓦结构筑廊。桥两面是青砖砌筑的拱形门封火墙,中身为人字形瓦顶。廊两头各设四方形三面围墙敝口房一间,以供担货脚客于风寒夜行中临时小憩。廊两侧另有方木条为架,上铺木板为凳,以供来往行人休息。只是后来这些木板已流失,只剩木架。桥中间望东一侧,砌有桥神龛,以供附近信徒祭祀。旧时,如果小孩八字硬或不好带,乡民们都有拜桥继娘的习俗。传说将小孩过继给桥继娘,便会得到桥神的庇护。当地人讲述,旧时,桥头还陈有茶缸,由当地人免费烧茶水供来往行人饮用。</p><p class="ql-block"> 砌嵌在桥墙上的功德碑,记录了修建或重建高桥时捐款人的名字和所捐金额。但因风化严重等缘故,大多已隐约模糊。有些可清晰辨认,有些已全然不辨。高桥简单的桥记,估计也是后来重修时刻铭,对初修和重修没有详尽的记述。在洲上村的毗邻处,有一个叫高桥的旧村。我们不知道古高桥是因村而名,还是高桥村因古高桥而名,这些都已不可考。因而,有关于高桥的历史,只有一个大致的时间线条。在时间的长河中,它曾连缀起南来北往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随着交通的逐步发达繁华,人们的出行亦不断改道,高桥慢慢卸下它曾肩负的通行功能,成为一个历史文化的符号,依旧装点在洲上村的原野,恪尽最后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古高桥是湘中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屋桥”,和新化等地的木结构古风雨桥相比,又有不同的风貌,是古桥文化的一个特有标记。当这古老的容颜植入今日繁华,它贴于历史的背影愈显沧桑与厚重。近300年来,那些南来北往的行客各自匆匆,旧世的悲欢一一湮入烟雨尘埃,铺在桥头和路面的青石板却愈发光亮。我想:古高桥今天于我们最大的意义,是对古道高风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古高桥的繁荣旧貌料已难枯木逢春,而文明更新的步伐,却在大步向前。高桥,在双峰县洪山殿镇的乡间静候与你相遇,一起吟咏古道高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