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八年九月经萍乡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 “秋收起义广场纪念碑”建在原萍乡“昭萍广场”,同时将“昭萍广场”更名为 `秋收起义广场"。广场总面积为346.254亩(约23万平方米 )。由中央广场、西北广场、东北广场、东西广场四块组成,中央广场占地面积109054.7平方米(163.57亩)。</p><p class="ql-block">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4个省举行秋收暴动。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p><p class="ql-block"> “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8月,毛泽东在安源主持召开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并于9月9日亲自发动和领导了震撼世界的秋收起义,起义部队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创建了我党第一支工农军队,秋收起义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纪念碑建在秋收起义广场中央,1999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秋收起义纪念碑题写了“秋收起义纪念碑”碑名,纪念碑于2000年8月27日正式落成。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碑名:“秋收起义纪念碑”,碑背面是毛泽东的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基座正面是碑文,其他三面为浮雕,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张家湾的红灯》、《霹震一声暴动》、《转战上井冈》,生动展现了秋收起义的历史画面。碑身有线刻的猎猎战旗和崇山峻岭,表示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工农兵联合的武装斗争,第一次举起工农革命军旗帜,并转战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纪念碑碑高30.9米,占地面积151平方米,巍然屹立,气势宏伟。纪念碑基座内设有电控设备,长城堡四角和碑顶部装有活动彩色射灯;基座周围有绿化区域;纪念碑基座四周设有较大的平台,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大景观。纪念碑由“9”字、浮雕、题词、长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徽标、碑柱、火焰(火炬)、五角星、碑文、红旗、山川、稻穗等图案协调配置、有机组合。 长城堡连碑柱27米,基座27级台阶、高3.9米,碑柱顶部正面与背面造型为两个“9”字,连缀起来表明秋收起义的时间为1927年9月9日,同时又有“九重天”的寓意。长城墙上的火炬和基座侧边的火焰,表示秋收起义之火燃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与刻在基座南、北面的毛泽东的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西江月·秋收起义</p><p class="ql-block">毛泽东</p><p class="ql-block">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p><p class="ql-block">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p><p class="ql-block">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p><p class="ql-block">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