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诗词里的“梅关古道”

贵哥

<p class="ql-block">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做旅游攻略时认识了梅关古道,起因是从广东一侧前去探访陈毅的《梅岭三章》之地,需翻越大庾岭梅关古道,这岂不是一举两得。</p> <p class="ql-block">  梅关古道位于韶关市南雄梅岭镇,又称庾岭古驿道,在秦时即设关。史载唐开元四年朝廷派遣左拾遗张九龄主事,历经两年将秦汉小道拓宽,以青石铺设建成南北通衢。</p> <p class="ql-block">  书本上说梅关古道跨越粤赣两省,南坡北坡全长8公里。自广东境内北上,沿途有夫人庙、六祖寺、衣钵亭、汤显祖《秋发庾岭》诗碑、苏轼东坡树等多处古迹犹存,这便激起了我定去探个究竟。</p> <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1日,一大早就携妻驱车前往,近4个小时的车程,到达梅关古道停车场时 ,还不到9点半,天气很好,换好步行鞋,问清楚注意事项,便决定登到粤赣交界的隘口,也就是“南粤雄关”的梅岭即可,工作人员说差不多三、四公里,需要2个小时左右,觉得在我们体力能接受的范围之内。</p> <p class="ql-block">  当踏上这条古道,见全是青石铺成,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按照路牌前行,路牌很清楚,几百米是什么景点,让人觉得前边不远就到景点,对我们来说很是鼓励。</p> <p class="ql-block">  行至不远就是“司马第”,驻足观望,才知道司马是中央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分。梅岭司马第,宅第居民为练姓,第前院落环建围墙,院西侧建院门,院门额书“司马第”,光绪四年奉旨例授贡生练成章立。</p> <p class="ql-block">  前行百米,但见下马碑廊,建于宋代,南北走向,一进布局,高二层,横跨于古道上。据说是古代中原及南方各地来往商贾、文人墨客路经此地都要下马、落轿,步行通过。</p> <p class="ql-block">  这两处景点完全免费,再往前走,才到了验票门口,我对妻说,当地人很是聪明,先免费送两个景点,再开始收费,有买有送。</p> <p class="ql-block">  进入收费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来雁亭” 。传说古时,北雁南飞过梅岭,时至黄昏,成群结队的北雁投宿该亭对面的企崖石上。人见雁多,遂将“避雨亭”称为来雁亭。历代文人墨客、过往行人路过这里,都进亭憩息,借景抒情,以来雁亭为题赋诗。来雁亭的正门有一副110个字的长联。</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有岭南著名画家关山月题“<b>树德梅铁骨,立节竹虚心</b>”。不远处又见吴阶平“<b>岭南梅园</b>”题字立于石上。至此,可谓进入了一个赏梅之地,可惜错过了季节,只能欣赏梅的知识。文人果然不同,谓之梅花以含苞待放之时为最佳,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花是将开未开好”,此时赏梅曰“探梅”,告诉人们,赏梅要“三知”:知色,梅花以绿与墨为名贵;知形,梅株以“梅不盈十尺”为美;以曲为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知香,人在百梅之中,细品梅香有醒神、解乏、润气之功效,犹如“<b>赏梅人儿花间走,花攀衣袖步生香</b>”。</p> <p class="ql-block">  突然觉得,这条梅关古驿道似穿时空而来,它因梅得名,又因“岭南第一相”张九龄奉诏开凿而闻名遐迩。自三国时陆凯的一首“折梅诗”始,开创了梅关古道“一路梅花一路诗”的蔚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b>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b>”三国时吴国一个名叫陆凯的校尉,率军南征经过梅岭,正值梅花怒放之,感慨万千,思念故国与亲朋之情荡漾于胸,便写下了传诵至今的《赠范晔》一诗。寥寥20字,真挚友情、高雅意境跃然纸上。开创了古人折梅送别之先河,“一枝春”也成了梅花的象征。 </p> <p class="ql-block">  古道旁录有唐显祖诗《秋发庾岭》:“<b>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b>”碑上介绍详细,此诗作于明万历十九年,诗人被贬广东徐闻典史,赴任途经大庾关岭所作,以冷月孤鹊一语双关,发出感慨,写下这首不朽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  在梅岭,自然少不了陈毅的《梅岭三章》, 古道专门建有《梅岭三章》碑刻:<b>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b></p> <p class="ql-block">  读罢,缅怀伟人,感慨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梅关古道南坡的“半山亭”旁,安放着一块勒石,上面镌刻着何香凝的一首《咏梅》诗:“<b>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b>”查资料得知,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武汉。随后,国民政府派宋庆龄、何香凝等人组成前线考察慰问团。他们从广东南雄向江西大余进发。当何香凝一行登上梅岭,站在梅关关口,吟诗一首,题为《咏梅》。此诗既出,如歌如泣,使在场的人备受感动。</p> <p class="ql-block">  北伐战争时期,何香凝先后两过梅关,半个月后的12月7日,何香凝与于右任、张静江等人再度北上。赋诗《重游大庾岭》:“<b>十月重观岭上梅,黄花笑雪傲霜开。梅兰菊竹同时会,羡煞庾山独占魁。</b>”表达了自己相信革命终有一天要胜利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又见一首陈毅的《偷渡梅关》:“<b>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b>”这是1935年冬,陈毅与游击队员在某天夜里,攀藤附葛,翻过险要嶙峋的梅岭雄关,到达仙人岭时,陈毅感慨万千,写就的七言绝句。</p> <p class="ql-block">  梅关古道,就是一条藏着诗歌的古道,这段残存的古道,铺满了千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唐朝宰相张九龄开凿了梅岭古道,之后在这古道上客流源源,不断上演着流传至今的故事:继承五祖衣钵的六祖慧能南逃至此;给杨贵妃运送荔枝的快马从此疾驰而过;被贬至岭南的苏东坡两度在此赋诗;孙中山的北伐军从这里出征;陈毅元帅在山中游击三年……</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唐九龄开凿古道建的纪念雕塑,刻有两首诗:其一为“<b>离别念同嬉,芬荣欲共持,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b>”其二为“<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b>”</p> <p class="ql-block">  最有意思的是还有一“夫人庙”,庙主人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妾戚氏。传说唐玄宗开元四年,张九龄奉旨主持开凿梅关古道。后人为纪念张九龄夫人戚宜芬而建在古道旁上的夫人庙,有题写在庙前两根柱子上的嵌名联:“<b>夫布慈云天上佛;人施法雨海中仙</b>”,表达了人们对戚宜芬助力丈夫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不惜牺牲生命的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  另有六祖衣铱亭、 状元树、饮马糟、两江亭、东坡树等景点不提。待登至山顶,看到“<b>南粤雄关</b>”城门,我知道目的地达到了。但见面向广东这一侧,上书“<b>岭南第一关</b>”,两侧联曰:“<b>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b>”,这副刻在梅关关楼上的嵌名联,是清光绪年间由福建商人李化题写的。那时,古道两旁梅林葱郁,梅果累累,行人至此,不再是“望梅止渴”,而是实实在在的有梅果可吃、梅酒可饮;又因那时古道两旁山高林茂,时有强人出没,打家劫舍,抢掠商贾,故李化此联,亦有提醒地方官员要加强防范、保境安民之意。</p> <p class="ql-block">  面向江西省那一侧,上书“南粤雄关”,据资料显示,北书“南粤雄关”及南书“岭南第一关”,均为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题的石刻匾额。“<b>梅岭</b>”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所立,有传说石碑上的两字是出自康熙皇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游完返回宾馆之时,查资料才知道梅关古道与梅岭、梅关、梅花有关的对(楹)联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b>“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b>”此联上写开发梅岭的梅鋗将军,下言开凿梅关古道的一代名相张九龄。让后人记住梅岭的来历和梅关古道的开路者。</p> <p class="ql-block"> “<b>荜路启山林,大德巍巍光岭表;遗文寻秘阁,丰碑屹屹仰天琼台。</b>”这是民国时期任南雄县长的云振中,为重修大庾岭碑所撰的对联,写出了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的艰辛与功绩。</p> <p class="ql-block">  “<b>一笑相逢,且留取雪中鸿爪;几生修到,能管得岭上梅花。</b>”此联有诗有画有哲理,乃清光绪三年(1877年)福建状元王仁堪经过梅岭所撰,现刻写在来雁亭上。</p> <p class="ql-block">  在南雄流传最广的两则古联,皆与梅岭梅花有关。一为“<b>梅开庾岭为香国;春到雄州是锦城</b>”,乃清南雄进士胡定所撰;一为“<b>凌江春色循环转;庾岭梅花次第开</b>”,乃清南雄秀才吕魁士所撰。</p> <p class="ql-block">  “<b>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b>”这是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两次被贬岭南途经大庾岭(即梅岭)之时,分别写下《题大庾岭北驿》和《度大庾岭》,这是其中后一首。诗人从繁华的京城长安一路惆怅南来,字字泪、声声叹,诗句情景交融,缠绵凄恻,印证古代失势落魄仕官文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一种心态。</p> <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梅花有情,也曾为宋代诗人的不幸遭遇与坎坷人生洒下瓣瓣清泪。  </p> <p class="ql-block">  “<b>梅骨霜鬓心已灰,青松十丈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b>”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追随宋之问的脚步,从饱受战火蹂躏的中原大地踉跄而来,在被贬岭南和北归两次迥然不同的人生遭际中,都经过了梅岭,南下时写下了这首《赠岭上老人》,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一代文豪庆幸中含着苦涩。斯人已去,当年大文豪亲手所栽之苗仍在,今已长成参天大树,“<b>东坡树</b>”记录的不仅仅是心情与诗情,更多的是后人对这位文化巨人的殷殷景仰之情。 </p> <p class="ql-block">  以写下千古绝唱“<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b>”之句的文天祥,在南岭一带组织抗元时,曾写下《南安军》:“<b>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b>”无限悲愤向梅花,以死报国照汗青。诗人的一片忠心,雄关为之震撼,岭梅也为之动容;诗人舍生取义的一身正气,令人肝肠回荡,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之后,南宋理学家朱熹接踵而来。他云游岭南,在梅岭时正值岭梅盛开,遂赋诗《登梅岭》:“<b>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磴初移屐,密云欲满襟。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b>”一幅风雪探梅图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  夜已深,初稿毕,顿觉不虚此行。想不到这梅关古道,凭藉梅花这一使者,使古道曲径通幽,梅花品味隽永。在诗歌的陪伴下,成就了梅关古道“一路梅花一路诗”的蔚然大观。忽然,灵感来临,遂将题目改为《藏在诗词里的“梅关古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