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涧,读路遥

静水流深

<p class="ql-block">  曾听过: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相比之下我觉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好,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读书和旅行必须相互映证,理论实践相结合。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邮差,如果不旅行,读书也是纸上谈兵终浮浅。</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旅行都会有感受,所以出发就有意义,比如5月3日陕北清涧一日游。</p><p class="ql-block"> (一)走近路遥</p><p class="ql-block"> 此次旅行的第一站是电视剧《人生之路》影视基地,第二站是路遥小镇。都关乎路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乡土情结。</span></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然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p><p class="ql-block"> 以前上大学时听老师说路遥的中篇《人生》比长篇《平凡的世界》更好,加上那几年人人都读《平凡的世界》,自以为太浮浅,太媚俗。所以买了《人生》,看了同名电影。平凡的世界却没读,没看。直至到了路遥故里,才彻底改变认识,原来浅薄的是自己。</p><p class="ql-block"> 路遥的四弟王天乐曾说过路遥:</p><p class="ql-block">“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他就在山峁上突然刨开这个土,发现一种草己经开始长出了嫩芽的时候,他就会泪流满面,他一生不愿意看到这个情景,他就觉得人有希望了,能活下来了,大地终于回春了,你觉得你和他同在,大地马上就会拯救你,大地当时就是我们的上帝。”</p><p class="ql-block"> 路遥的出生地是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也就是《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的原型,7岁时过继给延川县郭家沟村的伯父。无论出生和成长,都离不开农村,离不开滋养他的黄土地,他就是土地上的一头牛。是厚重朴实的陕北黄土地成就了他,反过来他的作品也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他用血和生命回馈了生他养他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所有少年时期经历过的一草一木,在任何时候都会亲切地保留在一个人的记忆中,并且一想起来就叫人甜蜜得鼻子发酸。”</p><p class="ql-block">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p><p class="ql-block"> “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路遥《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几次陕北之行,对陕北的荒凉贫瘠和粗犷豪爽以及朴实厚重的认识越深刻。路遥和路遥作品的影响何以延续至今?还在于路遥坚持与写作目的和写作内容一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精神内核,就是人民性。体现在创作上,就是对人的高度关注,对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以及命运的关注。路遥把自己的创作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记录,感应时代脉搏,紧随社会节奏,以人民作为主角,以人民为对象,关注普通劳动者的命运和疾苦,而现实主义作为作家认识、把握和表现社会的一个原则和方法,更易于为创造新生活的广大普通劳动者所接受。从路遥的作品三十年来几代读者的阅读与传播影响上看,路遥从写作手法到内在精神,都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了创作实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难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期在生活上和心理上所受的磨难,以及山区滞重的生活节奏和闭塞的环境限制,反而刺激了我爱幻想的天性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因此极想了解更广阔的外部世界。</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2日,路遥出生在陕北的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一个小村子。此时,新中国成立刚两个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地理背景中,对于生活在陕北这块土地上的人来说,苦难都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课。和少年路遥一样的孩子们,他们童年时代的苦难,是穷困的环境所给予的。他们一双眼睛看到的满是贫瘠而沟壑纵横的山,每天忍受着饥饿的煎熬,天天盼望的是什么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冬天时脚上能穿上一双鞋子。</p><p class="ql-block"> 从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屈辱,导致了少年路遥的孤独、内向、压抑的性格,1957年秋季,不满7周岁的路遥被过继给延川郭家沟他的大伯父。远离亲生父母,又让路遥面临了另一重人生考验。在那些起初冷落路遥的小伙伴记忆里,路遥聪颖而淘气,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野性,也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极强的自尊心。与一些比自己大好几岁的男孩子打架“总不服输”,这种姿态,实际上映射出了他抗争命运、积极进取的人格心理的萌芽。</p><p class="ql-block"> 在延川县城读高小和上初中的那五年,路遥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他交不起每月五六元钱的伙食费,有时,连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也吃不起。</p><p class="ql-block"> 看书,成为路遥抵制饥肠辘辘最好的良方。延川中学的阅览室里,有不少的藏书,古典小说居多,《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有些著作,路遥在高小期间就阅读了。在语文老师程国祥的推荐下,路遥开始阅读《创业史》《保卫延安》《红岩》等,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毁灭》《铁流》《牛虻》等,这些文学书籍,成为他大快朵颐、果腹充饥的精神“食物”。</p><p class="ql-block"> 困苦的岁月,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层面,作为贫困的农村学生路遥,则是经济上和精神上双重的困苦。在县城上学的寄宿生活,路遥不仅因为长期处于吃“寒酸”的最低等餐食而自卑,同时,“农村人”和“城市人”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社会结构的矛盾,也使路遥时刻感受到自尊心的极度受伤。他要用比克服来自饥饿还要多的精力,去克服周围人对自己不屑的或是轻慢的目光。他将自卑感转化为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升华为一种超越自身、反抗命运的动力。读书、上进、和命运抗争、改变人生道路,成为少年路遥心中的自觉追求。</p><p class="ql-block"> 从农村到城市,这是农村青年一条苦苦追寻和艰难拼搏的漫长之路,而且是大多数人未必能到达目的地。这也是好几位陕西作家如贾平凹、邹志安、京夫等人的艰苦卓绝奋斗之路,即使是距离西安城很近的灞桥区白鹿原下的陈忠实,也曾为获得城市户口走过一段不短的岁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非凡毅力。</span></p><p class="ql-block"> 我深切地感到,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p><p class="ql-block">——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p><p class="ql-block"> 接连遭到拒稿的打击,路遥开始陷入对自己创作手法的反省之中。他来到偶像柳青墓前,陷入了沉思,然后突然猛地跪倒放声大哭起来。经过这番痛哭和沉思,路遥坚定了自己创作,“我的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的普通读者看的。我不能拿作品所表现出的生活去迎合新潮文学的表现手法,这是不负责任的冒险。”</p><p class="ql-block"> 写作到凌晨时,饥饿难耐,路遥就吃上一个冷硬的馒头,喝一杯咖啡填一填肚子。睡下后,他时常感觉第二天起不来了,但一觉醒来,体力稍有恢复,路遥立即从床上爬起来,用热水洗把脸,痛饮一杯咖啡,又坐在书桌前开始新一天的写作。</p><p class="ql-block"> 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住到煤矿,每天写作通宵达旦,然后睡觉到下午,写完之后,更是大病一场,绝对是呕心沥血。他的作品,无疑不是沾染了路遥本身的悲痛沉重,充满了苦难和不屈。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但路遥却在获奖的第二年,因病医治无效离世,距离他43岁的生日,仅剩15天。很多人都说,路遥的不幸和病情,跟他压抑的性格有关系,跟他的心情有关系,而他的心情无疑不是跟《平凡的世界》的遭遇挂钩。</p><p class="ql-block"> 历史证明,路遥的坚持是正确的。也许现实主义可能有一天会“过时”,但在现有的历史范畴和以后相当长的时代里,现实主义仍然有蓬勃的生命力。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结。</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无论这个事实多么残酷以至至今仍不能被理智所接纳,这就是:</p><p class="ql-block"> 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文学的天宇陨落了!一颗智慧的头颅中止了异常活跃异常深刻也异常痛苦的思维。</p><p class="ql-block">这是路遥。</p><p class="ql-block">——陈忠实《别路遥》</p> <p class="ql-block"> 《二》走进清涧</p><p class="ql-block"> 到今为止,陕北去过吴堡、绥德、靖边、榆林、神木、府谷,关中去过延川梁家河及延安。这次有幸走进清涧。去了两个地方:一是宽州镇牛家湾村(影视基地),二是石咀驿镇王家堡村(路遥小镇)。</p><p class="ql-block"> 清涧县,古名宽州,金,青涧城升为青涧县。2000年,榆林地区改为榆林市,清涧县属榆林市。是中国红枣之乡、革命老区、石板之乡、粉条之乡。</p><p class="ql-block"> 我问青山何时老,青山问我何时闲。当你走往岁月深处,当你再回首时,突然会发现,多少人,早已散落人海,多少事,早已成烟。最幸福的是,这时的你,还有一颗初心,热爱着这烟火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