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四系装甲兵第九期学员张建军,今年81岁,1961年入学,1966年毕业。我的父亲张英曾任哈军工五系专科政委、装甲兵军事工程学院三系政治处主任,父亲张英生于1921年,17岁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爭时期担任县武装部付部长领导一支抗日武工队,活跃在冀中平原上,是有名的三英之一。解放战争中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的战役,调到哈军工之前是西南军区训练二团政委。1964年转业到中央广播文工团是侯宝林、马季、唐杰忠等老艺术家的政委和党委书记,因战争年代多次战斗负伤,于1984年6月去世,享年仅63岁。在一份河北抗日英烈的史册上详细记录了我的生母要政烈士的英雄事迹。要政原名要秀淼,河北省晋县鲁家庄人(1920—1943),是晋察冀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地下工作者,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好女儿。 她为了民族的解放,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3岁。我妈妈张永森曾任哈军工五系501教授会书记。我女婿毕业于哈军工南迁后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现就职于军委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役大校军衔。我们三代人和哈军工都有很深的渊源。</p><p class="ql-block"> 哈军工建院七十载辉煌历程,1953年,在抗美援朝战爭胜利的喜悦中,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应运而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军事事业拨云见日的繁荣发展之际,这所生于苍狼伟业之肩上、长于英勇气概之根茎的学府,肩负着铸就我国蓬勃壮大的军事工程事业的神圣使命。70载风雨,70载辉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历经岁月沧桑,书写了一部光辉纪录。</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诞生于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和信任。正值战国乱世,又值人杰地灵的时代背景,众多志士仁人聚粹东北,为国家屹立的最坚实阵地奠定深厚根基。1953年,在著名革命家、军事家陈赓大将领导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新军队的号召,决心拓荒者军事工程教育事业,为构建强大的国防体系、做好国家战略安全保障贡献自己的青春。学院始终固守这一初心,勇往直前,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逐渐成为涌现出无数优秀军事科技人才的摇篮。自开办以来,学院课程设置科学严谨,充分贯彻党中央要求,涵盖军事科技、水电岛礁等多个领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积极参与和拓展国际军事教育交流合作。</p><p class="ql-block"> 目前由原哈军工分址建院的国防科技大学等院校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下,秉承沟通与分享的原则,与世界各大军事院校展开广泛合作,探索军事科技前沿,提升军事战略的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学校还先后同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军事院校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借此机遇,学校广泛涉猎国际军事工程领域的新思路、新理论,引力归聚不断提升院校综合实力的“人力之源”。</p><p class="ql-block"> 回首过去,我们感叹岁月如梭,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传统沉淀依然十分珍贵。世人皆知,岁月静好的生活总是离不开战士的辛勤付出,在线条斑驳的院墙下,满载着无数个心愿,他是我们新时代战士的理想寄托,是恒久的青春印记。我们以过往70载的辉煌为荣,更尊重学院为国为民奉献的精神传统,积极争取各项学术与科研资源,助力军事人才济济一堂。为了民族振兴,中华复兴,我们寄予厚望,严格品格,更上层楼。展望未来,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p><p class="ql-block"> 我们哈军工人将紧随时代步伐,坚定践行新时代习近平强军思想,积极应对军事工程教育发展新挑战,发挥我国世界级军事工程学府的领军作用,培养一代代英勇善战的新时代战士,为之邦柱石、之群青、之头颅,铸就历史从未见过的强大中国梦。在这值得永世纪念的地方,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今朝儿女举杯共祝,沿着即将向我们招手的七十载辉煌历程,我们怀着无比崇高的使命感,将继续谱写军事工程学院的新篇章,一路向前,无畏无惧。</p> <p class="ql-block">哈军工5系三科第1期毕业生与系、科首长合影(1958年)。笫一排左起第一人专科主任林铁峯、笫三人五系主任唐凯,第五人专科政委我父亲张英,笫二排左起第四人谭国玉。</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爭时期我的父亲张英和妈妈张永森。</p> <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和我。</p> <p class="ql-block">哈军工建军小学毕业时的我(第二排左起第一人)和杨昂岳(第三排右起第三人)、薛维(后排右数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哈军工建院40周年装甲兵系教职员工和学员与院长刘居英和陈赓夫人傅涯合影。</p> <p class="ql-block">哈军工40年校庆四系装甲兵纪念照放大板:前数第三排右起第四人是陈赓大将夫人傅涯,第五人是刘居英院长。前数第5排右起第1人是本人张建军。</p> <p class="ql-block">杨昂岳(左数第二人)和尚法尊(右数第二人)等哈军工校友会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照片左起:张建军、刘居英、杨昂岳、薛维(哈军工教授薛鸿达之女)、刘院长夫人。</p> <p class="ql-block">刘院长和杨昂岳合影。</p> <p class="ql-block">谭国玉(1930~2009.8.2),山东文登铺集镇东谭家口村人,生于哈尔滨,1949年07月参军入伍,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保送入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学习。毕业后留学苏联古比雪夫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曾任总参工程兵部副部长、工程兵指挥学院院长,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刘居英(1917年-2015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吉林省长春市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15年12月6日,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8岁。</p><p class="ql-block">唐凯(1916-1999),开国少将。1999年8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湖北省黄陂县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主任,工程兵特种工程设计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杨昂岳(今年80岁)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系主任、大校军衔。本人的小学、中学同学。哈军工著名教授杨仲枢之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