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石氏中医外科溯源

运河小子

<p class="ql-block">  石门地处京杭大运河的拐弯处,这里气候湿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其民历来嗜好吃鱼蟹、羊肉之类的食物,所以疔疮、疡症患者特别多。《内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因此,这里从事外科的“疡医”比较多,著名的当属羔羊寺后兜石氏外科。</p><p class="ql-block"> 据1996年版《桐乡县志》1220页记载“外科,羔羊乡石海珊(1850 -1916)、石文浩(1872-1925)及其子三代均师承德清县下高桥俞氏。”</p><p class="ql-block"> 俞氏外科?从我所掌握的资料中有所出入,因为在我的调查中,所有的答案都指向“师从德清县新市镇中医外科柳椿樵。”</p><p class="ql-block"> 那么柳椿樵又是何人?我不得不再次寻找资料!</p><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出版的《桐乡文史资料》第四辑,有一篇于煌写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石海珊师事下高桥名医俞氏九世孙俞应龄的门人新市柳椿樵。当时海珊的父亲石尚奇在新市某酱酒店工作,椿樵医师常去该店饮酒。椿樵是当时新市镇名医,尚奇对他非常崇拜,对待椿樵殷勤体贴,天长日久,他们彼此之间产生了感情。因此石也有机缘把自已的儿子海珊推荐给柳椿樵学医。”</p><p class="ql-block"> 于煌又是谁?石家中医外科的第四代传人石剑飞先生告诉我:“于煌就是邹蔚文先生,当时在羔羊从事教育工作,是父亲(石天放)的好朋友,他对石家的家史最清楚。”</p><p class="ql-block"> 综合1990年版的《桐乡卫生志》及石家姻亲张兆荣先生的《石驼子和他的后代》一文,清代名医石海珊的史迹便了然于目。</p><p class="ql-block"> 石海珊,石门县羔羊人﹙今桐乡市石门镇﹚,家居寺后兜村。师从德清县新市镇中医外科柳椿樵,刻苦钻研,深得业师赏识、精心栽培。石氏学业与日俱增。后来,求柳氏诊治的病人,往往由海珊接诊,故石氏未出师门已小有名气。满师后回羔羊开业,他对病家态度和蔼,诊治技术高明,用药讲究,深得病人信赖。清光绪年间,嘉兴府统领陆殿奎患背痈,多处医治无效,病情日趋危笃,后请石海珊诊治,手到病除,海珊医名于是大振。连嘉兴、嘉善一带均知羔羊有位“石神仙”。因海珊背驼,里人呼他为“石驼子”,一般人都知道羔羊石驼子,而其真名反而少有人知。海珊母亲九十三岁仙逝时,受到石驼子诊治病愈的病家及亲属排成几里长的队伍前来拜揖送葬。石海珊生五男四女,医术传给儿子,长子和老六最为有名。</p><p class="ql-block"> 于煌写的文章,还告诉我:石文浩(1872-1925年),海珊的长子,清秀才,操父业。海珊医术传到文浩,在理论上又得到了发展,在医术上也有所提高。同样的疾病,因各个病人性别,年龄,体质,甚至时令不同而用药也不同,用同样的药又因各人具体情况不同而用量也不同,采用外敷内服并进的方法,以综合治疗取胜,所以疗效显著。文浩曾为嘉兴农村治好过一位吃死羊肉而中毒即将死亡的农民,所以文浩在嘉兴一带的影响很大,也颇有名望。人们尊称他为“大相公”。</p><p class="ql-block"> 石文浩逝世于1925年,根据石天放(1915——1998)先生的生卒年月推算,是年,天放先生年仅10周岁,这个年龄段要接任父业似乎还不大相称,通过查阅桐乡市档案馆的民国时期馆藏档案,我唯一发现的线索是石天放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参加崇德县医师公会,在从业年限上看,石天放正式独当一面,从事中医外科的时间点在1940年。那么1925年至1940年这段时间又是谁在继承和从事石氏中医外科呢?</p><p class="ql-block"> 张兆荣先生的《石驼子和他的后代》一文,提到了他的外公六相公,还提到了“石驼子有九个子女,其中老大、老四、老六、老七、老九是男的。根据医术传男不传女的陋习,海珊把医术传给了五个儿子,而这五兄弟中,由于老大(1872—1925)、老六(1884—1940)学医认真刻苦,海珊的医术得到了继承、提高。文浩逝世后,六相公一边行医,一边将医术传授给石天放。”</p><p class="ql-block"> 老六又是谁?叫什么名字?</p><p class="ql-block"> 张兆荣先生说是他外公,但从来没有见过。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不知道,只听逝去的母亲石寿珠说过,大家尊称他为六相公!</p><p class="ql-block"> 我恍然大悟,在查阅《桐乡卫生志》时,有过一个名叫石维严的石氏传人:“石维严,字文豪,海珊长子,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卒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这段文字和《桐乡县志》上长子石文浩明显不对,长子石文浩逝世于1925年,这里怎么变成了1940年了,年限相差15年!</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找到了乡土历史研究专家乐忆英先生,乐先生对崇、桐二县的秀才和举人颇有研究,还出版过过个人专著。我让他查一查清代石姓的秀才和医界名士,乐先生当即为我查阅了清代《石门黉案》和《浙江历代医林人物》,可惜的是“清《石门黉案》,没有一名石姓秀才。至于石文浩,没有查到任何记载。”</p><p class="ql-block"> 但值得惊奇的是,在《浙江历代医林人物》中查到了:“石维严(1885-1940),字文豪。民国崇德人(今桐乡)人。《浙江历代医林人物》曰:石维严,字文豪,桐乡人。幼习举子业,曾入泮,后承父业,长疡科。以手术和外治为擅长,自炼水底莲花升,常用麻仁膏、红升药条、无比散为主药。其经验认为痈疽已成,应适时手术,托排为主,祛腐生新。对阴症肿块以阳和汤加减,并主外敷无比散膏,故每奏速效。嘉兴、嘉善等地慕名求诊者甚众。”</p><p class="ql-block"> 石维严的生卒年月竟和“老六”的生卒年月一模一样!而且是秀才,和我所掌握的材料竟如此吻合,我脱口而出,老六就是石维严!为了使材料更加严密,我趁着“五一”假期,再次走进了石氏中医第四代传人石剑飞先生的诊室。石医师依然很忙,时而有病人进来,石医师忙中偷闲,为我拨通了叔伯石琛如的电话,话筒里传来了一个让我惊喜的答案:六相公的名字叫石维严!</p><p class="ql-block"> 由此,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终于尘埃落定,石氏中医的第二代传人大白于天下。他们是老大石文浩、老六石维严!</p><p class="ql-block"> 石天放(1915——1998),文浩之子,又名石宝如,是石氏中医外科的第三代传人,从小随父辈行医,悉心研读古方,重视医疗实践,自小随父辈研磨水底莲花升,对药方谙熟于心,经过父辈的悉心传授,十四、五岁时已能独当一面,1940年石维严逝世后,石天放在家中悬壶济世。对病人关心倍至,名声远扬,不少患者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他治病重视病人的个体特征,在用药上继承和发展了父辈的外科治疗技术,采取外敷内服并用的方法,以内外结合取胜,积累了大量的医疗案例。“再好的秘方也是死的,什么病症才能用秘方配制的药、什么时候用最合适、用法和用量如何掌握,这才是石家真正的‘秘方。”这是石天放经常说的一句话,他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痈、肿、疮、疡、附骨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成为中医外科治疗的一名行家里手。</p><p class="ql-block"> 1976年后,尽管年过花甲,但他坚持在羔羊卫生院坐诊,一边为病人解除病痛,一边把医疗技术传给后人,一直工作到1998年2月,1998年年底一代名中医石天放先生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石剑飞:1952年5月出生,石天放子,石氏中医外科的第四代传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石剑飞对医生有着特殊的感情。曾任羔羊卫生院院长,第三批嘉兴市名中医。在他从医的很长时间里,父亲根本没有对他提起祖传秘方,而是要他从中医最基本的“望、问、闻、切”和各种疾病的征状、机理、用药等最基础学起。石剑飞开始接触并尝试诊疗各种痈、肿、疮、疡等病人,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痈、肿、疮、疡、附骨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利用祖传秘方炼制的“水底莲花升”和“无比散”拔毒生肌、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独特功效,对于痈、肿、疮、疡、附骨疽炎,进行科学合理治疗,使其发挥在神奇效果。二十多年来为数以万计的痈、肿、疮、疡病人解除了病痛,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p><p class="ql-block"> 石氏中医外科后继有人,石剑飞医生的侄子石庆平自小随叔叔石剑飞学医,石剑飞悉心向侄子传授医术,2022年,石庆平已开始在石门中心卫生院独立坐诊。</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