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粉岭龙跃头文物径 二

小眼睛

<p class="ql-block">龙跃头五围</p><p class="ql-block"> 一 麻芴围</p><p class="ql-block">​每次去邓氏宗祠和天后宫,都要路过麻芴围,但从没发过片。这次遇上这位70岁的邓先生,是上周拍楠竹脚手架后,第二位主动与我搭白的人。虽然,一半靠听,一半靠猜,他说从宋朝开始,祖祖辈辈就到这里居住了。我说有上千年历史了,他说:嗨呀。交流起来彼此都很累,只好盲拍两张,看着他远去的背影。</p><p class="ql-block">​麻笏围原来四面筑有围墙环绕,四角建有更楼,惜部分围墙及四个更楼已被拆卸。原名“郁葱围”的麻笏围在围门上红粉石门额刻有“郁葱”二字,寓意春葱生长茂盛之地,两旁的对联为“前环凤水 后拥龙山”。主巷尽头设有神坛供奉祖先。</p> <p class="ql-block">围内房屋排列整齐,新老房子参差不齐,门楼是法定古迹。走出来往前不一会儿,又是一个老围。明天带你去瞧瞧。</p> <p class="ql-block">  二 老围</p><p class="ql-block">顺着斑驳的围墙走过去,转角,就看见门楼了。​粉岭邓氏龙跃头的五围:老围、麻笏围、永宁围、东阁围(或称岭角围)、新围(或称觐龙围)。这些年找到了四个围,仅剩东阁围,还不知藏在哪里?</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三 永宁围</p><p class="ql-block">门楼建于1744年,以红粉石筑砌,因日久失修,青砖围墙已成颓垣断壁。随着时代发展,围内的传统房舍已所余无几。一块“泰山石敢当”,让我们想起很多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邓氏五围,已拍了三个,去年拍的新围,即觐龙围也发过。剩下最后一个东阁围,在度娘的帮助下,也探囊取物了。且听下回分解。</p> <p class="ql-block">  四 东阁围</p><p class="ql-block">几次去乡村“扫乡”,转老围、邓氏宗祠、天后宫一带,都是走到邓氏宗祠,就没往里去了。后来回来查地图,才找到东阁围怎么去,才又去补课。因它位处龙跃头东面,因而得名,是龙跃头邓族聚居的“五围六村”之一。东阁围建于明初。至今500多年。去的当天是五一假期,围里的人比平时多。</p> <p class="ql-block">  五 觐龙围</p><p class="ql-block">又叫新围,把去年拍的觐龙围照片再发一组,龙跃头五围就齐全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门楼,建于乾隆甲子岁,1744年。比上次在附近新屋村拍的善述书室还要早近百年。</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两进式门楼,楼顶有四正脊成船形装饰十分别致。</p> <p class="ql-block">有朋友说:“你可能比多数香港本地人都走得多,看得多,了解得多”。我想的确是如此,哈哈。从六年前第一次漫无目的神游来到天后宫,并遇上春节舞狮采青;到去年又去故地重游,查资料;今年多次再去,算是弄明白了。所谓:在他乡,很多风景和机会,都是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扫街、扫村,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会拍到什么,这就是扫街的魅力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寻找散落其中的老建筑,它们很多都是法定古迹。香港给人们的印象都是鳞次栉比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也是游人必去拍照的。而那些灰色的围村安静矗立着,鲜有问津,很多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这也是香港最初的面貌。那么,我就不妨去看看它的另一面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