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步】归来:上海最后的天后宫

佳柠

<p class="ql-block">2023年的五一,热闹程度可谓空前。趁着假期,“拔草”去年秋天修缮“归来”的苏河万象天地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正值迪士尼百年主题展,排队的游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当百年遇上百年,确实是一项奇妙的组合。</p> <p class="ql-block">迪士尼百年画稿“演化”史。</p> <p class="ql-block">此次修复工程恢复的是“天后宫”的戏台、门楼与东、西看楼。</p> <p class="ql-block">戏台位于中央,东西看楼居于两侧,建筑总体为两层高。最具看头的部分就“藏”在二楼戏台的顶部。</p> <p class="ql-block">戏台正上方是“藻井”。</p><p class="ql-block">所谓藻井,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绘有彩画、浮雕。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以护祐建筑物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戏台的“藻井”,由底架、斗盘枋、插拱、凤头昂、遮轩板、封棋板、上云头、井盖板等700余个木构件组成。</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圆形纯木结构穹顶,圆形构造周边呈放射状延伸出很多弯形射线,每条射线都由大量雕工精美的小构件组成。</p> <p class="ql-block">藻井采用中国传统技艺“榫卯”技艺拼搭而成,工艺十分复杂。在“藻井”的修复中,修复团队按照扫描的编号,在电脑中重新虚拟地将“藻井”的造型搭建起来,先确认保存下来的每个构件的大致位置。到现场后,修缮团队又与有经验的木工一起确认每个构件位置,再重新进行现场拼搭,让每一个构件都能恢复原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藻井放样 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图</span></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藻井”中部分构件闪着金光,据说百余年前上面贴有金箔,后被保留下来;但还有很多构件的金箔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磨损、丢失。修缮过程中,有人提出,将新制作的金箔贴到构件上。但修缮团队在与文物专家多次探讨后,坚持了修缮老建筑中的最小干预原则,选择本真呈现其历史感,没有再贴上金箔。</p> <p class="ql-block">屋檐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看楼一楼,梁柱的装饰精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历史照片与修复后对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河南北路的百年天后宫</span></p> <p class="ql-block">天妃宫亦称“天后宫”,南海一带称“妈祖庙”“娘妈庙”“婆祖庙”等。</p><p class="ql-block">有别于其他传说中的神祇,“妈祖”实有其人,她叫林默,民间称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岛人,父亲是湄州都巡官林愿,她是最小的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p><p class="ql-block">林默生前在家纺织,“生面神异”,识水性、懂巫术,富侠义之心,经常亲自驾船或组织抢救海上遇难船只和人员,短短一生共救起几百人。雍熙四年(987年)她28岁时,在一次救助海难同胞时光荣献身。福建一带人民十分崇敬怀念她,在莆田、湄州等地建庙纪念,一个民女便被神化了。由于林默娘的“神力”能“助师灭寇”“助国济民”,自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后,历代皇帝均有敕封。宋徽宗时赐“顺济”庙额,后又累封“灵昭惠应崇福美利夫人”,元代皇帝认为林默“神力~威灵显耀,应验昭彰”,封其为“护国明著天妃”,明朝加封4次。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因战船出征,统一台湾,祈请妈祖神灵相助,船队得以顺利渡过台湾海峡,被康熙敕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二十三年(1684年)又晋封为天后,道光年间再封为“天上圣母”。据统计,全世界的妈祖庙、天妃宫多达4000余座。</p><p class="ql-block">另有民间故事讲,林默娘心地善良,一次父亲出海遇难,她在海边哭等至死,感动上苍化而为神。</p> <p class="ql-block">河南北路天后宫,前身为顺济庙,原址在上海南市小东门十六铺一带。清咸丰六年(1853年)遭毁,光绪九年(1883年)易地河南路桥北堍重建,改名“天后宫”,河南路桥也因此被称作天后宫桥。</p> <p class="ql-block">1874—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等商事机构曾在苏州河北岸(河南路)修筑从上海到吴淞的“吴淞铁路”,后该铁路因事被清政府“收回”并于1877年全部拆除,现河南北路的旧称“铁马路”就是因此地过去曾为铁路而得来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淞沪铁路的上海车站(河南路天后宫附近)</p> <p class="ql-block">铁路被拆除后原铁旁路的火车站留下了一块十余亩的空地,于是清政府便在此设立了“出使大臣行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 25, 25);">上海商务公所为接受“出使行辕”地块而建立的卷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时,出使别国多走海路,于是为保佑出使团队安全又在行辕一旁建造起 “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五年(1879年),出使大臣崇厚为上海港口无天后宫事,奏请清政府促地方官建庙。道士李朝真、刘庆安向江、浙、闽、粤四省船帮善士捐资。光绪九年(1883年),在铁大桥(今河南路桥)北堍建天后宫,次年(1884年闰五月落成。宫庙坐北朝南,占地4.86亩,由南至北中轴对称布局,依次分别为头门对楼,戏台,东、西厢房(看楼),钟、鼓亭,天后大殿,寝宫楼。清政府赐“万流仰景”匾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1884年点石斋刊印的“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中标注的“天后宫”“钦差行辕”“河南北路(铁路)”位置。此处的“钦差行辕”即为“出使行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晚清的天后宫(前景为河南路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上清风:明信片上的苏州河》</span></p> <p class="ql-block">世传天后护海有奇应,故每逢朔、望及天后诞日,出海商人和船民纷纷前往拈香,祈求护海。</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后宫”曾是上海最大的祭祀场所之一。至20世纪40年代有“香火极盛,可称全沪之冠”之说。</p> <p class="ql-block">《申报(1949年3月8日)》关于天后宫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清末,天后宫部分毁于战火,门内赌摊林立。后来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出使大臣行辕”也随之被撤销,后此地辗转归了商会所有。</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二年(1923年),境内士绅为避免公共租界工部局干预,维护国权,而筹款修葺。宫内部分房舍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属商业学校等所用。</p> <p class="ql-block">(上海特别市国术分馆)第五教练场(在北河南路天后宫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公共租界时期,天后宫仍归中国政府管理,成为租界内的一处飞地,各种政治倾向的人均可在这里进行活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八一三”日军侵沪时期,天后宫成为难民收容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8px;">1938年修复后的天后宫,河南北路墙面。</span></p> <p class="ql-block">繁忙的苏州河沿岸(浙江路桥附近)。</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天后宫”还住进过“72家房客”。画面下方为改造成居民住宅的门楼,依稀可见曾经的模样。(《上海天妃宫》)</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天后宫”的大殿被迁建至松江方塔园(<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松江区中山东路237号),大殿更名为“天妃宫”。</span></p> <p class="ql-block">大殿歇山顶,单檐,翼角翚飞,举架高耸。面阔五楹,边二楹为廊,九架梁,梁柱粗硕。南设翻轩宽阔双胫,非草架顶。所有外露的架梁、挑梁、月梁、驼梁、檐枋、额枋、托机等均作雕刻。北壁檐枋悬巨匾“天妃宫”三字硬健有力,为今书法家吴健贤所书。南侧装一排12扇槅门,四周屋檐下为敞开环廊,共22根檐柱,柱下垫鼓形柱础。</p> <p class="ql-block">大门处的一对石狮子被移置豫园门口。</p><p class="ql-block">只是豫园的狮子实在是有点多,也不知是哪一对是天后宫迁来的了。</p> <p class="ql-block">2006年,天后宫的其他建筑在河南路桥改扩建、轨道交通8号线天潼路站工程中落架,有关部门对当时“天后宫”还留存的戏台、部分门楼和看楼等进行了保护性拆除,拆下来保存的大大小小木构件有1000多个、砖构件有1600多个。所有构件被保存在专用仓库。</p> <p class="ql-block">2022年秋,在新静安的苏河万象天地完成复建。</p> <p class="ql-block">在“苏河万象天地”复建的天后宫,原大殿的位置,也在草地中用一个个铜质柱础印记进行了标注。</p> <h1>2023年春,“静安文旅”推出记录片:《百载重光 文化赋能——上海天后宫•慎余里》</h1><h1>https://mp.weixin.qq.com/s/9GFs6xDlsHzoc8FkZTV2SQ</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了那么多天后宫,若问为何会想起回顾TA的故事,其原因之一在于,在有关大外公俞佐廷的许多报道中,天后宫桥北堍市商会国货商场总是频繁出现,让我对这处建筑如雷贯耳。</p> <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北路的国货商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资料来源:上海静安、松江档案信息网、档案春秋、方志上海、上海图书馆上海文化总库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