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雨,那雾,那场雪(下篇)

教书匠

<p class="ql-block">  “老友”在武汉齐集赏樱,我的《那雨,那雾,那场雪(上篇)》讲了大武汉的“樱花之旅”,钱总与殷教授盛邀我们南下庐山……,继续我的《那雨,那雾,那场雪(下篇)》……。</p> <p class="ql-block">  我们“抛弃了”还有公务的姜部长,在钱局领航下,骤雨如幕中到了第五站九江庐山,入住“江南第一泉”:天沐温泉度假村。这里原有一个土得掉渣的名字:江西省总工会工人疗养院。但莫小瞧这个疗养院,当年周恩来总理也曾在此泡温泉疗养、并种了树纪念。</p> <p class="ql-block">  望着周总理亲自种的树,在“恩来楼”前给总理鞠一躬,在我们这些大爷、大妈的心中,总理依然还像珠峰那样让人高山仰止。老人家虽已经离我们远去快50年了。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犹如昨天;想想反腐路上拔揪出的贪官……,时至今日,他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品,永远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我们第二天登庐山秀峰,都说“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秀峰为庐山五大丛林之首,南唐李璟少年时曾在此筑台读书,即帝位后还念念不忘在秀峰读书时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与这片灵山秀水,甚至“夜不成寐”,实在是打熬不住便下令在读书台旧址建寺庙,赐名“开先寺”;康熙皇帝又另名“秀峰寺”。因是皇家寺庙,寺中香火鼎盛,信徒游客云集,数百年不衰。</p> <p class="ql-block">  都说登秀峰要徒步才能全观美景,无奈人老脚软,只有坐缆车。游人不多,缆车在云雾缭绕中徐徐升腾,循级而上,放眼望去,车厢半空凌驾,好像藏在云雾里,横跨山峦,悬空承载人们往复来去……。在缆车上腾云驾雾,向上隐隐约约看到几座山的山尖,而向下看民居慢慢变得象沧海小舟。山上的微风吹动了发梢,瞬间不禁感叹人类的聪慧,竟然用一根绳索就可以把我们这些大爷大妈提上山了,去享用更好的绝美景观体验。</p> <p class="ql-block">  缆车上行大约一半,在雨雾中看到一个神秘的身影,应该是李白的塑像。不仅想起东坡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据说是东坡临终时,他的遗言没说什么财产继承后事安排,却写了这首诗。当然,全诗是喻人生。但也可以看出,若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现终于亲临庐山,看到了蒙蒙烟雨了。</p> <p class="ql-block">  缆车到站是秀峰的文殊塔,塔立巅凌太空,据说是建于北宋。此处有观景台,视野极阔,虽说是云遮雾罩,但也可见层峦叠翠,放眼林峰悦葱茏,水秀林碧,静谧怡人,观瀑尤佳。据说千年诗坛大伽李(白)大爷当年在此感叹自然之美,写了《望庐山瀑布》,如今是上秀峰必到的打卡网红景点……。</p> <p class="ql-block">  此时,天空的蒙蒙细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形成一种湿漉漉的烟雾,轻柔地滋润着大地。瀑布已被烟雾遮盖,透过树叶,“飞流直下”的景观,时隐时显,只听见哗哗的水流声响。正在遗憾之时,云雾的天气突然完全不见,则呈现出清晰的瀑布景观,瀑布飞流而下,水声清脆悦耳,映衬着四处群山,真是一番好景色,我们赶紧抓拍留存。</p> <p class="ql-block">  不过,很多人来了之后,感觉李白的诗太过于夸张了。我认为,可能是季节、水量、视角的不同而所见不同;另外诗词本来就不一定是写实,特别是浪漫诗派,崇尚自我,注重情感流泻,发挥想象灵感。古代浪漫诗派有屈原、李白……;现代浪漫诗派还有郭沫若,少年时曾囫囵吞枣读过他的《女神》,郭大爷一会儿“小草”,一会儿“女神”,简单跟不上他的思维节奏……。话扯远了,在秀峰左顾右吩远望其他山峦,也是美景依然。</p> <p class="ql-block">  钱局给我们安排了的第三个节目,是参观白鹿洞书院,那是我的、也许多知识分子心中的一盏灯!从唐朝开始,有了一种新型教育培训机构,那就是书院,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教育模式。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合称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为四大学院之首。</p> <p class="ql-block">  唐朝有穷书生李渤,择此僻静之处盖草屋隐居苦读,还养了白鹿作宠物,两年后“高考”金榜题名,后又当了市长,便在周边大搞基建,亭台楼榭,流水花木,并自称为“白鹿先生”,不小心成了“网红”。于是,南唐在此建了庐山国子监,与南京国子监齐名,又成了唐代的“211”;明嘉靖有人在书院凿了一个洞,里面安放一只石鹿,以后,人们就都叫此地为“白鹿洞”了。</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的书院颇多,象白鹿洞书院至今都让后人敬仰的却不多,是因为它是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的朱熹“亲生”的。他当时新任今星子县的“一把手”,上任没有忙着去考虑修迎宾大道之类的政绩工程,而是去造访了白鹿洞书院,也不像其他文人,发完怀古之情转身就撤,而是立马决定复兴书院:一是拨款要求地方搞修缮;二是锲而不舍地给皇帝打报告,要钱、要书、要资料;三是聘名师,招学生,还经常请学术名流来搞讲座、当客座教授,硬生生的把损毁殆尽的白鹿洞书院,办成了一个全国的书院样板。</p> <p class="ql-block">  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朱熹在此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遂成后世几百年“讲学式”书院的规范,现代很多学院校的校训也在使用其中的条目。并传至日本、朝鲜、东南亚一带:朝鲜就规定了办学条件,一概以白鹿洞书院为楷模;日本现藏有德川时有关《教条》的著述、讲义、集注、图说,多达二十余种,日本学者元田东野根据天皇旨意草拟《教学大旨》时,还应用了《教条》中的“五教之目”,堪称输出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驱和典范。</p> <p class="ql-block">  江西的书院不仅数量多,而且起步早、影响大,在中国教育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奠定教育制度基础的白鹿洞书院,首创学术自由争辩之风的鹅湖书院,培育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白鹭洲书院,还有桂岩书院、东佳书院、华林书院、象山书院等等,成就了文天祥、江万里、王安石、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历史名流。刘庆霖在永丰竹林里创建的皇寮书院,比唐玄宗颁令创建的丽正书院还早七八十年,为中华文明文脉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氧气和生命活力。如果说江西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的皇冠,那么白鹿洞书院就是这皇冠上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古代高级的教育培训、文化研究的机构(书院)大多建在偏僻山野,无市井之喧。古人读书讲究物我两忘,心无旁骛。不禁感慨:古人荆钗布裙,翻山越岭,行程上千里为求知,其信仰坚不可摧,也才能产生深刻的思想!而现代教育,学校在都市,读书是从命,学习即“刷题”,应试而己,知其然而无暇求其所以然……。到这些古老的书院走一走,静下来,听鸟啼,观溪鱼,读好书,或许会多一点文气,性格和品格中多一点优雅。</p> <p class="ql-block">  细雨霏霏,信步在书院内外,满目青山,拱桥凉亭,摩崖题刻,古道林荫,树冠枝叶密织如盖,潺潺流水蜿蜒向前……。朱子当年手植的丹桂还开得茂盛,那一株株高耸挺拔的水杉、银杏、松树,如那一个个来过此地的先贤老头子的身影:颜真卿、白居易、周敦颐、陆九渊、李梦阳、王阳明、徐霞客…。</p> <p class="ql-block">  千年学府的白鹿洞书院,曾经是传播文化、孕育思想的重要平台,它刻录着江西乃至中国历史文化印记。如今静静伫立于这灵山秀水之间,成为供后人瞻仰的精神文化园地,琅琅的读书声没有了,书院精神却恩泽后世,永远流传。</p> <p class="ql-block">  钱总与殷教授精心安排,要我们对庐山来个立体体验,品味庐山最具特色的非遗佳肴“三石”宴:即巢栖于庐山飞瀑深潭的石魚、生长于庐山阴湿岩体上的石耳、飞跃于庐山阴涧岩壁幽洞中的石鸡(蛙),将石耳炖土鸡、石鱼蒸蛋、石蛙红烧,烹饪出独具特色的菜品……。狼吞虎咽着一道道赣味十足的美食,被撩拨心弦的庐山味道,酒足饭饱,也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  返程去襄阳古隆中,途中休息在湖北安陆的高速服务区里,居然摆了一辆坦克,下面底座又刻的李白的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中间好象又差一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写的思念边关亲人的诗与现代坦克放在一起,这“搭配”啥意思,百思不得其解!</p> <p class="ql-block">  李大爷在安陆这里“上山下乡”十年,写了《将进酒》……等近百篇作业,留下了十多处看书、喝酒的遗址遗迹。安陆政府因此宣传此地为“李白故里”,还引起四川江油状告安陆“侵权”,不过按我们当知青的概念,“插队落户”的地方也可叫第二故乡嘛……。</p> <p class="ql-block">  第七站是诸葛亮的“老窝子”襄阳古隆中。很远就可见“古隆中”的牌坊,为湖北提督程文炳(1893年)所建。牌坊次间上、下枋雕双凤朝日、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捧寿等浮雕,中间字碑雕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熟悉的格言,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想当初年少时读书常常心猿意马,老父亲就用这句话耳提面命常教育我们,那时也不知道是谁讲的。</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从十七岁到二十七岁在此“静默”了十年,躬耕苦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大爷三顾茅庐,“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以“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优异答卷流芳……。</p> <p class="ql-block">  1987年,政府出资又重建了隆中书院,修复了诸葛草庐。胡耀邦、李先念、赵紫阳、李鹏、万里、薄一波、姚依林、方毅、陆定一等先后游览古隆中,并留名、题词或撰写楹联。</p> <p class="ql-block">  古隆中的核心景区据说是诸葛亮故居,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就形成了"隆中十景":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等众多景点。因“隆中”究竟在哪里还有争论,我只好写成“据说”。图中这口井,也据称是当年诸葛亮用的井,习主席也来参观过。若是假的,在古代那可是欺君之罪啊!</p> <p class="ql-block">  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争议有千年了,在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说在湖北襄阳,一说在河南南阳,“南阳论”而且据古著证明了南阳的邓县就有一个隆中镇……;而“襄阳论”说是古代行政区域的划分不同,诸葛亮是诸葛玄从山东带着他来投奔荆州刘表的,而当时刘表是荆州的“一把手”,治所于的襄阳,第二点,诸葛亮为襄阳人黄承彦的女婿是不争的事实,他的关系网几乎全在襄阳……。</p> <p class="ql-block">  南阳、襄阳的躬耕地之争,学术界各有各的道理,领导又不能用“长官意志”来裁定,恐怕还将继续,但为了争名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听说竟然还有不惜五上北京“做工作”,这种事情也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知道诸葛亮地下有知,听到这样的事会哭还是会笑,抑或是哭笑不得呢。</p> <p class="ql-block">  这不禁让人想起类似事件:我们走过的西阳桃花源与常德桃花源之争,安陆与江油李白故里之争,秭归与苏州端午起源地之争等等……;争这些充满正能量的先人尚且说得过去,可是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因为恶霸西门庆故里争得不可开交,就让人很不舒服了。表面呈现的是为各自文化较劲,实则名人能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噱头,演变成了功利之夺,是为政绩工程不遗余力。</p> <p class="ql-block">  前面提到的南阳邓州有个隆中镇,邓州与襄阳仅汉水一江之隔。有咱家门邓侯吾离冢,是第一位见于正史的邓国国君,其陵墓是现存唯一的邓氏先祖陵墓,人称“天下邓氏第一陵”。正值清明时节,当然要去祭祖一拜,磕求国富民安!</p> <p class="ql-block">  邓姓有36个国君,吾离是第17位。邓氏的起源也各说不一:一说起源炎黄时期的邓氏部落,首领叫邓伯温,曾跟随黄帝打蚩尤,这是邓姓最早的传说记载;二说是来自黄帝的孙子颛顼;三说是夏禹的后裔,建立邓侯国,以国为姓,前后存续了800多年;还有说源于蒙古族,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等等。不过还好,邓氏一脉的文化资源除了广安,均无多大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争了。</p> <p class="ql-block">  宋时邓州文化盛极一时,但引领者都不姓邓,是以韩愈、寇准、范仲淹“三贤”为代表的多位历史文化名人,或诞生于邓州,或执政于邓州。明代还建有“三贤祠”供奉,供人凭吊赡仰。范仲淹被谪邓州后,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于是创办“花洲书院”,寓意书香、花香并拢,并在此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一早,离邓州奔汉江畔的丹江口,“满天的晨雾那是昨日的柔情……”。丹江口历史悠久,古称武当县、武当郡、均州;名列长江九大支流之首的汉江穿城而过,出秦岭,越巴山,蜿蜒绵长地流经900多公里后汇入长江。当年毛爷爷在地图上指着丹江口画了一个圈:“南水北调”,汉江因此被丹江口水库拦腰截断,形成了“亚洲第一大人工湖”,就有了“人造海洋”、“中国水都”、“亚洲天池”之称。</p> <p class="ql-block">  行驶在丹江口水库最美环湖公路上,清风拂面,细雨如丝,远望恬静的躺在大山怀抱之中的丹江水库,象富有生命的灵性,沐浴这人间万物。水面碧绿,水天轻拥,风恣情思,雨洗心境,裸石与青山相连,望着它的无边深邃, 安宁与完美,更象是绘画大师挥笔一气呵成……。“山色空蒙雨亦奇”,“浓妆淡抹总相宜”,缠缠绵绵让人依恋忘返,阅兴无限。</p> <p class="ql-block">  丹江口这里,还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沧浪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耳闻孺子、屈原聆听漁夫唱《沧浪歌》的感受,以及他们对这首民谣的诠释,而最终形成的受世人推崇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沧浪文化”……。而今,沧浪之地己淹没在丹江口水库之中,虽然地理上的沧浪之地没有了,但沧浪文化还在继续发扬、传承。</p> <p class="ql-block"> 沧浪文化是华夏文明进程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于是,孔子在沧浪之水闻听《沧浪歌》的地点,又有争议:主要有鲁之“峄县说”和鄂之“均州说”……。我觉得,孔子听谣的地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孟将儒和道的思想宗旨与深奥哲理融为一体,从中挖掘出了人侮、家败、国亡的道理,揭示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哲学命题。我没有那样高深的水平,只觉得沧浪文化就是讲社会“清和浊”与人的关系,核心是“清”,讲做人要操守高洁。据说文豪朱自清的名就是出自此处;我断定,我的朋友“水清”,出生于汉江之滨襄阳,她父母给她取的名一定也是源于这里。</p> <p class="ql-block">  汉水流域也是道家文化的大兴之地;张三丰就多次前往汉江吸取营养,结缘修道于汉水边的武当山,开创了道教武当派,成为神仙道家武学宗师。张三丰儿时也是听从家人安排钻研儒学,十四岁参加“高考”就成为秀才,次年获得了候补擢用的资格,但因为志不在此,他最终还是没有去当官步入仕途,而是修道得道:名气大、武功高、寿命长,活了一百多岁。历史上像他这样“高富帅”的道士,我知道的还有王重阳、丘处机等。</p> <p class="ql-block">  因为明成祖朱棣是张三丰的“骨灰级铁粉”,在修紫禁城的同时先后役使30多万军民、工匠,在武当山大兴士木,花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净乐宫、迎恩宫、玉虚宫、紫霄宫……等33处大建筑群。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布局巧妙,座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建筑精美,各具特点又互相联系,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p> <p class="ql-block">  武当山四季风景如画,最难得一见的是冬季的雪景,绝美的雾凇、云海,把武当山装扮成了仙境。我们在三月24日上山,居然看到了春雪下的武当山。路遇一游客,他说为这场雪他等了三天……。</p> <p class="ql-block">  三月雪,在本该下雨的季节却下的雪,的确算得上奇迹。雪使武当山上山下两个天地,而且湿滑的上山路更难走了,青石铺成的山路蜿蜒曲折,通向玄门深处,掩映在云遮雾罩之中,不知高远。我本来膝有劳损,上下台阶两膝就发软,步步颤颤巍巍。付老师扶着我说:我就是你的腿……!于是,一手挂着殷教授在我登秀峰时送的拐杖,一手拉着付老师,开始了攀登。</p> <p class="ql-block">  终于摇摇晃晃登上了金顶之巅,顶上烟雾缭绕,平添了几许仙气。金顶上的金殿,面积非常小,但对来朝山拜庙的善男信女,地位非常高,络绎不绝于山道,一个个身负香烛,都显得虔诚至极。对于八方游客,有一句“不到金殿,就没到过武当”的激励,因而也受到了游客们的青睐。如果赶在人多的时候来,根本就站不住脚,只能随着人流缓缓移动。</p> <p class="ql-block">  金殿不愧是我国古代建筑工艺的极品,整殿上下严丝合缝,找不到一个焊接点,让人叹服!还有“祖师出汗”、“海马吐雾”、“雷火炼殿”三大奇观。武当山雷击严重,当大雨来临,金殿四周便出现一个盆大的火球在其旁边来回滚动,遇到物体即发生天崩地裂的巨响。当有雷电划破长空时,金殿顿时金光万道直射九霄,数十里外都能看见峰巅上红光冲天。金殿通过石头基座和天柱峰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放电通道,而且雷击的高温还能去除金属被氧化的部分,古人不明白,称这个现象叫“雷火炼殿”。</p> <p class="ql-block">  然而,专家好像也不明白!1958年,专家建议在金殿上安装了避雷针。不仅使被雷击中的次数增加了,损坏了父母殿。而且连金殿本身的“须弥座”也多次被损坏,金殿后的一棵千年古松也因此丧生。雷火炼殿的奇观也完全消失,只得恢复了原状。看似一座普通的大殿,内里却暗藏玄机,老祖宗的智慧可谓是博大精深,后人都难以参透。金殿(图为网上下载)至今600余年来,任凭风雪雷雨,不仅完好无损,而且金灿如初然。</p> <p class="ql-block">  金殿外侧面的铜墙壁上,还镶嵌了一块神秘的金砖,无人指点便滑过去了。无独有偶:在先于金殿建的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也孤零零的摆着一块砖,已经几百年了。据说当时是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人“承包”,他计算的嘉峪关用砖数量为99999块,买了个整数10万块,工程毕剩了一块,放置城搂表达清廉;建金殿时也一样,“指挥部”发现拨款有多余,便把尾银兑成黄金打制成一块金砖,镶嵌在金顶的铜墙之中……,我不知道是道家文化“无欲”和“知足”的信仰自觉,还是制度的管控有效。</p> <p class="ql-block">  在金顶上极目远眺,耸峙的群峰覆盖着深浅不一的白雪,更添凛冽威严。山腰的云海氤氲涌动,连接着高山与天际,时而安静流淌,时而汹涌澎湃,气势壮美,湛然常寂。</p> <p class="ql-block">  茂密森林银装素裹,成了玉树琼枝,或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引得游人连连欢呼!丹墙、峰峦、白雪、雾松,掩映天地间一帘烟云,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  武当山这座山上绿瓦红墙的建筑,声势宏伟壮观,是保存最完整最具古代艺术特色的道教建筑群。我们从玉虚到金殿,从太子坡到紫霄,满山的松杉,丛生的花草,掩映着磅礴的大殿,衬托得十分巍峨,恬静,也极具皇家道场的气派。不仅体现了明代建筑凝重、严谨的风格,更隐喻着道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玄妙思想。</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故事传奇:如紫霄有张三丰结茅庵修炼,玉虚有“驮圣旨”的神龟……,最励志的是太子坡老太太“铁杵磨针”的故事,让人们在参观的同时感悟到深刻的哲理,看风景更要看文化。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远路而来的虔诚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谢谢老友的一路照顾!人活着需要友情的滋润,有了这样的情愫,才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旅行不是为打卡多少景点,旅行的意义就是⽤旅行所感去读书,⽤读书所得去旅行!一路紧凑处处,难免留下遗珠之憾,也给我们留下下次旅行的借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