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br>"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br>---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动态平衡),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失衡)而成新的和谐体(平衡)<br>---万事万物都是阴阳能量的幻化结果(全息),在这个幻化历程当中,阴阳从能量不平衡追求演化到新的动态平衡历程…….。所谓万事不离阴阳理,玄机尽在变(易)经中;<br>---事物(或物质)均是正负能量失衡/守衡、新的失衡/守衡、所谓业力轮回,迭代循环历程当中所呈现出的影子。<br>---佛曰“万法为虚像” 也即:万事万物是阴阳能量相互作用且在演化当中留下的影子,“因果循环,真实不虚”。“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息)。<br>---太极即五行,知五行而出离,方可游走天地,进入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境界”<br><br>---重点词“全息”与“失衡与守衡”<br> 一、古老的先天立体太极图的全息概念,拓展“四线全息”的思考: 1、降维:<br>古人的立体太极图,是将多维空间降维在二维平面的科学描述系统。<br>零维是奇点,一维是一条直线, 二维是一个平面,三维是立体空间。所谓的一个维度就是一个变量, 零维就是没有变量, 它只是空间中的一个其小无内的质点。一维,它是一个变量,在数学里用X代替它,也就是X轴,我们又叫它数轴。在数轴上所进行的是加、 减、乘、除的四则运算,指的就是一维。二维是一个平面,这个平面是由 X和Y两个变量构成的。到了三维空间,就出现了三个变量,X、Y、Z,它 就构成了我们熟悉的三维立体空间。<br>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数学思维,在一维、二维、三维空间,它跟物理是高度对应的,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物理问题到最后全部会抽象归结成为一个数学问题。实际上数学是在描述着数与形的关系,而在三维世界里面,这种数与形的关系是严谨对应的。那么我们在现实中的一切活动,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所谓的特征方程,也就是数学模式。所以我们在做现代软件系统的时候,有一个词叫 “建模”,其实就是找到一个事物内在的模式,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对它加以描述。而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可以在三维空间里找到无穷的印证; <br>多维空间系统,每多一维,就多叠加了一个变量,它相应的加、减、乘、除、微积分等数学原理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加了一个变量。我们知道在做普通算术题的时候,数轴上只有一个变量。那么,当我们面对代数中两个变量的解读时,我们会用到一个方法,就是公式相减。其实公式相减就是降维,把二维问题变成一维问题。<br>因此,个人理解古老的立体太极图演化出的“五级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面八方,八八六十四,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表达的就是正/负能量这一对矛盾体在不同维度空间的转化特性、是东方古人将高维的规律降维在二维平面进行 “数学建模”。<br>每一个维度空间之间的是存在着差异的,例如一维里面有无穷多个点,二维里面有无穷多条线,三维里面有无穷多个面。这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每多一维就将多出无穷多倍的信息以及无穷多倍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这个逻辑把不同维度空间的巨大差异呈现出来了。<br>每一个维度空间之间的又存在“共性”,我们知道一切物质存在的“共性”是分子,也就是说,这一类分子构成了物质。分子的共性是原子,不同的分子其实它们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分成原子核和电子,所以电子是所有原子的一个共性。原子核虽然不同,但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的。也就是所有的原子核里面都有中子,中子 又是一个共性,质子是由中子和正电子组成。一切有形物质存在的最基本的形式无非是三种;一个是中子,一个是正电子,一个是负电子。这也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叫“三生万物”,这三个东西构成了我们能够看到的一切万物。那么这三种最基本的粒子被统称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的共性,在近代物理学领域叫量子属性,而所谓的量子属性就是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它们也有着共性,它们的共性就是“能量波”,也就是 说“波”是波粒二象性的共性。那么我们所说的“粒子性”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从光的波动原理和波动干涉原理中就能知道粒子性是“波动相干涉成像”。近现代科学研究电子的时候,科学家发现电子其实不是一个实体粒子,而是“波包”,是波形成的结。我们在术语上解释它为“驻波”,也 就是“波”在空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干涉像。<br>“波”有方波/巨形波/三角波等等,有各种复杂的波形。目前人们通过“傅立叶定律”将所有的复杂的能量波形、最后都可以被拆解,分解成正/余弦波Cosφ/Sinφ。更有意思的是,正/余弦波有另外一个学名叫简谐波,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一句话叫 “大道至简”,恰恰说明了这个宇宙空间最简单的共性存在是正/余弦波Cosφ/Sinφ。<br> 我们在传统文化里面把正/余弦波Cosφ/Sinφ描述成龙,也就是说“龙”是正/余弦波的图腾,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自己是龙的传人其实非常科学,因为一切都来源于正/余弦波Cosφ/Sinφ的阴阳互动。在道家系统里面,管这个叫太极, 分成Cosφ/Sinφ互为阴阳的两个部分(双之字螺旋)。<br>所以,当我们知道一切都是能量转化的时候,根据能量波的传输特性,也就是任意—个能量波它是可以遍布整个宇宙空间的,就像是在池塘里面,当我们投入一个石子的时候,它的涟漪,也就是它的波纹,会涉及这个池塘的所有角落。用简单的话来描述,就是任何一个能量波,它是遍布整个 N维宇宙空间(N趋于无穷大)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我们反过来再描述它的时候,也就是任何一个空间质点,所有的能量波都会通过它,而这些波通过它的时候,它的振动的频率、振幅,这些信息都会影响这个质点。这样就得出了非常简单的概念,这个空间的任意质点都具足宇宙中的所有信息和它们的相互关系,或称为“全息”。<br>这恰好是释迦牟尼佛祖出定的时候说的一句最重要的话,叫“原来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也是我们在道家思想里面讲的“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br> 自然界当中任何物质运动,都在遵循着阻抗最小的动力原则;<br>在奇点与奇点之间的动/势能转化历程当中,彼此之间相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这是纵波的演化,横波的演化道理如是。若再叠加上不同奇点之间的横/纵波的外界环境,彼此相互存在,以螺旋方式旋转演化是最能避免发生直接对抗的基本运动形式,螺旋运动也是物质宇宙的第一推动力!<br>我们先人的立体先天阴阳八卦图,描述的正是万事万物阴阳对立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彼此以螺旋旋转方式进行演化,是自然运动的基本运动形式,且具备变化性。大至星球、星系,小至分子、粒子,无不是通过螺旋运动来维持自身的存在过程。<br>那么, 我们了解到古人的立体太极阴阳、这一对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维持自身的存在的过程当中,以波的形式存在、及其内在演化规律呈现二维平面Cosφ/Sinφ几何特征,又可以总结到什么?对理解及探索资本市场价格运动规律又有那些启示?<br> 借助先天八卦所涉及到“对称/反复/循环/相错”的思想进行思考; 先天八卦的核心思想是对称:乾qián☰、兑duì☱、离lí☲、震zhèn☳、巽xùn☴、坎kǎn☵、艮gèn☶、坤kūn☷这八个符号,四阳(☰☱☲☳)四阴(☴☵☶☷),整体上是对称排列的。体现了阴阳的一体两面,互根互用;<br>先天八卦中的“反复”表达的是阴阳的相互转换:把两组四象按顺时针顺序排列,其对应的数字为: 12344321。很明显,这是在表达反复。左侧四象刻画阳涨阴消,右侧四象刻画阴涨阳消。<br>先天八卦中的循环: 双之字的循环;<br>先天八卦中的八卦相错,表达的正是以观察者为中心看到的宇宙8极。<br>八卦中,方向上相对的两卦,它们的爻正好是反着的。古人称之为“八卦相错”中国的古人对宇宙有非常形象的认识,很早(春秋)的时候,就有了上下四方为“宇”,往古来今为“宙”的记载。古人对宇宙的这个认识,可以概括为8极:上、下、左、右、前、后、往、来。<br>基于先天八卦的大小关系,再加上对称的特性,演化后古人也利用9个数来描述先天八卦,例如用5做对称点,四阳卦对应1234(小),四阴卦对应6789(大)…….。 <br>中华文明有三大经典:《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这三大经典都是从先天八卦衍生而来的。读懂这三大经典的关键,就在于充分理解《先天八卦》“对称/反复/循环/相错”的思想。一旦理解了其中的道理,“玄之又玄”这里面的“玄”字,就再也不是“玄奥”,而是“玄妙”了。 <br><br>“对称/反复/循环/相错”四个关键词当中的前三点,资本市场价格运动当中所呈现出的“对称/反复/循环”特征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学习形态理论的基础,这里暂不举例(后期在《形态篇》再做详述),重点理解“相错”。<br>立体太极图类似4维的(类似“克莱因”瓶),三相立体空间是四维(或多维)空间被降维到三维的善巧表达。当某一个立体空间的动/势能转化完毕后,能量将进入新的另外一个立体空间进行新的循环演化……并且彼此之间属于层层迭代的关系。“相错8极”若从对称角度上观察,它表达的也应该是彼此阴阳相互对称的八个立体空间的大循环,构成了一个新的大空间,也即立体太极所表达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br>也是江恩理论当中“轮中之轮”所体现的思想,圆中有方,方中含圆,据记载,年轻的江恩曾经来到古老的东方,感受过我们老祖宗利用八卦图对自然规律的揭示,至于后来的江恩在技术分析领域所发明的例如轮中轮、九方图、角度线等各类价格运动统计工具,它们是否来自古老太极八卦的启示,不得而知,但体现出东西方的文明都在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着自然规律。<br> 而平面太极图当中的8极是将圆分割为8份,每一份为平面的450,此处平面的450属于立体三维再降维成为平面二维投影的表达,即,每一个平面的450对应着一个三相立体空间。 2、“阴阳互为一体与四线全息”<br>如下图,若我们从阴阳互为一体的角度思考:<br> 1、 若将四维(或多维)的能量运动降维至三维:<br>可以呈现出人们非常容易理解的三相立体空间,空间内的动/势能转化以螺旋体方式演化---三相立体螺旋的能量转化与守恒;<br>2、 三相立体螺旋体:<br>1) 首先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三生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br>任意一个立体空间,若分别沿着X/Y/Z轴方向进行三次立体切分,可以得到八个“子空间”,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br>“三生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更描述的是,当一个立体空间被三次切分,将形成相互独立/且有互动关系的/八个/具有“四面八方”特性的立方体,其中每一个独立空间同样还可以再被立体切分为八份“子空间”,若以切分方式进行无穷尽的迭代,即形成“其小无内….最后回归到一个质点”;反之,若八个独立的空间以相互迭加方式进行迭代,将可以成为另外一个更大的三维空间,以无穷尽迭代的方式增加下去,即形成“其大无外”;<br>2)同时在每一个立体空间内,奇点之间能量转化运行规律是相同的,即所有三相立体空间的“共性”为----在每一个立体空间当中,均呈现“前四阳与后四阴”,“右四阳与左四阴”,“上四阳下四阴”,“对角四阳与对角四阴”,谓之“四面八方的立体双螺旋,同步进行阴阳能量的转换与守恒”;<br>3、若再将某一个三位立体空间降维到二维平面,例如:进行正向平面降维投影,那么,八个空间内的能量转换运动螺旋,将只呈现出四条线段,即我们可以看得到正向降维的四条线段(正空间),它们也代表着负向降维的四条线段(负空间),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br>也可以理解为:降维到二维平面投影呈现的四条线段,实际上它们内在体现却是立体空间的“前四阳与后四阴”,“右四阳与左四阴”,“上四阳下四阴”,“对角四阳与对角四阴”,谓之“①单独立体空间呈现的四面八方的立体双螺旋,同步运行,规律比率相同 ;②而不同大小空间,比率不同,但演化规律相同---全息”;<br><br>因此,空间的能量转化被降维在二维平面,若按照上述标准的理论模型而言,即:1)二维平面当中,四条线共同作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更大的立体空间动/势能转换循环的结束。2)同时万物能量转换动态守恒(平衡) 的特性,也就体现在:①任意一条线段都具备能量,②而这条线所具备的能量是由前面三条线所约束,③同时这一条线的能量,又将被其后的3条线进行能量的守恒(平衡);④同时不同大小空间所降维的四线,彼此之间也在相互作用而影响,共同“在失衡与平衡之间,迭代循环” ----即所谓“四线全息(任意大小空间内的四线演化规律相同)”。<br>也正是,佛曰“万法为虚像”---万事万物是不同空间的阴阳能量相互作用且在演化历程当中所留下的影子,更是不同大小空间内的四线相互作用,在平衡与失衡之间的迭代循环,正所谓 “因果循环,真实不虚”,“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br> 若从以上维度思考,我们理解东方古人的阴阳太极理论,它应该属于是“将四维(或多维空间)的能量转化(阴阳转化)降维处理至二维平面当中,从而形成平面易经八八六十四卦象,同时更是以多层迭代循环的方式,将多维降维在二维平面当中,更利于去研究“万事万物的运动(阴阳能量转化)当中所存在的共性,即研究阴阳双螺旋能量转化的运动当中,彼此之间是如何实现动态平衡(守恒)的普世规律 ,去指导后辈子孙遵循“道的规律”,完善的行为准则的大学问”<br>若我们从以上维度思考,也将更利于理解江恩理论所描述的“轮中轮3600循环概念(动态平衡)”的由来。(例如三线之间形成2700,最后一条偶数线与前三条线共同完成平面上的3600循环,它在立体层面体现更是完成一个更大空间的能量(动态平衡)转化循环…….);也更容易去理解江恩遗留下的名言“已经发生的,还将发生;已做的,还将做;同一个太阳下,没有新的东西”。“历史将会重现(循环)”,“想预知未来,必须先要知道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并且必须站在一个正确的起点上”内在含义。<br> 思考:若期待寻求破解价格运动背后规律,最佳方式,学习先人智慧“降维投影”,万事不离阴阳理,玄机尽在变经中。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①在一个单独立体空间内,能量转换被降维在平面当中,呈现出的四线平衡与失衡共性规律,②而其他大小空间规律相同,也即所谓全息 ,③利用好大小空间全息特性的规律,知行合一,方能“顺势而为”。<br>先天太极图演化为三界/五行,学习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万物阴阳能量的演化与守恒, 以对称平衡与失衡、层级迭代方式运行,且在动态变化当中呈现出的全息特性” 核心智慧 ,掌握正确方法,在资本这个“五毒”被放大的市场当中精进修为,克服贪嗔痴疑慢,真正能做到“知五行而出离”,方可游走天地,进入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境界。(待续)<br><br><br>